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照护在我国临床应用的SWOT分析

2023-04-21 20:27王书培贾圆露许严江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灵性护士服务

王书培,贾圆露,李 唱,许严江,王 梦,梁 莉

(1.承德医学院护理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 ;2.承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随着“身心社灵”全人照护理念的兴起,灵性照护成为护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灵性照护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灵性困扰及需求进行识别和评估后,根据个体特性,通过陪伴、倾听、尊重等方式,帮助病人寻找生命意义、自我价值和信仰支撑,让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灵性达到安适的护理活动或方式。但该护理方式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缓慢探索阶段,且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患者需求、护理人员认知与能力、理论构建、干预效果评价等方面,鲜有该方式在我国临床应用的适应性分析研究。期望通过提供SWOT的策略分析方式,帮助管理者认识现存内在优势与劣势,了解外在机会与威胁,以期能有助于未来相关目标设定和政策的制定,进而提高灵性照护实践开展的流畅度和被接受度。

1 灵性照护临床应用的SWOT分析

1.1 内部优势(strengths,S)

1.1.1 增益患者,促进患者整体福祉 灵性照护是在整体护理理论、人文关怀理念和健康中国政策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优质的护理服务。其融入了意义疗法、尊严疗法、宗教疗法、艺术疗法等多种方法[1],引导患者直面情感、理解需求、释放压力,探寻人生意义,帮助患者在困境中获得内在力量和超越自我的成长。刘艳丽[2]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得出,灵性照护可有效缓解肿瘤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提升创伤后成长水平,改善生命质量,促进患者整体福祉。

1.1.2 体现护理服务的专业价值,增益护士的生命价值体验 灵性照护的人文关怀本质,可以让患者感受到护士的真诚关怀,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促进护患关系及形成职业认同;同时,疾病的疗愈过程也能带给护士体认复原的学习,增进灵性体验[3]。面对病痛生活、重树信心,是包括护士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在探索的问题,灵性照护理念将引导护士以积极态度发掘自我潜能,重建生命意义,提升生命品质。通过参与患者的灵性成长,护士也会感受到工作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提高。

1.1.3 增加患者参与度,提升患者的健康责任 灵性照护不仅提供心灵支持,还致力于增加患者的参与度,将患者纳入到护理过程的第一责任人的角色中。灵性照护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并激发其与自身信仰和价值观建立联系,从而更关注自身的身心灵健康,增强对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的责任感。灵性照护过程中,护士与患者展开关于其灵性需求、灵性史、宗教及价值观等内容的沟通,来引导支持患者表达并共同处理其需求[4]。

1.2 内部劣势(weaknesses,W)

1.2.1 缺乏普遍认可的内涵界定及理论概念架构 灵性照护相关概念在国际上未达成明确共识,在我国的临床实践中,其概念亦必然需与中国传统的、现实的文化语境结合起来[5]。学者牛艳平[6]通过对中国语境中灵性和灵性照护意义的相关研究进行范围审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对灵性的理解是一个抽象的个人概念,可以指内在的生命力、痛苦的经历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价值观,并且,在国人的理解中,灵性是文化内涵还是宗教内涵存在模糊性。尽管国内学者不断探索灵性概念的本土化解读,但尚未产生适于医疗保健环境中推广的统一概念[7]。

1.2.2 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护理流程和体系 目前已有团队开展了初具实践雏形的“准灵性照护”服务,然而实践仍为碎片化、不系统的灵性照护内容[8]。国内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且缺乏严格的行业规范,加之大中型城市灵性照护服务经验对于三四线城市的参考价值和可复制性有限,无法确保患者在不同地点和层面上接受水准较为一致的连续性照护服务[9]。灵性照护若未能在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服务的基础上实施,其难免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优势。

1.2.3 专业能力要求高 由于灵性照护推广有限,公众对灵性照护的认知水平制约着患者对灵性服务需求的表达意愿和配合程度[10]。特别是老年群体,还可能因其认知障碍、感官功能退化、意识丧失和沟通困难等因素,造成其灵性需求经常被忽视[11]。因此,灵性照护服务要求护士具备高认知、意愿,并能进行多元化有效沟通。同时,临床护士需要运用跨文化护理技能和文化实践,对有信仰差异和民族文化差异的患者进行护理,要求护士具备较高的跨文化护理能力、评估能力和文化敏感度。

1.3 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O)

1.3.1 响应国家宏观政策,发展多层级服务 近年来,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不断为灵性照护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加强护理人文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护理服务需求[12]。文件的深层逻辑表达为更加关注医疗活动中人的价值,以多样性的护理服务实现对人的关怀和照顾。灵性照护正是一项从患者灵性需求出发,帮助其实现个人价值与生命意义,满足多元文化需求的优质护理服务。与国家政策和医疗卫生发展目标的契合为其在我国医疗机构、社区和居家多层级纵深服务发展创造了机会。

