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和中散联合隔药灸脐法及头孢克洛咀嚼片治疗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研究

2023-05-11 22:59郑东宝
天津药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药灸胃动素肠系膜

郑东宝

(灵宝市妇幼保健院,河南 472500)

肠系膜淋巴结炎(ML)好发于腹胀儿童群体,多由细菌、病毒等感染所致,可引起腹痛、发热、呕吐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可严重影响患儿日常生活及睡眠,若不及时治疗,还可导致营养摄入不足,阻碍机体正常发育[1-2]。临床治疗ML 多在常规禁食、补液等基础上予以抗生素治疗,能够减轻病灶周围炎症反应,减轻腹痛等症状[3-4]。但常规西药治疗效果有限,对于症状缓解较慢,难以快速减轻ML 患儿痛苦。中医将ML 归属于“腹痛”“泄泻”等范畴,认为该病与脾胃关系密切,且小儿易受风、寒、湿食积,皆属湿论,以脾虚湿困证最为常见[5-6]。加减和中散为传统汤剂,内含谷芽、布渣叶、五爪龙、白茯苓、藿香等多种药材,具有健脾利湿、行气消积等功效,且可随症加减,用药更具针对性。隔药灸脐法为中医外治法,具有简单易行、绿色自然及效果突出等优点,借助艾火热力能够帮助药物更快透入肌肤,起到药物、穴位等多重刺激作用,以疏经通络,活血行气,调理脏腑功能。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加减和中散联合隔药灸脐法及头孢克洛咀嚼片治疗儿童ML 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2 例本院2020 年1 月—2022年1 月收治的ML 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6 例。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22 例男,14例女;年龄3~11 岁,平均年龄(6.89±1.12)岁;体质量14~38 kg,平均体质量(24.15±2.18)kg;病程3~9 d,平均病程(6.24±0.81)d。观察组19 例男,17 例女;年龄3~11 岁,平均年龄(6.85±1.08)岁;体质量13~39 kg,平均体质量(24.21±2.23)kg;病程3~9 d,平均病程(6.28±0.84)d。组间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小儿腹部外科学》[7]中ML 诊断;符合《中医儿科学》[8]中诊断,并辨证为脾虚湿困证,症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面黄少华,大便不调,精神倦怠,舌淡苔白腻,脉细;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肠套叠、淋巴瘤、阑尾炎等所致腹痛;伴有肝功能异常、急性肝炎等;对本研究用药过敏;拒绝中药治疗。

1.3 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禁食、补液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口服头孢克洛咀嚼片,每次10 mg/kg,3 次/d。观察组加用加减和中散联合隔药灸脐法治疗:加减和中散方剂组成为谷芽25 g、布渣叶15 g、五爪龙15 g、白茯苓10 g、藿香10 g、厚朴(姜汁制)10 g、苍术10 g、太子参5 g、白术5 g、甘草3 g,并随症加减,若呕吐严重加竹茹10 g,若腹泻严重加葛根9 g,上述药材均加水煎煮,1 剂/d,分早晚服用;隔药灸脐法:用温水调和面粉,制成面圈敷于神阙穴上,中心挖一个小孔,周围垫高,之后将炒白芍、肉桂、五灵脂、吴茱萸、制乳香、丁香、制没药、炙甘草及煨姜等研磨的药粉填满面圈,然后将圆锥形艾柱放置在药粉上点燃,燃尽后更换,连续施灸2 h,待完成灸治后以胶布封住药粉,留置在脐中24 h,每周治疗2 次。两组均治疗2 周。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显效: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彩超示肠系膜淋巴结<4 mm;有效: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彩超示肠系膜淋巴结明显减小;无效:未达上述标准。②症状及体征缓解时间:比较两组腹胀、腹痛、呕吐及发热缓解时间。③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及治疗2 周后,采用4 级评分法评价两组腹痛绵绵、面黄少华、精神倦怠、大便不调等症状,每项0~3 分,得分越低越好。④消化功能:治疗前及治疗2 周后,两组均采集5 ml 空腹血,以3 500 r/min 速度离心处理10 min,获得血清后,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⑤淋巴结大小:治疗前及治疗2 周后,以彩超检查两组肠系膜淋巴结横径及纵径变化。⑥不良反应:恶心、腹泻、头晕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 表示,用t 检验;P<0.05 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症状及体征缓解时间比较 观察组症状及体征缓解时间较对照组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及体征缓解时间比较(±s)d

表2 两组症状及体征缓解时间比较(±s)d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腹痛 腹胀 呕吐 发热观察组(n=36) 3.79±0.45* 4.18±0.49* 4.02±0.47* 2.89±0.34*对照组(n=36) 4.85±0.48 5.24±0.78 5.15±0.74 3.67±0.42

2.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腹痛绵绵、面黄少华、精神倦怠及大便不调积分低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腹痛绵绵、面黄少华、精神倦怠及大便不调积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2.4 两组治疗前后消化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消化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低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2.5 两组治疗前后淋巴结大小比较 两组治疗前淋巴结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淋巴结横径和纵径小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淋巴结横径和纵径小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5。

2.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恶心2 例,头晕1 例,发生率为8.33%;观察组恶心2 例,头晕2例,腹泻1 例,发生率为13.89%。不良反应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 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 分

