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民间舞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2023-04-20 03:16胡益凡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校本苏州

■胡益凡

(常熟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美育一直以来是我国义务教育的薄弱环节,舞蹈教育作为发展美育的重要媒介在当前的中学校园中严重缺位,2022 年4 月21 日教育部印发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其中明确规定了舞蹈学科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以及学业质量标准,但是能否真正落实到位并圆满达成既定目标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民间舞蹈校本课程作为一种由学校自主开发所在地区的民间舞蹈面向学生进行教学的有益尝试,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契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充分发展当地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能够为中学舞蹈学科课程的落地积累宝贵的经验与提供有力的支持。本文针对苏州民间舞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展开研究,希望能为推动各地区民间舞蹈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一些助力。

一、苏州民间舞蹈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概念与基本理论

(一)校本课程

现阶段学界围绕校本课程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尝试提出了各自的定义,但是大家倾向于认同校本课程并不能以某种特殊的课程视之,而应当看作是由学校起主导作用的课程开发与管理模式的统称。当前我国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共分为三个层级,分别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某种程度上校本课程是学校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自主化、适应性改造。“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是校本课程的三个基本特征,即立足学校的实际现状,以解决教学当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为目标导向;以学校自身的力量和资源为主,进行课程开发、管理和改革;深入了解学校师生的真实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改革方案,将课程开发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校本课程整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改造;第二类是依托于学校自身以及所在地区的资源开发设计新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包括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又包括系列讲座、主题课外活动、网络课程等。

(二)苏州民间舞蹈

《辞海》将民间舞蹈定义为“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大多载歌载舞。其表演性质常与群众性自娱活动不可分割,且常为民间习俗的组成部分。”[1]苏州民间舞蹈是苏州人民通过自身的肢体行为表达所在地区独特的思维、情感、观念而逐渐形成的带有强烈地域化特征的舞蹈艺术,其产生与发展和苏州人民的劳动生产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息息相关[2]。苏州地理区位条件优越,处于长江中下游及环太湖流域的平原地区,境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有“江南水乡”之称,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繁华富庶之地,因此,苏州民间舞蹈也带有浓郁的水乡特点,以精妙优雅、含蓄婉约、隽永灵动、随性洒脱见长。目前,苏州民间舞蹈尚存六七十种,较知名的有《草龙舞》《荡湖船》《滚灯》,太仓的《盾牌舞》《矛子舞》《快刀舞》《十姐妹灯舞》,昆山的《挑采茶》《挑板茶》《生肖灯》《狮龙舞》,常熟的《浒浦花鼓》,可谓种类丰富、形态多样、风格各异[3],至今还是苏州人民节庆娱乐的重要内容。

(三)苏州民间舞蹈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与优势

就必要性而言,首先,舞蹈教育对于学生个体的素质养成和全面发展不可或缺,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培育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扩充知识储备、丰富心灵感受、激发创新思维。尤其是在身体素质和舞蹈艺术本体上,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和学习舞蹈的构成要素以及表达功能,体会运用肢体动作表现内心感受,增强身体的协调和感应能力,提升大脑的运作能力,形成良好的体态与强壮的体质。其次,苏州民间舞蹈并非只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形式,其背后承载的是经过千百年积淀而形成的当代苏州文化,同时在苏州民间舞蹈当中也忠实地记录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苏州人民的劳动和奋斗历程。高校应该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广大学生群体经由民间舞蹈回顾苏州的光荣历史,体悟和珍视苏州先民铸就的拼搏进取精神和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树立起敢为人先力争上流的当代苏州人意识。最后,我国长久以来实行的是苏联式的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制度,主要通过专门的舞蹈学校面向具有舞蹈特长的学生进行中等专业教育,普及型舞蹈教育体制还在缓慢的构建当中,相对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舞蹈兴趣班,中小学内部的舞蹈普及教学却大为欠缺,出现严重滞后的问题。舞蹈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我国普及型舞蹈教育体制探索出适合的方向和路径,推动我国舞蹈教育迈上更新的台阶,并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从可行性来看,第一,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和加强艺术经典教育,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建立以提高学校美育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根据社会文化发展新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育资源,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拓展教育空间。”在国家政策和顶层设计上给予了苏州民间舞蹈校本课程开发以大力支持。第二,苏州是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在舞蹈教育的师资人才储备和教学设施配置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各级政府、各个学校有着相对充裕的经费,可以保障和推动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苏州人民生活水平较优越,各个地区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节庆活动,民间舞蹈在当中大放异彩、深受追捧,诸如,收录在苏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的《陆家断龙舞》和《舞龙灯》,现存比较活跃的民间舞蹈共有六七十种,可供校本课程开发的舞蹈资源非常丰富。第三,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显著改善,越来越多的家庭有足够的能力支持子女接受艺术教育,并且也表现出特别强烈的意愿。相比于社会上良莠不齐的艺术教育、培训机构,学校艺术课程的开发和开设存在严重欠缺与滞后,面对海量学生和家长的巨大需求,校本美育课程的开发势在必行。

