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三重逻辑

2023-04-19 21:55程宇昌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时代

程宇昌, 汤 民

(1.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77;2.江西日报社 内参编辑部,江西 南昌 330038)

青年有理想、有信念、有本领、有担当,国家民族就有前途和希望。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和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时代命题和根本问题。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梳理和厘清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

一、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经典、指导实践[1]75。思政课就是学生实践指导、经典学习、思想锤炼和正气涵养的能量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在理论逻辑上不仅表现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又表现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内在要求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本质要求。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2]435在历史条件下,无产者不可能自发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也不可能自发地实现联合,要使无产者实现真正的联合,必须由本阶级先进政党带领下前进,培养一代代社会主义事业继承者和接班人。对于担负育人重责的高校来说,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使得无产者始终“联合起来”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使得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列宁指出:“每个青年必须懂得,只有受了现代教育,他才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如果不受这种教育,共产主义仍然不过是一种愿望而已。”[3]列宁强调的“不受这种教育”,其实就是指社会主义教育,不是别的什么教育,更不可能是资本主义的教育。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公布的《共同纲领》明确指出:“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4]1《共同纲领》旗帜鲜明地指出高等教育是培养国家建设人才,以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明确强调教育的发展方向。

毛泽东认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5]1劳动者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其语境十分鲜明,强调社会主义性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第一条特别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充分说明社会主义的道路、方向、性质不能改变,这既是基本原则,也是根本要求。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6]103。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培养高地,高校开设思政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文化。

1998年,国家制定和颁布《高等教育法》,国家用法律的形式明确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的本质属性,亦即用法律的形式固化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基本逻辑。《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强调,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事业。法律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指导思想,毋庸置疑,对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一门重要课程——思政课,必然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和国家、为人民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给学生讲清楚这一被实践证明了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7]197习近平明确强调思政课建设的逻辑理路,高校思政课必然要担负起这一神圣使命。换言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具有“四个自信”的面向世界的时代新人。这既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思政课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内在要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8]556-557这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可见,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观是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列宁指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9]461列宁把劳动教育视同思想教育,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劳动教育不可忽视,将劳动教育提升到人类社会现代科技知识水平所必须具有的高度。毫无疑问,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继发展的重要前提和重要保证。

毛泽东强调:“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10]3从学生身份属性角度,毛泽东强调学生学习内容的广博性,不仅向工、农、兵学习,还要批判资产阶级思想等,这亦即强调青年的全面发展。毛泽东高度重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学习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对青年寄予厚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培养“四有新人”。他强调:“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11]111“四有”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其中以有理想为指引、以有道德为目标、以有文化为目的、以有纪律为保证,强调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理想蓝图的高度契合统一,提出青年要以“四个有”为成长目标。江泽民指出,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12]371,为“四有”新人培养注入了新元素,即重视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胡锦涛提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13]420。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非常清晰地指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必备条件,即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7]203。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和全面培养的人才教育体系是新时代人才教育的重要遵循,从“德智体”三要素到“德智体美劳”五要素,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重视。换言之,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共识,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继发展的必然要求,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脉相承。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正是基于这一理论下的逻辑使然。作为落实高校办学思想的思政课,其建设发展也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逻辑的内在要求。

(三)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本质要求

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而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进行教育时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吗?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14]6-7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和资产阶级的教育在功能作用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在形式上,共产党人育人的路径和资产阶级教育的路径有相似性,都是通过学校及其课程的影响;从根本上说,都是做人的工作,但共产党人育人是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人、影响人,在思想上是彻底摆脱资产阶级的影响。毫无疑问,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本质上就是思政课的要求,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所重视与提倡的。

毛泽东指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5]385显而易见,“正确的政治观点”源自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源自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没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等于没有灵魂”。毛泽东向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甚至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党委领导带头抓、认真抓,从根本上说,就是抓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抓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

“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11]110邓小平强调,要特别教育下一两代人,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绝不能让青少年的思想被腐朽、被俘虏,那绝对不行[11]111。邓小平重视青少年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强调理想信念教育要代代相传、代代坚持,决不能丢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

在党百余年历史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16]83。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7]196而思政课就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就是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17]248。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就是培养具有理想信念的人、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人,这既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本质要求。

二、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历史逻辑

高校思政课建设在不同时代语境中彰显自身价值和主要功能,表现出思政课建设的时代特点和特征,体现思政课为党和国家服务的使命价值,表现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历史情境和历史逻辑。

