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源流与学术思想探析

2023-05-17 00:09卜俊成李宁孟子佳李满意王颂歌杨英薛伟伟娄玉钤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3年4期
关键词:学术思想源流探析

卜俊成 李宁 孟子佳 李满意 王颂歌 杨英 薛伟伟 娄玉钤

【摘 要】 作为河南省首批优质中医学术流派,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根植于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兼容并蓄历代医家学术精华,创于清代晚期时的河南省原阳县,历经五代人的孜孜以求,跨越130余年的躬身实践和集腋成裘,在矢志“攻克顽痹”方面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风湿病“虚邪瘀”病因病机学说,确立了系统精要的风湿病“虚邪瘀”辨证论治体系,推动了风湿病学科的创新发展,并以显著的疗效在数以万计的疑难重症风湿病患者中享有盛誉,为河南中医学术流派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关键词】 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源流;虚邪瘀;学术思想;探析

河南位居华夏之中,汤汤黄河穿流而过。数千年来,其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光辉的历史,积淀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单从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兴衰密不可分的中医药历史维度而言,河南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是中华医药文化的根基和主体之所在。在众多历史朝代的更迭交替中,在厚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在不同地理环境和人文底蕴的影响中,河南医家秉持所擅长的医术,力行济世为民的医道核心精神,进而形成了数以百计的中医学术流派,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毗邻黄河之滨,根植于黄河文化的辐射核心圈,作为唐代著名宰相娄师德的后裔,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的开创者和传承人在严格恪守先祖“修德为尚”的家训同时,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历经五代人的孜孜以求,跨越130多年的躬身实践和集腋成裘,在矢志“攻克顽痹”方面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创立独具特色的风湿病“虚邪瘀”辨证方法,确立系统精要的风湿病“虚邪瘀”理论体系,以显著的疗效在数以万计的疑难重症风湿病患者中享有盛誉,为河南中医学术流派中的重要代表之一。2022年12月,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被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评为河南省首批优质中医学术流派。本文梳理探析了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传承源流,整理归纳了其主要学术思想和学术特色,以期为推动我国中医学术流派及风湿病学科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积极参考。

1 流派源流

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创立于清代晚期位于黄河北岸的河南省原阳县。该县所辖区域内是曾经黄河故道的流经地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中原的会盟地,是成语故事“毛遂自荐”“细柳屯兵”“空壶留故友、削发待宾朋”“唾面自干”“一言九鼎”“脱颖而出”等的发生地,也是名副其实的“宰相之乡”。据史籍记载,中国历史上曾经有14位丞相为如今的河南省原阳县人,仅唐代就有张亮、娄师德(630—699年,见图1、图2)、杨再思、韦思谦、韦承庆、韦嗣立。其中,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的创立者等是娄师德后代。据《河南省原阳县祝楼村娄氏族谱》[1](见图3)明确记载: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开创者(第一代)娄宗海(1871—1950年)为娄师德第三十八代孙。

作为唐朝武则天时期的丞相,娄师德常以江山社稷为重而举荐人才。当时,同朝为官的狄仁杰就是由他举荐而升职的。此外,据《新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形容受了侮辱后,仍旧能极度容忍的成语“唾面自干”也来源于娄师德。娄师德在位40多年,直到古稀之年仍在为国家事务操劳,与房玄龄、杜如晦等37人被唐德宗定为宰臣上等,是古代官员的楷模。

1.1 第一代:创立者 娄师德的家国情怀和身体力行、以德为尚的高贵品质就成为原阳娄氏后裔世代传承的家族文化。在此文化影响下,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的创立者娄宗海(见图4、图5)在诊治疾病中兼修德术,名誉乡里。据《原阳县志》《原阳卫生志》记载:娄宗海,字容川,为清末童生,新中国成立前为原阳娄氏族长,擅长诊治内科雜病(包括风湿病、瘟病等),开设有“同德昌”医药堂,救人无数,为当地名医[2]。

娄宗海原从“举子业”,且“德性好,悟性高”,后因其父亲娄嵩山患背部生疮的疾病久治不愈而改为以医寄志。娄嵩山送娄宗海先后拜在王文耀、娄焕光、李心斋等6位“德艺双馨”的一方名医门下,潜心习医5年。由于性情仁厚,勤勉不辍,娄宗海深受老师们的喜爱,并深得他们医术的精妙之处,医术精进迅速,很快就能独立行医。据《原阳县桥北乡志》[3]记载:1943年,当地瘟疫肆虐,染病身亡的民众无数,医生大多无计可施。但是染病者经娄宗海诊治后,皆能药到病除;未经其诊断但服用其方而获救者,不可胜数。由此,娄宗海声名鹊起,享誉周边数县,被人们尊称为“娄神仙”。在悬壶济世中,娄宗海治愈老师重病的事情还被当地传为以德报恩的佳话。当时,年迈的李心斋患了重疾,多方医治不见好转。娄宗海得知后,来到恩师家里,开方遣药,悉心照顾,经过将近一个月的精心调养,最终恩师的疾病得以痊愈。正是如此,娄宗海高尚的医德不仅让众多患者信赖,而且也让其多位恩师折服。于是,这些老师大多在晚年把各自擅长诊治疾病的秘方验方传于娄宗海。

