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困境与路径探索

2023-05-22 00:56张志泉梁成龙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3年4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中小学生家庭教育

张志泉 梁成龙

【摘 要】最近几年,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困境呈现多样化特点,这就要求从系统的角度对这些困境进行分析。生态系统理论为系统全面探索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困境提供了独特视角,并从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层面提供解决思路。具体解决路径为: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提高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规范化、专业化和数字化水平,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格局,健全家庭教育法律体系,充实拓展本土化家庭教育文化。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中小学生;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17-0022-04

【作者简介】1.张志泉,喀什大学(新疆喀什,844000)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南通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2.梁成龙,喀什大学(新疆喀什,844000)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关乎孩子一生的发展。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家长职责、社会协同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家庭教育的整体发展布局。虽然家庭教育实现了有法可依,但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仍面临较多困境。本文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反思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困境,并探索解决路径。

一、家庭教育视域下生态系统理论概要

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指出,个体的发展嵌套在一系列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环境系统中,并且环境也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布朗芬布伦纳按照生态系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将其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指个体发展直接接触的环境。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直接接触的环境主要涉及家庭、学校等。中间系统通常指个体所处的各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家庭、学校等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外层系统指个体并未直接参与却对其发展产生影响的具体的正式和非正式社会结构,如家长工作环境。宏观系统指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如家庭教育文化、法律政策等。由此可見,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既受到家庭、学校等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受到外层、宏观系统的影响。因此,生态系统理论为全面系统地反思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困境提供了独特视角,并有利于进一步探索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优化路径。

二、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家庭教育的困境

(一)微观系统层面

1.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亟待提升

家庭作为中小学生直接接触的环境,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微观系统。家庭是父母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作为主要的施教者,其家庭教育素养对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目前,中小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亟待提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家庭教育观念而言,部分家长更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孩子的德育,而个体德育的缺失必然影响其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这将不利于个体的健康成长。第二,就家庭教育知识而言,部分家长没有学习过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不了解孩子的认知及心理发展规律,仅凭借固有经验和方法教育孩子,导致孩子个性缺失。第三,就家庭教育能力而言,家庭教育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投资,大部分家长将家庭教育投资集中于物质方面,忽视了孩子精神层面的投资,缺乏与孩子精神层面的共情,容易与孩子产生心理隔阂。

2.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规范化、专业化、数字化水平有待提高

学校是影响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另一微观系统。近年来,学校被视为指导家庭教育的主体,然而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时也存在些许问题。第一,从家庭教育指导的规范化层面来看,一些学校忽视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性,没有用心了解并解决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难题。第二,从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化层面来看,大部分学校还未建成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资队伍,大部分教师并未经过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培训,导致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性不足。第三,从家庭教育指导的数字化层面来看,目前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还是以家访、家长会、讲座等传统形式为主,这些传统形式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效率不高。多数学校并未重视信息技术与家庭教育指导的融合,家庭教育指导的数字化水平较低。

(二)中间系统层面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与社区多元主体的合作共育。目前,家庭、学校、社区育人合力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从育人目标来看,家庭、学校、社区三者之间没有完全达成目标上的一致。部分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学校育人目标的关注点在于学校教学目标的达成,很少会耗费大量精力达成家庭教育指导目标,从而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割裂开来。第二,从育人过程来看,家庭、学校、社区共育存在主体越位、缺位的问题。具体而言,部分家长消极被动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还有一些家长不尊重学校的办学规律,对学校工作横加干涉。

(三)外层系统层面

父母工作环境是对孩子发展产生影响的外层系统。由于工作原因,一些家庭的亲子陪伴、亲子互动不够,隔代抚养现象突出,家庭教育主体缺位。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足,与孩子的沟通时间少,无法全身心参与孩子的生活,这导致孩子缺失父爱、母爱,缺乏归属感。

(四)宏观系统层面

1.家庭教育的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家庭教育法律属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宏观系统。目前,我国家庭教育领域立法工作落实较晚且法律体系尚未完备,2011年才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进程,家庭教育立法工作开始受到关注,但还未具体出台家庭教育法律法规。直到2022年1月,我国正式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使得家庭教育有法可依。但从法律实施的操作层面看,《家庭教育促进法》仅规定了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仍需要相应的制度跟进。

