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3-04-19 03:57刘培锋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33期
关键词:审题能力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刘培锋

【摘要】审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活动,学生审题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数学核心素养整体的发展效率,而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不仅能够使数学解题教学变得事半功倍,也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促使其以严谨认真的态度看待每一道习题.文章主要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必要性,并结合具体的数学题,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论述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科学策略,旨在活化学生的审题思维,增强审题技巧,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策略

引 言

所谓审题能力,主要是指获取、整合、处理题目信息的技能.在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审题能力,才能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使数学思维与应用素养获得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明确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必要性,以数学解题教学为载体,引入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带领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审题探究活动,使其树立审题的意识,掌握审题的方法,从而高效达成审题能力的培养目标,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必要性

(一)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审题与解题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只有做到仔细审题,才能为正确解题创造先决条件,倘若审题不到位,学生解题就只能依靠“误打误撞”,正确率是很难得到保障的.然而,部分教师对审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只关注学生解题的结果,忽视其审题的过程和方法,致使学生的解题效率不够理想.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大部分学生的解题失误,都是由审题不清而造成的,当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能力之后,就能够理解题意,明确题目所要考查的数学知识点,能够根据题意,探索得出正确的答案或结论,从而促使解题效率大幅提高.

(二)有益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

数学解题不是“为了练习而练习”,而是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其中思维训练是重中之重,包括思考灵活性、推理严谨性及探索深刻性三个方面.但是从当前的数学教学来看,学生在解题时不免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如遇到做过的近似题型,学生只观大概、不究细节,按照以往的经验来答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有益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从本质上来说,解题是一种考验思维的活动,数学题型千变万化,遗漏了任何一个信息,都可能造成答案的大相径庭,而通过审题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敏锐,能够捕捉不同题型之间的细微差别,科学地调整答题策略,摆脱思维定式.

(三)有益于增强学生的解题信心

学生对解答数学题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一方面是因为数学题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都比较强,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缺乏解题的信心,一遇到需要动脑思考的题目,学生在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不会做、做不对,从而选择主动放弃或依赖他人,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的数学素养很难获得长远的发展.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审题能力,是强化学生解题信心的必要举措,审题能够使学生掌握、运用形式推理的方法,促使学生结合计算思维,将各种题目信息進行简化处理,实现题目求解.通过坚持不懈地审题训练,学生会不断体验解题成功的喜悦,习得科学的审题技巧,克服自身的畏难情绪和惰性心理,树立自主解题的信心.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直观情境,诱发学生的审题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同样需要兴趣的支持.很多学生都缺乏仔细审题的动机,即便教师进行精细化的讲解,学生的参与欲望也不够强烈,究其原因,大部分的数学题都是由文字、数字和符号组成,学生一看就感到抽象难懂,自然不想深入地探究,在源头上阻碍学生审题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思维重形象、轻抽象,更喜爱可视化的认知素材,情境创设法能够满足这一教学需求.因此,在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当务之急是落实激趣工作,根据具体的数学题,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创设直观的情境.如利用实际物品演示题目中的数量变化,或者是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化材料,模拟与题目有关的真实场景,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使数学题由抽象转变具象,从而诱发学生的审题兴趣.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一课中,学生经过基础性学习,已经认识了6~10,并掌握了相关的加减法算理.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时,教师可设计一道加减混合的综合习题:有两张桌子,左边的桌子上有4碗面,右边的桌子上有6碗面,来了8个人,每人吃了一碗面,还剩下多少碗面?由于习题的内容稍显复杂,所以学生的审题兴致都比较低迷,教师立即利用学具创设情境,将10个小圆片学具,分成两堆粘在磁性黑板上,左边粘4个、右边粘6个,同时对学生说:“同学们请看这两堆小圆片,它们就相当于题目中两个桌子上的面,请大家分析题意,思考一下要想求出剩了几碗面,必须先知道什么的数量?”直观的情境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经过踊跃地审题讨论,学生反馈:“要想算出剩余的碗数,必须先知道一共有多少碗面,再用总数减去8个人吃掉的数量.”教师:“非常好!那么该怎样列式呢?直接用其中一张桌子上的碗数,减去8行不行?为什么?”学生:“不行,因为两张桌子上的面是分开的,先求一共的数量要用加法,再求剩余的数量要用减法,所以列式为4+6-8=2(碗),还剩下2碗面.”在直观情境的带动下,学生就主动地参与了审题探究,获得审题能力的初步培养.

