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3-05-19 01:59洪志忠王怡雯王玉梅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聚类分析

洪志忠,王怡雯,王玉梅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Student-Centered Learning,SCL)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受到了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第一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全球得到广泛传播,并催生出“基于成果导向”(Outcome-based)、“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es Quality Improvement)等理念与实践[1]。然而,该理念在学界和实践领域依然存在不同的声音。2022年,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杂志》官网刊发《“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是一种不友善哲学》,传播至国内之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和争鸣[2]。立足中国国情,要更好地理解“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和实践存在的分歧,需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本研究借助Citespace以及VOSviewer两款文献计量分析软件,绘制国内该领域的知识图谱,总结研究热点主题,提出未来一段时期的研究方向,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提供持续深入的思路。

一、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集期刊、报纸、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图书、年鉴、多媒体教育教学素材为一体,覆盖面广,数据丰富。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作为研究数据来源,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中心”“学习者中心”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数据来自核心期刊和CSSCI,检索时间为2010年1月至2022年3月,共搜集到文献1254篇,通过对文献的二次筛选,除去报道、文件、首卷语等,获得有效文献1162篇。

(二)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主要是通过可视化的图谱展示学科的核心结构、发展历史、前沿领域以及整体知识架构,揭示研究主题动态发展规律。可视化软件Citespace是当前运用最广泛的知识图谱软件之一。它能够直观地展现出知识领域的信息全景,识别某一学科领域中的关键文献、热点以及前沿方向[3]。VOSviewer软件可以通过可视化的图形直观呈现具体研究对象的整体发展状况[4]。本研究主要运用Citespace 5.8.R3来绘制我国“以学生为中心”研究的知识图谱,使用VOSviewer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结合二者共同追踪“以学生为中心”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二、“以学生为中心”研究计量学分析结果

(一)“以学生为中心”研究的年度分布

从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图来看,“以学生为中心”主题的研究年度发文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在核心期刊以及CSSCI上的年度发文量均高于50篇,这表明该主题近年来持续受到学者的关注(图1)。具体来看,“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在2014年出现了第一个小高峰,发文量达到108篇。随后在2017年达到顶峰,文献数量达到了137篇,这也是近年来对该主题研究最为活跃的一年。从2010年到2022年,该主题的平均发文量为103篇,这说明“以学生为中心”仍然是当前比较热门的研究主题,学者对这一主题的关注度较高。

图1“以学生为中心”研究的年度发文量

(二)“以学生为中心”研究机构分布

探究研究机构分布可以体现相关研究领域的实力格局、资源配置和科研合作情况。对收集文献进行二次统计,得出在该领域发文数量位居前十的科研机构和单位(图2)。华中科技大学是该研究主题发文最多的研究机构,在2010年到2022年间共发表相关文献41篇。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发文量均超过20篇。可见,对该领域研究较多的机构主要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主,且多来自于高等教育研究实力较强的高校。

图2 以“以学生为中心”为主题发文量前十的研究机构

为进一步考察机构之间的合作,运用VOSviewer可视化分析工具,将关键词共现出现最小频数设置为3,生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研究机构合作图谱(图3),共生成32条连线,分别形成了以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以及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为小核心的合作网络。但总体来说,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合作比较少,研究较为分散。局部地区机构之间虽展开联系,但是联系比较小,没有形成较大的合作网络。

图3以“以学生为中心”为主题的研究机构合作图谱

(三)“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学者分布

发文量和引文量是衡量一位研究者对某一研究领域贡献度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Citespace统计出发文量较高的作者,对该作者在相关主题发表的文章进行再次分析,整理出该领域发文量排在前八的作者(图4)。从发文情况来看,赵炬明发表在核心期刊以及CSSCI上的文献数量最为丰富,多达16篇,且被引的次数较多。其著述系统介绍了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改革,从理念、历史、课程、教学、评价等多维度形成全方位的论述框架。这充分说明其为该领域位居核心且具有高影响力的作者。此外,季波、刘献君等学者也对该主题较为关注,在核心期刊以及CSSCI上均发表了较多论文,是该领域较为活跃的研究者。

