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者网络理论:民办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新视角

2023-04-19 23:51腾,李猛,刘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行动者就业指导民办高校

王 腾,李 猛,刘 叶

(1.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人事处,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沧州交通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沧州 061199;3.河北经贸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石家庄 050061)

引言

“2023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指数”调查显示,在涉及择校、减负、教师待遇、教育公平等近30个教育问题中,“大学生就业问题”首登榜首。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近些年,我国经济处于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传统产业就业机会减少,新兴产业就业机会供不应求,叠加上疫情引发的连锁反应,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更加突出。提升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已经成为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以河北省某民办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为例,依据行动者网络理论,尝试对提升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一些思考。

一、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行动者网络分析

(一)行动者网络理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以下简称ANT)由社会学家卡龙(Michel Callon)、拉图尔(Bruno Latour)等人提出,后被广泛运用到众多公共治理领域。ANT以三个概念为核心:行动者(actor/agent)、异质性网络(heterogeneous network)、转译(translation)。该理论克服了技术与社会的二元论,将社会科学从认识论层面转向了本体论研究[1],无论人或者非人(技术、设备、观念等)孤立存在都是不具有意义的。在行动者网络中,核心行动发起者和其他行动参与者都具有各自异质化的利益,网络的稳定与行动的推进是各方利益不断“协调”“转译”的过程。因此,ANT中的“行动者”既包括人也包括非人,也就是在网络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因素,平等地在集合的连锁效应中发挥各自的能动性[2];“异质性网络”也并非实体网络,而是由行动者的行动建构的联结,行动者之间尽管是“异质”的,存在着不同行为逻辑、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但又是彼此联结着的存在;行动者网络建构所通过的关键环节就是“转译”,能否达成某种一致,“转译”成功,这决定着行动、项目、方案等成立与否。“转译”主要通过四个环节——问题化(problematization)、利益相关化(interessement)、摄入(enrollment)、激活(mobilization),将网络中所有行动者高效地组织起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中关涉的行动者动机复杂多元,同时又富于变化,借鉴ANT理论视角,关注高校内部人与非人要素的整合,分析高校、企业、政府、毕业生等不同类型行动者的差异和协同,为我们全面审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行动者网络分析

从ANT理论视角上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本质上就是大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异质行动者”成功进行问题转译(利益协调)、协同育人的结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中,培养具备核心就业竞争力的毕业生是网络的中心目标,而网络中心目标对异质行动者的吸引力是网络建立与维护、网络规模扩大与拓展的关键性指标。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中关涉到的行动者有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辅导员、导师等)、企业、地方政府、毕业生等。非人(non-humans)行动者有指导思想、就业方针、组织协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就业管理机制、职业生涯教育机制、校企合作机制等。值得注意的是,非人行动者在行动者网络中同样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不容忽视。在这当中,高校和大学生是核心行动者,起到网络发起和吸引其他行动者、启动转译机制的作用。所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和依托,应该在提升毕业生竞争力方面积极有为;学生自身是寻求自我成才的主体,要发挥好主观能动性,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扎实提升专业素养。

“转译”是核心行动者协调利益分歧、维系网络行动的过程。在“问题化”和“利益相关化”阶段,高校作为核心行动者应该主动识别问题,也就是培养毕业生核心就业竞争力的意义、困难、方案,通过强调高质量毕业生对各方的价值来保障各方行动的一致性和持续意愿。高校要明确“异质行动者”的兴趣和利益诉求,比如,政府关注就业率、企业关注用工质量、毕业生关注个人发展前景。高校在制定方案时要尽量满足各方利益,明确各方角色,调动各方参与,实现多元主体利益耦合。

