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模拟测试(一)

2023-04-30 12:28郭龙飞
关键词:材料

郭龙飞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历史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观察下面示意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夏、商、周时期(  )

A. 政治的中心主要是在南方 B. 统治区域到达了珠江流域

C. 青铜原料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D. 诸侯国都集中在都城附近

2. 据《史记》和《汉书》记载,秦人在蜀地南部進入西南地区时,“通五尺道”,并在五尺道上“颇置吏焉”,邛、笮“通为郡县”。五尺道的经略对秦最重要的影响在于(  )

A. 保留了考古遗存利于史学研究

B. 开通了西南地区的“丝绸之路”

C. 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开边统辖

D. 推动了西南民族聚落的发展

3. 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匈奴与其他民族交融的情况如图所示。

上图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  )

A. 关键在于文化认同 B. 在复杂形势下的趋同性

C. 在过程中的互动性 D. 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方式

4. 宋代文人笔记中大量记载了当时“人家田产,只五六年间,便自不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表明宋代(  )

A. 贫富差距缩小 B. 崇富观念盛行

C. 世俗文学兴起 D. 社会流动加强

5. 下图是17至18世纪中国白银购买力情况。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赋役的货币化导致白银贬值 B.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 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D. 商业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

6. 1872年,轮船招商局创办后,获得漕粮专营、政府贷款、承运货品免征厘金等优厚条件,甚至还得到了“五十年内只许华商附股,不准另树一帜”的轮运专利。这一情形(  )

A. 说明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得益于洋务派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

C. 促进了近代国内民间航运业的发展

D. 使招商局在与外商竞争中占据优势

7. 1900年春夏间,义和团运动席卷中国北方数省。为阻止这场反帝爱国运动蔓延至自己的辖区,东南地区的官僚买办等势力在列强的诱致下,以“保全疆土”为幌子,达成所谓“互保”意向,这就是近代历史上的“东南互保”。这说明,“东南互保”(  )

A. 遏制了列强在华扩张的势头

B. 瓦解了清政府的中央集权体制

C. 导致地方实力派与朝廷对抗

D. 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农村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一个重要阵地,将农民群体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对象;关注农民切身利益,明确传播导向;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厚植传播根基;发挥组织建设作用,充实传播队伍,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成功典范。该现象说明(  )

A.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

B. 中国共产党为了尽快增强农民的文化素养

C.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遵循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D.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飞跃

9. 1941年,冀中抗日根据地开展“冀中一日”写作运动,收到来自干部、士兵和老百姓共5万多篇稿件(如图所示)。这一写作运动(  )

[“冀中一日”写作运动部分来稿内容摘编][☆站岗的60多岁老大伯坐在树荫底下,鼻孔里断断续续地哼着一首抗日歌曲。

☆七八岁的孩子挺着胸膛站岗,见到生人,先问识字牌上的字,再检查通行证。

☆一位八路军战士回家探亲,儿子称其“爹同志”,父亲回称“儿子同志”。

☆民众学习“唯物史观、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识字“保卫麦收”“努力春耕”等。]

A. 抓住了抗日战争形势好转的时机

B. 广泛传播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C. 增强了根据地军民的政权认同感

D. 有效提高了根据地文化水准

10. 为了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截至1952年5月底,东北地区捐款6525. 08万元,可购战斗机435架;华北地区捐款6795. 06万元,可购战斗机453架;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内蒙古等其他的地区和个人也纷纷进行了捐款。这体现出抗美援朝时期(  )

A. 武器主要来自人民捐赠 B.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 民族凝聚力的空前增强 D. 工农增产支援前线

11. 公元7世纪,某国家整个朝野掀起了“中国化运动”,仿效唐朝的制度和文化,把蒙昧状态的民族,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以下属于这个国家当时的社会现象的是(  )

A. 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 B. 初步建立中央集权制

C. 中朝军民抗击日本侵略 D. 模仿中国汉字创喃字

12. 15世纪末,一位航海家写道:“诸位贵族王公……决意派遣我前往印度,谒见诸君王,访问各地城市及其风土人情,旨在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的信仰,命我不像惯常那样,采取陆道东行,而要西行,直到今日,我们还不能确知以前是否有人这样做过。”这次航行(  )