图4 以“以学生为中心”为主题发文量前八的作者

2012年,“院校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该校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研究的引领者。运用CNKI对作者的被引文献进行分析发现,被引频次最多的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献君,其被引次数最多的文献为《论“以学生为中心”》。此文系统阐述了“以学生为中心”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需要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实现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的转变,是该主题的核心文献。

结合作者发文数量以及被引数量,研究发现,赵炬明、刘献君是该主题的重要研究者。两位研究者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主要的研究阵营,该校相关研究人员为该领域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以学生为中心”研究热点

关键词通常代表着一篇文献最核心的内容,是研究内容的高度浓缩。通过关键词分析,可以发掘相应时段内研究者关注度高的主题。关注度高的主题在关键词分析中的中心度和频次相应也较高。本研究通过Citespace共现分析了“以学生为中心”相关研究的关键词,以1年作为时间分区,节点阈值为Top=200,据此绘制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共得到1775个节点,3227条连线(图5)。每个圆形的节点代表关键词,圆的面积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高低。在关键词共现图中,“学生中心”出现的频次最高,除此之外“教学改革”“教学模式”等也是运用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关键词频数越高,则表示学者对该主题的关注度越高,相关的研究越多。

图5 以“以学生为中心”为主题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为了呈现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及主题,本研究将1162条数据导入到VOSviewer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关键词共现频次选择5次,删除“中心组”等与主题不相关和相距较远的关键词,最后得出10个突显的关键词聚类,459条连线,每一种颜色为一个聚类(图6)。由图可知,“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关键词节点的面积最大,节点位置的网络关联度最高,由此证明该关键词位处该领域的中心地位。此外,“学生中心”“学习者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等聚类都可以视为与该关键词类似的聚类。这一聚类较多地呈现了该关键词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研究状态,而其他的关键词都紧紧围绕这一教育理念形成了密集的研究共现网络。在此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改革”“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等关键词也是节点大小和节点位置较为突出的词汇。

图6以“以学生为中心”为主题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结合关键词共现图谱和聚类图谱,再检索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当前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四个方向:

(一)聚类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研究

在该领域的研究中,直接以“以学生为中心”为关键词开展研究的数量最多。在这个研究主题下,学者们较多关注“以学生为中心”的概念、内涵以及价值等方面内容。

“以学生为中心”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它并非贬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并非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进行排序和对立,而是强调教学理念、管理方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要回归学生的学习和发展[5]。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教学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目标,教是实现学的手段,而非目的,这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6]。“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非无本之木,其理论基础之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先有经验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和重要资源,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的互动,主动探究知识的意义[7]。此外,传统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学习情感和价值需要、剥夺学生学习的自由、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等弊端日益凸显[8]。“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供了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与方向。

不少学者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与价值展开讨论。有研究者认为当前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表述方式存在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隐患,容易造成学生和教师对立的理解误差,更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9]。在高校发展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大学的精神与文化的一部分,它关乎大学未来发展战略[10]。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有研究者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价值在于剖析当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和不足,这不仅有助于推进对“办什么样的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问题的思考,也有助于探索“怎样办大学”和“怎样培养人才”[1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非完美无瑕,相反,它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的主要角色是学习者,在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的时期,若简单按照学生的需求和意愿来开展教育教学,可能会降低大学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其次,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若过度强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兴趣,不恰当地将教学浅表化,降低教学要求,可能冲击高等教育探究高深知识的使命和专业要求,造成“课堂热闹、课后空荡”的不良反应。另外,有学者认为从教学效果角度认为,学习不仅包括过程,也要关注结果,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过于强调学习的过程性要素,容易忽视学生所掌握学习结果的实际情况[12]。针对这些弊端,有学者认为关键不在于谁是中心,而在于其教学效果。“学生中心”不一定先进,“教师中心”也并不落后,应该说,它们是各有所长,在一定意义上是难以割裂的。当我们致力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时候,没有必要非得去思考这一发展到底应该通过“学生中心”还是“教师中心”来实现[13]。因此,有研究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是一种应势而变的理念倡导,而不是一种与传统决裂的教学模式和范式,要谨防“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范式观的激进倾向[14]。