(一)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重视的历史必然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重视思政课建设。1933年8月,中央苏区创办了苏维埃大学等学校,同年11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等军事学校[18]305,思政课就是学校开设的一门课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标识和政治符号,在这一鲜明标识中,思政课的印记十分分明。质言之,早期思政课也孕育于党的各种学习培训、各种会议、各类文件、各种动员和文化宣传中,建构和寓于各种思想政治工作中。延安时期,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学校先后开设了一系列思政课或相关课程,如“党的建设”“中国革命运动史”“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毛泽东亲自到陕北红军大学作重要的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表现出思政课为建党建国、为党和人民服务的性质。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高校开设“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等基础课程,强调培养又红有专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书记座谈会上强调:“现在我们的总书记邓小平同志,亲自出马到清华大学作报告,也请你们大家都出马。中央和省市自治区党委的领导同志,都要亲自出马做政治思想工作。”[15]357显然,毛泽东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要亲自到高校讲思政课,抓高校思政课建设。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先后出台多个文件,明确要求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如1985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简称“85方案”);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布 《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简称“98方案”);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简称“05方案”)。从“85方案”“98方案”到“05方案”的历史演进,凸显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每一方案的迭代都是前一方案的优化和升级,充分表明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视度是始终如一,始终将其放在战略的高度。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高校,并参加主题团日活动,走进思政课智慧教室,观摩思政课教学,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据不完全统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高校不少于20余次,足迹遍布全国东西南北的高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19]182习近平高度重视思政课,体现了思政课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2019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建设一支“六个要”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强化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简而论之,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是党历来重视的历史要求和必然结果。

(二)党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导的历史规律

高校是思想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前沿。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既是党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导的本质特征,也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

1957年,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都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现在大家搞业务,搞事务,什么经济事务、文教事务、国防事务、党的事务,不搞政治思想工作,那就很危险[15]357。毛泽东非常敏锐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因为一切工作本质上都是思想政治工作。1957年以后,党的指导思想发生向“左”的方向偏转[20]462。随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发展,学校基本停课,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曲折中前进,虽也积累了一些制度化建设的经验,但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了挫折和考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两手抓,两手硬”。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如“马列主义课在各类专业课中,都是必修课程,不能选修或免修”[21]87。高校思政课步入规范化建设轨道。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一度在社会蔓延。邓小平指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不可缺少的,不要怕外国人说我们损害了自己的名誉。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才有希望[11]197。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本质是想搞资本主义制度,妄图破坏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的斗争从来都是复杂的、尖锐的,不容得一丝懈怠。

意识形态的斗争是没有硝烟的斗争,长期存在,不可轻视。要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意识形态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强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16。毫无疑问,“学”的载体大中小学校,“学”的主体学生,“学”的意识形态重要课程思政课,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服从党的领导,作为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高校思政课建设尤要加强。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任何弱化、任何轻视意识形态的领导,任何放松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及其思政课建设,都会发生偏差,都会带来不稳定因素,都可能危及党和国家的事业。由此,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既是党全面加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本质需要,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及其思政课发展的历史规律。

(三)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经验总结

改革开放潮涌中华大地,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步伐没有止步,高校思政课建设从“85方案”的四门课程到“98方案”的七门课程,再到“05方案”的五门课程的整合迭代,显现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高校思政课不断发展完善,表现出高校思政课建设与时代发展需要相同步,既满足了新时期社会改革发展需要,又遵循了思政课建设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后,高校思政课教学由过去的扁平化转向立体化,由单一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向互动式、启发式发展,重视教育受体的个性化,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思政课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不断创新,重视“家校一体化”建设,强化青年的思想政治建设,帮助其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正确认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改革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寄予厚望,对思政课教师提出要坚持“六个要”,对思政课建设提出“八个相统一”的要求[1]330-331。各个高校坚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搞复合多样化教学,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把“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的道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一方面,高校强化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牢树“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捍卫“两个确立”;另一方面,高校重视“四史”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实现情景意的结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奏响“三全育人”最强音。

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维度更多、空间更广,既重视历史维度的纵深推进,又重视现实维度的横向协同和实践维度的紧密结合,从过去的说理式、启发式发展为今天的立体化、沉浸式、多维度,多措并举、理论实践并重,重视人文情怀涵养、家国情怀厚植,创新运用各种思政元素,以大思政育人体系贯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大思政育人新平台,为思政课理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举世瞩目成就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提供了深厚力量。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政课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累积。

三、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现实逻辑

新时代思政课建设不是抽象的教条灌输,而是鲜活的理论思考,它在思考现实问题中萌发,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发展,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时代价值,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时代接续性和价值引领性,展示出清晰的现实逻辑理路。

