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教促真学

2023-05-30 06:48沈菊
考试与评价 2023年1期
关键词:真学三味书屋百草园

沈菊

到目前为止,我国教育界并没有形成评判学生是“真学”还是“假学”的统一标准,笔者结合个人的学习成果和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三个重要指标,供大家参考:主动性、实效性、创造性。换言之,如果一堂课上,学生始终坚持主动地学、高效地学、创造性地学,那么,学生就接近于“真学”;相反,学生就接近于“假学”。如果我们将这三个标准放置于初中语文课堂上,来衡量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都处于“假学”或“类假学”的状态,能够达到“真学”标准的学生并不多。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在于教师还没有树立“真教”的理念。正是因为有教师“逼着”学,学生才没有了主动学的机会;正是因为有教师“催着”学,学生才没有了高效学的能力;正是因为有教师“领着”学,学生才没有了创新学的空间。由此可见,正是教师的“假教”,导致了学生的“假学”。立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这一现状,笔者尝试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为例,针对如何以“巧教”促“真学”展开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成功构建“真学”课堂,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真学习、真成长。

一、趣味导学“真求知”

自主预习,往往是学生开启“真学”的第一步。然而,很多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总离不开“查生字、读课文、说大意”这“三板斧”,这种乏味且机械的预习作业,真的能促进学生的“真学”吗?答案显然是存疑的。在笔者看来,教师要想切实以自主预习拉开学生“真学”的序幕,就应该巧妙设计导学任务,用富有趣味性与启发性的导学任务,激发学生“想求知”的热情,培养学生“会求知”的能力,从而以学生的“真求知”,促进学生的“真学习”。

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导学任务中,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首先,词语大冲关。在这个任务中,教师设计了“字音连线”“选词填空”“同类词‘找茬’”三道题目,让学生在边玩边学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和生词的音、形、义。其次,绘制文案图。针对跟“百草园”有关的段落,教师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假想你是“百草园文旅景区”的推广大使,现在,你要分别以“乐景”“乐闻”“乐事”为主题,发布三条推广文案。请你为每条文案绘制文案圖。教师发布的这个任务,不仅能够起到督促的作用,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抓住“百草园”中的细节,也能够起到启发的作用,提示学生“百草园”这部分内容可以分成三个小的段落。最后,发布学后感。针对“三味书屋”这部分内容,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阅读跟“三味书屋”有关的段落,然后假想你是鲁迅,用2—3句话说说自己在“三味书屋”上完一天学之后的感受。教师通过布置这个任务,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跟“三味书屋”有关的段落,还能够深化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可谓一举两得。很显然,教师所布置的三个任务环节,不仅精准对应本课的教学目标,而且具备启发性与趣味性的特点,能够引发学生的“真求知”,促进学生的“真学习”。

二、字斟句酌“真品读”

宋朝著名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虽然也明白阅读中“细嚼慢咽”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却并不给学生自己咀嚼的机会,而是习惯于将书本嚼碎了“喂”给学生。这显然违背了“真学”理念,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针对这种状况,笔者建议教师能够在课文赏析中适当“放权”,让学生通过深情朗读、字词替换、佳句赏析、名篇仿写等自主学习的形式,在咬文嚼字中实现“真咀嚼”,在字斟句酌中实现“真品读”。

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段落,可谓是景色描写的经典之作。这个段落不仅用词精妙,描写生动,而且有着不易觉察的韵律之美。那么,在学习这个段落的时候,教师就不妨通过以下教学设计,为学生构建“真学课堂”,促进学生在阅读中的“真品读”:首先,配乐朗读。这段文字所描写的画面既清新又活泼。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欢快而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合着音乐朗读课文。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能够感受到这段文字的意境之美,也能感受到这段文字的韵律之美。其次,换字游戏。这段文字中的动作描写巧妙而精准,值得学生反复品读、反复回味。然而,如果单纯让学生反复阅读段落中的动词,学生未必能够真正体会这些动词的精妙之处。于是,教师要求学生将现有的动词换成其它动词,让学生通过换字前后文学效果的比较,体会作者深厚的运词功力。最后,仿写训练。教师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阅读体会,以《校园一角》为题目,进行仿写训练。在仿写过程中,学生再次对于段落里面字词的运用和场景的描写进行了深入品读,更为扎实地掌握了本段文字中蕴含的写作技巧,也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了本段文字中蕴含的文学美感。总之,当教师学会将阅读中“咀嚼”的机会留给学生,则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力与表达力,使学生在“真品读”中实现“真学习”。