二、苏州民间舞蹈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苏州民间舞蹈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首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编写方面,苏州各个中学民间舞蹈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是和音乐教学牢牢绑定在一起,学生需要先行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进行视唱练耳等音乐基础课程的学习。针对艺考生和普通学生的不同特点及需求,课程开发分为舞蹈专业训练和舞蹈启蒙训练两大类。课程类别上包括节奏课和基本功训练课以及剧目排练课等三种,节奏课与剧目排练课的教材以教师自编为主,基本功训练课的教材主要参考国内同类型舞蹈知名教材,大部分中学选用《中国民族民间舞初级教程》《中国民族民间舞基础教程》这两本教材,教师加以一定的拣择和改编后展开教学。其次,在课程开发的决策和评价机制上,大多由各个中学的舞蹈教师开会集中探讨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的主要方法,进而商定自编教材或是选用教材,设计课程教学方案,学校的管理层则从总体目标和方向上进行监督和指导。对于课程的评价,由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个部分构成,着重考察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收获与成长。再次,在舞蹈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以及地方课程的关系方面,苏州民间舞蹈校本课程的开发属于在其他两级课程预留的空间内开发设计新课程的模式,目前我国围绕中学舞蹈教学的定位着重突出国标舞、芭蕾舞、古典舞等的鉴赏,对于民间舞蹈相对重视和关注不足,苏州对于本地区民间舞蹈进行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最后,在课外舞蹈实践活动的开展上,苏州市各中学大多成立有相应的舞蹈队,在学校举办的大型活动当中面向全校师生进行表演,除此之外,各地市教育系统还定期开展校园舞蹈大赛等活动,但参与途径和传播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苏州民间舞蹈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第一,管理机制不完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课程管理认识不到位。通过课程内容或者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实现课程实施的预期效果是课程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民间舞蹈校本课程管理是包括教材编创、教学实践、课程评价等多个环节在内的系统化管理。但是苏州市各中学舞蹈教师更习惯于将工作重心放在教材内容的编排和教学开展的研究上,对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应对,也缺乏课程管理的整体计划和落实的有力手段,导致课程管理随意性极强。其次,课程开发开放性不足。教师在民间舞蹈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牢牢占据着主体性地位,过分依赖个人的心得体会和经验阅历,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以及身心特点,民间舞蹈校本课程开展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另外,在课程内容的把握上对于地区民间舞蹈的吸纳整合还有待进一步强化,依然停留于以通行舞蹈教材为主的阶段,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区的优秀舞蹈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校本课程。最后,课程管理决策与评价民主性不够。民间舞蹈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与价值意义就在于促进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管是在决策还是评价过程中都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然而苏州市绝大多数中学民间舞蹈校本课程的管理工作完全由教师掌控,学生的意见很少被听取和采纳,围绕着民间舞蹈校本课程所构建的评价体系也基本上由教师一手操办,导致现行评价体系根本体现不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创作能力等重要方面,存在片面、单一、僵硬、绝对化等诸多问题。

第二,内容设计不合理。其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其一,在趣味性上,苏州市各中学民间舞蹈校本课程内容的编创在前期并没有开展学生舞蹈偏好相关专题调研活动,完全由教师依据传统舞蹈课程内容进行改造完成,实际上体现的是舞蹈教师个人的喜好。当代中学生群体由于网络的发达很容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对于舞蹈有自己独特而深入的认知,学习的需求也极具个性化,但是民间舞蹈校本课程的内容还未摆脱传统的窠臼,体现不出鲜明的现代性和时尚性,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对于民间舞蹈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其二,在地域性上,地区民间舞蹈是中学民间舞蹈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与关键资源,苏州市各中学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虽然近些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深度和广度层面依然严重欠缺,为数不少的民间舞蹈并没有被纳入课程内容中,已经引入的民间舞蹈也没有在艺术特点和形式特征方面展开深入探究,还是延续过往的以鉴赏为主的教学设计。其三,在文化性上,苏州民间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从最开始出现即是脱胎于一定的文化母体,包括农业文化、图腾文化、尚武文化等。学习苏州民间舞蹈本质上就是接受表面形式美背后基于价值观念的正向文化心理的熏陶[4],比如,吃苦耐劳、敬天爱人、敢于冒险,这也是舞蹈等美育课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苏州市各中学在开发民间舞蹈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忽视了舞蹈文化和审美意识的教育,严重阻碍了美育课程培养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核心目标的达成。

