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背景下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研究

2023-05-30 11:53沈一凡
考试与评价 2023年1期
关键词:幼小鸭子规则

沈一凡

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小衔接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规则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规则意识,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后才能快速融入新的环境,与同学和老师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实现循序渐进的成长,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反之,则容易因为破坏规则而与他人发生各种冲突,不仅其个人的学习体验不好,也会在小学的适应期遇到更多的困难。本文以大班幼儿为对象,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幼小衔接工作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展开讨论,供大家参考。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并非完全不清楚什么是规则。经过一段时间的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他们已经能够明白很多事情是需要规则的。比如户外游戏结束后,大家要排队洗手,而“户外游戏后需要洗手”和“排队”都属于规则。但是,这种规则大都是隐性的,是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渗透的,幼儿有时并不理解这些规则有什么样的作用,只是一种习惯或者从众心理驱使着他们这样去做。幼小衔接中对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需要把这些內隐的规则变得更加外显,要让幼儿在明白其意义的基础上,主动遵守和追求规则。

一、幼小衔接背景下大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巨大帮助。进入大班之后,幼儿在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自我意识更加强烈。他们在平时会主动表达内心的想法,渴望通过各种途径满足自身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规则意识能够避免教育过程的杂乱无章,让教育活动能够有序开展。比如班级一日生活的用餐、午睡、游戏和各种教育活动,都会因幼儿规则意识的增强和其逐步提升的能力而变得更有效率,避免因缺少规则而导致的用餐时争抢、午睡时故意发出怪声等各种情况。

其次,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自我服务及任务意识,使得幼儿有意愿和能力参与到班级常规的制定中并主动遵守,这是他们进入小学时所应具备的关键素质。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这一规则,指向的就是幼儿的自我服务,他们要通过遵守这项规则确保自身的卫生健康,是其良好卫生习惯的一部分。而具备这方面规则意识和良好习惯的重要作用还在于体现出自身的良好素质,帮助他们在进入小学之后能够获得其他同学的尊重和教师的表扬,成为他们尽快融入小学环境、获得良好学习体验的重要动力。

二、幼小衔接背景下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1. 丰富教育活动内容

通过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在针对大班幼儿的幼小衔接工作中注重规则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对幼儿未来的学习生活有着巨大影响。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抓住班级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创造机会,让规则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为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开辟空间。以往部分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思维能力较弱,不能理解比较复杂的教育活动,所以组织的活动大都不需要复杂的规则,这种想法和做法并不合理,不利于幼儿萌生规则意识,也使得教育活动长期停留在比较初级的层次,对幼儿的锻炼不够。

例如,在组织沙包游戏“打鸭子”的时候,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就是将幼儿分为两个小组,分别为“猎手”和“鸭子”。“猎手”站在两边,用沙包投掷中间的“鸭子”,“鸭子”被打中后下场。这样的规则太过简单,而且被打中下场的幼儿会变得无所事事,这一体育游戏也就很难起到充分锻炼全体幼儿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加入内容:被打中的“鸭子”可以重新返回场上。然后和幼儿共同商讨,“鸭子”返回场上要遵守哪些规则,会让游戏更加有趣,又不会影响游戏的公平,并在随后的游戏实践中不断完善规则,加入更多细则。

2. 结合多种媒介手段

上文提到,大班幼儿其实已经身处于各种规则之中,但是他们并不明白这一点,还理解不了规则是非常重要的。这与幼儿的身心成长规律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有些幼儿园会要求幼儿周一穿园服,参加升旗仪式。小班幼儿经过一段时间熟悉之后,能够记住每周一要穿园服,参加升旗仪式,但这是一种习惯,并没有在他们头脑中形成规则,他们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教师向他们解释这是为了尊重国旗,让大家更加热爱祖国,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超过了小班幼儿的接受能力。

而在进入大班,开始更有针对性的幼小衔接后,教师就要思考怎样把抽象的“规则”这一概念和大家具体的行为之间联系起来,让大家明白到底什么是规则,规则的作用又是什么。从大班幼儿仍然习惯通过直接的感官体验获得认知的角度出发,教师要结合多种媒介手段,促进幼儿的吸收理解,避免只是通过语言进行解释。仍以刚才提到的周一规则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展示是否遵守规则的场景对比,向大家询问整齐划一的着装是否更能体现大家对国旗的尊重和重视?气氛是否更加严肃?这就是规则和遵守规则的意义。

3. 全面渗透一日生活

规则意识的培养要全面渗透到一日生活之中,这样才能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多幼儿教师都发现,大班幼儿虽然有了明显的成长,但是他们对于不常出现及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经常会忘记。比如教师布置第二天有分享活动,如果分享的对象是玩具,那么大家都会记得;如果对象是绘本,但有些幼儿平时不喜欢阅读,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忘记这件事情。规则意识的培养也是如此,因为规则是抽象的,本身并没有具体的实物,幼儿产生深刻记忆也就需要更长时间的潜移默化。教师不要因为幼儿当前能够遵守某一规则就对此“掉以轻心”。

