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者的镜像一瞥

2023-05-30 20:53王舒成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3期
关键词:教育者人工智能思想

摘要:人工智能是工具而非上帝,每个教育者都必须理性审视每一次对话的结果,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给出自信而准确的判断。教育者要学会向人工智能提问,掌握这个时代最关键的能力;在与人工智能对话时,应有自己的立场和姿态。面向未来,教育者该如何重塑自己,该选择什么样的姿态与人工智能对话和交流,才是真正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人工智能;ChatGPT;教育者;思想

一夜之间,以ChatGPT为代表的预训练语言模型多点爆发。有人惊呼,人工智能的大爆炸时代到来了,大部分行业的现状将被改写。当ChatGPT流畅地使用任意一种人类语言,在对话、写作、编程和翻译等领域表现出令人震惊的能力时,很多人担心,教育界可能正面临一场地震,或者说山崩海啸。

教育者还能像以往那样在平静的书斋里进行知识传授吗?他们会成为一种不再被需要的角色,完全被人工智能取代吗?即便不会,教育者会不会退缩到一个范围极其有限的位置,而不复过去的重要性?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正好借助ChatGPT这面闪亮的魔镜,映照出教育者的形象和定位。在急遽变革的时代,一些趋于本质的思考反而可以变得更加清楚。

一、祛魅:发现它的舛误是教育者的基本职责

ChatGPT天然地具有知识多元、调用及时的特点,而且能够毫无障碍地理解使用者发出的要求,它几乎“有求必应”,无所不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从技术层面来说,它是一个语言模型而非百科全书,它的回答常常有错误。GPT指生成式预训练模型(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该模型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上下文和语境,生成逻辑合理、字句通顺的回复,使得整个对话更加连贯和自然。

然而,相较于准确连贯的逻辑,ChatGPT在知识的准确性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虽然它可以从大量的文本数据中学习到各种知识和信息,但是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回复都是准确的。以我与ChatGPT的一个对话为例:

问:我想读《史记》,请推荐一个初学者容易读的版本。

答:《史记》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历史名著,值得你仔细阅读。但是《史记》的版本很多,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特点和优缺点。

一般来说,初学者可以选择有注释、译文和解析的版本,这样可以帮助你理解古文的意思和背景。比较常见的有注释、译文和解析的版本有-

《史记·今注今译》:这是中华书局出版的一套版本,由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编写,注释详细,译文准确,解析深入。

《史记·白话直译本》:这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套版本,由陈寅恪先生主持编写,译文通俗易懂,适合普通读者。

《史记·新校本》:这是中华书局出版的一套版本,由杨宽先生主持编写,校勘严谨,注释简明。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一个合适的版本。

直觉告诉我,ChatGPT推荐的三个版本都不对。验证第一个版本还需要去查一下图书出版目录,后两个版本因为出现了编者姓名,让我在第一时间判断出这两个答案都是“编出来”的—符合逻辑,但不符合事实。需要说明的是,这还是具备了联网功能的ChatGPT—微软新一代的搜索引擎“NewBing(新必应)”作出的回答。

说一说这个对话的背景。当然,不是我需要初读《史记》,而是在教学中,希望给高一学生推荐一个较为合适的版本。在对话之前,我已经向学生推荐了王伯祥的《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如果针对不同高中生的具体学情,市面上还有三四种较好的版本可供推荐。此次对话是想测试ChatGPT能不能在这个教学情境中完成辅助教学任务。

显然,ChatGPT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当然,用长远眼光来看,假以时日,它一定会与互联网完全打通,它的数据库会越来越精确和全面,它的算法也会更加个性化和有针对性。以上推荐书目的过程是一个综合的复杂过程,需要考虑教育者的知识积累(《史记》的诸种版本之优劣)、具体的教学场景(高一文言文学习)以及具体对象的应用(高一学生学完《鸿门宴》后的进一步拓展阅读)等,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想要取而代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时至今日,教育者的本质任务当然不再是贩卖知识,也不会因为信息差而产生所谓的权威感,但是辨识错误、勇于祛魅、主动挑选,仍然是教育者应该具备的态度和能力。教育者理应树立这样的心态:人工智能是工具而非上帝。每个教育者都必须理性审视每一次对话的结果,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给出自信而准确的判断。在这个时代,这是我们的基本职责。如此,我们才能在自我学习的同时,进一步引领和主导学习。