二、民办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国内学者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高校、政府、企业四个层面[3]。笔者采用问卷调查与部分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法,以河北省某民办高校2023届英语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350人为调查对象,编制《民办高校外语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情况调查问卷》。问卷设计从毕业生、高校、政府、企业四个维度全面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准备和获得就业指导情况,其中,毕业生维度主要从毕业生“职业倾向”“职业动机”“职业准备”三方面进行考察;高校维度主要从高校及所在学院“提供就业信息情况”“提供就业教育情况”“就业帮扶制度与政策落实情况”“校企政协同合作情况”四方面进行考察;政府维度主要从地方政府在“促进就业质量提升政策制定情况”“提供就业岗位和举办招聘会情况”两方面进行考察;企业维度主要从高校所在地企业对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践机会情况”“参与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情况”两方面进行考察。问卷发放350份,回收342份,回收率97.71 %,有效问卷330份,有效率96.49 %。随机选取毕业生15人进行访谈。

(一)毕业生:职业倾向趋稳,职业动机多元,职业准备不足

调查显示,英语专业毕业生职业倾向60 %选择从事教师行业,40 %选择考研升学,31 %选择外贸行业,26 %选择考公务员。可见,大多数毕业生更倾向选择稳定安逸的体制内工作。在访谈中,有毕业生表示,父母希望她们将来过上安稳的生活,如果考不上研究生或教师编制,可能会选择延迟就业、继续备考或不就业。学生本身职业规划并不十分清晰,考研、考教师编制有时也只是随大流。职业动机是直接引起、推动并维持人的职业活动以实现一定职业目标的心理过程。从职业动机影响因素的调查数据来看,当前英语专业毕业生择业动机多元,大多数人更希望找一份个人感兴趣(81 %)、专业对口(64 %)、薪资待遇较好(65 %)的工作。此外,工作环境(57 %)和家庭因素(32 %)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毕业生的职业动机取向,多数是从个人长远发展着眼,比较关心自己工作生活整体状态的协调性。职业准备是学生确立职业目标之后,为了实现职业理想所做的努力尝试。调查显示,87%的毕业生希望通过获取职业资格证来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毕业生希望得到的就业帮助,主要是简历制作(63 %)、面试经验(69 %)、求职注意事项(73 %)方面。

(二)高校:就业教育与指导制度尚不健全,就业政策落实实效性不足

搭建就业信息平台,拓展发布渠道,及时发布信息,是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调查显示,毕业生对高校“提供就业信息情况”非常满意(5 %)、满意(54 %)、一般(36 %)、不满意(4 %)、非常不满意(1 %),大部分学生认为高校在提供就业信息方面表现尚可。访谈中,有学生表示,自己主要是从班级群或者网上查看就业招聘信息,提前了解任职条件与岗位内容、人才招聘计划。在招聘网站了解利用上,除本校的就业信息网、智联招聘和Boss直聘,对其他招聘网站知之甚少,获取招聘信息有限。高校就业教育体系是毕业生职业成长的催化剂,对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求职技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查显示,毕业生对高校“提供就业教育情况”非常满意(2 %)、满意(39 %)、一般(47 %)、不满意(12 %),一部分毕业生认为高校的就业教育差强人意。在对高校“就业帮扶制度与政策落实情况”“校企政协同合作情况”调查中,选择“非常满意”及“满意”的学生占比分别为31 %和28 %。由此可见,民办高校的就业制度和政策落实及校企政合作情况并不乐观。访谈中,只有53%的学生有过参观实习经历,其中还包括学校组织的企业参观,这也说明毕业生对于企业发展状况和工作环境了解并不多,民办高校在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的实效性上尚有待提升。

(三)地方政府:统筹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有待加强

民办高校毕业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地方政府往往在财政、税收、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完善的政策和制度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效保障。毕业生对地方政府在“促进就业质量提升政策”的调查中显示不太了解(81 %),在对“提供就业岗位和举办招聘会情况”的调查中显示基本了解和比较了解(52 %)。作为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行动者之一,地方政府要加强与高校以及毕业生的联系,不仅要做好毕业生就业的前瞻性布局,增加当地的就业岗位供给量,创造更多的高质量就业机会,同时也要做好就业政策的宣传工作,鼓励毕业生积极创业,提升好就业政策制定主体间的协同。

