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探究

2023-05-30 11:53冯曰彬
考试与评价 2023年1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同学

冯曰彬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往往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观念陈旧,教法单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常常是“不得已”而“背”之。学生缺乏原生动力,激发不起学习兴趣。“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的创新性教学无疑可以推动其进一步发展,而对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一、信息—知识—智慧,链式挖掘学生兴趣

香农说:“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知识是对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和应用,是对事物内在规律和原理的认识,智慧是人基于知识所做出的推理、判断和主张。根据“信息—知识—智慧”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道德与法治教材不难发现,《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它融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教材理论性强、内容广泛,在有些内容上,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思考能力还不足以充分理解。基于此,教师应如何引导、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呢?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搭建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步。《故事的影响力》指出,讲故事具有非凡的影响力量。而“天堑”恰恰需要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对故事的生动讲述来“架桥”。讲故事比讲大道理更吸引学生,更容易让学生专注,也容易让学生记住,因为故事有人物、有情节、有血有肉,不管这个故事内容讲的是什么,都有它想要表达的道理,而这个道理不会很直白地告诉你,而是引导着你跟着情节去思考、去体会,所以听故事的时候,你不会觉得抗拒,会感觉在跟它交流,甚至会产生一些共鸣,这就是讲故事的好处。“故事”的表达形式多样,教师可以把热点新闻事件、学校里的事、班级里的事、身边的事凝炼成动人的故事;也可以把互联网上的相关视频剪辑成微电影;还可以用PPT以对比的形式来突出课题,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宣扬正能量,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越新鲜的事越容易勾起学生的兴趣。便如,学习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共筑生命家园》时,笔者先给同学们展示曾经报道的“敦煌万亩防护林被砍”逆生态环境保护的滔天罪行等系列新闻报道,半个世纪人们努力创建的防护林在十余年内被破坏,然后再给同学们展示敦煌防护林被破坏之前的自然样貌,以及我国对生态保护所做出的种种努力。通过生态保护与生态破坏的鲜明对比,让同学们真实感受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一个又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同样是《共筑生命家园》这节课,可以组织同学们在周末或假期探访家乡的生态工程;也可以组织同学们做环保小卫士、志愿者;还可以联系相关工作人员对同学们讲解生态保护的知识及重要性,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情景分析等。通过讲故事、调查、参观和户外探访等方式,同学们既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又对《道德与法治》产生了浓厚兴趣。《把时间当作朋友》提到“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生态文明理念在不知不觉间就变成了同学们的行為自觉,也解决了同学们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再例如,讲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夯实法治基础》时,有同学问到“人治”和“法治”到底有什么不同,笔者分别列举了“古代君主专制”以及“美国有个说法,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们不能相信总统的人品,不能依赖他们,所以我们依赖法律”两个例子,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人治”,什么是“法治”。经过教师的有机整合、科学设计,让那些抽象的概念、枯燥的专业术语等不再生涩,而是变得浅显易懂。同学们豁然开朗,原来道德与法治课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难以触碰。我们把教材知识掰开了,揉碎了,把握德育化、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学生就能听懂了,理解了,就能奠定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基础,激发学习兴趣。

搭建好桥梁,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那么接下来就是知识的升华了,也就是刚刚提到的“智慧”。引导学生能够根据教材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例如,在同学们已然了解了“创新驱动发展”的知识后,笔者摘取《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算力支撑——访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峰》这则新闻报道部分内容,报道详细回答了“云计算何以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创新的基础设施”与“阿里云是怎样推动云智能普及、助推千行百业完成数字化改造的”等问题。笔者将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创新,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引导学生积极联系实际同教材内容相结合,然后同学们积极辩论,思想和兴趣的火花在课堂激荡。这堂课不仅让同学们掌握了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一种智慧,它将内化为一种习惯,指导着同学们的行为。

爱迪生说过:“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在课堂内外进行分析讨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还可以在循环往复的思考中让学生慢慢喜欢上思考并乐在其中。丹尼尔·卡尼曼说过:“只要不断重复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生理现象。”所以,多次组织这类活动会让学生逐渐学会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让学生沉浸在思考与分析的海洋里,同时又能够联系相关知识,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如果说我们教师搭桥是让学生消除对知识的陌生与距离感,那么生活实际的思考与分析便可以让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获得知识的力量感。