(二)重点引导读题,促进学生对题意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适用于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读题是审题的起点,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和判断,都要通过读题来实现,如果学生读题时粗心大意,那么极容易对题意出现认知偏差,更遑论高质量地审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审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重点引导学生读题,如让学生以适宜的速度,轻声、仔细、反复地阅读题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同时启发学生一边读题、一边思考,认真地推敲题目的语言,防止学生对题目内容一眼带过,使其掌握正确的读题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对题意的理解,逐步提高审题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课中,教师出示了一道练习题:苗苗有8本故事书,比小明少5本,小明有多少本故事书?这道题涉及“谁比谁少”的问题,学生在审题时稍不留神,就会算成“8-5=3(本)”,所以教师可以先范读一遍题目,而后引导学生自主读题:“同学们,请大家模仿老师的语速,小声地读几遍题目,并用自己的语言,把题意表述出来.”学生读题后反馈:“题意是已知苗苗有8本故事书,数量比小明的少5本,那么反过来说,就是小明所拥有的故事书数量比苗苗的多5本,题目的未知量是小明的故事书数量.”教师:“大家对题意的解读真透彻!那么这道题该采用哪种运算呢?为什么?”学生:“采用加法运算,因为根据题意可知,苗苗和小明的故事书数量之差,是5本,小明的又多于苗苗的,所以列式为8+5=13(本),小明有13本故事书.”教师追问:“同学们认为在读这道题时,对哪句话最容易出现理解偏差?該怎样避免?”学生:“‘比小明少5本最容易出现理解偏差,一看到‘少的字眼,就会想当然地用减法.”要想避免这种失误,做题之前必须细读题目,结合整体来推敲题目的字、词、句.这样学生就意识到读题的重要性,养成认真读题和审题的好习惯.

(三)标记关键信息,降低审题难度

学生之所以会觉得审题很难,主要是因为部分题目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误导性,学生经常会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难以厘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有时还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解题的正确率将无法得到保障.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不仅要让学生会“读”,还要让他们会“记”,做标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审题方法,也被称为“圈读审题法”,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提取题干信息,使其免受迷惑和误导.因此,在基于审题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读题的同时,勤于动笔,标记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包括限制条件、重要数据等,而后再推理数量关系,从而大幅度降低学生的审题难度.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一课中,教师所设计的练习题如下:文具店里有8盒铅笔,每盒的数量一样多,卖出36支后还剩20支,原来一盒铅笔有多少支?大部分学生看到题目都会感到一头雾水.因此,教师在审题环节,可以设问指导:“同学们,这道题中的数据有点多,请大家一边读题,一边看看有哪些重要的条件和数据,并用笔把它们圈出来.”学生标记后反馈:“8盒铅笔”“一样多”“卖出36支后还剩20支”“原来”等,都是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教师:“做得好!那么结合这些关键信息,大家还有什么发现?”学生:“根据‘卖出36支后还剩20支能知道原来的铅笔总数是‘36+20=56(支),结合‘8盒铅笔‘一样多可知这56支铅笔,是被平均分在8个盒子之中的,‘原来一词表示这道题求的是最初单盒铅笔的数量.”教师:“非常正确!这道题用混合运算的方法,该怎样列式解答?”学生:“先求铅笔的总数,再求单盒的数量,即(36+20)÷8=56÷8=7(支),原来一盒铅笔有7支.”这样通过应用圈读审题法,学生就能“精、准、快”地获取题干信息.

(四)引入图表工具,辅助学生自主审题

学生在自主审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对题目内容缺乏直观的感知,无法挖掘题目的本质,导致在解题时举步维艰.图表工具是审题的“好帮手”,对于学生来说,图表具有简明易懂的特点,它比文字更形象,更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与此同时,新课标也提出:“要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描述和分析问题的习惯.”借助图表开展审题,是基于几何直观的科学教学手段,能够使审题变得轻松、高效.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审题能力时,教师应该引入图表工具,指导学生根据题目的语言描述列出表格、画出图式,以图表模拟题目情境、展现数量关系,促使学生建立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明晰解答题目的思路,从而辅助学生的自主审题.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一道应用题:某家水果店进货时需要核对数量,每箱苹果有4排3列,求一箱苹果有多少个?若进货13箱共有多少个苹果?这道题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难以理解“苹果4排3列”的实际情境,教师就可以布置一个图表绘制任务:“同学们,请大家在方格纸上,横着数出4排,竖着数出3列,圈出一个大的长方形,并在每个方格里画一个‘○,把它们想象成苹果,再思考求问题.”学生绘图并观察后回答:“从图来看,一箱苹果的数量是4×3=12(个),用表内乘法就能解决.现在方格纸上画的是一箱苹果的数量,进货13箱就要用单数乘份数,即12×13=156(个),所以进货13箱是156个苹果.”这样在图表工具的辅助下,学生的自主审题能力就能稳步发展.

(五)探寻隐含条件,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

为了考查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很多题目中都会设置隐含条件,这些隐含条件就像是“障眼法”一般,暗藏在题目的细枝末节之中,如果学生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就难以发现题目中的“玄机”,而隐含条件往往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题目,引导学生对题目的含义和现有条件,展开缜密的逻辑分析,挖掘那些不易被察觉的隐藏信息,避免学生误入题目的“陷阱”,以及盲目地下笔答题,从而使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更加充分,切实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

结 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教学目标,落实这项任务,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强化学生的解题信心.教师应该根据不同数学题目的特点,创设直观情境,诱发学生的审题兴趣,重点引导读题,深化学生的题意理解,采用标记关键信息,绘制图表等手段,辅助学生自主审题,同时带领学生探寻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使其把握解决问题的要点,从而助力学生全方位地突破审题障碍,使其数学审题能力得到高效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恒悦.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培养途径探究[J].理科爱好者,2023(4):137-139.

[2]王贵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路径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24):62-64.

[3]黄少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18):144-146.

猜你喜欢
审题能力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刍议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借鉴陶行知思想,小议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