接受调查的180名学生中,女生107名,男生73名。从学生的家庭背景看,非华人家庭的学生占比为64.44%,华人家庭的学生占比为35.56%。从学习汉语的时间上看,有87.78%的学生已经学过3年以上汉语,11.11%的学生学过2~3年汉语,只有1.11%的学生汉语学习时间在1年以下。

(二)聚类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研究

学者在这一话题下关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以及欧美国家的本科教学改革措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以下简称SC改革)较早出现在美国,大体经历了“学术进步、社会发动、高校投入”三个时期。1910年开始,美国心理学研究得到发展,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研究进一步深入。这些学术研究逐步体系化,为美国SC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70年代中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政府和以各种高教协会为代表的非官方机构密集发布了相关研究报告,SC改革进入社会发动阶段。90年代起,高校迫于舆论压力与政策环境,在以评估为代表的社会问责机制下,开始大范围进行SC改革[15]。随着美国SC改革的深入以及博洛尼亚进程的持续推进,欧洲高等教育界达成共识:欧洲大学必须回应经济和社会需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评估欧洲大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的转型情况,促进改革的深入推进。2013年,欧洲学生联合会发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的同行评估准则》,为评估提供政策依据,以评估促转型[16]。“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改革从来非易事,“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也必然遭遇阻力和异议。传统教育观念确立了教师备受尊崇的地位,社会传统习惯固化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大学管理制度与现实发展需求尚存距离,教学评价体系带来“科研硬、教学软”弊端,家长及学生过度功利化地追求“体面”就业,这些都是当前我国进行教学改革面对的情况[17]。面对这些情况,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配套教师教学发展的机制,建立学生学习指导支持系统,实现制度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在从理念倡导到实践落实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注意避开教育改革实践的误区,避免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教育目标避高趋低[18]。虽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大学生并非儿童,他们具备较成熟的思维能力,因此不应该为了改革而忽视专业的培养。也有不少学者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以期推动我国的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有研究者根据英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设我国的“以学生为中心”、灵活多样实用的人才培养体系[19]。

(三)聚类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

在这一主题下,学者们较多关注信息化时代传统课堂与在线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提出冲击了传统教师中心的教学形式,新的教学模式开始产生。有学者提出了支持自主型课堂,它的教学目标基于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投入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多元的教学情境,多维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20]。除此之外,也有学者提出体验式教学模式,主张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机会,不能停留传统课堂知识掌握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建构知识,实现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发展[21]。此类教学模式的探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优势在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22]。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促成了线上课程的大力发展,线上教学、混合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也在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秉承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此来满足人们对学习、教育的个性化及定制化需求[23]。它强调学生的学习需求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教学模式应从“推动灌输式”向“拉动自主式”转化[24]。为了更好地促进线上教学的有效性,有研究者对高校混合式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了“四个阶段”和“十个步骤”相融合的模式,以期促进线上教学的有效性[25]。为进一步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影响,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翻转课堂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26]。这种教学模式是当今世界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具体实行中还受到教师、管理、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全面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道阻且长。

(四)聚类4:“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是践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内容。有学者在生物学课程创新教学方法,采取支架式教学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完成知识建构,提高自身综合能力[27]。“新工科”的探索与实践为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目标,创新类通识课导入“以学生为中心”的PBL项目驱动模式,强化1+N+X授课团队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28]。有研究探索了外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性,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29]。北京大学也进行了教学改革,开展采用小班课教学和利用慕课资源开展翻转课堂等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将教与学的重心真正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30]。

除了具体课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以外,不少学者从整体的课堂教学设计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有研究从课堂教学分歧的角度来挖掘当代大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看法,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并不满意,这需要教师重新定位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功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构建学习服务体系[31]。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能有力支持专业培养计划;能符合学生发展状态,解决学生学习问题和困难,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有坚实的学理基础,能集国内外相关经验之精华,设计精巧、简单有效;能充分显示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积极学习[32]。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学改革以及教学模式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从研究方法的层面来看,当前的研究更加偏重理论研究和定性研究,理论思考较为深入,但总体来看,实证研究数量相对较少,对这一教育理念在课程中的实际运用情况和效果关注不够。

