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视域下高职思政实践课开发研究

2023-04-20 03:16范山胜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院校

■范山胜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浙江 东阳 322100)

思政实践课程建设是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的必要补充,又是提升大学生思政素养的重要途径。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从哲学维度看,马克思“实践生存论”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强调实践性,具有全面而深邃的理论意义。同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衔接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2]。在高职思政教育范畴,围绕思政理论知识的讲解偏多,学生在意识形态上,虽然认识到真、善、美的理论意义,但是难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思政实践课的开发与建设,聚焦“理论与实践相融合”,通过具体、真实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端正态度,提高劳动素养,成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马克思“实践生存论”的内涵与价值

“立德树人”,要将“知”与“行”衔接起来。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帮助大学生厘清相关概念,提升思政意识。同样,思政实践课的落实,从实践场域让学生从体验中内化理论知识,锻炼优秀品格。

(一)马克思“实践生存论”

马克思在关于生存论的研究中,吸取黑格尔的思辨精神,借鉴费尔巴哈的肉体感性,进而从人的现实感性活动中得出“社会实践”是人的存在的根本。“实践生存论”其内涵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将劳动实践作为人产生的决定性条件。从人类起源中,劳动实践扮演着决定性角色。恩格斯强调“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马克思认为,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时,人本身就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由此,劳动实践不仅让人改造了自然,而且让人成为真正的人。二是劳动实践是人生存必需的手段。没有劳动,就无法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等需要。人只有不断实践,才能为生存和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三是劳动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马克思认为,在生产中,人与人形成一定关系,处于这种关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整体形成了社会。也就是说,生产活动形成人与人的紧密联系,推动社会发展与演变。四是劳动实践促进人的演化和发展。人类通过劳动与实践,实现社会成果、资源的不断累积,促进人的意识增强,生存能力得到发展。可见,“实践生存论”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在人的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有机统一。

(二)马克思“实践生存论”在思政实践课建设中的价值

实践育人是思政课程育人的重要任务,思政实践课的开发与建设,与马克思“实践生存论”思想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其价值有三点。一是“实践生存论”为思政实践课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实践生存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将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与高职思政课程实践育人在理论基础上保持一致。推进“立德树人”,“实践生存论”为高职思政课与实践课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高职院校必须要立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度上,将思政理论课程,转换为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从实践中体会思政理论知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实践生存论”,让大学生能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学习、生活。二是“实践生存论”为思政实践课教学提供了方法论。思政实践课建设,要立足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直接感知世界,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思政课程理论性强,思政实践课的开发,将培育社会主义劳动者作为育人目标,让大学生置身于社会实践情境,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生命自觉。三是“实践生存论”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提供了创新理念。坚持人本理念,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高职思政教育,要推进科学与人文相融合。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引领,让大学生从知识学习、能力养成中,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思政实践课的开发,以“实践生存论”为理论指导,为大学生搭建融合“知识、技术和价值”相统一的育人平台,从“知”到“行”,实现“知行合一”。

二、高职思政实践课开发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顶层设计,对思政实践课重视不够

在高职院校中,思政理论课程开设时间长,但对思政实践课的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院校层面,校领导多关注招生、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实习实训、就业指导等工作,思想上对思政实践课比较重视,但相关措施、制度建设存在“应付”现象。教师层面,很多教师将思政理论课教学作为重点,实践课作为辅助,客观上导致很多教师将时间、精力放在教研上,忽视了在实践领域的投入。另外,思政实践课需要经费、人力、时间作为保障,一些教师认为思政实践课浪费时间,投入和产出效果不理想。学生层面,很多学生将专业课作为重要学习任务,对思政课程普遍重视不够,认为及格就好,参不参加实践课,没有过多想法和积极性。

