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出口形势展望与应对

2023-05-07 06:30罗志恒方堃
中国经济评论 2023年2期
关键词:外贸贸易出口

罗志恒 方堃

近期,社会各界对中国出口形势的讨论较多。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中国出口快速转向两位数负增长,港口货运和出口订单迅速萎缩,市场主体担忧外贸寒冬的到来。今年一季度,伴随国内稳增长政策实施,疫情对生产的制约缓解,同时稳外贸持续推进尤其是向“一带一路”经济体出口较好,出口同比由负转正,外贸的悲观预期有所改观。中国出口大幅波动的过程中不乏结构性亮点,这反映出中国的竞争优势依然明显、较具韧性。

展望全年,在全球性、周期性因素的带动下,未来欧美经济仍存在衰退风险,叠加美国对华仍试图采取断链脱钩的做法,中国出口形势仍错综复杂,大概率弱于疫情期间增速,必须未雨绸缪、通盘考虑。从政策角度,未来稳外贸措施重点要放在支持企业稳订单、拓市场方向,从改善企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同时积极推动核心关键领域重点攻关,避免供应链风险对生产的冲击,进一步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一、当前中国出口形势:总量反弹,结构分化

过去三年出口高增,对稳定国民经济运行、保障居民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各部委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稳外贸的政策措施,也取得了积极效果。

自去年四季度开始,中国出口逐渐步入负增长;今年一季度得益于国内供应链复苏、企业抢订单热潮,出口超预期由负转正。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美元计价外贸数据,去年12月出口同比两位数负增长,而今年1~2月出口同比增速为-6.8%,3月出口同比增速为14.8%,随着国内供应链有序恢复,出口实现了超预期的反弹。环比数据反映的出口反弹力度更大,3月出口金额较1~2月均值增长了24.7%,与2020年3月复工复产时期出口环比的26.4%十分接近。但从一季度整体来看,出口金额合计同比增长仅0.5%。

中国出口总量承压的背后,结构上有亮点。近期不同出口市场、不同产品、不同市场主体、不同地域方面冷热不均,出口结构呈现“四降四升”的特征。

分出口市场看,对美出口大幅下降,而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出口攀升。美国国内加息仍在持续,抑制经济增长,美国居民商品消费需求萎缩,导致对美国市场的出口大幅下降。一季度对美出口同比增速为-17.0%,较去年四季度增速进一步下滑,拖累全部出口同比2.9个百分点。一季度对欧盟、日本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7.2%、-2.7%,显示发达市场外贸需求普遍疲软。与欧美市场大降不同,一季度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同比大幅增长25.3%。尤其是中国对东南亚出口韧性较强,一季度对东盟出口同比增长17.9%,拉动中国出口同比增长2.6个百分点。RCEP贸易协定深化落实,东南亚航线扩容,集装箱运价回落等因素都支撑了对东盟出口增长。此外,随着中俄深化合作关系,中国对俄商品出口维持高增长,3月份对俄罗斯出口同比大增136%,一季度合计拉动出口同比增长0.9个百分点。

分产品类型看,电子类消费品出口下降,而具备生产优势的汽车、化工、钢铁出口高增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较弱,在出口遇冷时首当其冲,一季度相关产品出口波动剧烈。1~2月服装、鞋靴、塑料制品出口同比增速为-14.9%、-11.9%、-10.2%,但3月同比大幅反弹至31.9%、32.3%、26.6%,走势不确定性较高。电子消费品出口需求持续低迷,一季度自动化处理设备(-30.0%)、集成电路(-17.9%)、手机(-9.8%)出口同比均大幅负增长,合计拖累出口整体增速3.5个百分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新优势产品出口表现十分亮眼,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一季度合计出口同比增长66.9%,拉高了出口整体增速2个百分点。受益于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一季度中国汽车和底盘出口同比增长81.6%。此外,受益于国内保供稳价带来的成本优势,国际国内价差驱动出口,一季度成品油出口同比增长7 7 . 1 %,钢材出口同比增长35.3%,拉高了出口整体增速1.6个百分点。

分企业主体看,外资企业出口份额下降,而民营企业积极抢订单、出口份额上升。去年全年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出口份额分别为8.0%、60.2%、31.7%。今年1~2月,外资企业出口同比增速为-17.8%,降幅高于私营企业出口同比的-1.9%,导致外资企业的出口份额下降至30.7%,民营企业出口份额上升至60.9%。外资企业对全球经济周期更加敏感,在海外经济下行背景下主动收缩生产、减少用工,外企出口快速下降;而民营企业信心仍处于复苏阶段,今年年初出现了一波企业出海抢订单热潮,目的地覆盖欧美、南亚、非洲多个市场,促成了民企出口份额上升。

