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副刊栏目助力打造行业期刊品牌

2023-04-23 17:09高芳婧
新闻世界 2023年4期
关键词:副刊

高芳婧

【摘    要】副刊栏目是行业期刊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应在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的基础上,努力做出特色、做成品牌。《中国审计》杂志的副刊栏目,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审计》杂志2021-2022年副刊栏目文章总体情况,并探讨了其现存的问题、成因及解决方案,以期实现栏目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行业期刊;副刊;《中国审计》

行业期刊具有政策性、指导性和专业性,作为行业期刊延伸和有益补充的副刊栏目,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秉承人文关怀,努力推出原创能力强、文化品位高、文学调性好的作品,使其成为打造行业期刊特色和品牌的重要手段。《中国审计》杂志是国家审计署的机关刊物,在行业内有很强的影响力。该刊是宣传科学审计理念的主阵地,交流审计经验和技术方法的平台,其副刊栏目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目前已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风格。本文以2021-2022年副刊栏目文字作品为例,对行业期刊副刊的转型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栏目刊用作品总体情况

《中国审计》杂志的副刊作品,以常设专栏、散文类、读书类、审计小小说等作品为主,兼有少量诗歌及赋,以及若干特定时点的专项征文大赛作品。2021-2022年,副刊版面數量为每期3-7个版。2021年,以5个版为主,共刊登常设专栏《老戏新说》作品24篇、读书类作品23篇、散文类作品19篇(包括“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全国审计机关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征文大赛”征文作品6篇)、赋2篇。此外,每期另设2个艺术作品版面(本文仅就文字作品进行分析)。2022年,以3个版为主,开设常设专栏《宁心漫语》及《读书·生活》。该年度,副刊将每篇文章进行精细区分,除已有2个专栏外,另设《散文》《小小说》《书评》《荐书》等子栏目,每篇文章各自归入所属子栏目。2022年出版的24期杂志,副刊栏目共刊登散文类作品36篇,《宁心漫语》专栏作品12篇、《读书·生活》专栏作品12篇、《小小说》栏目作品3篇、《书评》栏目作品1篇、《荐书》栏目作品7篇。

二、作品类型多样形成特色

按照《辞源》解释,副刊文字作品一般包括文艺作品和理论文章两类。《中国审计》杂志副刊的文字作品以文艺作品为主,彰显着党媒的价值坚守和人文本位,传递着先进的、健康的、积极的文化和情感,意在助力审计人员陶冶情操,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传播。现就该刊近年所刊登文章的主要类型进行分析。

(一)常设专栏作品

2021年开设常设专栏《老戏新说》,邀请天津市和平区审计局杨士军为专栏作者,精选24出经典京剧,聊历史、说典故、话人生,通过经典故事,道出人间真情、颂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文章对戏剧的选择,一是结合重要节假日、纪念日、时令变化等重要时点进行选题,从而编发具有贴近性、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如2021年第1期,选取《开年好戏〈定军山〉》;第5期正值妇女节,讲述《巾帼英模谢瑶环》的故事;第15期适逢农历七月初七,刊发《七夕之时话梁祝》。二是符合主流价值导向,内容兼具知识性和思想性。如第9期《狂傲的祢衡》,在介绍老生传统戏《击鼓骂曹》的同时,告诫青年朋友以祢衡为警示,谦虚谨慎、不懈奋斗;第17期《寇准罢宴的启示》,提醒领导干部洁身自好、戒奢崇俭;第23期《请君多唱〈将相和〉》,引导读者学习廉颇反躬自省的品质、蔺相如温良谦让的智慧。

2022年开设常设专栏《宁心漫语》及《读书·生活》。《宁心漫语》邀请河北省审计厅总经济师郝卫宁担任专栏主笔。作者文字功底扎实,人生阅历丰富,擅长用朴实的文字描绘生活中的点滴,用细节讲故事,情感在故事中自然流淌。每期文章仅聚焦一个元素进行系列写作,如“云”“鸟”“色”“声”“石”等。《读书·生活》栏目由专栏作者王承玥和审计系统内作者共同完成创作。该栏目以书为引,落脚生活,由作者分享他们感兴趣的书,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以此滋养审计人的精神家园。如借助《当呼吸化为空气》,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通过《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探寻思想与行动之间的关系。