(二)思政实践课师资薄弱,专业化教师占比少

从高职思政课程师资结构来看,思政理论型教师占比多,实践型教师存在严重不足问题。思政实践课程教学,有其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走出校门,体验不同的社会岗位。在课程内容上,既有课堂实训、校内实践,又有校外实践、虚拟社会实践等项目。追踪国内外时政热点,结合思政理论知识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制作“理实一体化”微课,带领学生参与社会调研、采访活动等,所有这些教学任务的实施,都需要专业的教师来担当。相比而言,思政实践课师资短缺,导致思政实践课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思政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局限,开课质量不高

现阶段,高职思政实践课在内容上,多聚焦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道德观念教育,未能将“政治、道德”与“法治、安全、心理健康、专业实践能力”等综合起来。同时,在开课质量方面,缺乏保证。如在外出调研活动中,学生外出需要解决交通、人身和财产安全等问题,需要教师对调研任务、调研工作进行详细策划、指导,但很多外出调研教师指导不足,流于形式。同样,思政实践课课时少,一两次实践很难达到实践育人效果。另外,实践活动的组织,需要协同多方力量,增加了师生负担,制约了思政实践课的有序展开。

(四)思政实践课教法单一,降低了学生参与积极性

很多高职思政课教师认识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上,受能力、经费、安全等诸多因素制约,思政实践课多以课堂实践、校内实践为主,专业实践、校外实践难以落实,学生对思政实践课的参与度普遍不高,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比如,在调研方面,多局限于校内调查,社会性调查以小范围为主,导致学生对社会调研缺乏热情。另外,在社会实践中,教师多以“参与+汇报”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实践成果。这一方式,多关注实践成果,忽视学生实践体验,对学生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思想、心理、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缺乏有力跟踪和指导。

(五)缺乏有力保障,难以发挥思政实践课主渠道作用

思政实践课开发与实施,既要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化大学生的思想认知,还要借助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思政实践课的落实,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措施,从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目标的考核等方面,细化评价机制。同时,要注重多部门协同,从校内到校外,建立有效的协同管理机制。当前,许多院校缺乏完备的保障措施,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缺乏针对性,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参与思政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不强,直接影响思政实践课在实践育人中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三、推进高职思政实践课有效落实的改革建议

马克思“实践生存论”,从实践层面强调劳动实践活动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重视思政实践课的开发与建设工作,依托思政实践课解决“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

(一)高校党委要明确思政实践课地位,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理念

思政实践课的开发与建设,各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要转变观念,做好顶层设计,全面推进思政实践课建设工作有序落实。一方面,高职院校党委要发挥组织作用,加强思政实践课课程资源的整合,统筹和协调好思政实践课开发中的问题。院校党委书记、校长,要担当思政实践课学科带头人职责,汇聚各院系党支部力量,从政策研读到思政实践育人活动建设,做好科学规划,对思政实践课开发工作进行督导,确保各院系思政实践课落地。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抓好“三全育人”工作,号召全体教师端正思政实践课育人认知。立足当前思政实践课建设实际,以实践课程开发和组织为出发点,广大教师要从心理认知层面,明确思政实践育人主线,整合思政实践育人要素。“三全育人”,要由教师拓展到全员育人,各院校辅导员、行政人员、专业课教师等也要参与其中,搭建“全程育人”实践平台。拓宽实践育人渠道,涵盖课堂教学、网络平台、双创教育、大学生日常生活等领域,依托新媒体、校园文化等全方位育人功能,构筑完整的实践育人体系。另外,思政实践课的开发,要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对接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以具体、多样、可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理解思政理论知识的内涵和价值。

