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于无形

2023-05-30 11:53杨雨
考试与评价 2023年1期
关键词:隐性德育班级

杨雨

幼儿园隐性德育,指的是广泛存在于幼儿学习与生活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与显性德育相比,它具备间接性、渗透性、普遍性、灵活性的特点,是显性德育的补充与延展,也是显性德育的深化与升华。“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在幼儿教育改革中,人们往往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减少“消极的命令”上面,却鲜少关注如何增加“积极的暗示”。基于这一现状,本文针对幼儿园隐性德育展开思考与实践。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在幼儿园德育中增加“积极的暗示”,实现“育人于无形”。

一、将德育隐于园区环境中,以良好的环境熏陶幼儿

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这句话充分肯定了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诚然,幼儿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头脑接收到什么信息,就会在这张“白纸”上描绘怎样的图案。因此,教师应该将教室墙壁、园区甬道、操场、花园等一切环境都视为隐性德育的场所与资源,通过对于园区环境的优化,在幼儿稚嫩而纯真的心灵里描绘真、善、美的图画,从而培养幼儿高尚的情操与品格。

例如,很多幼儿园的草坪和花坛里面都贴着写有“花儿怕疼,小心触碰”“小草青青,脚下留情”等充满童趣的指示牌,提醒幼儿爱护花草。然而,对于还不识字的幼儿来说,标语的内容再生动、再感人,也难以触动他们的心灵。显然,这就是隐性德育失败的范例。那么,教师如何通过园区环境的优化,实现“反败为胜”呢?笔者认为,切实从幼儿的认知能力与需求出发,从适用性与教育性的双重维度创设环境,才是隐性教育的正确选择。于是,教师转变了思路,决定跟幼儿共同动手绘图,创作提示标牌。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激发,创作出了他们看得懂且愿意看的提示牌。比如,有的幼儿画了一只从天而降的大脚,大脚的下面是哭泣的小草。显然,与文字构成的提示语相比,这种符合幼儿的认知、融入了幼儿思想的指示牌更容易引起幼儿的共鸣,更能够激发幼儿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教师可以通过园区环境的优化,将德育隐于环境中,使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与感染下,培养高尚青草,提升个人修养。

二、将德育隐于教师言行中,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幼儿

善于模仿且乐于模仿,是幼儿的天性。教师,作为幼儿熟悉、喜爱甚至崇拜的人,必然是幼儿模仿的重点对象。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隐性德育的资源,对幼儿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从规范个人言行入手,给予幼儿良性的影响,使幼儿在观察老师和模仿老师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习惯和高尚品质。

例如,幼儿乐乐的礼仪习惯十分不好,语言粗俗、动作粗鲁。教师对其进行了多次正面教育,都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于是,教师转变了育人策略,决定变显性德育为隐性德育,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他、改变他。在打定这个主意之后,教师有意识地增加了与乐乐的互动,并把握住每一次互动的机会,加强对他的影响。几次这样的沟通之后,乐乐被老师的言行影响,在一次老师帮他完成了串珠子的收尾任务之后,首次跟老师说了“谢谢”。而老师也立刻给予他热烈的回应:“不客气!乐乐现在真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就这样,老师先用自己的言行熏陶和影响乐乐,再用自己的言行肯定和鼓励乐乐,使乐乐感受到了尊重他人和受人尊重的重要性,于是,逐渐养成了好的礼仪习惯。这个案例向我们表明,与谆谆教导相比,言传身教更容易影响幼儿。因此,教师可以将德育隐于自身言行中,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幼儿的成长。

三、将德育隐于日常起居中,以生活的习惯约束幼儿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张梅玲女士曾经说过:“习惯与人格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也许可以说,年龄越小,习惯对人格的影响越大;年龄越大,人格对习惯的影响越大。”可见,在幼儿德育中,教师应该从习惯着手来影响幼儿的人格。那么,教师如何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呢?很多教师倾向于组织专门的活动,甚至设置专门的课程来培养幼儿的习惯。然而,幼儿在园的时间里,不仅要参与专门的学习活动,也要参与日常的起居活动,如果教师能够从幼儿的日常起居中挖掘机会,给予幼儿隐性教育,则更有利于幼儿习惯和品格的养成。因此,笔者建议教师能够抓住午休、盥洗、用餐等日常起居活动中的德育机会,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促进幼儿的习惯养成与道德发展。

例如,户外活动回来之后,幼儿往往都争先恐后地上厕所。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幼儿按照到达厕所门口的顺序自觉排队,有序进入。这样一来,教师培养了幼儿遵守秩序的良好习惯。同时,有的幼儿可能出于特殊情况,确实需要优先进入厕所。此时,教师可以鼓励该幼儿跟排在前面的同伴商量,征得他们的同意,获得优先进入厕所的权利。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既培养了单个幼儿的规则意识,也培养了其他幼儿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促进了幼儿良好习惯与品格的养成。

