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导学

2023-05-30 06:48颜丙立
考试与评价 2023年1期
关键词:层级绘制导图

颜丙立

地理知识散乱、繁多且抽象,这给初中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层级分明、逻辑严密、形式多样的可视化思维工具,它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繁多的知识“织成网”、深奥的知识“绘成象”,使地理学习更具系统性、条理性和直观性的特点。本文以初中地理教学为例,针对以思维导图优化地理教学的途径与策略展开研究与探索。

一、绘具象之图,直观展示

地理,是一个十分宏大的概念,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所学的地理现象,往往是他们穷其一生也难以窥其全貌或身临其中的。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地理学习始终是抽象而遥远的。很多时候,即使教师通过地图或影像,从视觉上为学生展现了地理现象的全貌或全程,学生也难以在头脑中建立起直观的概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使学生借助绘图的机会,将头脑中“虚无”的知识或逻辑一一落实到纸面上、图形里,形成“具象之图”,从而彻底完成思维上由抽象到具体的过渡,促进自身的地理学习。

例如,在学习湘教版七年级上册《认识地球》的时候,教师手持地球仪,为学生演示了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过程,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了对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直观印象。然而,在后续复习与练习中教师却发现,只要学生遇到跟“自转”和“公转”有关的内容,就需要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模拟一遍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过程。这说明,学生还没有完全在头脑中建立起自转与公转的直观概念,在思维领域没有完成由“有意注意”到“有意后注意”的过渡。于是,教师就引导学生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括号图”。通过绘制“括号图”,学生将头脑中的动态演示落实到了直观图形上面,从而省略了动态演示的过程,一目了然地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周期”“现象”等情况。这样一来,当学生再面对跟地球“自转”和“公转”有关的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省略头脑中动态演示的过程,实现知识的直接提取与呈现。这个案例向我们表明,教师通过思维导图的巧妙应用,能够使学生经历“绘具象之图”的过程,实现思维上的进阶与跨越,从而降低地理学习的难度,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

二、取教学之精,要点提煉

华罗庚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将这本“厚书”读成“薄书”呢?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能够运用线条或符号来代替复杂的语言叙述,展现深层的逻辑关系,从而实现学习内容的简化与学习重点的提炼。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妨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帮助学生经历去繁就简的过程,实现教学精华的提取和学习要点的提炼。

例如,学生学习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过程,无疑是一个“强输入”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学会抽丝剥茧、提炼要点,则学生这节课的学习必然是疲于应对、顾此失彼的状态。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发挥思维导图的妙用,让学生把书“读薄”,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学习思路、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围绕“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个主题,绘制思维导图的第一层级。众所周知,思维导图的第一层级是概括性最强、信息量最大的层级。教师的这一要求,“迫使”学生不得不将本课所学的零散知识点加以梳理与分类,形成若干关键词。于是,学生开始对头脑中散乱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形成了“纬度位置”“地球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几个关键词。然而,此时学生发现,“森林破坏”“工业气体排放”等因素还“无处安放”,于是,他们又拟定了一个独立于上述四个关键词之外的另一个关键词——“人类行为”。就这样,教师通过要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第一层级,促使学生完成了对于本课所学内容的提炼与分类,从而帮助学生将“厚书”读成“薄书”,克服了学习的困难,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穿逻辑之串,理清思路

地理现象是复杂的,地理逻辑也是复杂的。很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因为理不清内在逻辑而感到思路混乱,学习吃力。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在帮助人们理顺逻辑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帮助学生理顺地理问题的前与后、因与果、分与合、主与次等逻辑关系,使学生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地开展地理学习。

例如,在学习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河流》的时候,教师向学生介绍了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及危害。然而,在教师的语言阐述中,学生始终难以理顺黄河“地上河”形成过程中的前后顺序和因果关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转变了教学策略,采用了语言阐述与思维导图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思维导图,将黄河“地上河”形成与发展中的前后顺序与因果关系展现了出来,帮助学生理顺了学习思路,提高了学习效率。整个教学过程如下: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五个方框,每个方框里面分别写着“黄河”“黄土高原”“含沙量大”“华北平原”“地上河”几个字。然后,教师用四个小箭头,将五个方框串联起来,并分别在四个小箭头上面写上了注解:“中游”“土层疏松、植被遭损”“下游”“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当学生看到这五个“方框”和四个“箭头”,他们马上就明白了黄河“地上河”的形成过程及原因: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这里的土质本身就比较疏松,加上植被遭受破坏,固土能力变得更弱,导致大量泥沙只能顺河而下,流到黄河下游——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地势低且地形平,这使水流变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就形成了“地上河”。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如果坚持用语言进行教学阐述,则学生始终感到听不清楚,想不明白。相反,教师巧妙利用了流程图,仅用五个“方框”和四个“箭头”,就帮助学生理清了黄河“地上河”的形成原因及顺序。可见,思维导图在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理顺思维逻辑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四、展联想之翼,拓展延伸

