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建设背景下以“四史”教育为载体的高职学生理想信念培育路径探析

2023-04-22 13:54葛梦薇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四史双高理想信念

孟 琦, 葛梦薇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理想信念教育历来是我国社会主义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内容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这项工作开展的怎么样,不仅直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全局性根本问题。而“四史”则以真实的历史脉络、不懈的理论探索和光辉的实践成就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宝贵素材,当前思政课教学中正在不断加强的“四史”学习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具体到高职院校,怎样有效发挥“四史”学习教育对“双高”建设所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在“双高”建设和提质培优计划都已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明确要求的情况下,对以“四史”教育为载体的高职学生理想信念培育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给出有效路径,已经成为当下高职院校在“四史”学习教育活动中迫切需要解答的一个关键问题了。

1 “双高”背景下理想信念培育和“四史”学习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三条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1]。在国家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战略定位并大力实施“双高”建设和提质培优计划的背景下,以理想信念培育和“四史”学习教育为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强基固本,应该说对“双高”院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1.1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励志成才的“精神之钙”和担当大任的力量之源

201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了六点殷切期望,首当其冲的一条就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2]。理想信念体现着人的精神追求,反映着人对社会和自身发展的美好期许,并通过昭示奋斗目标为个人指明努力方向、增加前进动力。对大学生来说,理想信念不仅是他们成长路上激励志向、塑造品格、成就自我的“精神之钙”,更是奋进途中抵御诱惑、战胜困难、担当重任的力量之源。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大学生所面对的外部成长环境和自身的内在精神诉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而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之前在知识基础和理论积淀上的薄弱和不足,更需要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深入而有效地对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我们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1.2 培养造就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优秀人才是“双高”建设的重要目标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使命。与此相伴随,广大高职院校学生也日益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支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必须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立德树人的基本遵循,把远大理想、崇高信念作为铸魂育人的基本取向,把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说到底仍然要落脚在人培养模式改革上。作为“双高”计划的重要内容和重点任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打造和建成,最终离不开大批能够真正体现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根本支撑。而这其中,对“德技并修”中的“德”,毫无疑问也应该有着更高的培养要求。正是因此,《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在改革发展任务中明确强调,要“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3]

1.3 “四史”学习宣传是对大学生和全社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4]。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营养剂和清醒剂,学好用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认识党的伟大贡献、感悟党的初心使命、学习党的理论成果、传承党的伟大精神中浇筑理想信念、增强行动自觉,已经成为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的明确要求和基本目标。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不仅明确将“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对大学生“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而且把加强“四史”教育作为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基本举措[5],2020年9月在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同样强调了这一点[6]。要而言之,“四史”学习教育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在深刻理解历史本来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准确把握时代方位中明确责任担当,更能帮助大学生在投身建设未来中增强行动自觉。

2 “双高”建设背景下“四史”学习教育和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研究现状及问题指向

目前理论界和学术界以“双高”建设为背景,以“四史”教育为载体,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问题开展的研究并不多。截至2022年10月,以“四史”和“大学生”同时为篇名搜索中国知网,公开发表文章共计125篇;以“四史”和“理想信念”同时为篇名搜索中国知网,公开发表文章仅有12篇;以“四史”和“双高”同时为篇名搜索中国知网,公开发表文章仅有1篇。根据对现有相关研究和公开发表文献的梳理,国内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以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四史”教育研究的关注点为考察角度,发现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于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推进路径

在基本要求上,大多数学者都主张把“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比如张楠(2021)、王炳林(2021)、李寒梅(2022)等人的研究;也有学者提出要推动“四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比如刘迪(2021)、杨延圣(2021)等人的研究;更多学者围绕高校“四史”学习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靳诺(2020)、杨文圣(2021)、周苏娅(2021)等人分别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引领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角度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层面,对高校“四史”教育须把握的原则、要找准的着力点和应达到的效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推进路径上,关于“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问题,大多数学者都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融入路径,比如李正兴(2021)、李寒梅(2022)等人的研究;还有学者从教师教学、学生接受、内容支撑、方法保障等不同层面提出了融入路径,比如冯霞(2021)、韩振峰(2022)等人的研究;也有学者从课程、教材或教学中应处理好的重要关系的层面探究了融入的路径,比如张楠(2021)、王炳林(2021)等人的研究。关于“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问题,学者们主要从顶层设计、课程融入、教育策略等方面探究了融入路径,比如刘迪(2021)、杨延圣(2021)、邱再辉(2021)等人的研究。

2.2 以“双高”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政治素质要求为考察角度,发现当前研究主要围绕立德树人教育使命和德技并修培养目标等问题展开

围绕立德树人教育使命,学者们从不同层面探讨了德育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优先地位和培根铸魂作用。有学者提出以德为先、树人先立德,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和打造“双高”建设人才培养高地的基本前提和首要遵循,比如初秀伟(2019)、周建松(2020)等人的研究;还有学者强调德育作为教育之首,要始终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树立坚定理想信念作为重中之重和首要工作来抓,比如王继平(2017)等人的研究;也有学者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内在需要出发,强调在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比如宋正富(2020)等人的研究。

