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旅融合的“铜鼓之乡”吉祥物形象设计研究

2023-05-30 06:37张宇鹏
参花(上) 2023年5期
关键词:东兰东兰县铜鼓

一、引言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传统造物的文创再设计一直以来都是城市在社会上凸显地域特色、展示本土文化、让自身文化符号和非遗传承“活”起来的重要手段。而代表一个地区形象的吉祥物是地域精神风貌与特有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对外旅游形象的展示窗口。它不僅是地区形象具象化的载体,还是与人沟通、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桥梁。“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广西铜鼓在东兰”,被誉为“铜鼓之乡”的东兰是一个景色优美且文化底蕴十足的市辖县,有大量的文化遗产等待开发。考虑到城市吉祥物对城市旅游形象的推广作用以及东兰县丰富的文化资源,且东兰县尚未形成自己的地域IP,因此研究与设计一款能为东兰县代言的吉祥物便有了其必要性与可行性。

二、东兰铜鼓之缘

(一)铜鼓之源

铜鼓是流行于中国西南等地少数民族的青铜打击乐器,早期为炊具,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为击打的乐器、礼器。它出现于春秋早期,历经二千五百多年的发展延续至今。国内学者依照铜鼓制作年代的先后,比较不同器型铜鼓的区别,以其出土地点命名,将中国的铜鼓划分为八大类型,分别为云南楚雄万家坝地区出土的万家坝型铜鼓、云南石寨山出土的石寨山型铜鼓、广西藤县横村冷水冲出土的冷水冲型铜鼓、贵州麻江县出土的麻江型铜鼓、贵州遵义市出土的遵义型铜鼓、广西灵山县出土的灵山型铜鼓、广西北流县出土的北流型铜鼓和云南西盟佤族村寨出土的西盟型铜鼓。

目前我国所收藏的铜鼓已达1400余件,其中广西地区所藏铜鼓为900多件,其中广西东兰县的铜鼓藏量达612件,接近我国总藏量的二分之一,由此东兰县也获得“铜鼓之乡”的美称。铜鼓是中国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留物,铜鼓的制作凸显了古越人能工巧匠的优良铸造工艺,它的出现也是民族历史的实物例证、活化石。

(二)铜鼓的艺术特征

铜鼓自诞生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它见证了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兴衰,其身上也记录了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铜鼓源于铜釜,在造型上铜鼓继承了铜釜“中空”“腰曲”的特点,主要由鼓胸、鼓腰和鼓足等部位构成。从诞生至今,铜鼓在不同的时空之中受到的社会文化影响各不相同,具备的功能都有所差异,造型上也是各具特色,总体而言可细分为八种类型。但无论是最初的炊煮用具还是之后的击打乐器,铜鼓的基本艺术造型特点是体态轮廓的曲线形都始终不变。凸显出百越民族对“曲线美” 的特殊偏好。

要说铜鼓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其身上的花纹与立体装饰。在铜鼓的发展初期,其功能定位尚未明确,整个鼓面也几乎没有任何装饰,仅腰鼓处存在单线划分而成的格子,整体质朴粗犷,简洁明了。自万家坝式起,铜鼓身上的纹饰逐渐增多,确定了以鼓面为中心的装饰布局。如在鼓面中心处常饰以太阳纹,反映出古代南方民族的太阳崇拜母题。再配以周边的雷纹、云纹以及翔鹭纹等,构建出一幅天空画卷,传达出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鼓面四周还有立体雕塑,以蛙塑最具代表性,蛙塑多为偶数,每面只数不等,形象写实。同时,青蛙具备超强的繁殖力,还可体现出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殖崇拜文化。除了鼓面,鼓胸、鼓腰、鼓足等其他部位也常饰有图案,而这类图案的创作皆是源于现实生活或是由此为基点进行的想象,真实地反映出西南少数民族的审美特性与习俗。

三、东兰城市吉祥物的设计展现

(一)承载东兰文化

地域文化记录着地域的变迁,推动着地域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每个地方吉祥物的选定必然要体现地域特色,东兰县旅游吉祥物的载体应当是当地特有的、展现地域精神风貌的物体,由此才能通过吉祥物将东兰文化传播出去,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旅游IP,提高其影响力。