(二)注重思政实践课师资建设,增强教师“立德树人”责任感

思政实践课的开发与实施,关键在于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教师在思政实践课实施中,要能将抽象的思政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便于体验的实践活动形式。因此,教师要想胜任思政实践课教学,教师综合素质需要,既要精通思政理论的讲解,还要善于实践活动的设计。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组建,需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强化教师的亲和力和创造性。思政实践课开发,对教师而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认同感、责任感,能够与学生良性沟通,受到学生的爱戴,才能将思政理论知识与正确的道德、情操,融入大学生的言行中。二是整合思政理论课与思政实践课师资力量,发挥协同育人。各院校要成立“思政实践课教研室”,以思政实践课为主题,建立思政育人交流平台,最大整合各方教师资源,定期参与思政实践课的备课、教研工作。结合思政实践课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渠道等问题展开讨论,分享实践课教学经验和课程改革思路,打造思政实践课特色。教研室要组织各类教师,深入学习党和国家相关理论、政策、方针,特别是深刻领悟马克思“实践生存论”理论内涵,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改革思政实践课教学模式。三是树立实践育人目标,增强“立德树人”责任意识,从思政实践课教学中,让大学生能够塑造良好品格,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

(三)树立“大思政”育人观,丰富思政实践课课程内容

思政实践课的开发与推进,要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从思想、政治、心理、道德、法治、安全等方面,丰富思政实践课程内容,切实化解大学生面临的思想、意识、认知等难题。“大思政”育人观,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第一要素,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同时,推动“四个意识”“四史教育”等政治要素在大学生头脑中的渗透,端正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道德教育要身体力行,依托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感恩意识、敬亲意识、诚信意识、集体意识、合作意识等。从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培育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让大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规范自我言行,养成良好的助人品质。在集体活动中,强化大学生品格养成。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荣誉感。思政实践课,要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作为基本任务。注重线上虚拟思政课堂建设,围绕相关案例、话题,引导大学生参与讨论,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思辨能力,特别是面对不同的文化、落后的习俗,要具备信息辨识与理性认知力,增进良好消费观、职业观、文化观、理财观、婚恋观的养成。最后,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思政实践课开发的重点。要重视普法教育,围绕相关法律问题,组建校园模拟法庭,举办法律剧表演活动,让大学生了解相关法律条款,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另外,借助于安全教育,特别是开展“网络安全”专题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增强财产安全意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以心理剧表演、心理问题疏解与辅导活动、网络心理障碍咨询等活动,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四)升级思政实践课教法,拓宽实践课育人渠道

思政实践课的开发要强调多元化,顺应新时代。一方面,加大思政实践活动类课程建设,立足思政理论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最大化整合相关活动资源。比如,爱国主义主题实践活动,以走访红色基地,参观红色文化馆的形式,了解革命前辈的优秀品质,让大学生从中深受感染,自觉增强爱国情操。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开发社区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劳动,帮助他人,从中体会劳动的价值、助人的意义。另外,重视第二课堂建设,组织学生校内、校外开展问卷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对所学思政理论进行检验。同时,开展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如红色观影活动、红书推荐、红歌联唱,围绕思政话题开展座谈会、情境模拟、知识竞赛等,让大学生亲历、亲为,获得精神熏陶。另一方面,注重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建设,搭建线上思政理论与实践课堂,如解读时事、德行教育、心理教育、法治课堂等,拓宽学生思政育人视野。此外,组建思政实践课新媒体运营团队,以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读革命故事,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政实践活动。

(五)完善保障措施,建立思政实践课育人机制

思政实践课的开发,高职院校要做好相关保障措施。一是建立思政实践课教育管理机制。由院校领导参与,各院校党委牵头,组建思政实践课课程教研及开发团队,明确思政实践课育人目标、教学体系和考核体系。二是引入责任制。上至院校领导,下至各授课教师,对思政实践课项目、活动的组织、实施,落实到人。三是加强多部门协调管理。思政实践课开发,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在课程设计、资源整合、活动推广、学生动员、组织引导、评价考核等方面实现有序衔接。四是重视激励与评价。围绕思政实践课,开展“教学大赛”“金课大赛”等活动,激发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结语

马克思“实践生存论”思想,揭示了实践活动为个人的生存发展创造了条件和空间,只有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将“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变为现实。思政实践课的开发,契合思政课程改革“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原则。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积极行动,因地制宜做好思政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升人才培育质量,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