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个角色,换一种学法

2023-05-30 18:50殷会荻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3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摘要: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中最积极的一分子甚至是主人公,教师应该是教与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更应该是参与者及引导者。不断创设文字交流的各种情境,是教师的职责。师生之间互换角色,让学生来评改教师的作文,学生会很自然地调动自己平时阅读的经验,推敲文字乃至标点。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那些充满智慧的见解给人惊喜。

关键词:初中语文;评改作文;互换角色

身为教师,我们大多有这样的体会:有的学生爱表达,也不惧评判;而有的学生则顾虑重重,该发言时老是怕自己说错,索性不开口,下笔时更是千难万难,痛苦不堪。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学生本人的性格使然,也可能是学生害怕得不到认可,甚至被批评。教师应该理解学生—总是处于“被评判”的位置,有这种感受实属正常。

问题是,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一个学生长期处于这样被动的位置,他又如何能成为愿意主动和持续学习的人?所以,师生之间能否尝试互换角色呢?比如,让学生来评改教师的作文。

教师的作文,常被称为“下水文”,大多数情况下是给学生当“范文”用的。这样做或许可以激发一部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能让一部分学生获得写作技巧方面的启发。但这对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作用是有限的,甚至不可持续。既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次从鉴赏到修改的实践,使他们的写作水平真正有所提高,就不能不动脑筋想一想,自己的作文如何去用才会有更好的效果。何况,我向来不觉得自己的文章就一定能为学生作出示范。相反,局限于个人的立场、视角以及水平,文章很可能破绽百出。对此,我从不讳言。

所以,我常在跟学生同题以及同时写作之后,将这些文字作为学习材料提供给他们,鼓励畅所欲言,尽情批评。在这样一种真实而又宽松的交流中,换了角色,学生自然也换了一种心态。学生的状态更放松,无论是欣赏还是批评,都不由自主地达到了某种高度。他们能关注到文章视角的独特:

与人们讨厌雨天,讨厌湿漉漉,讨厌不能享受阳光的想法不同,作者卻认为雨是一个美好季节开始的标志,视角很独特。

—点评《下雨的天儿》

他们能关注到文章的描写与表达情绪的关系:

闲适、自得其乐之情贯穿全文,琐碎小事让人更感亲近,让读者看罢不禁心生轻松之感,笑意不由地在嘴角荡漾。只是为什么不描写一下当时“音乐搅和在一块”的声音呢?说不定能让文章增色不少。

-点评《散步》

灰色的天空,蒙蒙的雨丝,加上斑斓的伞花。对比多么强烈的画面!相信作者当时一定有感动、伤感,还有重拾生机的勇气吧……

—点评《下雨的天儿》

他们能关注到一些语句的特殊作用:

文中多次出现了“带伞啊”这句话。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引出了儿时的顽皮与欢笑,引出一个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真是妙不可言啊!

—点评《下雨的天儿》

反反复复出现的“带伞啊”引起了作者的回忆。本文和张晓风的《地毯的那一边》风格有些相似,道出了作者与雨割舍不断的联系。

—点评《下雨的天儿》

在咬文嚼字方面,也可能更精准。比如,针对“每当春风呜呜地掠过大地,黑土地便会咔拉咔拉地从冰壳中挣脱出来,失去了沉重的束缚,厚重的土地似乎喜不自胜”,学生批注:这里的“沉重”“厚重”两个词有点重复,可以改掉或者删去一个。针对“园子里热闹起来,我家园子四周都长着芥末,开花了,金黄的小花托在翠绿的叶子上,星星点点,非常可爱”,学生批注:此处可以把“托”改为“舒适而惬意地躺”,这样表达更生动。针对“我也就跟那些瓜果蔬菜一样,拥有了永远鲜活的生命”,学生批注:这里可以改成“绚烂的生命,彩色的人生”,立意就更深刻了。针对“转过幼儿园那五颜六色的卡通院墙,就快到家了。手里拎着沿途买来的早点,心里盘算着要为家里人做怎样的一顿营养早餐,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学生点评:建议结尾用省略号,这样可以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

身为点评者,学生会很自然地调动自己平时阅读的经验,推敲文字乃至标点。那种自然的探究、自信的表达、平和的交流,在常规的课堂问答中并不多见。我也注意到,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关注点并不仅仅局限于写作技巧。在阅读老师的文章时,这帮初中生对于自己的生活,乃至于人生,会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而这些感悟,也会自然地用文字表达出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这个沉重的负担也会越来越重,这是客观事实。

-点评《春游小记》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心灵的窗户不只是眼睛!透过窗,让外面的光线穿过我们的眼睛,我们就会发现,窗外的世界或许是陌生的,却也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点评《窗外》

人如此,花亦如此,变老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寸精彩时光,活出自己最潇洒、最美丽的人生,才不枉来世走一回。

-点评《窗外》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那些充满智慧的见解,让我不断发现他们丰富细腻的精神世界。这些,时常给我惊喜,让我感觉教和学都是生动而美好的事。我和学生建立起了一种平等的文友关系:我可以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一定会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并且,欣赏你的自信。

在这些讨论中,我尤其注意学生想法的“不一致”。不一致,则会产生碰撞,这种碰撞使得学生的想法不再局限于在一个平面上滑行,他们的思考会不断深入,交流也有了更多的价值。比如,对于我的一篇长文《戏班子》,学生的看法见仁见智。有的学生认为文章的选材距离他们的生活太远,因而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有的学生觉得,文章虽然写了他们不熟悉的生活,但是可以联想鲁迅先生的《社戏》,因而也能品出味道。有的学生认为文中关于场面与人物的描写可以更细致些;有的学生认为根据写作意图的需要,只需夹叙夹议即可,描写要适当。有学生认为结尾过于含蓄;有的学生认为,就是因为含蓄才会引人思考。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会提供机会,让学生深入交流,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到“试试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同题写作,师生互评,学生帮助教师修改文章,而今已经成为我的教学常规。新课程强调了学生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这一切,都促使教师的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顺应这种变化,教师必须创造性地教,更艺术地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适应性、实用性和发展性,关注教学的随机性、策略性和交往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中最积极的一分子甚至是主人公,教师应该是教与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更应该是参与者及引导者。不断创设文字交流的各种情境,是教师的职责。

其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可遇而不可求”的情境,要善于发现,善加利用。我曾经参加全国教师作文大赛,从初赛到复赛,我的学生全程参与,他们对我的文章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其中有很多意见都对我的修改有很大的帮助。经过现场答辩,最终我获得了那次大赛的特等奖。在第二轮参赛文章《味道》的写作感言中,我说:

像以往一样,我曾把这篇文章与我的学生共享,让他们尽情地评点。因为那些跟我一样喜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生是我的朋友,也是最苛刻、最公正的评论家。谨以此文答谢与我共同创造了如此美好记忆的他们。

在参加竞赛的半年里,学生目睹了我是怎样把一堆杂乱的材料组织成一篇篇有条有理、文采斐然的文章的。这种难得的经历和直观的感受,比任何一节精心组织的作文课,都更能激发他们写作以及修改的热情。而作为我的“竞赛辅导老师”,学生亲眼见证了“英子老师”参赛获奖的过程,那种成就感,相信他们会一直记得。

(殷会荻,上海市民办立达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红色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