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有效性之探析

2023-05-30 06:48王小红
考试与评价 2023年1期
关键词:家务劳动活动

王小红

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离不开劳动教育,可见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有效地落实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更具实效性?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予以实施,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通过挖掘、补充、拓展、融合课程内容,采用不同教学策略,让劳动教育在学生心田落地生根,从而实现“劳以育德、劳以增智、劳以强体、劳以润美、劳以创新”的综合育人价值。现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砺己达人,劳以育德

良好的劳动习惯可以帮助学生自小就建立完善的人格。许多实践证明,良好的道德品质往往是在平时的劳动实践当中形成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平时的劳动活动,在劳动中接受磨炼,以体验劳动的艰辛,并建立良好的态度以及积极思想,为学生自立自强和不懈进取提供动力。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进而促进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当然,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离不开以自身生活为背景的模式。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在教学时,可采用故事、游戏、手工、实验及表演等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感悟,多感并用,将学生的生活情境通过现代化媒体手段形式予以再现,使学生情感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道德品质无形中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父母多爱我》时,通过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看爸爸妈妈一天中工作、生活的视频,通过细节的描绘,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父母无私的爱,面对这些感人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父母为我们做了这么多,那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很热烈,纷纷现身说法,他们明白了要以实际行动感恩父母、回报父母,自主劳动意识明显增强。这些直观教学手段的使用、生活情境的再现,使学生真正参与到道德学习中,确实保障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

那么,如何促使学生学会劳动并把劳动作为一种重要的习惯呢?我们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组织开展阅读爱劳动的故事活动,从而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道德品质。例如在教学《做个开心果》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生动形象的绘本故事《小狐狸找“开心果”》,明白了劳动不仅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还能给别人带来快乐,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还可以通过“劳模大讲堂”“向劳模学习”“劳模故事进课堂”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并领悟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光荣、 劳动最美丽的精神。通过评选尚善小劳模和劳动小达人等方式,做到以评促学,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主动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公益的事情参与做。从绘本故事,到名人、身边人,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促进学生从心底萌生“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对劳动萌发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劳动热情。

二、学科融合,劳以增智

通过引导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融入于劳动,深度体验知识在劳动中的价值,立志做新时代有文化的劳动者。

不少家长不让孩子劳动,主要原因就是认为劳动会耽误学习时间,给学习带来影响。事实并不是这样,劳动反而能够让学生增长智慧,训练思维,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是因为劳动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脑部疲劳,促进大脑发育,而且劳动当中动手和动脑的结合,能够让学生的逻辑与形象思维得到锻炼,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十一课《让我自己来整理》时,我们可以课前先与个别家长联系,让他们用照片或视频录制的方式呈现自己的孩子整理小房间时最容易出現的一些问题。例如:玩具玩过之后,没有放回原处,随意丢弃,造成空间杂乱;物品摆放随意、不懂分类收纳整理,造成物品寻找不便,等等。我在课堂教学中聚焦于上述共性问题,并设置了一个模拟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尝试把一个凌乱无序的小房间整理得干净整洁。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总结出整理房间的办法、摆放的依据以及今后保持的习惯。在此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习了整理的技巧与方法,从而提升了学生自主整理物品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效。

为了培养学生真正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意识,而学生的劳动意识通常是在实践当中获得的,那么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劳动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收获体验中提高自我劳动能力,并建立正确的劳动观。为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进行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增加学生参与劳动体验活动的热情,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成长特征设计游戏活动,运用趣味游戏让劳动教育和劳动体验活动相结合,且更加新颖、独特。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七课《我是班级值日生》时,教师就可以在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之后,然后给各个小组分发多张劳动纸牌,纸牌上的图案有扫帚、拖把、抹布等。组长再把纸牌打乱之后发给每个组员,让组员结合自己得到的纸牌,诉说各自的劳动本领。学生在这样的纸牌游戏活动当中讲述劳动经历,分享各自的劳动本领,认识到劳动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更加尊重劳动和热爱参与劳动活动。在劳动游戏的设计和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自主结合教材主题和主旨内容,设计劳动游戏,让学生成为游戏活动的设计和体验者,对劳动活动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除此之外,学校还可设置校园志愿服务岗位,班班有劳动区域,人人有劳动责任,开展“人人都是值日生”“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亦可将校园绿化、种植区域进行划分,学生自愿参与植物认领和管理。通过“假日小队”“雏鹰行动”等形式,定期带领学生参加社区各类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公益劳动,为学生劳动技能的提高创造条件。