2.本土化家庭教育文化有待丰富

家庭教育文化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宏观系统,影响着中小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当下,本土化的家庭教育文化是欠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对2000至2020年间离婚率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离婚率已从1.91‰上升到3.10‰[1],离婚率增高破坏了原始家庭结构,不利于家风建设。从家庭教育知识来看,家庭教育读物多为工具书、教材及通识类读物等,以学术为视角的研究著作较少,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研究著作的部分内容与如今社会脱节,无法起到有效指导家庭教育的作用。

三、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家庭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微观系统层面

1.切实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施教者,需要切实提升自身家庭教育素养,具体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家长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孩子的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时,家长也不能忽视孩子的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并为孩子创造一定的环境让其亲身实践,努力做到教学做合一。第二,丰富家庭教育知识。家长应努力学习育儿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孩子交流沟通,结合孩子自身特点对其进行教育。第三,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家长在家庭教育投资方面既要注重物质性家庭教育投资,也要兼顾精神性家庭教育投资,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发展。

2.着重提高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规范化、专业化和数字化水平

学校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主体,理应积极负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开展 。第一,规范家庭教育指导。学校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向家长讲授有关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鼓励家长发声,让家长主动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第二,提高家庭教育指导专业水平。学校应加大教师在职培训力度,聘请家庭教育领域的专家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包括理论层面的课程学习及实践层面的活动。第三,建设数字化家庭教育指导网络平台。学校可以打造“家庭教育云平台”,借助网络技术进行在线指导,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开设不同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同时开通网上信息反馈通道,便于家長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

(二)中间系统层面

家庭、学校、社区应立足家庭教育,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格局。第一,就育人目标而言,《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出“家庭教育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这就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提供了共同的育人目标——品德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等融入家庭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第二,就育人过程而言,家庭、学校、社区应理顺责任边界问题,做到各尽其责。首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居于主体地位,应承担起培养孩子的责任,积极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的生活表现和学习状况,及时向教师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同时,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和社区召开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并从中汲取养分。其次,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居于主导地位,应积极指导家长用科学实用的教育方法教导子女。最后,社区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处于辅助地位,应把传承和弘扬优秀家庭传统文化作为重点,着力与家庭、学校合作,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经费保障、文化引导等方式对家庭教育工作给予支持,努力为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外层系统层面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陪伴,尤其是高质量的陪伴。首先,家长应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尽最大努力给予孩子心灵上的慰藉和思想上的引导。其次,家长要积极与孩子的(外)祖父母沟通,劝诫其不要溺爱、纵容孩子,指明应该严格管教孩子,及时纠正孩子的不当言行。最后,家长应尽可能多回家陪伴孩子,充分利用好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积极与孩子交流沟通,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宏观系统层面

1.健全家庭教育法律体系

健全家庭教育法律体系应重视顶层设计,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家庭教育促进法》为核心,以其他法律为补充的家庭教育法律体系。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继续修订完善《家庭教育促进法》,如制定综合督导评估制度和追究责任的相关规定,明确督责考核部门,依法有效跟进家庭教育相关工作;完善部门协调运行制度,具体划分各部门的职责,避免重复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等。其次,加强地方家庭教育立法工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家庭教育相关政策,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细则。如明确家庭教育指导人员资质、机构准入制度等方面的政策;明确家长学校监督考核制度,避免家长学校的指导工作流于形式;完善家庭教育服务建设经费保障制度。

2.充实拓展本土化家庭教育文化

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有赖于本土化家庭教育文化的充实拓展。充实拓展本土化家庭教育文化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创新是充实拓展本土化家庭教育文化的不竭动力,重点在于家风建设要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家长应做好榜样示范作用,注重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第二,开放是充实拓展本土化家庭教育文化的必由之路。当今时代,各国家庭教育文化相互交融,充实拓展本土化家庭教育文化应当秉持开放互通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三,协调是充实拓展本土化家庭教育文化的内在要求。关键在于家庭教育理论知识与家庭教育实践知识协调发展,不断促进家庭教育知识的整体性发展。首先,鼓励研究人员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国内家庭特点为依托,研究家庭教育理论知识;其次,继续夯实家庭教育实践知识,拓宽家庭教育实践知识传播渠道,促进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宗珍.依法带娃:家庭教育的法律规制和实施路径[J].中国青年研究,2022(11):52-60.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理论中小学生家庭教育
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大一新生角色适应问题研究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系统构建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