以用餐时间为例,一些幼儿园为了锻炼幼儿,会在大班阶段让幼儿以小组形式轮流负责为大家打饭,其他当时并不负责打饭的幼儿要排队领饭,在这一环节就有很多规则需要遵守。比如今天应该由“我”为大家打饭,那么“我”要遵守规则,担起责任。同时,“我”在打饭的时候要公平,不能因为个人好恶而多给或少给。所有这些规则,教师每天都要关注,都要提醒大家,每天要抽出时间与幼儿讨论今天有没有不排队或者其他不遵守规则的情况,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规则都要尽可能明显地展现在幼儿面前,深入他们的脑海。

4. 提升自我服务意识

规则意识的培养和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有很大的关系。当幼儿理解了“脏”这个字的意思之后,他们自己会在弄脏双手时产生想要洗干净的意愿。“洗手”这件事情,同时也是他们在弄脏双手之后应该遵守的规则。但如果缺少自我服务意识,那么他们虽然产生了洗手的意愿,但很可能不会去做。这样一来,作为规则的“洗手”也就得不到遵守了。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而且要帮助幼儿将规则和自我服务联系起来,要对他们进行积极正面的激励,让他们认识到这样做的好处。

例如,大班幼儿每天午睡后应该能够自己穿衣服并将被子叠起来,这既是一种自我服务,也是一种大家应该遵循的规则。其益处在于能够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让大家以比较好的精神面貌参与下午的教育活动,不会出现衣衫不整或者必须由老师帮助大家导致耗费过长时间的事情。在这方面,教师有时应该放开手,让幼儿自己尝试。比如有幼儿不愿意自己穿衣服,或者没有认真穿,导致穿得很慢,教师不要急于介入,让他自己意识到与其他小朋友之间的差距。当他们开始认真起来后,教师再去进行说理渗透,能够有效提升其自我服务意识。

5. 自主制定遵守规则

随着大班幼儿的逐步成长,教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自主制定规则中。这一点上文已经有所涉及,比如“打鸭子”游戏的规则可以由师幼双方共同确定。这里所说的自主制定规则,是让幼儿全面参与进去,逐渐把班级变成幼儿自己的班级,培养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因为幼儿进入小学后,必然会参与到班规的制定中,他们需要有较强的规则意识和思维能力,判断具体规则的价值和意义。而在自己制定的规则之下,幼儿也更容易遵守,即使出现了破坏规则的情况也比较容易纠正。

以教室里的绘本阅读、音乐、创意美术等活动为例。这些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各有不同,但大致框架上是非常类似的。比如都会有很多师幼互动交流的环节。这其中就非常需要規则,比如应该先举手,然后才能发言;要去厕所的话也要先举手说明,征得老师的同意。教师应该找专门时间组织主题班会,旗帜鲜明地讨论教室里的活动要遵守哪些规则,已经有的规则也要进行讨论,弄清楚这些规则的意义。通过持续开展此类活动,让幼儿逐渐实现在自主制定的规则下行动,而不是只被动地遵守规则。

6. 密切幼小之间联系

幼小衔接下对于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不能只把目光放在幼儿园,还应密切幼小之间的联系,要让幼儿在规则意识不断成长的同时接触和了解小学阶段的规则。大班幼儿年龄仍然比较小,由于性格的不同,有些幼儿对陌生的环境会有比较强烈的探索意愿,有些则比较局促。但是,从人的本能和成长规律来看,他们心中不可能不存在任何担忧。通过密切幼小之间的联系,能够打消幼儿心中的担忧,让他们明白自己现在了解、制定和遵守规则对于今后的小学生活是有帮助的,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在该领域应该积极尝试“双向交流”。比如,可以由幼儿教师带领大家去小学参观,旁观小学课堂的教学情况,让大家看一看哥哥姐姐们在上学时都有哪些规则,大家是如何遵守规则和参与规则制定的,参观后要组织交流讨论,说一说与我们现在的情况有哪些异同。幼儿园还应该邀请小学教师来园召开座谈,与幼儿教师交流,介绍小学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对于学生的规则意识有哪些要求,会参与何种培养措施,共同寻找适合有效衔接的大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措施。

综上所述,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对于幼儿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有着重要意义。希望大家对于该项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积极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以多管齐下的方式持续向幼儿施加积极正面的影响,努力创造出优秀的教育成果。

猜你喜欢
幼小鸭子规则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让规则不规则
鸭子
一头鸭子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