二、应用:学会向它提问是教育者应有的能力

如果说,发现它的错误是我们应有的姿态,那么,依靠ChatGPT辅助工作和学习新知则是教育者更加基本和重要的职责。都说ChatGPT带来了信息时代的大爆炸,它诞生的那一刻是奇点时刻。如果承认这个比喻的正确,教育者需要追問的就是:我们究竟站在哪里?姿态如何?是在大爆炸后的光锥之中随波逐流乃至不知所措,还是要努力回到那个奇点?回到奇点的意思,不是说成为全知全能的上帝,掌握一切知识;而是至少保证自己具备广阔的视野,掌握足够多的基本知识,了解相应领域的运作原理,以便向ChatGPT提问。是的,在人工智能时代,“学会提问”是一项最为重要的能力。

在与ChatGPT的一次对话中,我提出这样的要求:

写一个批处理文件,对文件夹内所有文件重命名。这些文件是我在亚马逊购买的电子书副本。因为亚马逊的命名规则,在书名之后会有括号,括号内是很长的说明简介。现在我想只保留括号前的内容,作为书的新的名字,后面的括号(有时还不止一个)全部删除。

ChatGPT很快给出了一串代码,只要将其存为*.bat文件,就可以双击运行实现我的要求。但经过测试,我发现这个程序并不能很好地运行。于是,我向ChatGPT提出反馈,让它调试代码。四五次对话后,终于达成了“能够批量修改文件名,但不保证完全按照我预想的要求来”的结果。

进而,我向身边的行家请教,获得两个改进路径:一是把正则表达式引入到这个批处理文件中,这样执行要求会更为精确;二是让ChatGPT使用python 语言写一个脚本程序来实现这一目标。到此为止,我的关于此任务的“提问半径”就基本呈现了:懂一点批处理文件的知识,也知道正则表达式,但是对python 语言的了解则非常有限。知识的范围带来了对问题解决途径的认知局限,也导致无法完全调用ChatGPT的已有资源和能力。

从而,在这次“提问一学习”过程的结尾,我决定,一定要学一点python编程的知识。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ChatGPT可以称为“全能”,但远没有达到我们想象中的“万能”。面对一个语言模型,从中获取知识或者方法路径,我们也需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和路径认知。“回到奇点”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把ChatGPT当成新时代全能的神祇。相反,教育者自己应该具备“上帝视角”,即便我们是提问者,我们也要知道自己在问什么,知道我们想了解的知识的基本内容和框架,并且能够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和AI进行沟通交流。

使用ChatGPT这样的语言模型时,必然会涉及Prompt。“Prompt”指的是使用者输入的文本片段,这个文本片段通常包含了问题或是任务的描述,以及相关的背景信息和限制条件。模型根据这个Prompt来生成响应,尽可能地符合输入的要求和限制。在实践中,选择一个好的Prompt可以显著提高模型的生成效果。较传统教育者专门向学生提问而言,新时代的教育者理应具备撰写最合适的Prompt的能力,并将这样的能力传授给学生。而这背后的知识图景、思考路径和话语方式,则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体验:对一个语言模型的观察和探究

据文献显示,ChatGPT初代的训练使用了7000本书,二代使用了40GB来自网络论坛的语料,三代则使用了互联网上能够看到的所有语言数据。以上事实说明了一点:它来自于人类语言自身,经由语言材料的消化运用,成为人类文化的镜像、时代的缩影。认识和使用它的前提,是对人类语言文化的理解和建构,使用它的过程就是与我们自己对话的过程。

作为一个语言教育工作者,我对ChatGPT的观察和探究也集中在语言领域。以下试举几例,分析ChatGPT作为语言模型的实质,以及教育者在与之对话时应有的立场和姿态。