第三,文化氛围营造有欠缺。所谓校园舞蹈文化氛围,是指在一种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对于舞蹈产生热爱等情绪情感的环境中,所充满和洋溢着的推崇舞蹈、享受舞蹈的氛围与情调。人的心理过程是由认知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以及意志过程构成的有机整体,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既可以推动认知活动的发展和深入,又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强大动力。因而,营造能够引发学生舞蹈情感波动的校园舞蹈文化氛围对于民间舞蹈校本课程的开展来说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具体而言,在校园里面创设一些能够让学生对于民间舞蹈艺术产生愉悦体验的事物,诸如,民间舞蹈的黑板报、民间舞蹈的主题课外活动、民间舞蹈的汇报演出等,以此营造出一种全校上下以会舞民间舞蹈、善舞民间舞蹈为荣的文化心理。但是苏州市各中学目前并未真正认识到校园舞蹈文化氛围营造的重要性,相关工作的开展也还未提上议事日程,大部分中学虽然成立有舞蹈队,不过是为了校庆等重大活动的表演所需,民间舞蹈的主题课外活动较少。除此以外,关于民间舞蹈的板报、文章、广播等也比较欠缺,造成师生对于民间舞蹈的天然淡漠,较难形成热爱和推崇民间舞蹈的情感习惯和价值取向。

三、苏州民间舞蹈校本课程开发的改进策略

(一)优化民间舞蹈校本课程管理机制

首先,要进一步深化对于民间舞蹈校本课程管理的认识,实行全过程管理。苏州市各中学舞蹈教师应当对民间舞蹈校本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有较为深入的理解,树立起开放性的课程开发理念,具备全过程管理的牢固意识。具体而言,是在课程开发之初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深刻把握民间舞蹈校本课程的地域特色,给后续工作确立正确的目标定位和路径方向。在课程教材的编写上,坚持以地区民间舞蹈为主要内容,奉行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原则,不遗余力地推进民间舞蹈的引入和教研工作。在民间舞蹈校本课程管理的过程当中,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整体意识,明确课程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欠缺,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地调试与完善,构建全过程管理的工作机制,实时解决遇到的每一个问题[5]。其次,增强课程开发与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结,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苏州市各中学可以组织本校舞蹈教师成立“教学研究委员会”,定期集中探讨互动式舞蹈教学方法,支持和鼓励舞蹈教师大胆开展情境式、讨论式等新型教学方法的实验。同时,由专门的“课程决策委员会”对舞蹈教师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实际成效进行评判与考核,总结和归纳其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并将考评结果与舞蹈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确保互动式舞蹈教学模式得到坚决贯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得到持续强化。最后,建立科学民主的民间舞蹈校本课程决策与评价机制,注重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参照新课程改革的最新要求将学生的舞蹈学习态度、舞蹈知识与技能等纳入到课程考核体系当中。改变以往相对传统和单一的考核形式,综合教师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形成多样化的考核样态。考核方法上不局限于考试与表演,加大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际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评价方案。