1.2 第二代:继承者 在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的发展中,娄宗海把医术传给次子娄孟新,药术传给三子娄孟林及三儿媳胡秀云。20世纪40年代末以前,社会政治经济跌宕起伏,该学术流派也受到整个大环境的影响,在艰难的传承中韬光养晦,缓慢发展。

1.3 第三代:开拓者 娄宗海、娄孟新、娄孟林、胡秀云又将医药之术传予“德性好、悟性高”的娄孟林长子娄多峰、次子娄云峰。娄多峰(1929—2021年)12岁时就开始跟随祖父娄宗海(见图6)和父辈们学习《论语》《孟子》等国学经典与《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宗金鉴》《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全面继承了家学中内、外、妇、儿等科诊治疾病的学术思想和应用方法,17岁开始独立行医,并很快声名鹊起。

1952年夏,刚被任命为原阳县第七区医联会主任的娄多峰应邀去为一名老中医的儿子诊治疾病。在他去之前,老中医并没有说明病名。当看到20多岁的患者骨瘦如柴,四肢勾弯,双手双脚都已经严重变形,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时,娄多峰不由得心中一惊,心如刀绞。因回天乏术,娄多峰只好悻悻而归。也是这次刻骨铭心的出诊经历,让娄多峰立下了“攻克顽痹”之志,并在接下来70年的岁月里专注探索,从未停歇。

后来,娄多峰遍访当地名老中医100余人,专求治痹之术。为此,他还专门游学焦作攻修西医游学洛阳专修骨科。1961年,娄多峰就职于河南中医学院(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见图7)。1977年,他被任命为原阳县人民医院院长。在其间17年的时间里,除了教学和临床,娄多峰多半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这其中的教学、临床、研究经历,为后来娄多峰攀登一个又一个治疗风湿病的高峰夯实了基础。1979年5月,娄多峰运用中医药辨证施治一位被认为没有治疗价值的严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结果病情逐渐得到控制、好转、痊愈。娄多峰以真实的病例否定了西方医学界关于骨质破坏不可恢复的定论,开创了中医药治愈强直性脊柱炎的先河。此时,距离其开始研究风湿病已经过了整整25年[4]。

随着多年研究的厚积薄发,娄多峰开始填补一项项中医风湿病方面的空白。他出版了中国治疗风湿病历史上第一部学术专著《痹证治验》,提出风湿病的病因病机“虚邪瘀”[5]新学说,使河南娄氏风湿病从前辈的经验层面上升到了理论层面;开发新药寒痹停片、消伤痛擦剂(见图8),“痹苦乃停和痹隆清安治疗顽痹”获得原国家中医管理局(部级)成果乙级奖;被原国家人事部、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见图9);完成我国治疗风湿病历史上首个《痹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报告》;出版《中国痹病大全》《中国风湿病学》《风湿病诊断治疗学》等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医风湿病学著作。

1.4 第四代:发展者 娄多峰的仁德和医术传给了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的第四代传人,如其长子娄玉钤、胞弟娄高峰、侄儿娄玉甫,及异姓弟子李满意、郭会卿、李沛、郑福增、高明利、张华东、庞学丰、莫佳傧、孟庆良、王上增、曹玉举等,药术传给长儿媳刘雅敏、长女娄惠贞、三女娄玉霞、三女婿李振国等。

婁玉钤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现为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河南省首批优质中医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他深谙西医之道,在父亲娄多峰的影响和带领下,衷中参西,已经学习并运用中医药诊治风湿病40多年,先后担任河南省中医风湿病学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及多个全国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或副主席,著述丰硕。早在1995年,娄玉钤和娄多峰就在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百年传承的基础上创办了河南风湿病医院,并把“攻克顽痹”作为医院的核心文化,不断拓展中医药诊治风湿病学的新境界,全过程、全周期守护风湿病患者的健康(见图10)。

娄玉钤等带领团队在风湿病“虚邪瘀”学说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反复的临床研究、文献与理论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实验研究等,最终形成了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即依据风湿病“虚邪瘀”病因病机理论,创制了河南娄氏“风湿病基本病因病机模式图”(见图11)[4],其中有两个关键病因病机,即风湿病患者体内“虚邪瘀”三者共存,只是不同患者其具体内容与程度不同;“虚邪瘀”三者在患者体内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交结难解形成双向恶性循环。