与治疗前同组比较,*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P<0.05

腹痛绵绵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观察组(n=36) 2.49±0.42 0.68±0.11*△ 2.08±0.36对照组(n=36) 2.51±0.44 0.85±0.14* 2.11±0.38组别面黄少华治疗后0.42±0.08*△0.53±0.11*治疗前2.17±0.38 2.21±0.39精神倦怠治疗后0.51±0.09*△0.63±0.12*大便不调治疗前 治疗后1.97±0.32 0.45±0.09*△2.04±0.34 0.58±0.11*

表4 两组治疗前后消化功能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消化功能比较(±s)

与治疗前同组比较,*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P<0.05

胃动素(ng/L) 胃泌素(n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6) 152.69±12.34 95.41±7.28*△ 614.85±68.74 512.14±46.38*△对照组(n=36) 152.87±12.41 105.63±8.34* 609.57±68.53 558.41±48.74*组别

表5 两组治疗前后淋巴结大小比较(±s)mm

表5 两组治疗前后淋巴结大小比较(±s)mm

与治疗前同组比较,*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P<0.05

横径 纵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6) 7.92±1.05 6.82±0.69*△ 17.52±2.13 9.18±0.86*△对照组(n=36) 7.89±1.02 7.35±0.73* 17.56±2.15 9.87±0.92*组别

3 讨论

ML 病因复杂,小儿免疫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免疫屏障功能相对欠佳,一旦细菌或病毒等毒素经血液循环达到肠系膜淋巴结部位,则可促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导致淋巴结发生水肿[9-10]。同时,回盲部淋巴结引流丰富,加之回盲瓣关闭作用,毒素停留时间过长,易被肠黏膜吸收,最终诱发ML 症反应,引起腹痛、呕吐等一系列症状。ML 患儿处于机体发育关键时机,一旦长时间受疾病症状影响,不仅影响机体正常休息,还会对机体发育造成阻碍,故及时治疗尤为重要。

头孢克洛咀嚼片为ML 常用药物,属于广谱抗菌药物,对多种病原菌均具有良好抗菌活性,能够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以减轻肠系膜淋巴结周围炎症反应,加快淋巴结水肿消退,从而缓解腹痛、呕吐等症状[11-12]。但常规西药治疗整体效果欠佳,仍有部分患儿症状缓解较慢。胃动素和胃泌素则为常见胃肠激素,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消化功能,当ML 发病后可引起该类指标水平异常升高,加重腹泻等症状,病情好转后者可逐渐恢复正常。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腹痛、腹胀、呕吐及发热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腹痛绵绵、面黄少华、精神倦怠及大便不调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淋巴结横径和纵径小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加减和中散联合隔药灸脐法及头孢克洛咀嚼片治疗儿童ML 效果显著,能够缩小淋巴结,加快症状及体征消失,减轻消化功能障碍,且安全性较高。中医理论认为小儿群体脾常不足,若喂养多肥甘厚味,可致脾胃虚弱,运化不利,久之则气机不畅,内湿中阻,导致脾虚而湿盛,故临床治疗还需以健脾利湿、行气消积为原则。加减和中散则为中药制剂,方内谷芽能健脾开胃、消食和中;布渣叶能清热利湿、消食化滞;五爪龙能祛瘀消肿、祛风除湿;白茯苓能健脾渗湿、益脾和胃;藿香能止呕、和中、祛湿;大腹皮能行水消肿、行气宽中;白扁豆能健脾化湿、和中消暑;太子参能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白术能燥湿利水、健脾益气;甘草能补脾益气、缓急止痛,并调和诸药[13]。同时,可随症加减,若呕吐严重加竹茹,能除烦止呕;若腹泻严重加葛根,能升阳止泻。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利湿、行气宽中、消食化滞之效,有助于消除脾虚湿困之病因病机。隔药灸脐法则为经典外治之法,其在神阙上隔药灸,借助肚脐敏感性高、皮肤薄及吸收快的特点,加之艾火纯阳热力,能够进一步加快药物透入肌肤,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防病治病之效[14-15]。神阙穴为任、冲、带三脉交会之穴,也为中、下焦之枢纽,与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关系密切,通过刺激该穴位能够达到一穴治百病之效,故灸之能够起到温阳益气、疏通经络、温中健脾、培元固本之效。药物选取炒白芍、肉桂、五灵脂、艾叶、制乳香、细辛、制没药、炙甘草及冰片等,能够起到柔肝止痛、散寒止痛、活血散瘀、祛风止痛等多种功效。经神阙穴灸治后可加快药物传导,以促进肠系膜淋巴结水肿消失,加快临床症状消退。在常规西药基础上予以加减和中散联合隔药灸脐法治疗,可标本兼治、协同增效,从而加快临床症状缓解,促进病情好转,减轻患儿痛苦。

综上所述,加减和中散联合隔药灸脐法及头孢克洛咀嚼片可增强ML 患儿疗效,加快淋巴结缩小,减轻临床症状及体征,促进消化功能改善,安全可靠。

猜你喜欢
药灸胃动素肠系膜
孙岚云基于补肾活血法针药灸并用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
针刺联合隔药灸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观察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隔药灸脐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瑶医神火灸结合综合康复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
孕吐方治疗妊娠剧吐的疗效及对血清胃动素的影响
胃动素对消化间期胃动脉血流影响的在体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