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及优化策略探究

2023-05-27 22:30艾欣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教师应内容语文

艾欣

摘 要:语文被誉为“学科之母”,更是中国人的母语载体,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是需要培养的重点内容。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语文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成绩,教师需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针对现阶段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对语文教学进行全面优化,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以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为其后续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及优化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优化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8.006

2017年,聂震宁在其《阅读力》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阅读力”这一概念:阅读力指的是对所读图书的理解、运用和反思的能力。阅读能力可细分为四种能力,分别是:专注能力、理解能力、批判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此概念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语文知识,在多项阅读标准约束条件下,实现有效阅读,对阅读内容产生自主理解与思考,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语文之所以被誉为“学科之母”,是由于其他学科知识理论、练习题目等皆需要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而开展相应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能够引发连带效应,为其他学科教学提供重要基础保障。教师需对此有明确认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情境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学生进行精准分层,开展分层阅读,使学生面对符合自身实际阅读水平的内容时,能够通过调用自身语文知识,提高阅读有效性,进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1.有效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填鸭式”教育模式,教师一味进行知识灌输,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达到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目的。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在学习过程中不具备主动性。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中易丧失自主意识,成为机械式听从教师安排的“木偶”,无法有效利用自主意识对所学习内容产生思考,导致学生理解能力降低,与当下教育发展理念相违背,且不利于学生后续学习与发展。阅读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阅读教学,能够使学生对汉字乃至中文体系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由于文学作品种类较为丰富,其特点不尽相同,有效开展阅读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不同的文学海洋中畅游,在有效增强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2.综合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文学基础较差,常出现“明白道理,无法表达”的情况,此现象是由于学生自身语文知识储备不足以及表达能力低下所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阅读教学,能够起到综合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作用。就表达能力而言,可细化分为文字与语言两方面,文字方面可体现在学生的写作能力中,而语言方面则关系着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沟通交流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通过加强课堂沟通频率,引导学生表达内心想法等措施,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语文知识水平,阐述内心观点,以达到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目的。此外,学生的表达能力与阅读息息相关,学生拥有良好表达能力的前提是其自身需具有良好的文学底蕴,使学生能够具有足够的措辞表达自身想法。就写作方面而言,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小学阶段学生的作品普遍存在“白话”“流水账”等现象,通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学生准确表达内心想法,为后续的语文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

1.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单一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各科基础知识、培养各项基础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需对学生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有明确认知,充分利用学生对学习内容较为好奇的心理状态,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当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存在方法单一的现象。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向学生灌输语文理论知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带领学生进行统一朗读,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并未对阅读内容产生思考,整体阅读效率较为低下。

2.课堂阅读整体气氛沉闷

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课堂气氛并未着重关注,一味沉浸在教学中,导致整体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甚至影响师生关系。由于小学生自身各项能力水平处于发展之中,若教师在教学中持续开展阅读教学,将会导致学生产生疲惫、麻木等心理,不利于阅读教学的持续开展。此外,由于课堂阅读气氛过于沉闷,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学生形成“为了阅读而阅读”现象,若教师对此现象无明确认知,其负面影响将会辐射至整体语文教学中。

3.阅读形式较为单调

当下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存在阅读形式较为单调的现象,小学阶段阅读内容主要为语文课本以及部分课外读物,但由于纸质阅读特性,一旦阅读时间过长,将会产生严重的疲劳感。此外,由于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普遍采用纸质阅读,在潜意识中学生会将纸质阅读内容与语文常规教学内容画等号,无法对阅读的重要性产生认知。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1.建立情境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教师应建立情境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以及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应利用各项教学设备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如阅读《圆明园的毁灭》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图片以及音乐对阅读氛围进行渲染,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播放,以烘托阅读气氛。教师需注意的是,《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大部分文章内容描写的是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场景,如“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等,此时配乐应采用舒缓类型的音乐,使学生能够对圆明园产生无限遐想。待阅读到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内容主要讲述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遭到全面破坏,对此,教师应选择悲壮的音乐,以达到精准烘托阅读气氛的效果。

其次,在阅读前,教师应对圆明园进行补充讲解,第一是对圆明园建筑的概述,亦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使学生对将要阅读的内容有初步了解。第二是对圆明园建筑的详细讲解,如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皇家园林,以及其坐落位置、占地面积等,使学生对阅读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综合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度,为后续阅读奠定良好基礎。

最后,教师应对文章主旨进行升华,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怀,鼓励学生将爱国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提高自身成绩,将来为国家与社会做出贡献。

2.精准分层阅读,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学生受到天生智力因素、成长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受教育因素影响,具有较大个体差异性,在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制定分层阅读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实现全面提升。