四、“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发展趋势

突现词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出现较多或使用频率最高的词。Citespace可以通过对相关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探测,挖掘关键词的突现变化,呈现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态势。图7为“以学生为中心”研究的突现词图谱。

图7 以“以学生为中心”为主题的关键词突现图

具体来看,2010年最早出现的突现关键词是建构主义和网络课程。结合突现强度发现,建构主义的突现强度最高,是当时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建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它的核心思想是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早期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研究中,研究者结合建构主义理论针对某一具体学科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将建构主义理论与翻译课堂相结合,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翻译教学模式[33]。在教学设计方面,有学者利用ISM法归纳了建构主义的基本要素,形成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探究了建构主义教学中各个要素的关系[34]。

2011年至2018年这七年间出现的突现词并不多,学习中心、翻转课堂、本科教学和新工科陆续成为当时的研究趋势和研究热点。在这些关键词中,结合突现时间以及突现强度,翻转课堂是这一时期受到较多关注的词汇。2012年MOOC在线课程学习兴起,与MOOC息息相关的翻转课堂研究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翻转课堂的核心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成为当时研究趋势和热点。相关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将翻转课堂与具体课程相结合,构建新的课堂形式,例如开展翻转课堂,优化实验教学[35];二是从理论角度探讨翻转课堂的设计与构建,如提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型[36],探讨翻转课堂的本质内涵[37]。

2019年及以后,涌现出较多关键词,结合突现强度来看,立德树人和教学设计突现度较高。这一变化可能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颁布相关。该文件明确提出要以德为先,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因此,立德树人以及教学设计成为研究的重点也是情理之中。在这一主题下,研究主要聚焦于如何在课程思政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激发学生课堂参与,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性[38]。

结合关键词突现时间、强度以及历史发展,2010年至2022年“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从建构主义转向翻转课堂,然后转向立德树人和教学设计,这是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前沿和趋势。

五、结束语

本研究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2010年至今“以学生为中心”主题的文献进行了计量学分析,从整体上描绘了当前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研究发现,2010年以来,国内“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成果丰富,但是具体来看,研究者以及研究机构之间并没有形成较为密切的合作网络。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概念研究、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四个方面。

基于当前“以学生为中心”研究领域的主要作者、研究机构、热点主题、研究趋势的文献计量分析,可以窥见“以学生为中心”研究未来若干发展态势。

首先,各研究机构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形成多元力量参与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共同体。从目前的结果来看,研究该主题的作者较为分散,作者与作者之间并没有形成较为紧密的合作网络。研究机构之间也几乎没有形成网络矩阵,这表明当前的研究还处于个人兴趣驱动的阶段。从国外成功经验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政府、社会机构、高校及教师的共同推动,如此方能促成教育理念从研究走向实践。因此,国内高等教育领域“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者需要加强彼此之间的学术联系,通过加强共同体建设,在实践中共享经验,合力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研究的纵深发展。

其次,在研究主题上会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渗透结合,并进行教学设计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学生当成主体,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实现隐性的德育内容显性化,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经过十余年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宣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经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界播下了种子。下一阶段期面临的问题必然是如何在课程教学层面扎根成长。从这一角度来说,立德树人是教育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手段,对二者结合的探究将会是未来该领域新的发展态势。

最后,在研究方法上,“以学生为中心”主题未来的研究呼唤从理论走向实证。目前已有文献以理论论证和具体个案呈现居多,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相对不足。解决理论与实践争议最好的途径是用证据有力证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实效与优势。未来的研究可运用多种方法,注重循证,分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践效果,分析其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及落差。“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不应该是空中楼阁,需要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验证其价值,并将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理论界与实践界合力推进,这样才能让这一教育理念真正走进课堂,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聚类分析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析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基于聚类分析的互联网广告投放研究
“县级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统计一套”表辅助决策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