三、勤于动脑“真思考”

孔子有云:“学而不思则罔。”只有与思考相伴的学习,才是“真学习”。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想要构建“真学”课堂,就需要从引发学生思考着眼,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那么,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这种习惯呢?巧妙提问,以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仍然以跟“百草园”有关的景色描写这个段落的教学为例。鲁迅在描写这个段落的时候,不仅在遣词造句上下了功夫,也在结构布局上用了心思。为了帮助学生发现本段描写在结构布局上的规律与特点,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从感官上来看,作者从哪些视角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从状态上来看,作者分几个部分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从空间上来看,作者以什么顺序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前,学生只是从文字运用的维度对这段文字展开评析,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才发现还可以从结构布局的维度对这段文字进行分析。于是,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发现:从感官上来看,作者从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四个方面展开描写;从状态上来看,作者按照从静到动的顺序展开描写;从空间上来看,作者分别以从低到高和从高到低的顺序,展开对“静物”和“动物”的描写。很显然,这三个问题启发了学生的思路,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真动脑”中实现了“真学习”。

四、交流合作“真探究”

合作与探究,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最常见也最有效的形式。然而,一些道理过于浅显、观点过于单一的探究任务根本就不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和讨论的热情,以这种任务为平台而开展的探究活动,只能是“假探究”。因此,“真学”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话题的冲突性、难度的适宜性、形式的多样性等方面着眼,巧妙设计探究任务,激发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热情与潜能,促进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思考与创新,使学生由“真探究”实现“真学习”。

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中,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有很多,但是绝大多数问题在观点上都是趋同的,难以引发学生的讨论,在难度上也都是较低的,难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唯有一个问题,难度较大且观点多元,容易引发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于是,教师就围绕这个话题,设计了下面的合作探究任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童年经历。很显然,鲁迅先生对这两个地方的情感态度差别很大。请大家讨论一下,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把在这两个地方的经历放到一篇文章里面来描述?他的目的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说:“从学前到上学,这是每个人正常的童年经历。鲁迅先生把两个地方的经历放到一起写,只是为了完整地回忆童年。”有的学生说:“鲁迅对这两个地方的情感显然天差地别,之所以放到一起寫,是为了产生对比,突出情感。”还有的学生说:“鲁迅先生也许只想回忆童年的美好,后面写‘三味书屋’的经历,只是为了衬托这种美好”……很显然,这个极具话题性的探究任务成功引发了学生之间的观点冲突,而恰恰是这种冲突,能够真正促进学生接下来的讨论与合作,使学生开展“真探究”,实现“真学习”。

五、身临其境“真体验”

“真学”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建构和头脑运转的过程,也是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鸣的过程。然而,对于初中生来说,一些脱离时代背景、远离生活经验的文章,很难引起他们的思想共振与情感共鸣。面对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和心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深化学习体验,并在“真体验”中实现“真学习”。

例如,在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书屋”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对于“私塾”“先生”“戒尺”“罚跪”等都不熟悉,他们也很难真正理解私塾生活的沉闷与刻板。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学生产生与作者的思想共振与情感共鸣是很难的。那么,教师就可以组织情境表演活动,利用大屏幕,营造古代私塾的氛围。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深化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体验,从而促进了“真学”课堂的构建。

六、亲历亲为“真实践”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手脑一块儿干是创造力教育的开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构建“真学”课堂,就应该秉持“手脑并用”的原则,让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在社会调研、板报创作、戏剧编演、公众演讲等诸多活动中,开展“真实践”,实现“真学习”。

例如,在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扩写作业,具体内容如下:请同学们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分别以“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为背景,扩写出一个新故事或新场景。学生在完成这个作业的时候,为了保持文笔上的延续性与一致性以及内容上的衔接性与合理性,需要对于课文的语言、情节及情感进行深入思考,并将自己的思考结果体现在习作中。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够以读写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真实践”。

综上所述,无论是新课改的推行还是“双减”政策的实施,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革新“教”和“学”的理念,创新“教”和“学”的方法,变“假教”为“真教”,变“假学”为“真学”。然而,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师始终是学生的启发者与引导者。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先从自身努力,加强教学研究与探索,以教师的“巧教”促进学生的“真学”,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真学习、真成长。

猜你喜欢
真学三味书屋百草园
学校里的“百草园”
三味书屋
从“余数”探秘中指导学生“真学”
渗透爱国教育 教学“真学”历史
让学:“真学”课堂的本质追寻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