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多维思考

2023-04-23 07:20胡小慧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二十大思政

胡小慧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9)

党的二十大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积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的主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要载体,通过思政课教学,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向深入。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在大学生群体中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其深刻领悟二十大精神的丰富内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大的理论和思想武器,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切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全过程,既是完成政治任务的要求,也事关思政课教学成效的发挥,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凝魂聚气的关键作用和重大价值。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开启了气势磅礴的新征程,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新时代的高校必然肩负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中坚力量的重要任务。在以抓好“三进”工作为新的契机和切入点的同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探寻两者间的内在契合性,这是引领思政课建设、锻炼人才底色的关键。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政课课程本质相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1]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就要主动打通两者间的内在契合性,力求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深、讲透、讲活,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依理讲理就是要根植于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学术沃土,将关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理阐释转化为由深入浅的教学表达,既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所蕴含的“道”,又要讲清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特别是贯穿其中的观点和方法论的“理”。思政课是培养新时代青年人才的关键,时刻发挥教育功能,还承担着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从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重要作用,这就决定了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也决定了思政课必须第一时间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前景,着眼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及时准确地将其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教师不断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大学生主动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始终保持教学内容与党的指导思想同向同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是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它详细阐明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和战略布局,担负起全党的重托和人民的期待,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基础上的又一次飞跃性创新。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融合,让学生在熟知党的二十大精神重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刻了解其重大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坚定道路自信。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彰显课程的显著影响力和鲜明生命力的内在表现,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途径。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相贯通

高校思政课的落脚点要在传势能、转话语、守情怀中启智润心,其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时代性。这就决定了思政课要跟随时代发展,将创新的理论成果和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融会贯通。高校教师在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以理论滋养和鼓舞青年大学生,增强大学生理论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时代潮流,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科学谋划了未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深厚的为民情怀、不畏艰难险阻的斗争勇气,这种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必将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注入新鲜能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这些内容都是思政课潜在的教育资源,两者有着高度的契合性。此外,教师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关键,思政课教师以自身过硬的专业能力,通过抽丝剥茧、细致入微的讲授,引导大学生牢牢掌握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深入领悟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因此,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融合,充分挖掘党的二十大精神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丰富的育人资源,这不仅是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必然选择,也是拓宽思政课研究领域、打造精品思政课的现实需要。

(三)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政课价值目标相统一

高校思政课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起着关键作用,要对青年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和意识形态引导,教育大学生自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深刻认识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前途命运如何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是思政课的价值目标,思政课课程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主线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宣传好中国理论,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坚定信心,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是集政治高度、理论厚度和人文温度为一体,通过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转化,增强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感染力和渗透力,由“理论话语”向有感染力的叙事话语转化,把抽象的理论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具体观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青年大学生。报告所传递出来的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正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持久动能,时刻砥砺青年朝着梦想勇敢奋进。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促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将有力推动新时代思政课的创新发展,为保持课程高度注入新鲜血液。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原则

(一)把握系统性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结合中国实际,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一个光辉创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全局出发,实现整体协同推进。第一,坚持系统性融入。既要全面统筹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打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的格局,还要注重顶层设计。思政课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主要精髓,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逻辑体系,而非只言片语地单纯介入,要在立足自身较强的政治敏锐度的基础上,做好工作任务的有序安排和教学目标的系统设定,从而更好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丰富内涵融入教学过程,形成全方位、宽领域的育人新格局。第二,坚持层次性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入了解各个层次、各个阶段思政课的特征。在遵循各层面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利用校本化特色,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分类、分层融入,把握时间线索和历史逻辑,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从而建立一套系统规范、有效衔接的课程融入体系,保障各学段各课程分工明确,密切协作,进而聚焦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培养,做到史论结合,守正创新。第三,坚持开放性融入。倡导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过程中的交流互动,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伟大成就、使命任务以及战略安排等内容同原著中的理论观点结合起来,通过专题化教学推动“基因式”植入,设置合理梯度,解决课堂教学供给与学生理论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提升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连贯性。此外,要通过多学科和部门间的整合联动,克服教学要素离散化的困境,打通学科、部门间的壁垒,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素的深度耦合,保证各类学科与思政课同向同行。通过教学过程的“共建共育”,实现教育价值的“共创共享”,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二)强化学理性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这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思政课的有机融合奠定了基础。在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发展战略的同时,还需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生成逻辑。第一,抓住“时代之问”,将“道理”讲深。换言之,就是回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些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讲清、讲深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立足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生成的内在逻辑,重点关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探寻中国发展的逻辑规律;通过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比,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坚定“四个自信”。第二,基于科学立场,将“道理”讲透。深入理解掌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内涵和逻辑体系,切实学懂、弄通、悟透,把“大道理”背后蕴藏的理论真谛、辩证逻辑给学生讲到位;讲透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逻辑起点是党坚定不移的初心和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弄懂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逻辑结构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一系列问题,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的疑惑,增强学生的理论自觉。第三,深入推进现实,将“道理”讲活。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现实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基于人际交往中的“讲信修睦”道德规范来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一国两制”的重大部署;将低碳出行、勤俭节约等行为习惯上升为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建设美丽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引导学生将理论“内化”为实际行动。