A. 到达美洲南端的岬角即合恩角

B. 发现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

C. 经过风浪险恶海峡进入太平洋

D. 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

13. 1481年,达·芬奇创作的《三博士来朝》在整体上以建筑最低端为画面的上下分界线,其上下部分非常符合黄金比例的构图美学。这反映了(  )

A. 达·芬奇全新的科学艺术理念

B. 古典主义绘画注重画面结构

C. 人文主义文化蕴含科学意义

D. 理性主义对宗教观念的冲击

14. 1822年,《告巴西人民宣言》正式发表,它号召巴西人民“醒来吧!很久以来欧洲伟大的宣传家所倡导的独立与幸福正在阔步前进。你们已成为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民。”据此可知,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 啟蒙思想在美洲传播 B.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C. 柏林会议协议的刺激 D. “亚洲觉醒”的重要影响

15. 1929~1940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13. 4%,国民收入年均增长14. 4%,而基建投资年均增长却比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高出6. 5个百分点,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高出5. 5个百分点。这说明此时期的苏联(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弊端显现

B. 国民经济呈持续增长的趋势

C. 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

D. 经济建设的投资回报率较低

16. 有学者指出:西方古代几百年间,罗马一统天下,没有能与它抗衡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罗马的和平”。18 世纪时又出现了“英国的和平”,现在美国则竭力想打造出一个“美国的和平”,即用“美国的和平”控制世界。据此可知西方文明(  )

A. 一直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B. 潜藏着霸权主义的色彩

C. 打造了近代国际关系体系 D. 始终主导人类文明进程

二、非选择题

17.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政府设置榷货务管理茶叶贸易。政府向园户(种茶的百姓)提供种植本钱,园户则将所焙制之茶除输租外全数交由政府收购,政府向园户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又以较高的价格批发给商贾。至嘉祐(公元1056~1063年)中期,茶叶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政府对茶叶贸易实施改革,茶商与园户交易,则按质论价,可讨价还价,政府征收茶税。《宋史》记载,行禁榷(即官卖法)时平均每年从茶利得到的财政收入109. 41万贯,改革后平均每年得117. 75万贯。

——摘编自屠振林《我国古代茶叶专卖政策和茶税征收办法》

材料二 1953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1953年12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摘自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三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摘自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茶叶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统购统销”政策的认识。(9分)

18.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世纪末,英国一国占世界资本输出总量的近一半,远远超过了占第二位的法国。这一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仅从贸易收支角度来看,英国从海外投资地获得的利益,或者从海运以及劳埃德公司等有名的大型保险公司等得到的收入,使得财政出现大幅盈余。世界资本主义体制虽然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但英镑持续维持着世界经济基础货币地位的事实中就有着这样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日〕福井宪彦《近代欧洲的霸权》

材料二 目前来看,美元国际地位下降,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以及人民币等世界主要货币可能成为国际外汇储备的重要币种。中国要加快自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要素市场的竞争和开放,减少收入差距,解决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引起的经济矛盾,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摘编自曲双石、谭琦《国际货币体系变迁评价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镑成为世界货币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注意的问题。(9分)

19.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工潮

1984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从事务工、经商、服务业的农民可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1985年之前,农民工主要被乡镇企业吸收,呈现“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流动方式。

1985年,公安部发布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86年,公安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凡年满16岁、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了常住户口的公民,都应该申领身份证。

1985年之后,农民工开始了大规模的跨地域流动,出现“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流动方式。1989年春节后,百万民工下广州,当地火车站人流汹涌而至,交通运输不堪重负。“民工潮”首次爆发。当时的广州到处人山人海,很多火车严重超载……日发旅客8000人的湖南衡阳站,最高时多达35000人。远在西北的兰州也是人满为患……据统计,1989年至1993年农民工每年增长25%左右,1988年2600万,1989年3000万,1992年4200万。1992年后,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人口大规模流动常态化,“民工潮”的称谓逐渐退出历史。

——李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对“民工潮”作出合理的解释。

猜你喜欢
材料
◆ 焊接材料
焊接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 焊接材料
用各种材料来制版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新材料俏
LED封装材料
LED封装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