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对受助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塑造路径探究

2023-04-20 03:56赵慧娜游振彩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红色心理健康

赵慧娜 游振彩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137)

引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中国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重视心理建设的优良传统,对大学生增强崇高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践履道德行为、坚定文化自信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红色文化还具有政治教育价值功能,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宝贵的文化资源和重要载体,可培养受助大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新时代民族精神,可为受助大学生塑造积极心理品质提供价值导向和引领[1],培育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健全受助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

一、后脱贫时代下高校资助育人的环境分析

(一)资助育人目标不明确

高校资助育人队伍存在资助育人目标不明确,资助育人理念停留在表层,队伍人员业务能力、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没有形成系统的育人模式。对受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心理等方面的育人工作还有待提升。

(二)资助育人工作机制尚不完善

资助育人仍停留在单向、灌输式的育人方式,无法形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情感传递的纽带。一小部分受助大学生在学校无法有效调节内心产生的自卑、迷茫、抑郁等负面情绪面对校园问题,而大部分辅导员、班主任缺乏专业的学科背景、系统的培训和相关实践经验,且在日常繁重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没有足够的时间细致地了解学生详细档案并摸排每一名受助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难以有效针对受助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

二、红色文化融入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价值分析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中国历史实践过程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所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新时代民族精神。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都是发展型育人工作的优质教育资源。

(二)红色文化重要的教育元素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反复强调充分发掘红色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红色文化融入高等教育,能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为国家的发展而拼搏的信念。红色文化和发展型资助育人有效相融,为此项工作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将理想信念转化为自觉行动,帮助受助大学生增强科学、理想判断的能力。通过利用红色文化蕴含的优秀文化内容和价值来塑造积极心理品质,受助大学生在面临困境、压力或遭遇负面情绪时能积极应对、保持适应良好的能力,对受助大学生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第二,优化自我认知。红色文化作为优秀文化蕴含着无限的价值,能够让受助大学生优化自我的价值认知、历史认知和对国家的认知。红色文化凝聚着不畏艰险、奋勇拼搏的精神和感情。受助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能将个人前途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为受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同时,红色文化是开展受助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2],提升积极心理品质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

第三,涵养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是在人的道德认识基础上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3]。通过红色文化中所蕴涵的情感、情怀、高尚的情操和追求进而产生道德情感上的共鸣。通过红色文化的教育资源的榜样作用产生积极的情感,引导受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素养、道德水平和积极心理品质,宣传社会正能量。

第四,锤炼意志品格。坚强的意志品格是指一个人在行动过程中表现出不屈从于周围人的压力、按照自己明确的目的和信念克服和战胜一切困难和障碍的行动品质。“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顽强拼搏的坚韧品格[4];“坚定信念,敢为人先”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积极向上、敢于创新的乐观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珍惜当下、知恩图报的道德情操[5]。受助大学生通过从红色文化中感悟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他们具有尚德、强能、立志的精神,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锤炼不畏艰辛、顽强拼搏等意志品质,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引导受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红色文化对受助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塑造的价值

第一,将红色文化应用到受助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塑造中,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受助大学生不仅要刻苦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素质。而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情感精神与意志品格能为受助大学生提供正面良好的思想支持和自身认知,从而发挥红色文化对受助大学生的激励与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坚强勇敢信念。

第二,红色文化所塑造的认知图式具有坚定信念、自立自强、积极进取、奋斗拼搏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气质[6],为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提供有效的文化支持与精神养料。借助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来调整自身的不合理的认知,从而抵制来自社会负能量的冲击,通过红色文化的正面引导,培养受助大学生自立自强的信念,进一步为受助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注入新的活力。

三、红色文化对受助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塑造的路径

(一)学校层面:依托红色文化,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统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受助大学生塑造积极心理品质

第一,综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专业引导心理工作者,创新受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7]。其一,加强心理工作队伍的业务能力,支持和鼓励心理专兼职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红色文化培训,提高其心理工作素养和红色文化教育观,提升学校心理工作队伍对受助大学生群体心理服务水平,让红色文化应用到受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其二,多方位多途径加强校院级的心理工作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联络员和心理朋辈成员等学生干部的培训力度。红色文化中有生动丰富的优秀教育资源,可以使育人内容更加全面、育人模式更加饱满、育人效果更加深刻。其三,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筛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日常心理干预体系备受重视且不断完善中,而受助大学生群体又是敏感群体之一,学校要特别关注和重视受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红色文化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心理讲座、户外素质拓展、团体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既提升学生自我服务能力,也有助于及时对受助学生开展适当的心理疏导、情绪宣泄、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工作,促进受助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