分地域出口看,东部外贸大省出口下降明显,而中西部省份出口持续高增。出口规模上,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依旧位列前五,前2个月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17.2%、-13.7%、-12.8%、-1.4%、-12.1%,合计拖累全国出口同比9个百分点。中部省份承接国内产业转移,湖南、江西、河南前两个月出口同比高增58.7%、43.8%、20.1%,對全国出口同比分别拉动0.8、0.9、0.5个百分点。西部省份加快建设陆海新通道,对一带一路沿线贸易快速增长,新疆、广西前两个月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76.1%、41.1%。然而,由于中西部省份外贸基数较低,出口增长尚不足以对冲东部出口大省的下滑。

二、未来中国出口总体承压出口结构仍有亮点

今年中国出口面临的形势仍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是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但挑战是周期性和全球性的。中国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分工协作是出口竞争力的支撑,而国际经济周期下行和全球贸易需求萎缩则是出口承压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中国一季度出口开局平稳、逐月向好,市场预期改善,这是国内广大外贸企业发挥活力、主动作为的体现,也是国内产业链供应链较具韧性的体现。尽管如此,外需不振和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将对今年我国的出口带来重大挑战,在全球贸易总量下行的背景下,中国保住当前出口份额已殊为不易。

展望全年,出口总体上承压,全年出口仍将经受寒冬考验,但出口结构仍有亮点。接下来,海外需求疲软、国际金融风险蔓延、价格贡献因素减弱、产业转移加剧四重压力叠加,将使得今年中国出口仍处于下行趋势。若今年出口月环比采用過去十年的平均数预测,年度出口预计将负增长6%左右。我国经济韧性强、政策空间大、企业活力足,实际出口表现可能强于预期。节奏上,今年出口同比会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国内生产修复的红利以及去年3~4月疫情干扰带来的低基数,预计二季度出口同比增速表现会偏强;三季度伴随欧美需求走向衰退,中国出口压力显现;而去年四季度基数相对较低,出口同比或将再度反弹,即全年呈现出N型走势。

其一,全球经济低迷引起贸易总量萎缩、出口订单不足。今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竞争更趋激烈,韩国、越南、中国台湾地区年初出口都出现大幅负增长,电子消费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拖累出口。2023年一季度,韩国出口金额累计同比下滑12.6%,制造业商业景气预期指数处于历史低位;一季度越南出口金额累计同比下滑11.9%,越南纺织品、塑料制品、手机及零配件等多个品种出口同比下滑超15%,只有交通工具及零配件出口同比正增长。一季度中国台湾地区出口金额累计同比下滑19.2%,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出口同比下滑超20%,对中国大陆出口和进口都同比下滑17%,这显示出电子类外贸需求压力持续加大。中国PMI出口新订单指数回升至荣枯线以上,主要是由于疫情对供给压制的消退,以及外贸企业出海抢订单的贡献。往后看,随着供给侧阶段性利好因素消退,而外需逆风持续,企业抢订单难度将加大。

其二,美联储加息衍生金融风险,加大对美出口下行压力。当前美国居民商品消费已经大幅走弱,消费品出口普遍承压,而美国企业端生产相关的通用设备出口需求相对较好。但随着美联储持续加息,美国融资端和金融端流动性收紧,企业资本开支意愿也将趋于保守,由此引发生产设备、生产原料和中间产品的需求或将萎缩。今年3月欧美银行爆发流动性危机之后,企业端和金融端压力加大,可能进一步向居民消费端传导。企业经营为了减少开支可能导致裁员,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下降。今年美联储加息对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将更加显著,金融风险的传导或将进一步压制外需,中国对美出口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其三,全球高通胀趋于缓和,价格因素对出口的贡献减弱。去年高通胀抬高生产成本,出口产品涨价效应对出口金额增长起到了支撑作用。对海关总署编制的贸易指数作量价拆分,去年8月以来,出口数量就对整体出口增速起着负向拖累作用。今年除了出口数量的萎缩之外,还需要关注出口价格效应的弱化。今年2月份出口价格指数同比增长6.3%,已经降至2021年8月以来的最低值,未来几个月出口价格或将进一步下行。中国出口特别是化工等中间产品的出口表现与成本竞争力密切相关。若下半年海外宏观政策维持高利率,国际高通胀持续缓解,下行速度快于国内价格下行速度,国际国内价差收窄,中国出口工业品的价格优势将减弱。

