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南县农牧产业发展思考

2023-05-11 20:51胡小龙
甘肃畜牧兽医 2023年6期
关键词:肃南农畜产品细毛羊

胡小龙

(肃南县农业农村局,甘肃 肃南 734400)

肃南县是全国唯一、甘肃独有的裕固族自治县,也是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商品基地县之一[1],农牧业是全县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近年来,肃南县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牧业,先后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中国绿色名县”等称号,农牧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1 肃南县农牧产业发展现状

1.1 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向好

1.1.1 确权颁证全面完成 肃南县进一步深化牧区经营体制改革,全面落实草原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作为全国试点县率先完成草原确权承包登记工作,引导农牧民开展草场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经营方式,有效调动农牧民自我管理、相互监督、合理利用、保护草原的积极性,促进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2]。

1.1.2 以草定畜平衡发展 在甘肃省率先开展“以草定畜、草畜平衡”试点工作,734 840 hm2草原实行禁牧、659 760 hm2草原实行草畜平衡,完成草原综合治理1 013 333 hm2,核心区、缓冲区295户920名农牧民搬迁退出世代居住的家园,全县90%的天然草原由传统畜牧业转向现代畜牧业,草原植被平均覆盖度达70.3%,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7.4个百分点、14.2个百分点。

1.1.3 补奖政策全面落实 精准落实两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草原禁牧734 840 hm2,草畜平衡659 760 hm2,2022年初争取到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年度资金2.84亿元,较第二轮年度资金增加0.9亿元,累计争取落实草原补奖资金23.85亿元,有力促进了祁连山草原生态系统的修复、畜牧业的发展和农牧民生活的改善。

1.1.4 “异地借牧”实现多赢 每年秋冬季近20万只牛羊“下山入川”前往绿洲农区秸秆地借牧,给祁连山草原“放年假”近5个月,每年从天然草原减少放牧牲畜8.3万羊单位,借牧期每个羊单位新增纯收入28元,达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的目标。

1.2 优势主导产业基本形成

1.2.1 细毛羊产业提质增效 突出甘肃高山细毛羊优势畜种,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积极开展细毛羊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全面推行动物程序化防疫、细毛羊穿衣、机械剪毛等实用技术,通过建立生产基地、适度扩大养殖规模,基本形成了60万只甘肃高山细毛羊生产基地。细毛羊只均产毛量达到3.76 kg,细羊毛主体细度由60支和64支为主转向64支和66支,羊毛综合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1.2.2 肉牛产业稳步发展 坚持适度集中、规模发展的原则,稳步推进肉(牦、奶)牛发展,用足用活支持绿色畜牧业发展扶持资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贴息资金、农业保险县级配套资金等各种扶持资金,建成肉牛养殖小区3个;与甘肃省畜牧兽医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持续巩固肃南牦牛优良畜种资源成果,通过肉(奶)牛冻配改良、牦牛复壮改良,年改良肉牛1.5万头以上、牦牛1万头以上,“肃南牦牛”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目录》,成为全国唯一的牦牛遗传资源。

1.2.3 优质牧草基地基本建成 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思路[3],依托优质苜蓿基地建设、粮改饲、牧草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等项目,大力发展现代牧草产业,加强饲草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推动牧草标准化生产,提高牧草产品质量,增加饲草供给能力,构建形成“草畜配套、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的现代饲草产业发展格局,以明花乡百盛现代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集高端牧草种植加工销售和植物蛋白饲料研发生产为一体,创建“百裕盛牧”饲草料品牌,草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年产值达8 500万元。

1.2.4 特色种植业初显雏形 在确保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蔬菜、马铃薯、中药材、藜麦、饲草等乡村富民产业,逐步形成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精细化的发展格局。2022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4 473 hm2,其中粮食作物7 800 hm2、经济作物1 340 hm2、牧草5 333 hm2。推广种植小杂粮3 940 hm2、中药材147 hm2、蔬菜1 053 hm2、油料作物133 hm2。

1.3 基础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以天然草原放牧为主的传统养殖模式,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耕地地力保护、实际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各类补助补贴,大力推行舍饲养殖、异地借牧发展模式[3],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补助资金,连片推进养殖小区(场)建设。截至2023年6月,全县共建成养殖小区(场)101个、高标准暖棚羊舍13 547座、储草棚776座、饲草料加工点407处;开展标准化养殖场创建行动,培育省级标准化养殖场5个、市级9个,全县牲畜舍饲半舍饲率在75%以上[4]。

1.4 品牌带动效应持续增强

充分挖掘“高原”和“绿色”两大资源优势和特色内涵,全面推行机械剪毛、细毛羊穿衣等标准化实用技术;全力打造具有肃南特色的“甘味”知名品牌,7个乡(镇)取得无公害牛羊肉一体化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证书[5],3家企业入选“甘味”企业商标品牌,明花乡前滩村和大河乡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祁尔康”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草原惠成”“肃南马鹿”商标入选“甘味”品牌[6]。

1.5 产业化经营组织快速发展

1.5.1 农牧企业发展持续向好 聚焦产业发展短板弱项,编制完成大明现代农牧业示范区总体规划,着力构建以高山细毛羊标准化养殖繁育、肉牛绿色养殖及优质牧草生产加工为主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以草原惠成、裕盛农机、祁连山生物科技为代表的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平稳运行,培育以畜牧业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74家、家庭农场1 054家,“共享牧场”基地7个,初步建立了统一的产品规格、品质等级、销售价格和产品包装的销售体系,基本实现“基地+农牧户+专业合作社+公司”的产业发展模式。