首先,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精准分层,根据学生日常学习成绩以及各项语文学科能力将学生划分为优秀生、一般生以及后进生,并根据每一层次学生的语文能力水平,制定针对性阅读内容,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符合自身水平的读物,进而将阅读能力培养效果最大化。

其次,教师应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阅读标准。对于优秀生而言,需在流畅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进行全面掌握,并尝试总结文章中心主旨;对于一般生而言,需做到流畅阅读内容,掌握生字生词,对文章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并模仿其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对比练习;对于后进生而言,主要任务是流利阅读,体会文章主旨,利用换位思考方式,观作者所写,思作者所思,实现自主思考,为后续对文章全面分析奠定良好基础。教师应针对阅读技巧进行详细教学,一方面是对文字阅读而言,要求学生通观全文,查找其中的生字,并在文中进行标注,提升阅读流畅度后,对文中不理解的生词或内容进行全面分析与讲解,最后在全面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文章主旨。另一方面是对阅读姿势而言,纸质阅读对阅读姿势具有较高要求,这样才能够保障学生的健康,如“眼离一尺”“胸离一拳”,等等,要求学生以正确、健康的姿势开展阅读,有效保护学生的肩颈、脊柱、视力,实现健康阅读。

3.开展多媒体阅读,实现阅读内容的拓展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开展多媒体阅读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对学生开展阅读拓展,使学生摆脱传统书本的束缚,实现无纸化教学。

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当下学段查找相应阅读内容,确保拓展阅读内容能够与当下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相吻合,综合提升阅读有效性。

其次,教师应对拓展阅读内容进行全面讲解分析,对课外阅读内容主旨与其中的生字生词进行重点讲解。教师需注意的是,选用的阅读拓展内容需具有一定教育意义,以提升阅读拓展教学的价值。如选取《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鹬蚌相争”作为拓展内容,“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深度剖析故事内容,分析故事寓意。“鹬蚌相争”通过对鹬、蚌、渔人三方的描述,映射出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的道理,进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懂得谦让,懂得化解矛盾,避免因小失大。通过定期进行多媒体阅读拓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进而为其他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4.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文学感悟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成果能够在语文多项能力中得以体现,如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等。为提升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应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感悟。

如在《繁星》一文中,作者通过三次描述繁星,映射出内心的思乡之情。对此,教师可开展针对性的实践活动。

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内容,对繁星进行观测,在无尽的星空之中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

其次,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日常生活经历,模仿作者写作《繁星》的手法进行二次创作,以达到培养学生创作能力、写作能力的目的。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应对写作内容进行一定的约束。第一,学生写作内容需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提高创作真实性。第二,文体形式需模仿文章《繁星》,以三次为限,对事物进行观测,通过对物体外表变化的描写,进而映射自身情感。第三,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借鉴文章词汇以及修辞手法,但不能完全照抄,需对其进行改良与调整,完全细化为自身的作品。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全面仿写,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文章进行反复阅读与考量,加深学生的记忆,有效提升学生的应用水平。

教师需注意的是,由于“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教师所布置的写作类作业应留在假期内完成。除此之外,教师需明确告知学生仿写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将自身的真实情感融入其中,提高文章的真实性以及整体质量,为学生后续写作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由于小学生自身生活阅历较浅,在写作过程中,应做到半真半假,充分利用自身的创新思维,综合提高学生的文学感悟。

5.加强课外阅读的训练

学生的阅读能力单靠在语文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语文课上教师处理字、词等内容就占用了大半时间,使阅读逐渐“边缘化”。因此,教师要对语文课堂进行延伸,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重视课外阅读,以丰富教学内容,补充课内知识的不足。我国文学作品中名篇名著有很多,教师要精选一些与课文内容相贴合的名篇名著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阅读能力。

6.营造阅读环境,深化阅读成效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而,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环境的育人价值,打造阅读型班级环境、走廊环境,让学生时刻置身于浓厚的阅读氛围中,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教师还可以依托特定的阅读环境,定期举办一些充满趣味性、挑战性的主题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阅读感觉,形成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

总之,阅读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对此有足够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中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创建情境教学,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要精准分层阅读,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实现健康阅读;要利用多媒体设备对阅读内容进行拓展,对课外阅读内容中的生字词以及寓意、主旨进行全面讲解,提高课外阅读拓展的有效性;最后要开展实践活动,以课文内容为基础,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文体以及内容进行模仿,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亚芹《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2021年第2期。

[2] 代久久《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性阅读能力的研究》,《学周刊》2021年第8期。

[3] 钟小娥《试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考试周刊》2021年第11期。

[4] 石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探讨》,《读写算》2020年第36期。

[5] 刘海霞《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浅析》,《学周刊》2021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教师应内容语文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主要内容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