(二)散文类作品

该刊散文类作品,多选取讲述生活中的细事、小事,可以引起大家内心共鸣的文章,寄情于物,聊人生、谈生活,从字里行间体现亲情、乡情、爱国情、爱党情。“爱”是文艺作品传递的核心,家人之爱在该刊散文类作品中的笔墨尤重。《父亲的杆子秤》《手表》等作品从物件的象征意义出发,谈父辈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就喜欢你这样》《微笑曲线》等作品则是对教育理念的思索;《人间灯火》《蒜泥情思》《厨中无岁月》等作品展现家庭生活的温馨和谐,亲情的可贵。故乡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浓浓的乡情是我们幸福的底色。《冬日水乡》《平安子牧场》《大雪初霁》《河水弯弯》等作品通过对景物的生动描写,表达了热爱故乡的真挚情感。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对党的热爱是中国人心底真挚的情怀。《周恩来精神伴我千里行》《永远的印记》《入党宣誓那一刻》等作品,彰显共产党人的信仰之美,抒怀了对家国的热爱之情。

(三)读书类作品

该刊读书类作品包括审计类新书的推介文章、财经类畅销书及经典图书的读后感悟以及与读书有关的心得体会,力求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作品,给读者带来启发与借鉴。其中,审计类新书的评介文章占比最高,国家审计指南、内部审计指南等系列图书的评介文章,结构清晰、文字简练,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更好理解书中内容,推进工作开展。《不拘一格:网飞的自由与责任工作法》《认清新趋势 构建新格局——读〈国内大循环〉》等文章分别从微观和宏观视角,启示读者提高综合素质,寻找提升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配合建党百年重大主题宣传的作品《诗中学党史 词中悟初心——读毛泽东诗词有感》《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读〈沈浩日记〉》,折射出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新时代的璀璨光辉。

(四)审计小小说作品

审计小小说是《中国审计》杂志副刊的特色栏目。此类作品多与审计事项有关,要求内容创作符合审计工作实际,以小见大、立意新颖独特、文短意长。在选材上,往往截取审计工作中的一个片段、一个镜头、一幅剪影;在布局上,不必求全,力求单纯;在表现手法上,大多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写明矛盾冲突。《走在前面》《“配套”》等作品,作者从自身审计工作经历出发,构思巧妙,读来令人回味。《“红线图”》故事虽小,却反映出审计人员在遇到敏感事项时,如何通过“智”取做到事半功倍。《“保险”》一文前半部分提及审计工作能起到“保险”的作用,和后文的“种植业保险”虚实结合、相互呼应。《送种子》应景脱贫后的故事,标题一语双关,主要表达审计工作不仅严谨,也尊重帮扶对象的感受,通过送种子,使得帮扶对象走上了自主致富之路。

三、作品精选细编办出特色

(一)常设专栏作品

《宁心漫语》和《读书·生活》栏目来稿质量总体优良,编辑加工较少,此处不做分析。《老戏新说》专栏作者是一名京剧爱好者,具备较为丰富的京剧知识储备,但其文字功底略逊,常常词不达意。因此,该专栏的编辑,需要掌握一定的京剧知识。修改过程中,编辑需要查阅相关文献,搞清楚一出戏到底说了什么,关于这出戏学者都研究过什么,哪些内容对该栏目的稿件有所启发,从而确立文章的核心观点,帮助作者纠正戏曲知识的硬伤,提出合理可行的修改方案,请其修改完善,在此基础上帮其提炼加工,最终成稿。

以《请君多唱〈将相和〉》为例,原稿标题为《劝君多唱〈将相和〉》,主题略散。《将相和》的主角是廉颇和蔺相如,虞卿起到的是桥梁和纽带作用。新说部分想落在两个点上,落点亦显乱。责编建议作者以廉颇和蔺相如为重点来写,写完剧情后,着重介绍“长街三挡”这场重头戏,结尾找好落点。作者改后,编辑继续修改,并将标题中的“劝”改为“请”,“劝”意为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而“请”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是敬辞。改后稿叙事清晰,点明了和为贵、礼为先的主旨。

(二)散文类作品

散文类作品要求形散神不散,文章符合积极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以叙事散文《暖鞋、裹托和“猫爪爪”》为例,原稿标题为《暖鞋裹托猫爪爪》,文章描写生动细腻,但中心散乱,缺乏神韵。相较全文,“裹托”部分占比略少。编辑时,请作者将三部分内容平衡处理,并把核心点聚焦到母爱上,删除其他无关内容,并对标题进行调整,增加阅读的层次感,经多次修改后成稿。

(三)读书类作品

读书类作品是副刊所有作品中最难写的一类内容。作品创作周期长,写作成本高。这类作品需要作者具有较好的阅读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编辑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稿件的逻辑性与层次感。以《诗中学党史 词中悟初心——读毛泽东诗词有感》为例,原稿前半部分写个人成长过程中毛泽东诗词的陪伴,后半部分写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革命史和战争史。各部分均写得较为笼统空泛,且略为割裂。编辑在参阅相关介绍毛泽东诗词的纪录片和电视栏目后,建议作者从诗词中的革命史和战争史这一角度出发,选取典型诗词,串联个人感悟。作者修改后达到刊发标准。