(三)坚守实践性原则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切实将理论转化为大学生的行动指南,要在学深悟透做实上下功夫,既要自觉吸收科学理论的营养,还要付诸实践。一方面,着重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关照现实需要。“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从一定程度上说,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内容适应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到的关于社会发展、民生问题等内容,切实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息息相关,呼应着大学生的物质利益诉求。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神阐释又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等思想问题提供了参考,对大学生进行精神解忧,做好服务工作。另一方面,从实践经验中总结规律,将理论升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务必”“五个必由之路”等经验总结都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深刻的理论内涵,要全面把握、深入理解每一条历史经验,揭示隐藏其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当下的实践选择,使实践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活的生命力。同时,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依托,在坚守实践性原则的基础上,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和亲和力,借助党的二十大精神之力为大学生保驾护航,养成从知性启智到悟性思辨、理性笃行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理路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坚持“学、思、用”三者间的贯通,实现知行统一,切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伟力转化为实践动力,凝聚大学生的磅礴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辉煌的成就。高校思政课只有以“小切口”解读“大问题”、以“小故事”阐释“大道理”[3],通过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利用好课堂主渠道、奏响实践主旋律相结合,构建“学、思、用”三者间的有效衔接,才能真正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

(一)“学”为前提,打造教师主力军队伍

思政课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教师这一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学生带着责任感和求知心实现“教”与“学”的双向奔赴,才能促进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实现党的期待与学生成长成才的高度统一。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落实以“讲”为引领,以“学”为前提,以“知”为目标,引导大学生能够进入知晓和学习的频道。其一,教师要以“研读”为基础,自觉加强对报告文本的深入研究,锤炼政治定力,筑牢“讲”的根基。思政课教师自身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政治鉴别力,做好学习、宣传、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先行榜样和典范,才能有底气引导学生真学、真用。要做到全面解读、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理论内核和精神实质,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深入阐释,找准与思政课融合的切入点,以便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其二,教师要以“研究”为深入,奠定“学”的前提,真正掌握“两个确立”“中国式现代化”等重要论述的精髓,在内核剖析中做到“真信”,理清重要理论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各个思政课程教研室要定期组织集中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积极交流思想观点,思政课教师队伍要团结协作,发挥主力军作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保证教师先学一步、学深一步,这样才能达到在理论夯实的基础上保证党的二十大精神精准传递的效果。其三,教师要践行现实诉求,达成“知”的目标。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顺应当下新形势的现实需要,这不仅关系国家发展,更关系大学生成长成才。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应紧跟政治热点,教师要结合学生兴趣点,灵活变通融入理念,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还应围绕家国情怀、使命担当,激起大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树立为国拼搏、为民奉献的坚定理想,从党的百年风云历史中汲取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而不懈奋斗。

(二)“思”为关键,用好课堂主渠道

课堂是夯实理论基础,展现教师专业功底、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渠道,更是党的二十大精神由理论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纽带。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机结合须以课堂主阵地为依托,发挥课堂教学的高效作用,才能以“思”促内化,引导学生在“思”中“信”。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应充分发挥好第一课堂主阵地作用,筑渠引流。第一,思政课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坚持从历史和未来、国家与民族等不同视角来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思政课教材之间的多维关系,把握侧重点,精心做好教学设计。以社会热点、教学案例等不同形式进行讲授,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生动传递给大学生,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同时,以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总结升华,将理论上升到另一个高度,以达成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价值观上的统一。第二,创新教学模式。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要做好坚持线上线下课堂的双向结合和衔接。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可通过小组讨论、设置情境等途径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从而更直观地了解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所作出的思想和情感反馈;课下,教师可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主题沙龙,结合视频、动画、图片等形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理论深入人心。第三,从学生的现实出发,着眼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教育内容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从大局出发,将自身发展置于国家发展之中,让大学生充分体悟到科学理论作为思想武器的现实伟力。

(三)“用”为目的,奏响实践新强音

理论来源于实践,更要回归实践。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最终归宿要服务于实践,由入脑、入心转化为实际行动,让大学生真实参与到场景之中,促进“思”向“用”的转变、引导学生在“用”中“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4]发挥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育人功能,鼓励青年大学生练就过硬本领,更好传递新时代的接力棒。第一,挖掘课堂实践教学素材。思政课教师利用课堂载体,挖掘实践教学的潜力,整合多种资源,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分主题、专题,采取沙龙、情境展示、主题演讲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剖析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刻意蕴,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手抓”。第二,引入社会实践资源。将课堂搬到社会,善于将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相结合。思政课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组织大学生深入探访革命烈士纪念馆、博物馆等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用党史故事、英雄事迹感染学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具象化。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等文化阵地营造氛围,传播正能量,让大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第三,利用互联网,开通智能体验平台,沉浸“讲”的立体感。这个“讲”强调的是学生讲。大学生可通过VR场景体验、自我讲授、自动录制等途径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创造优质网络文化作品进行宣传。运用慕课、微课等网络平台,打造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播的媒体方阵,借助互联网真切体会中国共产党英勇的奋斗史和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加鲜活、贴近人心。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增强行动自觉,使党的二十大精神真正落地并为学生所用,回应时代召唤,践行青年的责任担当。

总之,促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党的二十大精神蕴含的育人资源,以创新的理论更迭教学内容,讲清“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引导青年大学生增强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厚植家国情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猜你喜欢
思政课二十大思政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