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探究

2023-05-30 20:37戴春梅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品德德育教育小学

戴春梅

摘要:教育要堅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当前,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仍然存在缺乏教师及家长重视、缺乏协调性、理论与实际关联性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小学德育教育改进策略,把握住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的关键时期,使学生遵纪守法、拥有高尚品德。

关键词:小学;品德;德育教育

小学生年龄较小,正处于形成正确“三观”、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但是,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当作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当学生成绩较好时,教师便采取“和颜悦色”的态度对待学生,当学生的成绩有所下降时,便采取严厉的态度对待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只关心自己成绩的高低,不关心其他素养的发展。新课标中阐释了小学教育“培根铸魂”的作用,倡导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品格素养。对此,小学教师应加强对这一阶段德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做到先树人、后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使学生在童年阶段养成高尚品德,为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   从生活入手,加强生活化德育教育

从目前的德育教育现状能够看出,存在德育与现实生活脱离的现象,尽管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丰富的德育理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依旧我行我素,难以践行高尚的品德。究其根本,是教师过度注重对德育理论知识的讲解,阻断了德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只能从思想上认识高尚品德的内涵,难以在行动中彰显美好的人格情操。所以,为了提升德育的实效,教师有必要在生活与德育之间搭建桥梁,积极地从生活入手,打造更接地气的德育活动,以便学生从生活案例、生活氛围中获得品德养料。

1.1引入实际案例,让德育贴近生活

促进小学德育教育生活化,能够有效改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现状,将道德规范条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认同德育教育,形成高尚品德和良好习惯。教师在引入生活化素材时,不应盲目导入生活案例,而应谨慎筛选提炼,可以考虑以运动会、春游、秋游等学生感兴趣、有共鸣的生活化话题展开,在活动结束后,与学生共同讨论相关品德知识,使得德育教育不再刻板无趣,增加灵活性和生活性,从而降低小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抵触心理,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

例如,在教导学生养成自主整理的好习惯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平时有没有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的习惯呢?你们有什么整理的小技巧吗?”在学生简短讨论、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提前准备好的凌乱房间的照片,让学生找出图中的书包、铅笔盒等物品。再向学生展示一张整理完成后的整洁的房间的照片,同样让学生找出上述物品。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到房间整洁的好处,明白整理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应与学生分享整理各科试卷、文具、衣物等物品的技巧,可以利用课堂上的简短时间,让学生动手尝试整理试卷,活跃德育教育氛围,增强学生参与感。教师布置自己整理书包的小任务作为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引入生活化案例,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德育理论教育结合起来,能够实现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巩固学习的良性循环,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1.2创造和谐氛围,让德育常态化

德育教育不应仅存在于德育课堂上,而应该渗透到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无论是学校或家庭,都能够成为德育教育的流动课堂。在学校,德育教育应成为连接各个学科的纽带,各学科教师都应将德育培养融入教学内容当中,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家庭中,教师应通过布置家庭合作、社会实践等类型的课后任务,鼓励小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实践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拓展德育课堂的范围,发挥家庭和社会在德育教育中的有效作用,营造常态化德育教育模式。

例如,在教育学生养成节约用水、节约用纸、节能环保等习惯时,教师可以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菜的水冲厕所等。另外,各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提醒学生节约用纸,单页纸的背面可以用作草稿纸,不要写了几个字就扔掉。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准确有效的纸类回收渠道,鼓励学生收集家中已经使用过的纸张一起回收。还可以配合小竞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位学生收集到的废纸最多,激发小学生的环保热情,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小学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应努力推动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学校并非孤立存在的,只有与家庭和社会结合起来,才能够创建和谐氛围,丰富德育教育的教学场景,营造常态化的德育教育课堂,使小学生从课堂走向家庭甚至社会,促使其形成高尚品德。

2   丰富教学形式,实现多元化德育教育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应基于现有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优化,丰富教学形式,利用更具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课堂中德育教育仅以教师输出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巧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完成德育学习,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德育课堂中,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在轻松愉悦的和谐氛围中高效学习,实现多元化德育教育。

2.1巧借现代媒体,创建直观情境

德育元素具有较强的抽象色彩,对于小学生来说,当教师采取口述的方式介绍高尚品德的内涵时,学生往往难以透过表象理解其本质,不能真正地实现对高尚品德的内化。而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为教师带来了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师能够对传统抽象的元素进行形象、直观的处理,为学生呈现一场视听盛宴。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主动为学生创建直观情境,改良学生学习德育理论知识的方式,以便在激活学生的视觉、听觉的同时,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德育效果。