1.5 第五代:发扬者 娄多峰、娄高峰、娄玉甫、娄玉钤把医术传给了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的第五代传人,娄玉钤的胞弟娄玉州、堂弟娄伯恩、堂妹娄静、女儿娄览悦、儿子娄丁元、堂侄娄宁、堂侄娄凯、堂侄女娄姝宁,及异姓弟子王颂歌、杨英、郭洪涛、李云龙、付建利、冯文杰、张广辉、李坚、李朝阳等。

2 流派思想

2.1 创立“虚邪瘀”病因病机理论 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认为,虚邪瘀(其中瘀中包括痰,下同)三者是风湿病的三大致病因素,在风湿病病例演变中起着主导作用,具体包括“虚邪瘀”病因说和“虚邪瘀”病机说两大方面[4]。在“虚邪瘀”病因说方面,认为个人因禀赋不足、劳逸失度、病后产后等正气之亏虚;季节气候异常、居住环境欠佳、起居调摄不慎等外感六淫之邪侵袭人体;七情致瘀、跌仆外伤、饮食所伤之瘀痰,或单一或综合或同时或分时或直接或间接成为风湿病的病因,全面准确揭示了风湿病的病因本质。在“虚邪瘀”病机说方面,认为机体营卫不和、气血亏虚、脏腑虚衰、阴阳失调之正虚是风湿病发病的内在因素,邪侵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不通”是发病的病理关键,三者共同构成了风湿病的发病机制。而在风湿病发展变化过程中,虚邪瘀相互搏结,“不通”“不荣”并见,以邪随虚转,证分寒热;邪瘀搏击,“不通”尤甚;因邪致虚,“不通”“不荣”并见;因虚致瘀,交结难解四种形式存在,为风湿病病理之关键[6-8]。

2.2 创立“虚邪瘀”辨证论治体系 临床上诊治风湿病多借助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方面,尚未形成完全适合风湿病自身规律的辨证方法,在对诊治风湿病的系统研究中,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创立了以正虚候、邪实候和瘀血候为三大内容的“虚邪瘀”辨证论治体系。其中,正虚候是指以正虚为主的一类风湿病证候,也称“正虚痹”,包括以营卫不和、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阳虚寒凝、脾虚湿阻、脾肾阳虚、肝肾阳虚为证型的虚寒证和以燥伤阴津、阴虚内热、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为内容的虚热证。邪实候是指以病邪充斥,经脉不通为主的一类风湿病证候,也称“邪实痹”,包括以风湿痹阻、寒邪痹阻、湿邪痹阻、风寒痹阻为证型的寒证和以风热痹阻、湿热痹阻、风湿热痹阻、热毒痹阻、寒热错杂为证型的热证。瘀血候是指以瘀血闭阻为主的一类风湿病证候,也称“瘀血痹”,包括以寒凝血瘀、湿阻血瘀、瘀痰胶结、气滞血瘀、气虚血瘀、阳虚血瘀为证型的寒证和以瘀热痹阻、痰热互结、血瘀阴虚为证型的热证。围绕上述证型辨证论治风湿病的组方原则为扶正、祛邪、活血兼顾;选药原则为扶正不碍祛邪、祛邪不伤正气(此处“邪”包括邪和瘀)。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针对上述临床风湿病常见证型,研制的黄芪桂枝青藤汤、热痹清方、通痹汤、清痹汤、化瘀通痹汤等,已被国内同行广泛应用和引用,有的已开发为新药在临床大规模应用。

2.3 诊治注重辨病与辨证相互结合 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传承者们在诊治风湿病时采用“四步”诊断法[9],注重辨病与辨证相互结合,即通过以“中医风湿病的概念”为判断依据确定是否为风湿病;通过从病因、部位、证候、特征四个维度确定是哪一类风湿病;通过依据具体临床症状确定是五淫痹、五体痹、脏腑痹等中的何种风湿病[10](见表1);通过最终确定证型等四大步骤,精准辨证论治风湿病[11]。此外,在诊治风湿病中,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还主张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施治。

2.4 重视运用内外同治等综合方法 风湿病是一个范围较广、致病因素多样、病变部位深浅不一、病理属性复杂的疾病,临床单一疗法,很难取得满意效果。因此,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治疗风湿病,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用中药西药、内治外治、休息运动、心理物理等综合方法。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不是将所有的治疗方法机械地放在一起,方法越多越好,而是要依据疾病的虚、邪、瘀情况,综合分析、科学选用,最终为患者制定出一个高度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2.5 注重调摄护理预防作用的发挥 河南娄氏风湿病学術流派重视调摄护理预防作用对风湿病治疗与预防的影响。在调摄方面,要避风寒,预防寒湿之气侵袭筋骨经脉,防“邪”入侵;勿劳累,以免耗伤正气,防“虚”内生;勿生气,避免情志失调引起气机逆乱,导致瘀血形成,防“瘀”发生。在护理方面,在对风湿病患者做好生活护理、药物护理、辅助治疗护理、并发症护理之外,还要做好情志护理、姿态护理和功能锻炼护理。在“治未病”方面,要做到未病先防、即病防深、慢病防残、瘥后防复,最终达到提高风湿病治疗效果,预防风湿病复发的目的[12]。