第二,建构受助大学生心理健康安全网格化工作格局。建立受助大学生群体心理辅导工作站和谈心谈话室,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网格化工作格局,定期普测和筛查受助大学生心理状况,深入研判重点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对重点关注学生采取“一生一档、一生一策、一生一法”,做到“一名预警对象、一名教师、一名学生干部、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筑牢心理健康安全网格化管理基础。坚持实施受助大学生群体“十百千”谈心谈话行动计划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实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职能,为受助大学生群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切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加强受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积极促进受助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塑造,做到预防为先,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第三,开展红色课堂思政教学,强化受助大学生正确合理认知心理。红色文化对受助大学生的影响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引导和氛围感中,也是加强受助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最好的素材,寻求红色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积累丰富的资源。将红色文化元素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他们的认知中,优化受助大学生心理品质、提高调节能力,充分开发潜能、促进人格完善,使他们形成积极、乐观、向上、自信、勇敢的心态,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认知,引导受助大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永怀报国之志。以“艰苦奋斗”精神为例,一方面,要让受助大学生感受到国家经济腾飞、繁荣昌盛的巨大成就,居民消费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让其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避免浪费挥霍,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奋勇拼搏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培养自己勤俭节约、朴素自律的良好生活习惯。

第四,红色文化融入实践教学,提升受助大学生积极情感体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1)《在“务实”中发挥党员干部“正能量”作用》(2013-09-06)[2023-07-20],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3/0906/c241220-22833859.html。。通过讲述红色故事、追叙红色历史,运用学校新媒体平台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把红色教育融入实践教学,能增强受助大学生的代入感,产生情感共鸣,激活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积极情感体验,才能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而强化受助大学生正面、积极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逆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将感恩情怀和服务社会相结合,提高社会责任感,提高发展型资助育人实效性。

第五,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坚定受助大学生积极意志品质。一是拓展资助育人的教育形式,带领学生到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如烈士故居、历史名人故居、革命历史事件遗存等,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红色文化,领悟红色精神,坚定积极意志品质,在“红色仪式”中达成认知与情感的良性互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促使受助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品质。二是通过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心理氛围,让受助大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活动在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潜移默化地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感染,让受助大学生感悟到红色文化的力量,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百折不挠、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追求理想。积极心理品质是提高自我认同和培养意志力的精神砥柱。

(二)学生层面:涵养红色文化精神,调动积极心理品质塑造的积极性

第一,调动受助大学生群体对红色文化的关注。结合日常红色文化的宣传普及、专题讲座等,推动红色文化进专业进课堂和宿舍,营造具有丰富红色元素的校园文化氛围,开拓红色文化与积极心理品质相融合的活动内容、开展形式和宣传方式,以确保活动在情感体验上和内容上形式上都能够满足受助大学生群体,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激发自主完善心理素质和积极心理品质塑造的能力。

第二,加强校园红色元素的育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红色文化+积极心理品质”活动。学校积极营造红色文化教育氛围,组织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依托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定期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创作话剧、歌剧、绘画等形式多样的红色艺术作品创作活动,成立红色文化精神研究会等,积极引导他们全面认识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实践意义,运用红色文化有针对性地对受助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有助于受助大学生塑造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他们成长、成人、成才。

(三)社会层面:强化红色文化宣传,健全网络监管

其一,加强对各种传播力量的整合,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力量,营造出“红色文化+积极心理品质”的社会文化环境,定期制作一些有关红色文化与积极心理品质相融合的网络视频,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推送一些励志剧和经典案例,组织红色文化的宣讲活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其二,与学校积极拓展合作关系,建立有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让受助大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其三,开拓社会层面的心理测评和心理咨询专线,确保及时为受助大学生群体提供心理疏导。

(四)家庭层面:完善家校社联合机制,塑造积极心理品质

塑造受助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要发挥好“家校社”联动的作用。学校要与受助大学生的家庭开展联系,掌握受助大学生家庭的详细信息,了解受助大学生的实际困难,以便后期开展具有红色文化的“扶贫扶智扶志”活动。同时,要给家长专业指导,提高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在发挥学校作用的同时,发挥好家庭教育的作用,做到相互配合,争取形成良性的互动。

结语

积极心理品质对受助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发挥好学校、学生、社会和家庭层面的作用,相互配合,以红色文化为载体,提升受助大学生积极认知、强化受助大学生积极情感、坚定受助大学生积极意志、促进受助大学生全面发展,以最终实现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红色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红色是什么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