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价值意蕴

2023-04-19 19:52陈美含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基本原理中华马克思主义

陈美含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命题。并将马克思主义比作“魂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作“根脉”,提出只有坚持二者相结合,“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这一思想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高度。二者的有机结合得益于两方面,首先是内容的契合性,其次是二者的相互建构和成就。

一、巩固和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两个结合”这一原创性命题,这一命题立足中国国情,历经探索,有效解决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难题,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有助于我们摸清方向、找准道路、高举旗帜,更是二者相结合的前提条件。

(一)语义分析维度

“‘两个结合’是从‘第一个结合’中分化派生出来的,二者共同形成‘两个结合’的新格局”[2]。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提及了两次,这无疑透露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坚定认可。“第二个结合”内在隐含了必要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谁主动与谁相结合”的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紧密的逻辑、科学的表述和深邃的哲理,证明了自身理论的优越性和先进性。“相结合”与“相契合”“相融合”的区别,在于“相结合”更注重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不是简单地交融为一个整体。正是由于二者在立场、方法、内容等方面高度一致,大大提高了有机结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二)时空语境维度

毛泽东同志曾评价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3]在一百年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将历史文化国情从中国国情中单独分化出来,提出了“两个结合”这一命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第一个百年高度展望“第二个百年”的殷切期许,是“四个自信”与历史自信贯通融通的理论成果,是化历史经验为理论观点的有力见证。因此,研究二者相结合的价值意蕴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视角。可以从两点理解“相结合”中马克思主义的导向作用。其一,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鲜明民族特色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民族自信自立自强的思想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华夏儿女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在风雨兼程中傲然挺立的精神命脉和灵魂。其二,是普遍真理与思想内核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普遍真理,在结合的过程中始终散发着思想光芒,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为进一步创新和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为应对当今国内外文化挑战指出了正确方向。

二、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随着正反经验的不断验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崭露头角。毛泽东同志认为,站在历史的长河前,面对数不胜数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稀世珍品,我们非常渺小。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他强调:“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4]要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取优秀基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随着《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延安整风运动胜利结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第一次重大飞跃。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价值”。在这样的不断探索中,也孕育了诸多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特色的作品,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百废待兴、奋发图强的时期。解决完民主革命时期的遗留问题之后,我国国民经济逐步得以恢复,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迈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飞跃。在1956年4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对民主革命进行反思,认识到要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更加体会到自主思考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更要吸取往日的经验,于是,毛泽东同志参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理念,肯定并认同了各个民主党派的客观存在和价值,从而完善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立足于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特点,提出并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外交方面,借鉴了“协和万邦”传统文化思想,同100多个国家及地区建交,全面推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关键时期。 邓小平同志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是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的全新型社会主义,政治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文化上繁荣发展、大放异彩,经济上推行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了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迎来了改革开放时期的诸多伟大成就,从满足温饱到逐步小康,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随即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此时的“中国特色”,更深层次地表达了从礼乐之邦到制度文明的层层递进,切实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重结合。一方面,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为更多国家所知晓和借鉴,大幅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站在前沿和世界的窗口,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分,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底蕴,使其绽放出更为耀眼夺目的光彩和魅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优秀基因、精神血脉、时代内涵被不断丰富,“两个结合”成为学界热点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对于当下激荡的文化潮流,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们日用不觉的思想理念相结合,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历史复古主义”等不良思潮,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立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相统一,固本培元、守正创新,成为我国昂然屹立的根基。

感受历史纵深,“两个结合”的理论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根植于中国具体实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从中华五千多年历史文明中提炼精华和营养,切实将理论优势转化为理论效能,共同打造了新时代最绚丽的理论成果。

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一)有利于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精神

民主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孕育出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等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精神,让中国人民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和文明蒙尘的日子中挺起脊梁砥砺奋进。面对崭新的历史方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发展需要,结合时代特点,积极主动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融合了“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兼相爱、交相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优秀因素,孕育出伟大的抗疫精神、黄大年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显现出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助推下,所显现出的理论逻辑和思辨能力与中国实际更加契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

(二)有利于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价值

当代中国价值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优秀基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添砖加瓦。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思想武器,要正确区分精华与糟粕,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推动中国现代文明的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上阐明,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超越时空、超过国界,在新时代构筑中国价值。[7]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应求同存异、寻求共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所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是生动具体的,蕴藏在中国取得的瞩目成就中。二者的结合将迸发出更深厚的理论力量,提供更深层次的实践理路和方法借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价值。

(三)有利于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中国力量离不开五千多年从未中断的历史积淀,这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但“从未中断”并不意味着“复古守旧”,而是代表着创新优化、上升前进的过程。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才有了文化的繁荣复兴,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同频共振的,前者是立党强国的指导思想,后者是推进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根,二者的结合有助于激活真理的思想伟力,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和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中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UPS电源的基本原理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