地理是一门包罗万象、无所不容的学科。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展开充分联想与无限想象。思维导图作为具有发散性特点的思维工具,本身就具备激活人们的联想,引发人们的想象的作用。因此,教师不妨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帮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张开想象的双臂,实现学习中的拓展与延伸。

例如,在学习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日本》的时候,教师从地貌、经济、文化等多个视角,向学生介绍了日本这个国家的基本情况。与此同时,考虑到中日两国在历史与文化上颇有渊源,教师也可以通过中国地理知识的引入,让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加深对日本这个国家的了解,以及中日关系的认识。然而,如果教师直接引入相关知识,则剥夺了学生联想的机会和想象的空间,不利于学生学习思路的拓宽与知识视野的扩展。于是,教师就发挥了思维导图的作用,让学生分别以“日本”和“中国”为核心词,以“地形形貌”“经济现状”“文化渊源”为关键词,绘制“桥状图”,从而对于中日地理概况进行对比。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力与想象力,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更令教师惊喜的是,有学生在绘制完“桥状图”,分门别类地对中日地理概况加以对比,并发现了二者的异同之后,又紧接着绘制了“双重气泡图”,将中日地理概况中“同”的内容和“异”的内容以直观形式展现出来。显然,学生的这一举动,是他们学习上的一次尝试,也是他们思维上的一次创新。可见,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合理运用,促使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并在联想与想象中实现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五、结知识之网,巩固总结

当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完成了要点提炼,将“厚书”读成“薄书”之后,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根据提炼出来的要点,实现全部知识点的还原,再将“薄书”读成“厚书”呢?学生同样可以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思维导图的层次明晰而严密,只要学生把握住层级之间的逻辑关系,就能够本着“由总说到分述”“由要点到详点”的顺序,逐步推演出完整的知识网络。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發挥思维导图在单课总结与阶段复习中的作用,帮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巩固学习成果。

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教学为例。学生通过围绕“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个主题绘制思维导图的第一层级,提炼了学习要点,理顺了学习思路,将“厚书”读成了“薄书”。那么,当学生进行本课的知识总结与复习的时候,如何再将“薄书”读成“厚书”呢?方法很简单,学生只需要围绕第一层次的几个关键词,继续绘制下一层级的思维导图,就能够逐渐推演出整课的学习过程,构建出整课的知识网络。比如,学生在围绕“海陆分布”这个关键词思考下一层级的内容的时候会想到:海洋与陆地距离的远近,能够决定海洋对于陆地气候影响的大小。于是,学生在第二层级中写了“海陆距离”这一关键词。写完这个关键词之后,学生又会顺着这个思路思考:海洋的远近,会对陆地气候的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呢?于是,学生又在第三层级中写出两个分支,分别是“温度”和“湿度”。同理,学生围绕“海陆分布”这个关键词,还能够想到“洋流”这个第二层级的关键词,并在看到这个关键词的瞬间,想到“暖流”和“寒流”两个第三层级的关键词……就这样,学生在逐步“排查”之下,构建起了关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完整的知识网络。这个案例充分向我们证明了思维导图在学生的知识总结与巩固复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六、留学习之痕,强化指导

教师只有关注到学生学习的过程,才能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并有的放矢地给予学生指导与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进步。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如何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呢?除了课堂互动、检查作业、批阅试卷等传统手段之外,教师还可以查阅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从而了解学生思路的来路与去向,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给予学生专项指导。

例如,在学习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的时候,有学生以“自然环境”“经济政策”“发展模式”“城市建设”为关键词,绘制了思维导图。然而,在“自然环境”的下属层级中,学生只阐述了珠江三角洲的“气候特征”“天然资源”等内容,却对于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只字未提。通过阅读学生的思维导图,教师推断出:学生可能还没有认识到地理位置对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如果脱离了地理位置谈外向型经济,则无异于本末倒置。于是,教师结合自己的“读图”体会,对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指导,使学生认识到了“地理位置”在本课中的重要性。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根据思维导图摸索出了学生学习中的“痕迹”,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做出过程性评价,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做出针对性点拨,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突显地理教学系统性、条理性和直观性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更为轻松,也更为高效。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于思维导图视域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的研究与探索,使思维导图在“绘具象之图”“取教学之精”“穿逻辑之串”“结知识之网”“留学习之痕”等方面发挥作用,促进教师“教”的创新与学生“学”的进步。

猜你喜欢
层级绘制导图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超萌小鹿课程表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放学后
第6章 一次函数
任务期内多层级不完全修复件的可用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