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2023-04-24 21:29杨蕴琪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3年11期
关键词:瓷业艺术创作景德镇

杨蕴琪

河南大学 开封 475001

自宋朝建镇以来,景德镇陶瓷艺术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型发展。北宋末期工人南迁,景德镇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促进了制瓷业发展;元朝时期开放包容的特性,奠定了景德镇以青花瓷为代表的陶瓷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地位;明清时期的镇窑促使景德镇陶瓷艺术达到巅峰。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变化证明了它是具有继承性和包容性的,可以反映出不同阶段的时代特点。

一、现代化与传统共同主导的艺术创作

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现代化发展是陶瓷艺术发展的主流,但是传统陶瓷业的地位并没有被撼动。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迅速发展,引发了中国因为相对落后而产生的危机感,这种强烈的落差感和落后的社会现实,让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进而认识到思想文化落后导致制度和社会落后,只有改革创新才能改变落后的社会现实。这段时期,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化就是先进,传统等同于落后,所以在近代社会上最流行的词就是改革和革命,其主要意图是通过变化来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挽救民族衰亡的命运。

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发展困境,传统的日用瓷贸易体系受到机械化制瓷模式的冲击,呈现出衰退趋势,各方崇尚改良的有识之士为了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尝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实业家张謇、袁秋舫和瑞军华等人联合创办的江西瓷业公司,它是在景德镇御窑厂的基础上成立的,但是其与为皇家服务的御窑厂有着本质区别,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瓷业生产的改良,提升景德镇瓷业的市场竞争力,抵制西洋瓷器的倾销,在获得更大盈利的同时促进工人就业。以江西瓷业公司为代表的新型瓷业公司,与景德镇传统陶瓷生产艺术相比,在许多方面都展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在生产方式上,新瓷业公司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的生产模式,出现了脚踏辘轳车、石膏模型铸坯、雾吹器施釉等,采料、练泥、制坯、晾晒、成型等各个环节基本都采取流水作业[1],在烧造技术上还试验用煤烧造;在瓷器类型上,新型瓷业公司生产的瓷器大多为生活实用器,因此除了传统的圆器和啄器外,还出现了烟灰缸、肥皂盒等新产品;在瓷器的纹饰上,他们突破了对描绘题材的限制,创作出相比传统瓷器更加生动自然的绘画纹饰。例如山村小景、民间生活等,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其中描绘身着时装女性家庭生活的纹饰更是前所未有,这些多样的纹饰大大提高了瓷器装饰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含量,不少富有新意、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由此产生,对瓷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江西瓷业公司在成立和发展过程中,聘请了许多绘瓷高手,其中最出名的是王琦、邓碧珊、王大凡等人合成的“珠山八友”,代表了当时景德镇的最高水平。同时,江西瓷业公司还通过参加各种博览会,将中国景德镇的瓷器推向全世界,以此来增加中国瓷器的影响力,提高自身的地位。