(四)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深度不够

协同育人理念下,企业是高校人才培养中重要一环。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地方企业积极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环节为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是提升毕业生岗位胜任力和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践经历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手的就业经验,缩短毕业生职业过渡期,加速其职业成长。毕业生对地方企业在“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践机会情况”的调查中非常满意(5 %)、满意(42 %),“参与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情况”中非常满意(6 %)、满意(37 %),可见,尽管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落实就业政策,不断深化与高校之间的育人合作,但是在深入程度上依然有待提升。

三、提升民办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建议

从ANT理论视角看,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本质上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辅导员、导师等)、企业、政府和毕业生共同协作的过程,合作共赢是保障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必要条件。生、校、企、政各方在行动者网络构建中呈现出的价值追求、兴趣指向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认清各方责任,发挥好高校的联结中心作用、毕业生的行动主体作用对实现提升就业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发挥好核心行动者的主导作用

大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在提升就业质量网络构建中发挥着核心行动者的作用。就业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检验和考核的环节,大学生应具有自主就业的责任意识[4]。大学生需要在就业过程中提升创新意识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从而找到符合自身个性特征、价值观和能力的理想职业。一是要早做准备。经常性地浏览网络招聘平台,多参加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线上线下招聘会,对目标企业有意识地查找资料、进行实地参观和争取实习机会,尽早根据目标企业的任职条件和岗位内容进行自身提升。二是学会主动问询。主动提出自己的困扰,向辅导员、导师咨询和求助,争取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指导。

在有限责任视角下,高校并非要包揽大学生就业,而是通过建立健全就业工作体系突出高等教育的服务性来提高就业服务质量[5]。事实上,无论是协调其他就业服务主体还是提供就业教育和指导、搭建就业信息发展平台,高校都是提升就业质量网络构建中的核心行动者。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夯实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进行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通过提供支持和教育,帮助学生找到与自身需求匹配的工作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环。这个过程中尤其是要协同好就业指导中心、辅导员、指导教师三者之间的作用。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作为提供大学生就业教育与指导的专门化机构,一是要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进一步加强职业价值观的深入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明确未来的职业生涯方向。帮助学生梳理就业创业知识体系,尤其是求职面试经验,增强竞争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二是要搭建综合就业平台,积极联合各二级学院导师资源,组织专业类专场招聘会“访企拓岗”,开发学校就业平台,通过绑定学生微信账户,借助大数据精准推送相关专业招聘信息和就业指导方面的讲座。

辅导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要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困扰,提供就业咨询与指导,协助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落实就业去向,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为网络招聘平台输送流量,协助导师推进毕业生答辩进展。辅导员还要帮助学生学会科学抉择,解决就业迷茫,加强学生思想引领,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中小企业招聘等。

全方位就业指导政策背景下,应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纳入就业指导与帮扶工作中,导师在论文指导之余,积极发掘自身资源,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增进企业就业认同。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能力倾向,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就业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发挥好其他行动者的协同作用

企业是毕业求职成功的重要决定力量,同时,优秀的毕业生也是企业发展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了提高双向选择的效率,企业应与高校积极开展合作,如订单培养、实习实践等,一方面提高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增加企业与毕业生的相互了解,提高签约率。

政府是行动者网络中重要的其他行动者。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需要构建强大的异质性行动网络,为着毕业生质量提升这个核心,所有关涉到的行动者们需要不断进行利益的协调、问题的转译。因此,政府在整个网络的建构和维护中起到政策支持者和资金资助者的角色,同时,政府行动者的强力参与对于其他行动者的加入和问题转译也会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结语

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培养具备核心就业竞争力的毕业生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引入可以有效揭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帮扶体系中不同主体的不同诉求以及内在逻辑,协调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关系,进而提升民办高校外语类毕业生就业指导与帮扶的效果与质量。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通过分析行动者的角色来呈现高校就业指导与帮扶网络建构过程,重塑多元协同的行动者网络,从而推动高校就业指导与帮扶实现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行动者就业指导民办高校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敬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行动者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网络行动者的新媒体使用特征、影响及媒介民主化
做“互联网+”的积极行动者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