1.3.2 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满足多元化需求 老龄化程度加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肆虐及疾病终末期问题凸显等社会趋势问题使得延续性优质护理服务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公众的护理需求呈现多元化和高品质化,灵性照护作为一项新型优质护理服务成为满足公众需求的重要途径。学者刘丹娜[13]对454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展开横断面调查,结果表明其灵性需求程度较高。尽管灵性照护目前在我国处于萌芽阶段,但患者群体的较高需求,为灵性照护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1.3.3 依托安宁疗护,助推灵性照护的延伸发展 近几年,国家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在养老服务机构设立医疗服务站点,支持安宁疗护学科发展,提供嵌入式医疗卫生服务,以实现卫生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之间的衔接,此举措可有力推动嵌入性灵性照护优先发展[14]。随着嵌入性灵性照护模式研究的深入和应用成熟,多学科团队的形成和完善,服务受众将逐渐扩大。在一些研究中灵性照护的对象已逐渐从各类癌症终末期或重要器官衰竭患者向临床普通科室患者拓展和延伸,保障各疾病、各年龄段人群灵性照护权利,让他们享受到应有的规范服务[15]。

1.3.4 把握学术研究热度,夯实临床应用的学科基础 除了在护理领域备受关注外,医学、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领域的灵性研究也持续增加,已初步搭建了多学科和多理论研究并行的研究框架[11]。通过发展多学科合作的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各个学科的专业资源,弥补传统护理在灵性照护服务方面的不足之处。各学科专业理论和研究方法相互补充,形成多维度视角,有助于理解和研究灵性照护服务及相关问题,夯实理论基础,指导规范实践行为。

1.3.5 扎根传统文化沃土,赋予灵性照护更深入的文化蕴意 在对灵性照护理解的探寻上,国内学者也在不断尝试和传统文化中与之相通的元素相结合,如将中医中“精气神”整合到其中,认为灵性即精神,具有人体的本质、力量和活力的意思[6]。陈劲松[7]对《周易》中“元”的解读,以延伸扩展灵性本土意义,认为唤醒个体灵性能力或灵性资源,是灵性社会工作中“复元目标”的关键。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儒释道思想、中医文化、生死观念及各民族风俗习惯等的发掘和理解,为灵性照护的本土化实践和内涵拓展提供了沃沃生长的理论土壤。

1.4 外部威胁(threats,T)

1.4.1 相关认知、能力缺乏及培训不足 目前,临床上医院管理层面多关注于常规护理,缺乏对灵性照护能力培养的重视,致使护士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对四川地区12家三级综合医院1021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非常熟悉灵性照护知识的护士仅占2.90%,急需加强知识培训[16]。在一些质性研究中,受访护士有较强实施意愿,但因知识和技能的缺乏而对实践缺乏信心[8]。此外,护生的灵性照护教育较国外也有较大差距,教育体系在如教材内容、课程设置及实践内容等方面均有待完善[17]。

1.4.2 可持续发展的长效经济支撑欠缺 灵性照护现主要以嵌入安宁疗护的形式在临床中探索实践,而安宁疗护面临的经济挑战也将是灵性照护今后推广所必然面临的重要问题。首先,资金来源有限、财政保障滞后以及社会补充性资金不足,缺乏长效的补偿和激励机制[10]。尽管有少数地区将安宁疗护服务费用纳入医保范围,但缺乏统一标准且报销内容也局限于与医疗服务相关的部分[18]。其次,缺乏收费项目,例如多学科团队服务、多样化人文关怀等需要医护人员高投入的服务,却因缺乏收费标准而无法计费[19]。

1.4.3 宗教化困境隐忧 宗教与灵性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宗教是灵性照护的重要影响因素,但若在服务过程中过度强调、倚赖宗教信仰或盲目追求宗教体验,可能会引发一些隐忧。陈劲松[7]认为,如果将灵性照护局限在临终关怀的意义上或者仅仅只在个体生命的临终环节,可能在实践中陷入灵性的宗教化困境。究其原因,或许与大众死亡教育缺乏,限于临终阶段的灵性照护可能披上神秘的面纱,加之其中的宗教疗法涉及到宗教人士及仪式,可能引导患者产生宗教化的联想。如何在照护过程中做到既尊重患者宗教信仰,又不造成宗教的引导与传播,是促进灵性照护良性发展急需探讨解决的问题。

2 建议

2.1 加强教育培训,提升灵性照护素养

护理管理者应当加强对灵性照护服务的重视,开展对护理人员的灵性照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可通过案例分析、科普竞赛、专题讲座、科室小讲课等线上线下方式灵活进行。在临床工作中,建议完善灵性照护服务激励机制,将灵性照护服务质量纳入护士绩效考核内容,调动护士积极性。同时,依托安宁疗护及叙事护理的团队合作机制,开展专科护士培训,提升其灵性照护素养。还可以建立跨学科灵性照护专家团队,纳入宗教人士、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为各疾病、各阶段人群提供全面、连续的灵性照护服务。

2.2 推进理论构建,达成服务标准共识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可组建专家工作组,引领多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开展广泛交流合作,交融不同学科的理论视角,加强灵性照护理论体系的构建,推进灵性照护规范化和本土化进程。相关专家还应及早达成共识,明确灵性照护的相关概念、服务内涵、评估评价工具、实施程序、计费标准等,确定科学本质并形成规范的理论框架。针对宗教人员参与灵性关怀服务的合理范围和条件提出指导意见,以防范实践中简单宗教化的问题。

2.3 提升社会资本参与度,完善多层级服务

完善行业标准及监管体系,提高社会资本参与度,补充衔接居家、社区和机构之间的多层级服务,建立多元供给模式。社会资源参与将缓解临床压力,丰富服务内容、形式。政府和医疗机构可与社会组织签署合作协议,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提供培训服务,提升专业能力,增强公众对灵性需求的重视。

猜你喜欢
灵性护士服务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让小学作文课堂充满灵性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借助电子白板构建富有灵性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