1927年以后,民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革陶瓷产业。1932年,江西省工业厅成立陶瓷工业试验所,进行新型材料的试验和研发,经过试验,已经能生产出与西方外来品没有差别的瓷器[2]。1934年,江西省决定由毕业于日本仙台高等工业学校并且专攻窑业的杜重远,在新成立的陶业管理局中主持景德镇陶瓷业的改革,杜重远在对景德镇陶瓷产业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景德镇陶瓷生产以小作坊为主的现状,首次提出了要成立带有学校教育性质的陶业人员养成所,模仿瓷厂等产业,用来培养现代化的制陶人才,但是他的改革大业却因为《新生》事件的牵连而夭折。虽然杜重远的陶瓷产业改革因抗日受阻并未取得成效,但是他的改革思想却影响深远。后来,江西省成立了各种窑业学校,例如中国陶业学堂、景德镇陶业学校等,为景德镇瓷器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理念,也培养出很多优秀的陶瓷产业人才,推动了景德镇陶瓷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通过探究这一时期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变迁过程,发现虽然现代化在表面上取得了重要地位,但真正主导陶瓷产业变革的是隐藏在现代化背后的权力,即当时的社会精英和政府的行政权力。比如江西瓷业公司虽然是由张謇等实业家带头成立的,但却是在江西省民政厅支持下进行的,而杜重远大张旗鼓的改革也是在江西政府的直接任命和支持下进行的。总得来看,虽然现代化在景德镇陶瓷艺术上所取得的绝对优势是基于其背后的权力,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现代化在景德镇陶瓷产业改革中的积极作用,除了陶瓷制作机械化外,在艺术创作上,景德镇陶瓷也积极融合了西方现实主义风格,出现了各种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这为景德镇陶瓷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也让其更加生动,更具艺术价值。同时,西方绘画颜料的运用也极大地拓宽了景德镇陶瓷纹饰的绘画范围,为陶瓷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代化在近代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中的地位虽无可辩驳,但在这一时期,传统的陶瓷艺术生产模式在景德镇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现代化无法完全取代景德镇陶瓷的手工业生产模式。当时,江西瓷业公司等新型瓷业公司受到时局影响,在技术、机械设备等方面都出现问题,财政也无力支持生产,导致陶瓷生产陷入困境,很难推动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杜重远引领的改革以及创办的工厂和学校,相较于以小作坊为主要瓷器生产模式的整个景德镇来说,体量较小,只能作为一种新兴的生产模式为景德镇瓷业发展带来新思路,但是难以撼动长期形成的小型手工瓷业生产模式及社会结构,难以实现大规模推广。

综合来看,这一时期其实是现代化和传统生产模式共同主导着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推动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在传统手工业生产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机械化技术,进而探索出瓷业发展的新模式。

二、计划经济引导的陶瓷大工业生产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景德镇陶瓷产业被纳入计划经济体系,进入了全民所有制下的大工业生产阶段,这是一个在计划经济引领下的特殊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使受到战争影响而停滞的景德镇陶瓷艺术产业焕发生机,国家先是采取设立国营贸易公司、国营瓷业公司、柴窑公司(站)等措施,稳定景德镇原有的陶瓷产业,然后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陶瓷生产合作社,并逐步向国有和公有的大工业生产模式过渡[3]。到20世纪60年代,景德镇伴随着建国瓷厂等大型国有瓷厂的建设,进入了计划经济发展的阶段。

计划经济主导下景德镇陶瓷艺术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模式,进入大工业生产时代。这一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工厂都是由政府投资的,采取流水线形式的机械化生产模式,生产、销售、后勤工作分工明确,陶瓷厂工人只需负责生产就能获得工资,后续的销售和利润都与之无关。另外,陶瓷销售利润并不归公司所有,而是要将工人工资之外的部分全部上交给国家。在瓷器类型上,虽然大工业时期的瓷器产品有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但是国内市场的瓷器种类比较单一,国际市场需求因为外交形势的变化,发生了由向东欧市场提供餐具、酒具等到向美国和西欧市场提供咖啡具和餐具等的转变。但景德镇陶瓷艺术能获得国际市场认可的主要原因是其艺术独特性,因此即便在大工业批量生产的背景下,景德镇的瓷厂依然保留了柴烧窑、美术研究所等能让瓷器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设施。这些工艺和技术的保留,使得景德镇的瓷器在材质和色泽上具有了独特性。柴烧窑的使用,使瓷器的表面能够产生一种独特的质感和色彩,这是机械化生产无法复制的;而美术研究所的存在,则使得瓷器的设计和工艺更加精细和考究,使得景德镇的瓷器在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计划经济的领导下,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创作中有许多反映社会风貌的艺术创作被保留和传承下来,例如首都机场大型壁画《森林之歌》、人民大会堂大型壁画《革命摇篮井冈山》[4]等,这些作品在集体的创作下闪耀着属于时代的光芒。除此之外,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一直在坚持创新,陶瓷研究所通过对陶瓷材料进行化学分析,研究出了过去被人为保密的原材料成分,为陶瓷艺术创作的传承与发展拓宽了道路,同时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也积极和其他地区的陶瓷艺术创作者进行交流合作,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研究水平,这些都证明景德镇陶瓷艺术始终具有包容和开放的特点。

