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及测试工作的思考

2023-05-24 20:59陈海许弘
体育教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实施测试学生

陈海 许弘

摘  要:本文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实施后的主要成效等方面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及测试工作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加强认识、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考试制度改革、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严格规范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等建议。

关键词: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测试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3)04-0012-03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生的体质发展水平一直为党和政府所关注。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法规和政策,同时制定了体质健康检测与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各学段学生体质状况的依据。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出台并在国内选择部分学校试点实施;2007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实施办法发布,该项工作全面展开并正式作为各级政府评估学校工作绩效的依据。2014年,在总结各地《标准》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教育部对《标准》进行了再次修订,印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 年修订)》并沿用至今,并于同年印发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等三个文件,建立健全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机制。其中,《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整体设计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建立健全了包括学校测试上报、部门逐级审查、随机抽查复核、动态分析预测、信息反馈公示、评价结果应用等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强与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再一次引發了全社会对学生体质问题及学校体育工作的关注。

一、《标准》顺利实施的保障

(一)完善了学校体育政策体系

在2007年至2022年的15年间,党和国家颁布了多个有关学校体育的文件。有关学校体育高规格文件的连续颁发,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的极大重视,也反映了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这些文件各具深刻内涵和重要历史意义,反映着各个时期学校体育改革的重点任务(表1)。

党和国家不断完善学校体育顶层设计,学校体育实现了“六纳入”——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纳入立德树人主渠道、纳入考试制度改革、纳入督导评价内容、纳入全民健身计划、纳入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得到了政策保障。

(二)健全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机制

1.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上报和体质健康抽测复核工作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明确规定实行全体学生测试制度,完善上报数据审查制度,建立数据抽查复核制度,建立体质健康研判制度,实行监测结果公示制度,有效应用监测评价结果。同时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纳入本级政府教育督导内容和评估指标体系,并作为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评优、表彰的基本依据。

2.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建立日常参与、体育锻炼和竞赛、健康知识、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

3.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强调,各地要将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作为督导评估内容,将学生体质管理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开展动态监测和经常性督导评估。督导评估结果要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相关负责人的重要依据。

4.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同时强化过程性评价,由原来的一考定成绩,变为多次考核。《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强调“完善学校体育考试制度,规范考试考核过程,发挥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

此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健全国家监测制度。除体育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

(三)构建了体质健康管理三个体系

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构建了体质健康管理三个体系。

1.构建学校体育活动提质体系

通过贯彻“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改革理念,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节课间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健全完善“校内竞赛—校级联赛—选拔性竞赛”中小学体育竞赛等举措,构建了学校体育活动提质体系。

2.构建家校协同育人体系

通过建立“健康促进”校长、班主任负责制,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及时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和健康体检结果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和中小学生科学认识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大力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构建了家校协同育人体系。

3.构建管理评价考核体系

通过建立日常参与、体育锻炼和竞赛、健康知识、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健全以体质健康水平为重点的“监测—评估—反馈—干预—保障”闭环体系,把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纳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评价考核体系,构建了管理评价考核体系。

二、《标准》实施的主要成效

《标准》的实施及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政策的出台,为激励学生积极参加身体锻炼,引导学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推动各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夯实了基础。

(一)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改善

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于2019年启动,于2021年9月发布了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19年全国6~22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23.8%,优良率较高的地区为东部经济发达和沿海地区。自2014年教育部发布并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3~22岁年龄段学生优良率从2014年的14.8%上升到2019年的17.7%,上升了2.9个百分点。13~15岁、16~18岁、19~22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分别上升5.1、1.8和0.2个百分点,初中生上升最为明显。同时,调研报告显示,各年龄组男女生身高、体重、胸围指标均继续呈现上升趋势。学生肺活量水平全面上升。中小学生柔韧、力量、速度和耐力等素质总体出现好转,柔韧素质、力量素质小学生和初中生改善较其他年龄段明显。

(二)实现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的科学化管理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在本行政区域内统筹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建立健全了包括学校测试上报、部门逐级审查、随机抽查复核、动态分析预测、信息反馈公示、评价结果应用等相关制度和管理措施在内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各级各类学校每学年开展覆盖本校各年级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并将测试数据(含学生基本情况、单项指标分值、测试成绩、评定等级以及实施测试的时间、地点、方式和人员等信息)进行汇总整理,按照规定的权限、程序和方法,上报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按照规定的流程,每年直接将测试数据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报送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为科学研判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了基础数据。2020年,数据系统累计接收22.4万所学校2.05亿名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上报率达98%。

(三)提高了各级部门推动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发展的积极性

教育部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在各地上报测试数据基础上,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学校作为考查样本,进行测试工作和测试数据的现场抽查复核,并将现场抽查测试数据与学校上报测试数据进行一致性比对、综合分析和反馈各地。同时,按生源所在地统计,并以省(区、市)或地(市、州)为单位公布高等学校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反馈至生源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纳入政府教育督导内容和评估指标体系,并作为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评优、表彰的基本依据,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者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对积极开展监测评价工作并成绩显著的单位以及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的实施强化了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责任意识。一些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委托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以及有关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机构,分析测试数据,研判变化趋势,发布监测结果,对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存在问题

《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的实施,对改善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等。

1.一些地方和部门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地方和学校还不够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对实施监测评价制度缺乏统筹谋划,对制度的执行还不够到位,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还显不足。

2.学生视力不良、近视率居高不下且低龄化现象明显。视力不良增长速度加快,以低年龄段为主。

3.学生超重肥胖率仍在上升。2019年我国6~22岁学生超重肥胖率为21.9%。近10年来,超重肥胖持续加重。

4.大学生身体素质呈现下滑趋势。与2014年相比,2019年19~22歲大学生身体素质呈现下滑趋势。

(二)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要改变部分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面对学校体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认识和行为,继续推进行政督导与评价,以激发其对体育工作的重视及内发动力。要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配齐、配强体育教师。要让学生体质健康的数据“真起来”“用起来”“硬起来”,必须将其与领导们的工作业绩“挂钩”,让基于大数据的行政评价真正促进“依法治教”。要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试评价机制。着重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理想等问题制定干预举措。

2.要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考试制度改革。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随着中考体育考试分值提高(部分省市已出台政策将中招体育考试总分值提高到100分),中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显著增加,初三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29.2%,高于高一学生的22.6%。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最能强化“学生重视体育学业”“领导重视体育工作”“家长重视孩子健康”的方法是“升学考试体育”。要对“中考体育”成果予以巩固和强化,同时探讨将高考体育纳入学校体育评价中。

3.要继续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教学中要体现体育运动的实践性,增强学生锻炼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1)聚焦“教会、勤练、常赛”理念,不断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

(2)遵循体育教学规律,提高学生锻炼能力。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开展多元化体育课堂教学,保证学生运动负荷,提升学生课堂学练效果。

(3)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练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锻炼能力。通过“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运用体育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与能力。

(4)课内外学练相结合,推进课外体育制度化。采用多种方式方法,督促学生积极开展课后锻炼,或参照教材、课外读物等进行自学与练习,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形成爱体育活动爱体育课的良好局面,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4.要严格规范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强化督导评估。加强对监测评价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每年进行体质健康评价工作的数据上报和结果使用培训。督促各地各校建立监测结果公示制度,确保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家长和学生本人,充分发挥监测的引导性、教育性功能。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和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法予以问责。

总而言之,体育是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的核心任务是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目标。“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做好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必须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严格规范体质健康监测工作。

猜你喜欢
实施测试学生
幽默大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