3 流派传承

3.1 创办医院系统传承发展 1995年,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传承人娄多峰、娄玉钤在党和政府发展中医药、挖掘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等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娄氏论治风湿病130余年经验尤其是“虚邪瘀”理论的基础上,为满足广大风湿病患者就医需求,经河南省中医管理局批准,在郑州创立了集医疗、科研、教学、肢残康复为一体的河南风湿病医院。目前,该院设有门诊部、住院部、中(西)药房、检验科、放射科、功能检查室、理疗科、康复科、针推科等临床及医技科室,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诊治手段齐全的现代化中医风湿病专科医院。依托河南风湿病医院,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通过建立传承工作室,采用临床带教、跟师坐诊、科学研究等形式,推动“虚邪瘀”病因病机理论、辨证理论体系更加完善,临床效果更加稳定,为该学术流派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依托河南风湿病医院,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在河南中医药大学开设《中医风湿病学》课程,传道授业。

3.2 依托学会推动学术交流 1999年,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被河南省相关部门批准依托河南风湿病医院成立河南风湿病研究所;后被河南省残疾人康复办公室批准为河南省风湿病肢体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在此基础上,该学术流派多次承办全国及省风湿病学术会议和全国中医风湿病执业医师培训班,全力推进风湿病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目前,河南风湿病医院作为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学实习医院、河南省中医重点专科,承担省(部)及厅局级课题3项;已获省部级奖3项,省厅局级奖11项;发表风湿病相关科研论文400余篇;出版风湿病专著16部,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中医药事业的进步和河南省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2]。

3.3 创办期刊促进科学研究 201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依托河南风湿病医院承办《风湿病与关节炎》杂志。该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是面向国内外发行的突出中国风湿病学特色的专业学术期刊,以风湿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护理、康复、预防为主,涵盖与之相关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突出临床实用性。设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循证研究、文献研究、药物研究、临床报道、病案报道、国医传承、名医经验、学术探讨、教学园地等栏目,始终坚持以中西并重,突出实用为办刊原则,为报道风湿病与关节炎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高我国风湿病与关节炎疾病诊疗水平作出了不懈努力。

4 小 结

综上所述,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传承有序、学术思想鲜明、流派特色独特,是河南中医学术流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以矢志“攻克顽痹”为己任,经过五代人砥砺传承,形成了以“虚邪瘀”为核心的风湿病学术思想,建立了以“虚邪瘀”为核心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将“虚邪瘀”贯彻于风湿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防调护全过程;依托创办河南风湿病医院、河南风湿病研究所、《风湿病与关节炎》杂志,建立了稳定的传承发展团队,在极大地丰富传统风湿病学科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有力推动了中医药在治疗疑难风湿病方面的理论创新、学术发展和经验探索。加强对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学派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弘扬,必将有力提高临床工作者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更多风湿病学实用人才培养,推动风湿病学科和中医学术流派创新发展,最终为带动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助力添彩。

参考文献

[1] 娄氏族谱编审小组.河南省原阳县祝楼村娄氏族谱[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4:11,44-49.

[2] 张学忠.走向成功—中国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风湿病专家娄多峰[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5,13.

[3] 桥北乡志编纂室.原阳县桥北乡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237-238.

[4] 河南风湿病医院.国医大师 风湿泰斗—娄多峰教授行医60周年纪念专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46-48,148-158.

[5] 娄多峰.痹证治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6.

[6] 白玉,郭会卿,史炎鑫.娄多峰教授学术思想及治疗风湿病经验总结[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12):34-35.

[7] 王颂歌,徐小燕,杨英.娄玉钤教授治疗膝痹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3,12(1):36-38.

[8] 曹玉举.娄玉钤治疗风湿病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2):5072-5074.

[9] 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9-80.

[10]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

[11] 张重刚,韩新峰,张健锋.河南省名中医学术经验荟萃(上)[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88-103.

[12] 卜俊成,薛伟伟.家国情深济世长—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的百年传承[N].医药卫生报,2022-4-23(03).

收稿日期:2023-01-10;修回日期:2023-02-24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及继承人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76号);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21ZY3042)

作者单位:1.医药卫生报社,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3.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7;4.河南风湿病医院,河南风湿病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45

通信作者:娄玉钤

猜你喜欢
学术思想源流探析
《源流》前进
烹饪与食品安全的实践探析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啸”的源流
VR阅读探析
本帮菜之源流考
“干” 字源流浅析
ABC法在中小企业的应用探析
HTTPS探析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