(一)应对西方敌对势力“颜色革命”企图的现实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拜金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民主思潮等沉渣泛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文化输出,以好莱坞影片、互联网等形式,大肆宣扬西方价值观等,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从未停止。邓小平指出:“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11]380“对于开放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的头脑是清醒的,不是盲目的。”[11]114历史和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1]113。既然是革命,就有风险挑战,但不能因为有风险挑战就放弃、就故步自封,这绝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也不是中国人民的性格特点。面对风险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其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地位不可动摇。

“我们对自己的发展充满信心,同时也认识到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不能丧失警惕。”[11]206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东方巨轮历经一次次险滩暗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道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新时期高校思政课为中国改革、稳定和发展护航助力,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既讲改革开放的伟大成绩,也讲面对的风险挑战,更讲改革开放成绩来之不易。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日益增加,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复杂性现象日渐增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各种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从来没有停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颠覆破坏活动,始终企图在我国策划‘颜色革命’,他们下功夫最大的一个领域就是争夺我们的青少年。”[19]171西方敌对势力“颜色革命”的企图从未消停,这愈加凸显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思政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高校思政课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旗帜,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育人”中心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育人化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立德树人,志存高远,以始终不变的“育人”应对世界复杂形势之多变。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既是历史重责和时代发展需要,又是应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渗透和“颜色革命”企图的现实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关系密切,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就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毛泽东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15]385。对于思想政治工作,高校至关重要,校长和思政课教师更是责无旁贷。

邓小平提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6]104邓小平强调两个“第一位”,一个是学校、一个是学生,充分表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第一性原则。毫无疑问,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基础和重要保证,思政课自然而然被纳入“第一位”的序列,重要且紧要。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22],“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3]43。应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主导权和主动权,亦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和主动权。要坚持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一体化,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融合,发挥“三全育人”作用,建构大思政工作新格局,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实现思政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双向互动、同频共振、高度融合、高度统一。

2017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清晰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要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把理想信念放在第一位,要求进一步办好思政课,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深入实施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完善教材体系,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思政课的独特魅力,着力打造叫座率特别高的思政“金课”;《意见》强调,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力量,加强和完善党对高校的领导,尤其是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全面领导,充分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作用。显然,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必然要求。

(三)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强调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要得到发展。“德育”位列第一,充分体现毛泽东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文明确指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24]116,再次明确和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凸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德育中心地位的不可动摇。

邓小平提出:“今后,不仅大中小学校招生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而且各部门招工用人也要逐步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的办法,择优尽先录用。”[6]106邓小平要求全社会重视德育工作,并延伸到社会的招工用人方面,全面凸显德育的重要性。此外,从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三要素到“德智体美”四要素,再到“德智体美劳”五要素,德育的重要地位和第一性要求始终没有改变,始终坚持德育工作的第一性原则。

习近平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早在浙江工作时,他提出:“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25]304习近平指出,思想教育要从娃娃开始、从基础教育抓起。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26]。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7]。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8]。同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德育既是学生入学的第一课,也是学生离校前的最后一课,必须贯穿学生学习始终,贯穿学校工作各方面各环节。”[7]198时代呼唤担当,使命催人奋进。强化德育工作,高校责无旁贷,也是高校思政课使命所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329。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自觉履行这一重大光荣使命,而且要久久为功、真抓实干,将之落到实处,全面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丰富发展高校思政课和马克思主义德育方法论,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德育观,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这不仅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属性,也是高校思政课的政治属性,更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作为担负立德树人重要任务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勇立时代潮头,与时俱进,积极运用时代新科技、新手段、新方法,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着力推动新技术融入思政课,探讨和“积极了解元宇宙的发展趋势、主要特征、给人类社会未来带来的深刻变革”[29]112,“利用前沿的元宇宙技术更好地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30]55。高校要始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影响人,坚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帮助广大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立德树人,使得青年大学生自觉将自己的行动融入于党和国家及民族的复兴大业,主动担负起新时代新征程的青春使命、主动践行“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总之,厘清高校思政课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是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理论需要、历史要求和时代担当,是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针对性、理论性、思想性、亲和力和实效性的重要支撑。历史充分表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从中汲取理论精华和营养养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语境中,“立足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更好地发挥党内主题教育的重要作用”[31]15,“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自信与道路自信”[32]26,充分彰显思政课建设的初心使命、改革创新和担当作为。高校要全面深入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依靠广大人民和广大教师,守正创新,立德树人,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应对思政课建设面对的一切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各种挑战,坚定理想信念,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政课,努力推动形成办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努力培育勇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时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