(四)审计小小说作品

该栏目稿件需要在一个短小的篇幅内写出情节紧凑、令人回味的审计故事,需要作者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和小说写作技巧。以《“配套”》为例,作品讲述了审计发现基层治理中资金“假配套”问题,并推动破解的故事。原稿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假配套”问题“假”在哪里?文章没有体现。二是全文结构混乱。标题为“配套”,既不能让人很好地理解文章,也不能起到引领全文的作用。三是文章的前半部分似与主题偏离较大。后面的描述想表达的意思似乎是:镇政府用中介审定的价格申请资金,用审计确定的资金支付,中间形成差额,但这似乎不是“假配套”的问题。四是文章的一些矛盾点不符合实际情况。如审计局局长接到电话后,便独自去开展审前调查,没有部署任务自己就去被审计单位了解情况。又如审计局局长刚进办公室,屋内人员都已经满了,谈了很久之后,还说耽误时间让大家提前上班。文章前后经10次修改,精修细磨,最终达到刊发要求。

四、副刊栏目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总体而言,《中国审计》杂志副刊内容定位清晰,形成了一定的风格特色和品牌辨识度,能够坚持自身文化品格,较好地发挥栏目职能。但栏目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来稿质量总体不高,优质作品缺乏

副刊的投稿者,是审计系統的文学爱好者。他们多是金融、审计、财政等学科背景,自身文学素养不高,文字水平有限。目前选用的来稿大体分为两种:一是稿件中心较为明确但文字稚嫩,二是文字较为顺畅优美但中心散乱。这两类文章中九成左右来稿需要返还作者修改调整,一般情况下可经过深度编辑加工成稿,但修改费时费力。此外,多数来稿写作随意,无中心无主题,似流水账。

(二)约稿难度较大,稿件创作周期较长

因自由来稿质量不高,副刊刊发的作品七成以上来自定向约稿。但约稿作者写作水平不稳定,稿件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如约请同一位作者在当年度提供两篇散文,其中一篇符合刊发要求,另一篇则中心散乱,甚至无法从中提炼出有效主题。小小说一直由系统内一位固定作者进行创作,其间尝试过约请其他新作者进行写作,但是稿件整体不够成熟,无法达到刊发要求。此外,约稿作品的创作周期较长,比如荐书栏目的文章,创作周期普遍需要1-2个月,有时甚至长达3个月。

(三)稿件内容不够丰富,视野不够宽广

副刊现有稿件多偏重叙事性散文,稿件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依然有所欠缺。今后在组稿过程中,需要结合期刊定位和作者自身风格特色,挑选有特色和新意的素材,亦可结合时政新闻和热点话题,请作者从文化角度进行写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提高受众黏性。在融媒体环境下,副刊作品传播要善于运用各种媒介手段,借助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平台策划征文活动等,在重大时间节点推出有代表性的文章。例如,在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节点,推出二十四节气主题的副刊作品等。

(四)作品稿源单一,作者地域分布不均

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文化氛围影响,副刊的自由来稿多来自江苏、山东、湖北、浙江等省份,中西部地区来稿较少。对于中西部地区,应进一步挖掘区域风俗民情、历史文化及名胜古迹方面的特色,适当约请作者创作相关文艺作品。还要增强与各地作者的联系,通过与作者的沟通交流,互相启发思维,继而找到不同类型有价值的选题。

(五)编辑素养需持续提高,选题策划意识需进一步增强

副刊的综合性强。栏目编辑应强化自身知识体系更新。加强理论学习,主动阅读优秀书籍,多关注时代潮流,这样才能找到适合的选题,使栏目在不断探索中提高品位、优化风格,与读者更好地进行心灵沟通,传递新时代的价值诉求,促进期刊向更高层次发展。

结语

行业期刊的副刊作品,应时刻彰显媒体的价值坚守和人文本位,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传播。新形势下,副刊的发展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在认真分析问题成因的基础上,积极寻找解决方案,行业期刊副刊依然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龚奎林,洪霞.《人民日报》文艺副刊的情感书写[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04):62-67.

[2]张俊平.创新发展:行业期刊自我超越的必然选择[J].编辑之友,2012(12).

[3]杨磊.副刊,中国报纸的女神——关于报纸副刊若干问题的思考(二)[J].新闻实践,2004(09):62.

(作者单位: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副刊
智媒时代新媒体副刊的出路在哪里?——以封面新闻人文副刊为例
突出地域民族特色 做精做专副刊版面——以《西藏日报》副刊为例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纸与端齐飞 报纸副刊转型新路探索——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宽窄巷》副刊创新转型实践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互联网+”时代报纸副刊的变与不变——新民晚报副刊的改革与创新举措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文化引领:副刊创新的有效策略
论副刊编辑的精品意识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