(二)完善民间舞蹈校本课程内容设计

第一,关注时代发展潮流,提高民间舞蹈校本课程内容的趣味性。民间舞蹈从诞生之初即带有相当的娱乐性,在各个地区的民俗活动当中占据重要地位,长久以来深受地方群众的喜爱和青睐。当下的中学生身处互联网时代,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娱乐休闲都被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呈现出网络化、虚拟化以及原子化的特点。对此应该在校本课程内容里面深入挖掘和着重突出苏州民间舞蹈的趣味性,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开发线上课程,为广大中学生提供充满创意、形式新颖、种类齐全、使用便利的民间舞蹈课程内容。同时,积极利用各种地方节庆民俗活动组织学生近距离观摩民间舞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第二,引入地方经典舞蹈,强化民间舞蹈校本课程内容的地域性。苏州目前分为五区四市,现存民间舞蹈六七十种,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代表性民间舞蹈,诸如,昆山的《挑采茶》、常熟的《浒浦花鼓》、吴县的《捉夹龙》、太仓的《新湖狮舞》、张家港的《太平灯》等,这些舞蹈都是该地区居民文化心理和审美观念的典型艺术形态的集中反映[3]。对此有必要将之规定为地方中学民间舞蹈校本课程开发的必备内容,通过制度性的保障来建立地方经典民间舞蹈在校本课程中的核心地位。第三,探究舞蹈文化本体,丰富民间舞蹈校本课程内容的文化性。苏州民间舞蹈是在吴地文化的土壤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广泛吸收了本土其他民间艺术的营养,如舞蹈音乐中就有吴歌、民谣、十番、丝竹的曲调与曲牌以及受宣卷、道乐、佛乐等。在舞蹈的服装和道具方面,充分利用了苏州的刺绣、丝绸、桃花坞木刻、雕刻等工艺技术。同时依托于吴地文化的深厚根基,苏州民间舞蹈也具有强大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能力,无论是来自中原的还是苏北的、南方的民间舞蹈进入吴地后都逐渐成为吴地文化的一部分,呈现出江南水乡的风格[3]。因此,各中学舞蹈教师在设计编创民间舞蹈校本课程内容之时要充分挖掘舞蹈之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寓舞蹈教育以人文底蕴和审美意识。学校应开展和举办专门的研讨会与学习班,聘请相关专家面向舞蹈教师进行民间舞蹈文化的业务培训[6],确保舞蹈文化和审美意识教育能够真正渗透进课程内容当中。

(三)加强校园民间舞蹈文化氛围营造

首先,从制度管理的层面出发来保障校园舞蹈文化氛围的营造,如本文以上章节所述苏州市各个中学校园舞蹈文化氛围较为淡薄,远不能激发学生对于民间舞蹈产生喜爱和推崇以及享受等积极正面的情绪情感,因而必须尽快构建起校园舞蹈文化氛围营造的相关管理制度。具体而言,围绕着校园内的广播、班级里的黑板报、学校的刊物、学校的官方网站就民间舞蹈的宣传报道事宜做出制度性的规定[7],包括,校园广播每天播放民间舞蹈的舞曲、班级定期出民间舞蹈主题的板报、民间舞蹈内容在校刊当中占据一定的比重、学校官网中有民间舞蹈的专门版块等。与此同时,对于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民间舞蹈课外活动也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和实时的报道。通过校园广播、班级板报、学校网站等让民间舞蹈元素渗透进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拉近学生与民间舞蹈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对于民间舞蹈文化的心理认同。其次,从主题活动的角度着手来深化校园舞蹈文化氛围的营造,民间舞蹈主题类课外活动是校园舞蹈文化氛围营造的重要载体与关键抓手,如何打造精品性的民间舞蹈主题类课外活动以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显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园舞蹈文化氛围营造的成败。以一般性的课程开发管理作为参照可以从资源管理、人员管理、时间管理、制度管理四个方面构建民间舞蹈主题类课外活动的开发管理工作机制。资源管理方面,要秉持开放性的态度大力引入苏州各个地区的代表性民间舞蹈,吸收借鉴网络舞蹈资源中的优秀案例与成功经验,拓展和创新舞蹈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形成主题鲜明、层次丰富的舞蹈课外活动体系。人员管理方面,应注重发挥重点人群的带头作用,以舞蹈教师、舞蹈特长生等为骨干人员引领广大学生积极开展民间舞蹈主题类课外活动。时间管理方面,要综合考虑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艺考生和普通学生所能够用于开展舞蹈课外活动的时间就很不一致,各自的需求也大相径庭,必须区别对待科学划分活动时段和活动频次。制度管理方面,应针对民间舞蹈主题类课外活动每个月所开展的次数、持续的时间、实时的报道以及安全的保障、责任人的划分等进行明确的规定,以确保活动长期稳定的开展。

四、结语

苏州民间舞蹈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带有一定“自下而上”色彩的地方教育教学实践,既能够为其他地区的民间舞蹈校本课程开发做出良好的示范,也能够为我国中学舞蹈学科课程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各个地区地理条件、经济基础、文化资源不尽相同以及没有成功的先例可以遵循,苏州民间舞蹈校本课程的开发必然会遇到诸多的难题和困境,这些都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当中加以解决和克服。本文围绕着苏州民间舞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所展开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方面的努力,希望民间舞蹈校本课程开发和中学舞蹈教育能够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我国的舞蹈教育乃至美育会迎来崭新的发展局面。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校本苏州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苏州一光
苏州十二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