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阈下人的两个“本性”析论

2023-04-19 23:51李莎莎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本性唯物史观天性

李莎莎

(安徽小岗干部学院 教研部,安徽 凤阳 233124)

引言

在传统理论看来,人是环境的产物,它把人的本性看作是永远地改变着的历史运动的结果,认为造成这种改变的原因是存在于人“之外”的自然界,而人对外部自然界,仅仅只能有一定的作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扬弃了传统理论的形而上学性,在创立唯物史观理论的过程中,发展了关于“人的本性”命题,丰富了“人的本性”理论。“人的本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构成,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

一、人的双重“本性”:一般本性与特殊本性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本性”或者“天性”,指的是某物的自然界所特有的性质。人的本性,就是人的需要。“人的本性”或者“人的天性”就是人本身的自然界的现实的存在。马克思说:“劳动力的价值不仅取决于身体需要,而且也取决于成为第二天性的历史上发展起来的社会需要。”[1]马克思批评耶利米·边沁在“效用原则”问题上庸俗不堪的观点时还说:“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而后研究变化发展着的人的本性。”[2]

马克思认为,首先,从静态的横向结构而言,人本身的自然界是一个既包括肉体的需要,即人的第一天性,也包括社会生活的需要,即人的第二天性的有机的整体;其次,从动态的纵向历史过程而言,人本身的自然界是一个万变不离其宗(即人的一般本性)的、运动和发展(即人的特殊本性)的过程。人的本性(天性)是人们始终存在着的、一刻也不能离开的必然王国。

第一,马克思认为人的天性有第一和第二之分。马克思明确地把由人的社会生活所决定的需要,称之为人的“第二天性”。虽然马克思没有直接说出“第一天性”字眼,但是其话语里,已经明确地表示出了把由人的肉体自然界所决定的需要称之为人的“第一天性”的意思。人的第二天性是从第一天性中生长出来的,“它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才出现的,也就是个人在积极实现其存在时的直接产物”。[3]

第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性有一般和特殊之分。在批判边沁时,马克思明确说人有一般本性和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所谓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当然就是相对于“一般本性”而言的“特殊本性”。例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阐述的劳动力价值问题,是一个只有在资本造就的社会化的和统一的市场经济生活中才存在的问题,是人的历史上发展起来的具体需要,就是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虽然人的本性总是在某种具体的情况下以特殊的面貌实现的,但是,在任何时候,只要一个人是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存在着,即作为被称之为“人”的类存在物存在着,那他一定是一个具有人的本性的个体。人的一般本性是人的特殊本性存在的前提;人的特殊本性是人的一般本性的具体实现形式。

这种既将人的天性区分为“第一天性”和“第二天性”,又将人的本性区分为“一般本性”和“特殊本性”即“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的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构成。只有既确认人的天性是第一天性和第二天性的有机统一,又确认人的本性是一般本性和特殊本性的有机统一,才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才是彻底的唯物史观。换而言之,唯物史观必须是同时确认人的两个天性和两个本性的理论。马克思在批评粗陋的共产主义的错误时说:“粗陋的共产主义还没有弄清楚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也还不理解需要的人的本性。”[3]马克思认为,粗陋的共产主义的错误首先就在于它在人的本性问题上的无知,不理解需要是人的本性,其次还在于它尤其是对人的特殊本性更是一无所知,它完全不懂得私有财产的本质,不能从主观方面来理解它,把它理解为人的一般本性在历史的特定时期中发展起来的存在形式。事实上,在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马克思在批判包括詹姆斯·穆勒的学说在内的国民经济学的时候,就已经在运用关于“人的天性”“人的本性”的理论观点,对这种错误进行分析和揭露,他说:“我们看到,国民经济学把社会交往的异化形式作为本质的和最初的形式、作为同人的本性相适应的形式确定下来了。”[3]在这里,由资本所造就的生产交换价值的形式,即所谓的“社会交往的异化形式”,指的就是人的特殊本性,而所谓“本质的和最初的形式”,指的就是人的一般本性。马克思用“本质的和显初的”这样的词来形容人的一般本性,意指人的由自己的自然界决定的本性,是真正的人的本性,即是人的自然规定性;就是在指出,人的一般本性,是由人的自然界(即肉体组织自然界和社会生活自然界的总和)决定的人的特质。所谓“社会交往的异化”,是对人的社会生活自然界发生了异化的表述,指出生产交换价值就是在第二天性领域里出现的背离人的一般本性的人的特殊本性的表现。这种特殊本性,是人的由资本的社会化性质所决定的规定性,是把人异化为物,就是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本身。马克思明确指出,国民经济学的错误就在于把人的特殊本性(在某一历史阶段中的具体实现形式)看成是人的一般本性。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的时代,人的一般本性和特殊本性的关系表现为“人在对待自身方面的无限的退化”。在这个时代,人的一般本性与特殊本性之间出现了彻底的分裂:一般本性表现为“作为个人的自身”,而特殊本性表现为“作为资产者的自身”或者“作为无产者的自身”。马克思认为,这是一个铁的事实,只有资产者和资产阶级的理论家,才会直言不讳和厚颜无耻地否认这个分裂,“把作为资产者的自身和作为个人的自身等同起来”,“只有当他是资产者时他才认为自己是个人”。[4]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资本时代的私有财产夺去了人的个性,换句话说,私有制成为一种普遍的东西,成为与个性无关甚至破坏个性的东西,在本质上它解构了人之为人的“个性”,从而将人置于“非人”的地位上。