围绕德技并修培养目标,学者们从不同层面探讨了德与技之间的关系及德技并修的具体内涵。有学者提出,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立德是关键任务,强技是主体任务,而政治品德又是德的核心和方向,比如唐文(2020)等人的研究;还有学者指出德技并修首先是指德技融合、有机交融,其具体内涵是德为根本、以德驭技,寓德于技、以技育德,比如赵蒙成(2020)等人的研究;也有学者强调德技并修就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等六个方面下功夫,使学生同时具备核心政治素养和较高技术技能,比如刘宝民(2019)等人的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部分学者在研究中将立德树人和德技并修中的“德”界定为狭义的道德甚至是职业道德或职业精神,比如李海晶(2016)、李龙山(2019)、汪永智(2019)、李晓静(2021)等人的研究。如果说道德教育是对德育的一种狭义的理解的话,那么将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中的“德”直接界定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显然就过于简单化甚至有失偏颇了,其共同缺陷在于以偏概全,没有认识到真正的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等多方面教育的统一。

2.3 以“四史”教育对“双高”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政治引领作用为考察角度,发现当前研究主要停留在“四史”教育对大学生群体的普遍性重要意义层面

学者们大多从理想信念教育、政治认同教育和历史观教育的角度,探讨了“四史”教育对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现实意义,比如陶思亮(2021)、靳诺(2020)、邱再辉(2021)等人的研究;也有学者从育志气、育骨气、育底气的角度,探讨了“四史”教育对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意义,比如龚旗煌(2022)等人的研究;还有学者从思政课的信仰、精神、动能和道义力量借以彰显的角度,探讨了“四史”教育作为思政课硬核力量的作用和意义,比如刘建华(2021)等人的研究。

就当前研究所存在的共性的疏漏和不足来看,一是从高职院校角度对“四史”学习教育开展的针对性研究较少,高职学生的“四史”教育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和关注;二是对“双高”建设中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研究不够深入,关于“德”的探讨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上升到核心政治素养和理想信念教育层面;三是对高职学生“四史”教育意义作用问题的研究有待细化,具体到人才培养、“双高”建设尤其是理想信念层面的探讨还没有充分展开。

3 “双高”背景下以“四史”教育为载体的高职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基本思路和有效路径

从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来看,不管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还是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培养,都必须把加强政治引领和坚持德育为先放在首位;从“双高”建设的内在要求来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服务平台的打造,都离不开一批德才兼备、堪当重任的优秀学生作为根本支撑;从“四史”教育的应有使命来看,帮助学生在明晰历史方位、历史责任的同时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行动自觉,是对大学生开展“四史”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具体到怎样发挥好“四史”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政治引领作用,“双高”背景下怎样以“四史”教育为载体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水平,这些问题在理论研究和工作推进层面,显然都没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解决。

3.1 以“四史”学习教育为载体推进高职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应聚焦的基本目标

探索形成与“四史”教育同频共振的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新路径,是高职院校在实际工作中以“四史”学习教育为载体,推进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应聚焦的基本目标。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主流是好的,但也出现了部分迷茫、少数迷失,甚至推崇“佛系”等问题[7]。而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运用正确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和辨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相对欠缺,在理想信念问题上更容易受到错误社会思潮和网络负面言论的蛊惑。“四史”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资源、精神财富及历史启迪,尤其是其中所内蕴的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对高职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力素材,能够有效帮助他们在深晓道理、把握学理、感悟哲理的过程中增强明辨是非、抵御侵蚀的分析判断能力。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既注重形式载体和方式方法的丰富多样,更要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使命担当层面的政治引领。要认真梳理“四史”学习教育活动中把理想信念培育作为主线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总结形成以“四史”教育载体提升理想信念培育效果、以理想信念培育深化“四史”学习教育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新路径。

3.2 以“四史”学习教育为载体加强高职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总结梳理与“双高”建设互促并进的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新做法,是高职院校在实际工作中以“四史”学习教育为载体,加强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从引领和帮助学生成为明大德担大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角度来看,理想信念培育是高职院校“四史”教育和“双高”建设的重要融合点。基于这一点,高职院校的“四史”教育与“双高”建设在互相结合中实现彼此促进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

“双高”建设所要打造的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服务平台,本身就内蕴着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高水平高规格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为面向职业岗位和社会需求的高技能,更体现为立志报效国家和服务人民的高素质。

因此,要贯彻落实“双高”建设中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要求,离不开作为理想信念教育重要载体的“四史”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政治引领和铸魂助推作用;同样,高职院校“四史”学习教育活动要得到深入开展并真正取得实效,也需要主动与“双高”建设、人才培养相结合。要积极探索“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在“双高”建设中的作用发挥机制,总结形成以“四史”学习教育推进提升“双高”建设水平、以“双高”建设促进“四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新做法。

猜你喜欢
四史双高理想信念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