四、将德育隐于课程活动中,以积极的暗示引导幼儿

在园期间,幼儿会参加美术、音乐、体育、科学等课程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活动的特点,巧妙挖掘并利用这些活动中的德育元素,给予幼儿積极的暗示与引导,使幼儿在艺术鉴赏、体能训练、科学实验等活动中,受到思想上的启迪与道德上的熏陶,养成高尚品格与良好习惯。

例如,在中班幼儿跑跳训练中,教师设计了一个“红灯停,绿灯行”的小游戏,游戏规则如下:教师手持红、绿两种颜色的小旗,背对幼儿站立。当教师举起绿色小旗的时候,幼儿可以快速前进;当教师举起红色小旗的时候,幼儿需要马上停止前进。幼儿采取团体赛的形式,三人为一组,共同参赛。哪组三名幼儿全部率先跑到终点,哪组获胜。同时,为了确保比赛的公正性,教师组织幼儿以投票选举的方式,选出了“监督员”。“监督员”需要监督参赛幼儿是否遵守了比赛规则,并对于违反比赛规则的幼儿给予扣分惩罚。如果我们对于这个游戏进行细致分析会发现,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德育元素,实现隐性德育:首先,“红灯停,绿灯行”这个游戏主题可以与交通法规相结合,培养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其次,教师要求幼儿以团体形式参赛,那就意味着,一个人的胜利并不是真正的胜利,幼儿必须在比赛中相互扶持、相互帮助,才能迎来共同的胜利。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团体意识和助人精神;最后,票选“监督员”的行为,体现了民主思想,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民主意识。同时,“监督员”的存在,有助于培养幼儿尊重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精神。总之,教师通过跑跳训练中游戏环节的巧妙设计和德育资源的深度挖掘,给予了幼儿积极的暗示,使幼儿在课程活动中能够接受道德教育,培养高尚品格。

五、将德育隐于班级管理中,以良好的文化熏陶幼儿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和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能够使幼儿的思想与情感得到好的熏陶,从而形成高尚品德。因此,教师可以从班级管理着眼,挖掘班级制度和班级活动中的德育资源,实施隐性德育。

例如,中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于是,当幼儿升入中班以后,教师就制定了值日轮流表,要求幼儿轮流参与地面清洁、桌面整理、用品摆放等班级打扫任务。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幼儿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也培养了幼儿的责任意识与集体意识,实现了隐性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渗透;再比如,经过了几年的幼儿园生活的历练之后,大班幼儿已经对于班级的管理制度比较熟悉,并且拥有了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于是,针对大班的幼儿,教师可以颁布较为明确且完善的班级管理条例,并且采用“民主推选制”和“轮岗责任制”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幼儿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使班级管理完成由“他管”到“自管”的转变。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幼儿在班级管理中激发责任意识和民主意识,也能够使幼儿在自我管理中激发规则意识和集体意识,从而实现隐性德育的顺利实施。

六、将德育隐于亲子活动中,以家庭的力量教育幼儿

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这句话带给幼儿德育的启示是:教师应该开拓思路,放宽眼界,将德育延展到幼儿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使幼儿无时无刻不受到思想上的洗礼,随时随地受到道德上的熏陶。那么,教师如何实现隐性德育由园内到园外的延展呢?这就要求教师征得家长的配合,通过多种多样的亲子活动,实现隐性德育在幼儿家庭与社会生活中的渗透。

例如,春天来了,教师可以给幼儿布置一个“一起找春天”的亲子任务,要求幼儿和家长走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最美的春天。于是,有的家长带幼儿来到公園,让幼儿欣赏含苞的花朵和发芽的柳树,从而感受春天的气息;有的家长带幼儿来到冰面开化的河边,让幼儿用小手触碰薄薄的冰和凉凉的水,感受河水的欢腾和春日的生机;还有的家长带幼儿来到田地,让幼儿帮助农民伯伯一起播种种子,体会春天带给农民的希望……这些亲子活动,激发了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为幼儿环保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通过家园合作,能够更好地挖掘幼儿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德育元素,从而开阔隐性德育的思路,拓宽隐性德育的眼界。

综上所述,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这句话充分证明了德育的重要性。从目前幼儿园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教师都比较关注显性德育,忽视隐性德育,致使隐性德育没能得到高效的实施与顺利的开展。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个人学习成果与实践经验,针对幼儿园隐性德育展开了思考与实践。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充分挖掘隐于“园区环境”“教师言行”“日常起居”“课程活动”“班级管理”和“亲子活动”中的德育资源,使幼儿随时随地受到正向的引导,每时每刻接受积极的暗示,从而养成高尚品质与健全人格,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隐性德育班级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班级“四小怪”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不称心的新班级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