通过对男女之间关系的分析,马克思对什么是人的一般本性,什么是人的特殊本性,以及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详尽的表述。他把工人出卖自己天性的财富——即把自己的创造能力(即天赋的财富)当作自己的财产(即被称为“劳动力”的商品)去交换生活条件……的行为,与妇女出卖属于自己天性的爱情——即希望通过婚姻为自己换得生活条件,因而经济因素成为构成婚姻的首要因素……的行为,统统都称之为“卖淫”。马克思说,这两种“卖淫”现象的出现,都是私有制带来的恶果,而粗陋的共产主义所提出的“共妻制”思想,由于否定人的本性,所以只不过是私有财产的彻底表现而已。[3]

二、实现人的“本性”:唯物史观的价值追求

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观点中,暗含着马克思恩格斯及其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人的本性为基础的实际信念构成了共产主义的重要原则,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主义理想建立在人的一般本性之上,并把它作为自身一生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目标。

马克思说:“交换价值作为整个生产制度的客观基础这一前提,从一开始就已经包含着对个人的强制。”[5]马克思用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特殊本性来解释生活在市场经济中的个人。马克思指出,交换价值不是从人的一般本性(个人的直接自然)中产生的,而是从历史性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特殊本性(由社会决定的人)中产生的,是对人的一般本性的完全否定。马克思对交换价值的阐释,是确认交换价值暂时性的科学依据,体现了唯物史观坚定不移的价值观。

马克思说:“李嘉图的毫无顾忌不仅是科学上的诚实,而且从他的立场来说也是科学上的必要。”[6]本着坚持“科学上的诚实”和尊重“科学上的必要”的精神,马克思首先肯定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必然出现的市场经济中产生的、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特殊本性存在的合理性,指出这种具体的特殊本性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是对人的一般本性的完全否定,但是,它实际上是人的天性得到了肯定和获得了发展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说:“只有当与地租、利润等私有财产存在形式相适应的社会关系还没有成为现有生产力的桎梏时,它们才是‘个人的’。”[4]在马克思看来,虽然地租和利润直接体现的是人的特殊本性,但是,在“还没有成为现有生产力的桎梏时”,它们实际上体现着人的本性发展本身,或者说,它们就是发展着的人的本性本身,是人的本性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必经之点上必然要采用的形式。由于它们就是人的本性本身的发展过程,所以应该得到保护和鼓励。对地租、利润的这一肯定,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价值观的灵魂——以是否是人的本性发展所必需的作为依据的价值判断标准。

马克思说:“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5]马克思用自己关于人的一般本性和特殊本性的理论,对自己肯定交换价值这个具体的和特殊的个人的特殊本性存在的合理性——即它的必然性和暂时性——做出了说明,明确地指出了贯穿于其中的价值主线,即“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