二、透析学生,方能把握学生兴趣点

“学生”一词,通常我们的理解是在学校学习的人。而将学生二字拆解开,“学”字的含义是“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而“生”的含义是“一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了最初的体积和重量,并能发展长大”,那合并起来我们便可以得出“学生”的含义是一群通过获得知识来发展长大的人。分析学生的内涵,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有两个关键词:获得知识,发展长大。笔者在第一部分详细谈了知识,所以这一部分的重点就是“发展长大”。

发展长大中的学生,具有时代性与普遍的年龄特点,当然也具备每个独立个体所异于他人的特点。

首先是时代性,网络上曾流行“9102年”(9102年是2019年的倒装,形容时间的久远。用来吐槽:都这个年头了,还怎样、怎样)的说法。而如今9102年又过了两年多,00后已“垄断”中学生群体多年,而10后很快也到了加入这个圈子的年龄。我们面对的群体相对于我们而言越来越年轻,他们永远十几岁,而我们却离十几岁的世界越来越“远”。这不免有些伤感。但幸运的是,我们接触的人永远年轻。作为教师,我们就没有理由不保持一颗年轻的心。00后是一批视野开阔、乐观向上的孩子,《2019腾讯00后研究报告》对00后价值观做了深入的基础性研究,研究表明:00后的TOP5价值观分别是博爱—大自然、行动自主、博爱—关注、社会安全、友善—关怀。“他们拥有着‘世界公民’的胸襟”,关注世界上不平等的情况;“他们也切身感受科技创新带来的颠覆力量”,在变化中成为自我行动的决定者;他们与中国蓬勃发展的多个事件重叠,拥有更强的文化自信……而这些正好与当下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相契合。抓住学生的时代特点,就仿佛抓住了文章的纲要,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润色、填充,给学生营造充实的校园生活和多彩的道德与法治课是我們应当思考并实践的。

其次是普遍的年龄特点,学生发展到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就会陆续进入青春期,“青春期”一直被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因为这个时期的学生最难“对付”,他们是家中的宠儿,老师说少了听不到心里去,说多了厌烦,甚至走极端。霍尔在《心理学百科》中提出“青春期重生论”,他指出青春期的动荡和躁动其实是一种涅槃和蜕变。人必须接受各种复杂思想和情境的冲击挑战,才能走出单纯的、没有争端的童年舒适区,才能顺利成长,在更复杂凶险的成人社会里得以生存和发展。在与学生的沟通中,笔者发现与他们相处最舒服的身份是朋友。学生处在蜕变期,我们教师的角色就是辅助蜕变师——陪着他们蜕变。而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我们不仅更方便帮助学生们学好课本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提供一些更具挑战性、思辨性的话题让他们讨论。比如,在讲授集体主义时,笔者抛出“博弈论”中经典的“囚徒困境”问题。两个人都选择利己的最优选项时,各判8年;而两个人都选择抵赖这种利他的行为,结果反而是两个人都只各判一年。前者是个人角度的利益最大化,而后者却极具哲学味道。同学们便纷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对这个问题结果的理解与分析。具有哲学思辨意义的话题是学生喜欢讨论的内容,他们处在蜕变期,他们需要接触更多的不同角度的思维,也需要倾听他人的想法。而这也恰好能燃起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而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作为他们的朋友,能做的就是让学生在有限度的自由中明白“自由本身就是有限度的”,让他们在发展成长中形成独立的思考体系与思维模式,找到属于自己的积极的价值取向。笔者相信,这个陪伴能让他们更好地发展成长。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定会爱上“道德与法治”课,爱上关乎他们自己成长的课。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本身在教学初期成为学生的兴趣关注点,那么我们不就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兴趣关注点转移到客观规律上来,不正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笔者想,这就是本文的意义所在:不仅仅是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对整个教育内容兴趣的养成,都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好好品味,广泛涉猎,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最舒服又最激烈的思考空间。搭桥梁,养习惯,析学生,育兴趣,成就无数社会栋梁!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同学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