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写作手法探析

2023-05-30 03:10蔡廷梅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写作手法故都的秋

蔡廷梅

摘 要 郁达夫《故都的秋》自问世以来广受赞誉,备受推崇。文章以精湛的笔墨,运用散点透视、烘托映衬、鲜明对比等写作手法,描绘了北国之秋无与伦比的优美画卷。

关键词 《故都的秋》 写作手法 散点透视 烘托映衬 鲜明对比

《故都的秋》在以景写情,情景交融中做到了“快”且“沉”,让人真切感受到北国秋境之中清净自然、恬适安静、深沉悲凉的美学意蕴。

一、凸显特色,散点透视

《故都的秋》标题中“故都”二字交代了写秋的范围。故都盛景,不胜枚举,前人创作,佳作跌出。郁达夫颇具匠心地写了北平街头巷尾,日常生活中可随时见到的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景象,巧妙运用散文透视的方法,使故都之景寻常而又富于变化,多元而又令人感同身受。

品读《故都的秋》,作者仿佛与你一路,“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安静地坐在院子里眺望着“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耳边听到的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这些寻常的生活场景,悠然而有滋有味,作者在散点透视,镜头切换的过程中,将“十分的秋意”呈现出来。在故都的秋中,作者的感受是宁静而丰富的,这些细腻的情感,来自于对秋景、秋意的生活化品味。或是清晨起来,双脚踏在铺满槐树落蕊的地上,细细地看洒扫之后,树影下留下的一条条扫帚的细纹。那是触碰心底的一种柔软,细腻清闲而又有落寞之秋的深沉厚重。或是颇有深意的展现秋雨过后的别样场景。或是都市闲人咬着烟管,立在桥头的树影之下,用悠闲而缓慢的腔调,念错的歧韵谈论——“一层秋雨一层凉”,以及关于秋蝉、秋枣的概述,增添了北国的秋味秋韵,巧妙地暗示出了无所不在的秋意和舒适。

于寻常生活中绘故都之美景,在秋之况味中品生活味道,借助散点透视,作者将一幅充满烟火气息的故都秋景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这幅生活场景看似简单寻常,实则充满浓浓的雅致。将世俗的生活欣赏出雅趣来,需要有一份超脱世俗恬淡的心情。

二、凸显个性,映衬烘托

郁达夫笔下的故都之秋,都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秋天之景,是北国处处可见、处处可感的秋之吐纳呼吸,是融入到千家万户,融入和印刻在作者心灵上的那么淡雅的色彩。文章的主体段落不仅有对秋天景象的显著特色的描写,作者以烘托映衬的手法,将故都之秋景的独有风貌展现出来,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关于直接映衬,在文章的开篇与结尾部分,作者告诉读者“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南国之秋有它的与众不同之处,无论是二十四桥的明月夜,还是钱塘江的秋潮之景,亦或是普陀山的微凉秋雾,再或是荔枝湾的抹残荷等,然比起北国之秋,色彩上看并不那么浓烈,回味之感并不那么强烈,正如同“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在南方之秋对于北方之秋的直接烘托中,暗示着故都之秋没有那种“半开半醉”的状态,从而凸显出北国之秋味道之醇厚甘冽,大气非凡。

关于间接烘托,作者在对故都之秋的主要景色描写之后,以“秋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一句进行总结升华,让人称道的是在总结这一笔之前,作者巧妙地借助反驳批评家的妄说,宕开笔墨,有意识地“慎入些历史的追想”,纵观中外文学史中关于秋的名篇,似乎只是说明“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面对秋天,心有所感是人类本性的应然体现,不仅如此,作者还列举出了西方著名的关于秋的作品,及带着浓厚东方气韵的中国古代脍炙人口的名篇,以此构建广阔的世界性的秋文化背景,由此间接烘托出了故都之秋。由此,读者可以从古今中外诸多悲秋、颂秋的作品中体会到郁达夫心中的故都之秋是别有情韵,神韵独有,别具一格的。

直接烘托,间接映衬,在对秋景的描绘之中,作者以南方之秋作为北方之秋的烘托,在“抑”南“扬”北的过程中,彰显了北国之秋独有的气韵,体现出了北国之秋的个性与特征。同时,作者运用间接映衬的方法,将故都之秋置身于广袤的“世界之秋”文学背景之下,使读者真切感受到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厚感情。

三、凸显情感,运用对比

《故都之秋》飽含着深沉的情感,作者融情景、物、体、声、色、味于一体,展现了一个如诗如画、如火如荼、悲凉苍劲、韵味深厚的北国秋景,作者巧妙地借助对比的手法,安排材料,鲜明而深刻地表现主旨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位。文章以对比构架全篇,拓展了作品的时空范围,作者内心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尽然表现出来。

首先,概貌特征的对比。开篇以精炼的笔墨,从总体上勾勒出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概貌特征,以形成强烈的对比。“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其中“清”“静”“悲凉”是北国之秋的典型特征,也是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高度概括,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又时常多雨而少风。”这其中“慢”“润”“淡”“多雨”“少风”形成了南方秋天半开半醉的特点。从领略秋景的角度看,南方之秋显然是不及北方之秋的,鲜明而强烈地概括出南北之秋的迥异特点,传递出了作者对于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

其次,具体景物的对比。作品的主体部分运用工笔细描的手法,详细描写了北国之秋的迷人景象,以简略烘托的方式,将北国的著名景点与南方的名胜景点进行了对比,还多角度正面侧重描绘了北国秋天的色彩、味觉、形体等,与江南的秋景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仰望北国的秋天“高天碧绿……真可谓秋意十分”,从色彩角度上与“江南之秋的天的颜色显得淡”形成强烈的反差。俯视地面“槐树点缀……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与总写江南秋天的草木凋得慢一句形成对比。耳听禅鸣“作为北国的特产,秋蝉无处不在……好一个蝉声一片”,而南方想要听到蝉鸣,则需要到郊外和山上才能听得见,此一处从声音上形成鲜明的对比。秋雨话凉,“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与南方秋天多雨而少风的自然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果树揽胜,“秋天的果树再现北方的奇景……与柿子,葡萄组合而成北国清秋的黄金般季节”,此处作者并未有提及南方的秋果,至少可表明南方之秋果,无法与北方秋果艳丽满目而媲美。五组对比,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绘光绘影,状物抒怀,匠心独运,或明或暗地道出了南方之秋的韵味不足,将北国秋天的浓烈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书写了对于北国秋天浓烈而真挚的喜爱之情。

在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中,作者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地组织材料,将对比的写作手法贯穿于行文始终。此外,作品还有表达主观情绪的议论性对比,揭示人与自然生命哲思的秋天与人生的对比,在一组组鲜明的对比中,完成了对于北国之秋的生命礼赞。其味隽永,耐人寻味。

秋天的颂歌,生命的真情,故都的眷恋,人生的意义。郁达夫以精湛的笔墨,运用散点透视、烘托映衬、鲜明对比等写作手法,描绘了北国之秋无与伦比的优美画卷。

[作者通联:贵州遵义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写作手法故都的秋
论《在地铁车站》中的“意象”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黄雀记》写作手法及当代启示
“导读思练写”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