三、精技激趣,劳以润美

以工匠精神为抓手,在原有的特色课程基础上,挖掘校内艺术资源和校外劳模工匠进校园,开设与美育、科创相结合的工艺工坊,将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在自由的实验和实践中探索自己、表达自己。通过创新农事体验、工艺品制作(如捏土、香包、花皂、笔筒等)、非遗工艺制作(编织、剪纸、线面等)职业体验等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以“研学旅行”为载体,依托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与重大节日相结合。将学生劳动实践从道德与法治课堂延伸到校园,再到社区,让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家庭、社区组织的志愿帮扶、植树绿化、清洁家园等活动,与社区互建共赢,有效推动校内和校外劳动的衔接。

四、强筋健骨,劳以强体

教育需要契机,并着力于无形中。有些课程内容是劳动教育很好的切入点,如:一下第12课《干点家务活》,本课是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的最后一课。本组教材的编写,先从认识、体验家人的爱,到发现家人间的相互关怀,再到学习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最后到这一课学着做点家务活,层层递进,实现了一个质的升华,就是鼓励学生主动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做家务的基本技能,体会父母长辈劳动的艰辛,愿意积极主动地分担家务。

因而,这成为本单元的最高目标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难度与要求进行把握,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我对这一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1. 鼓动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启发和引导学生感受做家务的好处。2. 指导学生动动手、动动脑,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家务劳动的技能,养成勤劳、负责、自主、自立的品质。教材列举了三种孩子不做家务的原因。左上图,家长认为孩子做家务是浪费时间,不如多读书;右上图,家长嫌孩子做不好不让孩子做;下图是孩子因看电视的兴头正浓,不愿意去做。旨在引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如何处理此类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家庭一员,有义务要学习一些做家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不会做的可以学着做。让学生知道,家庭生活中有许多家务要做,学生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当爸爸妈妈的小助手,是爱家人的表现。同时不但能够分担父母的辛劳,还有利于培养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一年级学生虽然年纪小,但也是家庭的重要成员,也可以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关乎学生的独立成长。在提升他们对做家务的自发需求之外,还需要通过分享、交流、观察、探究、行动等,帮助学生提升自理、自立等实践能力。七、八岁的儿童对家务活的热情普遍高出我们的想象,他们需要与这个世界建立起联系,通过做家务能让学生产生参与感、担当感,感受到自己的“工作”能够为家庭带来美好,这一切是非常有意义的。

有专家曾著文指出,包含做家务在内的各种劳动教育,对人一生的成长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劳动有助于人们养成勤奋、负责、向上的品质以及健全的人格。所以,在教学中,我做到了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家中一员,有责任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同时,教给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做家务的小技巧。我还让学生分辨哪些家务可以做,该怎么做,以保证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做家务劳动,鼓励学生体验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動做家务带来的愉悦。总体上,我认为通过教学,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又如:教学《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时,尝试“今日我当家”体验活动,活动前,给家长们分发“我当家”家校联系单,让家长明确学生“当家”的一日活动内容:扫地、洗碗、洗衣、买菜、做饭、叠被等家务活,家长对孩子的当天劳动进行评价,家校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学生掌握了劳动技能,让学生在“当家”的过程中感受父母的辛劳,学会为父母分忧,明白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并通过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班级劳动和参与社会实践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成长。

五、科技智造,劳而创新

在学校,劳动教育并非纸上谈兵,为使同学们能体验劳动的辛苦,感受收获的乐趣,我们思考如何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参与田园劳动学习?为此,学校排除万难,在校园120平方米的阳台上建起了“乐创农学园”,为孩子们开辟了一片属于他们的劳动农场,每位学生都能化身“小农夫”,也能让他们在种植活动中得到学习、劳动、体验、探究的机会,并感知生命的成长。

在农学园中,高架吊起来基质栽培的蔬菜、反光膜墙上雾培的青菜和管道里水培种植的空心菜,在立柱上潮汐栽培花卉等,引发学生们好奇。孩子们根据动手实践和观察,及时写下劳动记录和植物生长的观察记录表,真正将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教育相结合,不仅让学生劳动出汗,更让孩子们从中学习知识,体验科技与农业的融合。凭借丰富的劳动课程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总之,劳动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组成,亦是引领学生走向美好人生的必然之路。我们应遵循劳动教育的规律,以家园为基础,持之以恒地开展劳动教育;以学园为主导,常态化开展劳动教育;以社园为依托,开放性开展劳动教育。以学生学习活动彰显劳动教育价值,以学生生活学习理念鲜活劳动教育的教学,让同学们在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在劳动中幸福生活。

猜你喜欢
家务劳动活动
“六小”活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活动随手拍”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我们的家务,我们的家
一起做家务,一起建设一个真正的家
爱她就让她学做家务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