1.5.2 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动能 在稳定农牧村土地(草原)承包经营关系和确权颁证全覆盖的基础上,引导农牧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构建以农牧民为主体、股权为纽带、产业为平台、企业(合作社)为龙头的发展体系。对农牧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经营性资产或净资产进行折股量化,102个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赋予了农牧民对集体资产占有、收益等更多权能。截至2022年底,全县有79个行政村、7 887户农牧户、115家新型经营主体及5家龙头企业参与农村“三变”改革。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牧产业转型面临诸多困难

农牧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层次相对较低,农牧民致富技能弱,农业产业化发展缺少大项目和大龙头带动,尤其是产业链条短、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亟须破题;小生产与大市场缺乏有机衔接,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地方优势品种甘肃高山细毛羊优质种质资源存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群众持续增收难度较大。

2.2 产业发展空间不足

肃南县大部分面积处于祁连山国家公园、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区内,全县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面积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70.56%,县域发展空间不足5%,现在全县仍有7 000多户共2万多名农牧民生活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

2.3 农牧村产业发展的层次较低

农牧业生产方式大多局限于传统的种养业,农牧产业结构单一,“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农牧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不明显,加之农牧业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约束,在较高基数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

2.4 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农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不平衡,低端农畜产品过剩与高端优质农畜产品不足的矛盾并存;农牧业生产规模与效益不平衡,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偏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农牧业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竞争力不强;经营主体发展不平衡,龙头企业发展滞后,带动能力不强。

2.5 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水平低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不大、层次较低、服务范围窄、合作环节少,优质资源竞争性配置等改革措施还不够深入,股份合作经济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经营管理模式落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对新产品、新品种的开发创新能力不足,驾驭市场能力不足。产品加工主要以初级产品、半成品为主,附加值低,产品链条短,名牌产品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

3 意见建议

3.1 构建现代农牧产业发展体系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建设优质高效、绿色有机、特色鲜明的绿色畜牧业为主攻方向,聚力推动肃南牦牛、甘肃高山细毛羊、优质牧草种植等特色优势产业,走好走实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新路,不断壮大基地规模,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实施现代农牧业升级行动,立足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建设,引领和带动现代农牧业发展,着力构建以细毛羊标准化养殖繁育、肉牛绿色养殖及优质牧草生产加工为主的“一带两核三基地四园区”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通过壮大基地规模,坚持发展绿色、有机特色农牧产业,以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引领带动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3.2 推动特色种植业提质增效

在确保粮食稳产保供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小杂粮、生态沙产业和中药材等产业,构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体系。积极争取实施“粮改饲”项目,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思路,大力发展以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为主的草产业,建设现代优质牧草基地,保障饲草料有效供给。

3.3 做优做强畜牧业

积极探索“山上放牧—山下繁殖—舍饲育肥—集中屠宰”的养殖新模式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牧户”的经营模式,加快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7],做优做强甘肃高山细毛羊、肃南牦牛、肃南马鹿等产业,加快构建各具特色、竞争力强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让农牧民共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3.4 发挥“三品一标”优势

树立品牌意识,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养大户,立足“高原”和“绿色”两大资源优势,依托合作社优势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拓市场,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绿色畜产品标准化基地,加快构建畜产品品质评价体系、产地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大力推进两个“三品一标”建设,创响一批具有肃南特色的“甘味”品牌和绿色有机品牌。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赛美努”(毛)、“九排松”(肉)畜产品商标和肃南牦牛、甘肃高山细毛羊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做响做靓现有公用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形成品牌优势。

3.5 提升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

坚持质量兴牧、绿色兴牧,转变目前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的劣势和以“原字号”产品为主的瓶颈制约,鼓励农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充分利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的有利条件,提升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创新营销模式,采取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方式,匹配高效冷链物流网络,着力建设独具特色的绿色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突出“产地品质”和“高效配送”两大优势,通过产销对接、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模式加大对畜产品的销售力度,实现畜产品由“产得好、加工得好”向“卖得好、卖得俏”转变。

3.6 加快绿色有机畜产品基地建设

抓好智慧农业建设,实施重要农畜产品产能提升行动,推动农畜产品专业合作社示范创建和质量提升,力促现有畜产品加工企业达产达标,积极引进培育一批畜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龙头企业,构建“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农牧业全产业链条,力争建成有机农牧业示范县。

3.7 探索“农业+文创+旅游”的发展模式

将休闲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积极打造乡村旅游地域特色。把乡村旅游与地域文化、农业产业、休闲养生、农村康养、探险娱乐、自然景观等融为一体,以特色养殖业、种植业为重点,推进种植养殖、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拓展功能区用于休闲、体验、购物、娱乐、住宿、餐饮、科普等,用现代特色农业提升乡村旅游人气,以乡村旅游提高现代农业效益,实现乡村旅游与地域特色有机融合。

猜你喜欢
肃南农畜产品细毛羊
肃南马鹿
东北细毛羊提纯复壮试验报告
妊娠后期云南半细毛羊维持蛋白质需要量研究
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肃南牦牛的影响分析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研讨
第2届中蒙博览会国际绿色农畜产品展在呼和浩特市隆重举办
西藏农畜产品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西藏农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需求趋势研究
凉山半细毛羊肺炎支原体病的病原分离及生化鉴定
2013年9月20日甘肃肃南、青海门源交界5.1级地震的加速释放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