马克思说:“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1]马克思对作为建立共产主义理想基础的人的一般本性,作出了科学说明,同时也对唯物史观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个价值观做出了说明——因为共产主义社会是能让人们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自己人类本性的生活条件下生活的社会。事实上,马克思早已形成并详细阐述了他后来在《资本论》中阐述劳动力价值问题时所表述的、关于劳动力价值“不仅取决于身体需要,而且也取决于成为第二天性的历史上发展起来的社会需要”的理论观点,而且,马克思也在此鲜明地表现出了自己终生追求的价值目标。马克思说:“废除私有财产只有被理解为废除‘劳动’的时候,才能成为现实。”[3]所谓“劳动”,就是以挣工资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这是一种不符合人的本性的生命活动,就是把人的生命活动变成了谋生手段,变成为劳动,而不是“天然禀赋的自由表达”或“自为性的充分彰显”。所以,共产主义理想只有被理解为废除“劳动”,即理解为让人的生命活动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的时候,才能成为现实。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消灭劳动的目标只有在劳动的充分发展中才能够实现。马克思说:“工业可以被看作是大作坊,在这里人第一次占有他自己的和自然的力量,使自己对象化。”[3]从人的一般本性的观点来看待工业,这种“撇开了”成为人的特殊本性的历史上发展起来的社会需要,而从人本身的发展看待工业的观点的本质,就是不要陷于这种特殊本性之中,“而是在它之上”,这是一种不从竞争的社会制度出发、不以“劳动”即间接的自我出卖的奴隶制为原则的观点,它要求人们,正确地理解在工业中发展起来的社会需要作为特殊的人的本性的历史意义,即把历史看成是一个过程,把在资本中发展起来的工业本身,理解成人本身即历史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的发展阶段。只要不被“工业作为工业所处的环境”即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所迷惑,所认识的就是工业本身意识不到的并且违反工业的意志而存在于工业中的力量——人的一般本性中蕴含的人的创造天赋即作为人的内在本质的那种力量。这种力量必然会创造出共产主义社会,所以马克思指出“这种力量消灭工业并为人的生存奠定基础”。马克思认为,如果人们能够做到从人的一般本性来理解工业的话,那么“消除人类不得不作为奴隶来发展自己能力的那种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时刻已经到了”。换而言之,把工业看成是人的发展,就会发现,正是因为人的一般本性与特殊本性相互矛盾,所以人类才能发展;而正是从人的一般本性来理解工业即特殊的人的本性,才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行动。

马克思指出,必须看到以工业的面貌存在的特殊的人的本性和人的一般本性蕴含的作为人的创造天赋的力量之间的区别,绝不能将它们混淆起来。只有把以工业的面貌存在的人的特殊本性与蕴含作为人的创造天赋这一力量的人的一般本性清晰准确地区分开来,才能理解“无产阶级对工业的关系实质”。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圣西门学派的错误是因为它在人的天性问题上理论不彻底造成的,那么,对于国民经济学来说,错误则在于它的资产阶级的立场和眼界。也就是说,国民经济学认为,以工业的面貌存在的人的特殊性,就是人的本性本身,它完全看不见人的一般本性,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国民经济学虽然正确地看到了蕴含在人的一般本性中的生产力在历史中的崇高的地位,但是却不能把它看成是人本身的力量,即看成是人的本性中的天赋的力量,即天性的财富。而一旦把生产力与人的天性分离,那么对独立存在的、单纯的生产力的赞美,就应该看作是对人本身的侮辱。总而言之,一旦离开了对“人的本性”这个价值目标的追求,对“生产力”的赞美,就是丑恶的、卑鄙的,就是对人的侮辱,就是非共产主义的,就是在为资产阶级辩护。

结语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两个“本性”命题包含人的本性构成论、人的本性关系论、人的本性价值论三重维度,具有鲜明的历史实践性,实现了对传统的人的本性观的扬弃,构筑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哲学基础,建构了唯物史观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第一天性与第二天性原理、一般本性和特殊本性辩证关系对我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本性唯物史观天性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鼓励孩子爱玩天性的家具设计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本性最美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