例如,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同比例下的中国地图和其他国家的地图,让学生在对比中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地域的辽阔。另外,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将各个省市和它们的地标性景点正确连线,并邀请去过当地的学生分享自己游玩的亲身体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也可以考虑选取《航拍中国》《美丽中国》等优秀纪录片的视频在课堂上放映,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壮美景色,并且教师可以布置画出印象最深的景色、制作海报等小任务作为课后作业,突出德育教育的趣味性和多元化。

小学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小学生好奇心强、分享欲强等心理特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德育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使学生在学习道德规范条文中体会到乐趣,形成认同感,引发共鸣,达到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的最终目标。

2.2开展社会实践,拓展德育空间

传统形式下,教师习惯于在课堂内对学生进行德育理论的讲解,然而过于单一、枯燥的学习方式,难以让德育的种子在学生的心底扎根。早在许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指出社会是广泛意义上的学校,教师应当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到社会中获得成长的养料。所以,在德育中,教师不妨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主动拓展德育空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完成对高尚品德的内化,使学生主动地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美好的人格品质。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关爱他人”这一品德素养的培养时,教师可以先与当地的残联进行沟通,共同拟定德育方案。之后,教师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避免学生在外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受到伤害。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到达残联,并由残联的工作人员向学生介绍残联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加强学生对残联的认识。紧接着,学生在残联工作人员的辅助下,感受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如将双眼蒙住,感受盲人的生活;将双手绑住,体会残障人士的生活等。在体验活动结束后,教师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如有的学生说道:“在将眼睛蒙上后,我看不到眼前的路,当时我就想,如果有个人来帮帮我就好了。在未来的生活中如果遇到盲人,我肯定会主动地走上前为他提供帮助……”。

教师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场所,请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意识到形成高尚品格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地发展美好的人格品质,在之后的生活中遇到相应情况时,也能积极彰显其高尚品德。

3   注重家校协作

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从来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责任,家长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相较于教师而言,家长更能轻松地走入学生的内心,为学生播撒德育的种子。然而,许多教师忽视了家长的德育价值,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德育知识,一回到家后又被打回原形,致使德育的效果迟迟得不到提升。所以,教师要认识到,家长是重要的伙伴,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并在德育活动中为家长提供参与的机会。

3.1加强家校沟通,转变家长观念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许多家长开始溺爱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骄纵自私的性格,难以融入集体生活。还有些家长深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导致孩子的发展不均衡。而相较于家长,教师有着专业的教育能力和职业素养,能纠正家长的教育思想,为家长渗透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例如,教师可以从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出发,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在线下,教师可以借助家长会的机会,与家长进行面对面沟通,利用生活实例引起家长对德育的重视,并向家长说明他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便家长能够严于律己,为孩子做好榜样。在线上,教师可以建立家长交流群,定期在群内分享德育知识,渗透德育方法,提升家长的德育能力。同时,针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共同商讨德育方法,以便在齐心協力、精准施教中提升德育效果。

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渠道与家长进行沟通,能够有效转变家长的教育思想,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以便学生在家校共育中不断完善人格品质。

3.2优化评价体系,鼓励学生进步

教学评价是小学教学反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总结、提升的环节。德育教育没有引起师生重视的一个原因就是德育科目没有对应的试卷考核,缺乏阶段性反馈。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使其明白学校不仅教授如何解题,同时注重在授课过程中培养高尚品德。小学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及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日常关注,将德育的相关要求转化为具体可监控的目标,及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指出表现不佳的学生的不足之处,把德育评价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将德育要求转化为可监控的标准化目标并伴有相关的奖惩措施,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德育学习的重要性,促使其主动配合、参与教师开展的德育活动。随着小学生的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不断提升,教师也应对德育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总之,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未来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良好的德育教育能够在让学生感受到趣味性的同时,能够自我学习、自我约束。小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化案例,拓宽德育课堂的范围,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识,提升德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吕虹宇.关于精细化管理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运用[J].家长,2022(13):85-87.

[2]姚虹.加强小学德育教育,提高学生品德素质[J].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7(6):91.

[3]黄淑娇.细节决定成败:浅析小学德育工作中的细节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17(12):308-309.

[4]陈舒蓉.“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实践[J].智力,2022(28):119-122.

[5]卢芳玲.回归生活,感恩教育: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2(24):204-206.

猜你喜欢
品德德育教育小学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