其四,供应链“去中国化”延续,产业转移加剧出口竞争压力。在大国博弈的大背景下,美国拜登政府持续推动产业链重构,减少对中国出口商品的依赖。今年一季度,对美出口占中国全部出口的份额仅为14.0%,是近年同期的最低水平。尽管产业转移一定程度上是贸易分工和结构升级的结果,但需要警惕外商直接投资收缩以及高端产业链外迁对出口竞争力的冲击。今年一季度,我国进料加工贸易同比增速为-12.1%,远远高于出口整体降幅,考虑到加工贸易由外资企业主导,这反映了产业外迁对出口的压力。东南亚地区出口价值链与我国存在一定的相似度,虽部分中间产品仍依赖于中国,但消费品出口已对我国造成一定的竞争压力。2022年美国占越南出口的30%,而中国占越南进口的33%,越南承担了产业转移的中转地角色,分流了我国电子、纺织等部分产品的出口。

三、稳外贸政策的五大方向

加大力度稳外贸优结构,是稳增长和扩大内需政策的重要抓手。《求是》杂志发表的《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强调,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今年4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强调实施好稳外贸政策“组合拳”,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商务部、海关总署多次强调,今年贸易前景依然承压,实现全年外贸促稳提质目标,仍需付出艰苦的努力。

随着防疫政策优化调整,企业主体信心明显改善,外贸商务往来更加便利,国际政企高层密集访华调研,需要抓住关键机遇窗口,加大对外贸外资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支持外贸企业发掘新需求。鉴于出口结构分化加剧,稳外贸政策要扬优势、补短板,从开拓出口市场、巩固产业基础、扩大吸引外资、稳住加工贸易、发展贸易新业态这五大方向入手,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其一,稳住对发达国家出口,扩大对新兴经济体出口。一是加大对欧日韩等发达市场的贸易促进力度,针对重点市场的重点产品组织线下实体展会,发挥进博会、广交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一系列重点展会促进贸易的作用。二是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发挥驻外使领馆经商机构的作用,协助各地方组织企业到境外开展贸易合作。三是落实高标准经贸协定,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和标准,为外贸企业跨境商务往来提供更多便利。

其二,巩固产业基础,推动产业和贸易协调发展。贸易是产业的国际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也为外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面对外贸周期性下行,要继续扩大和提升产业优势,以产业升级带动贸易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发挥新兴产业优势,拓展新能源汽车等新产业出口,支持外贸制造企业向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落实制造业领域开放和优惠政策,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另一方面,要积极补短板,扩大先进技术和设备、关键零配件、能源资源产品进口,推广医药、电子等特殊行业进口白名单制度,扩大进口推动国内外贸结构优化。

其三,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力度吸引外资。招商引资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在外资企业出口占比不断下滑的趋势中,尤其要吸引更多高质量外资,需要利用外资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支撑外贸高质量发展。一是扩大市场准入,发挥自贸区、各类开发区和保税区的对外开放平台的时点作用,不仅要以制造业为重点推动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还要继续扩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二是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促进公平竞争。三是做好外资企业服务,重大外资项目成立专班服务组,为外商投资项目提供便利,支持经贸人员走出去进行海外招商引资。

其四,优化贸易区域布局,提升加工贸易水平。加工贸易萎缩加剧出口下行压力,需要稳住加工贸易,合理利用生产要素,实现价值链提升。一方面,要加强贸易区域合作,通过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移,保障劳动密集型外贸产业的发展,支持稳外贸稳就业。另一方面,要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利用综合保税区的区位优势和制度优势,开展医疗设备等新品类的保税维修业务,推广汽车发动机等产品保税再制造试点,发展高附加值、低污染排放的加工贸易。

其五,支持外贸新业态做大做强,发展数字贸易。疫情期间,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快速扩张,为中小外贸企业开展业务提供了机遇。今年要继续促进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进一步发展,带动中小微外贸企业出口。一是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扩大跨境电商综试区试点,完善线上综合服务和线下产业园区服务体系,培育自主品牌。二是打造覆盖全球的海外仓网络。支持企业加快重点市场的海外仓布局,完善全球服务网络,鼓励传统外贸企业和物流企业参与海外仓建设,支持海外仓企业对接国内外电商平台。三是提升外贸数字化水平。支持传统外贸企业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品牌价值。

猜你喜欢
外贸贸易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贸易统计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
贸易统计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