大工业发展时期,国家成为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的主导力量,集体生产形式的工厂、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生产任务、反应政治特色的艺术创作等都彰显着国家在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中的绝对主导。以国家为主导的大工业生产模式,使得因为战争停滞的景德镇陶瓷生产和创作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也整合了景德镇的陶瓷产业,使其得到统一规划和管理,提升了工厂管理的效率。但是大工业生产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例如工厂的政治性影响其发展、陶瓷厂的竞争力不足、陶瓷产品单一缺乏艺术性等等,这些问题在工厂发展后期越发明显,严重影响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因此,随着陶瓷市场的发展变化,景德镇的大工业生产模式在自身局限、需求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逐渐衰落,反而是传统的陶瓷艺术创作,因为改革开放后仿古瓷的兴起而重新发展成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创造潮流。

三、市场主导的多元化陶瓷艺术创作

20世纪90年代至今,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重新回归市场主导,进入了多元化的艺术创作时期。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营十大瓷厂的相继停产,标志着大工业瓷器生产模式彻底告别历史舞台,同时外来瓷商、陶瓷创作者加重购买瓷器等市场交易现象一点点冲击着计划经济下的交易模式,因此,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创作开始进入了以市场为主导、多元共存的稳定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创作,从创作主体来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传统派、学院派以及外来艺术家,他们因为教育背景、年龄、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传统派主要由进行传统陶瓷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和老手艺人构成,其创作多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或者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作品风格古朴、典雅,充满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也有部分从事仿古瓷的创作,总之都是在传统的基础框架上进行创作,很少进行现代陶瓷艺术创作实践,他们的传承模式多为家传或师徒传承。在传统派的陶瓷艺术创作者中,经由国家相关机构评选的、在工艺美术界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物被尊称为“大师”,由他们创作生产的高端艺术瓷和日用瓷被称为“大师瓷”,代表着传统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学院派是由受过陶瓷专业高等教育的艺术家组成,主要为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教师群体。与传统陶瓷艺术创作有很大不同,他们深受西方现代艺术影响,创作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作品风格新颖、前卫,善于运用各种创新材料和手法来表现现代社会的主题,注重陶瓷作品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受创作风格的影响,学院派的陶瓷艺术作品市场性相对较差;外来艺术家是对所有从外界涌入景德镇进行陶瓷艺术创作人员的统称,这个群体的人员构成相对复杂,包括慕名而来的学者、已经成名的艺术创作者、国外艺术家等。他们虽然在景德镇进行陶瓷艺术创作,但是对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并不是完全了解,更多的是爱好和受到市场的推动,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其他地区的艺术风格,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机,而且带来了新鲜的瓷器销售模式,对景德镇传统的瓷器市场进行了补充,影响着陶瓷产业的发展方向。总之,这些艺术家虽然有着不同的背景和风格,但他们都在共同推动着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

在陶瓷产业多样化发展的态势下,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创作显现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倾向。景德镇的陶瓷生产方式逐渐回归到传统的小作坊模式,虽然生产方式无法回归纯手工业模式,主要采用机械化生产,但与大工业时期的机械化生产相比,具备了灵活性和独特性[5];柴烧窑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的生产方式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消失,在景德镇的某些角落,仍然保留着一些柴烧窑,它们见证了景德镇陶瓷历史的辉煌,也传承了传统工艺的精髓。这些柴烧窑的存在,不仅是对过去的传承,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和坚守;此外,景德镇在陶瓷绘画创作方面依然采用纯手工的创作模式,这种模式使得每一件陶瓷作品都充满了独特的人情味,使其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同时,景德镇注重传承和创新,注重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积极将传统的文化元素和现代的设计理念相互融合,进而创作出能够展现景德镇陶瓷独特魅力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代表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成就,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总之,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瓷业艺术创作景德镇
因为有你
——省景德镇老年大学校歌
问一声,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影青留芳 手作千年
近代醴陵瓷业自适应发展及其产教融合模式建构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