场景一:借ChatGPT体会人类的写作经验

在一次以“青春偶像”为核心词的议论文练习中,我让ChatGPT也写了一篇。顺带说一句,现在绝大部分作文题都有明确的材料表述、情境复现和写作要求,对于ChatGPT来说,是一则较为标准的Prompt。我给学生讲评了这篇作文,意在让学生(作为议论文写作的初学者)了解议论文的写作规范—中心句前置和清晰明确的写作思路呈现。这篇范文的提纲如下:

论青春偶像的真正含义(标题)

“我们追的不是漂亮的脸蛋,我们追的是实力和内涵。”这是不是就是青春偶像的真正含义呢?(段末)

首先,什么是青春偶像?(段首)其次,在我们的追捧中,口味需健康。(段首)

还有一点,青春偶像的本质意义在于他们的荣光是有价值的。(段首)

总之,青春偶像并不是虚无缥缈的“面具”,他们本来就是一种艺术形态和文化现象,而这种艺术形态和文化现象的表现,除了抓住观众的视野和心神外,也需要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段首)

以上提纲的内容全部出自范文原文。可以看出,ChatGPT写作议论文非常规范,有着将中心句前置的自觉,并且全文的逻辑也相对整一。我引领学生思考:就ChatGPT的训练过程而言(搜集文本数据一进行相应处理一使用模型训练),它写出这样的作文意味着什么?很多学生反应过来—不是人工智能“发明”了这样的写法,而是它“发现”了人类一直这么写。我因此追问:人类为什么一直这么写?这么写的好处在哪里?学生进一步意识到,这是观点和信息最直接、最有效率的呈现方式。

在这个场景中,ChatGPT是人类写作的一次集中体现。当然,使用人类所写的范文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怎么写”,而ChatGPT的使用虽然“人格化”了,却不能称之为一个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它是大数据里数以千万计的文章的集结。这样,学生更能够站在“他者”的视角去审视和反思我们自己的写作。

场景二:它“拥有”人类的感性

在使用ChatGPT的过程中,我向其输入了几十个以往的高考作文题。出乎意料的是,它最擅长的写作文体,不是我以为的议论文。在我的有限实验中,ChatGPT所写的让我最为惊讶的作品,源自2007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

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紧密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

請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文章,在你字数限制范围内完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在江苏省历年的高考作文题中,这个题目最朦胧、最有诗意,提示最为模糊,当然,写作空间和写作难度相应也最大。本质上,对ChatGPT,我是将其当作机器来看的,所以,理所当然认为它应该最擅长议论文体的写作。但是让它所写的若干材料作文题(议论文),基本就是在复述材料本身,以及说一些大而空的“车轱辘话”;倒是在这个题目下,我发现它有了“自己的创作”,下面是文章的第2-4节:

在我的童年时光里,我喜欢躺在田野中仰望天空,享受着无限的宁静和自由。那时我还不懂得太多,只是用天空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它当作一张无限的画布,尽情地在上面涂鸦。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天空的感悟也日益深刻。我开始发现,天空不仅仅是一张画布,更是一份洞悉万物本质的智慧。在天空下,我们的一切尘世烦恼,尽皆消散。在这个地方,人类的价值观、思想、智慧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同时,天空也是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有时我会因为一场壮美的云海或一朵璀璨的彩霞而感动,也会因为阴霾密布的天空而感到忧伤和沉重。无论喜怒哀乐,天空总能给予我们一份独特的温暖和启示。

在这里,ChatGPT不仅具备了人格,有它的童年和成长经历(这是多少作家反复书写的母题),还有它对于天空的观察感悟和思考。文字称得上优美动人,流畅的表达中亦流露出一种温情。是不是可以认为,作为Prompt的作文题说得越少,“写作者”反而越有发挥的空间?这算是给人类世界作文命题的一个提醒吗?

这样的写作,使得我对机器算法在“模糊”“感性”“直觉”这些领域的表现,多了一层认知;使我意识到,通常我们觉得无法通过逻辑手段模拟/创造出的感性思维和审美认知,都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前方等着我们。虽然,这还只是ChatGPT的一小步。

场景三:重建巴别塔的自信

在一次对话中,我给了ChatGPT一段英文戏剧台词,它立刻反应过来,指出这是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的一段话(奥菲莉娅诉说哈姆雷特的改变)。

我让它翻译这段台词,随后再把卞之琳先生的诗体译文给它,它对自己的译文和卞译之优劣比较如下:

这段译文有一些问题。首先,原文中提到的“courtier's”“soldier's"“expectancy”“scholar's”“observed of all observers”等词汇被翻译得不够准确。其次,译文中的表述缺少一些必要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排比等,以至于整体语言风格显得平淡乏味。

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我会根据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自然度、流畅度等多个方面来评价一段翻译的好坏。从这些方面来看,我认为我的翻译更准确、自然、流畅。但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翻译并不是完全客观的,每个人的语感和理解都有所不同,所以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看法。

平心而论,当然是卞之琳先生的文字更佳,ChatGPT在考虑译文准确度(“信”)的同时,没有把“达”和“雅”的因素考虑进去,不知道中文有很多同义词可以在不同的语境和特定场合下使用,更没有考虑到原文的诗化问题。

但是,ChatGPT的自信表达,让我想到了法国数学家埃米尔·博雷尔提出的“无限猴子定理”和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著名短篇小说《神的九十亿个名字》—一只猴子打字无限次数,可以产生莎士比亚的作品;计算机的算力足够,可以算出代表世界本源的神的名字。如果ChatGPT的语料、训练和算力都足够的话,也许有朝一日真能比肩朱生豪、卞之琳,翻译出中文世界里惊艳绝伦的莎士比亚作品。想想AlphaGo击败李世石之前,人类对于人工智能围棋水平的轻蔑态度吧!

以上三个场景,第一个体现了ChatGPT在语言层面对人类既有经验的汇聚,第二、第三个演示了ChatGPT发展过程中的“突变”和无限可能。古希腊箴言有云:“认识你自己。”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者来说,这句话意味着,在语言哲学成为现今哲学主流的时代,教育者借助ChatGPT,一下子站在历史和文化的制高点来观瞻、认识自己,与自己对话,与自己交流和碰撞。这是一个我们重新学习和重新认识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我们重新成为教育者的过程。

四、展望:教育者仍然要堅持做那棵会思想的芦苇

ChatGPT打开了使用自然语言进行人机交流的那扇门,从而带来了知识、思维和观念的爆炸。在如此海量的信息、方法和前景面前,有人惊呼,一个人将成为一个团队;更有甚者称,大部分人类将被取代。

在此,我当然不同意有论者(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这些(语言类模型)具有“非道德性、伪科学性和语言无能”,如此彻底地否定,体现了轻视科学技术和语言发展的傲慢姿态;同时,我也不认同人类尤其是教育者面向ChatGPT无条件地顶礼膜拜—这样的时代里,我们当然是弱小和渺小的,可是应该意识到,ChatGPT并非从天而降,它就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的有限部分通过我们自己发明的技术所进行的整合。我与“我”的对话应该是平等的,我面对“我”不该放弃思想的权利,不该放弃人类对新技术应有的审视姿态,更不该放弃“宇宙之华、万物之灵”与生俱来的主体性。帕斯卡尔的那个比喻至今熠熠生辉:“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在ChatGPT面前,人应如此,作为文化传承重要渠道的教育者尤应如此。

ChatGPT提供的语境下,我们理当重新思考、定义和建构教育,可是教育作为一种人类自古存在的行为模式,绝不会消亡,教育者也绝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将迎来新的世界和使命。对此,我们该做怎样的准备,我们该如何重塑自己,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姿态与人工智能对话和交流,才是真正重要的问题。

(王舒成,江苏省扬州中学。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曾获江苏省及全国教学比赛一等奖。主编《贾平凹经典》《对话经典》《国学经典轻松读:孟子》等。)

猜你喜欢
教育者人工智能思想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