东兰县所藏的铜鼓约占世界铜鼓收藏量的四分之一,中国藏量近二分之一,堪称中国乃至世界的“铜鼓之乡”。此次笔者选用铜鼓作为东兰吉祥物设计的主要元素。铜鼓在古代有炊具、礼器、乐器的功用,是东兰民族文化的“活化石”。经过多年的沉淀,东兰铜鼓已经由一个简单的乐器升华到精神层次,是东兰人精神文明的象征。它凝聚了东兰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是东兰歌谣文化、稻作文化的集中体现。以铜鼓为东兰旅游吉祥物设计的主要构成元素,更能展现东兰县的文化特质,也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除了铜鼓元素,笔者在设计时还融入了板栗的视觉元素。东兰板栗是东兰县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2017年1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农业部批准对“东兰板栗”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吉祥物设计中对东兰板栗元素的运用,不仅是对东兰板栗产品的肯定,还是东兰农耕文化,东兰人民勤于劳作、生生不息精神的映射。铜鼓与板栗是东兰地域文化特色的代表,以它们为地区IP设计元素能很好地诠释东兰文化和旅游特色。

(二)打造特色IP

吉祥物通体元素的运用皆来自东兰县。它深入吸收东兰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塑造出一个能体现东兰文化风貌的地方代言人。

吉祥物头部由东兰铜鼓外形演变而来,顶部装饰图案为铜鼓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纹饰——太阳纹,是铜鼓文化中太阳崇拜精神的体现。将东兰文化的“活化石”——铜鼓作为吉祥物设计的主体元素,既能直截了当地展现出东兰县为“铜鼓之乡”的地区特点,也能借铜鼓引出其背后蕴藏着的东兰歌谣文化、城市精神。而吉祥物腹部的板栗图案则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东兰板栗”的具象映射,代表东兰县发达的农业生产水平。

吉祥物以铜绿色为主色调,橘黄色为点缀(如图1)。铜绿色由铜鼓的原色提炼而成,可进一步彰显东兰铜鼓文化底蕴。同时绿色的主色调,也是东兰县良好生态旅游环境的直接表达。清新和谐的色调,侧面彰显东兰县一年四季皆满目春色,碧绿葱茏的秀美河山,正是在此等环境下才能孕育出优秀又独特的东兰文化、养育出朴实好客的东兰人民。也是因此良好环境,东兰县方能孕育出如此之多的长寿老人,才能与邻乡巴马同称“长寿之乡”。而适当的橘黄色出现在人物身上,增加了趣味性,提升了美观度,橘色腮红的应用也让人物更显俏皮可爱。

东兰县吉祥物作为东兰文化的载体,在设计上融合铜鼓、板栗、绿叶等元素,简洁明了地表现出东兰地区的地域文化,美观可爱的同时,尽可能地提升了辨识度,利于之后的地域文化传播。

(三)运用拟人化设计,提升亲和力

拟人化设计也可称为人性化、人格化设计,即通过将人物的造型、动作、行为举止应用到设计物身上,再赋予其情感、思想、兴趣爱好等精神层面的特质,使设计物具备自我人格,让其能与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提升其亲和力。将拟人化设计手法运用至吉祥物身上,赋予其人格化的艺术特征,让大众感受到吉祥物体现的文化精神和地域特色。

东兰县吉祥物设计具有拟人化、卡通化特征,以东兰铜鼓为主要原型设计的卡通人物,憨厚可爱又不失灵气,眼睛明亮有神,头大身小的身材比例与漫画人物比例相关联,增加了亲切感。拟人化的卡通IP让东兰县的旅游形象更加生动、可爱,既能以一种更活泼的方式展示东兰县的活力,也能进一步诠释其文化特质与人文追求。在进行拟人化设计时,并未过度追求写实,而是简化提炼出人物的五官,避免现代吉祥物设计千篇一律,五官表情、形式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在人物眼睛的设计上,东兰县旅游吉祥物精心雕琢,着重表现东兰文化的内在神韵,打造出一双灵动有活力的眼眸,再配上粉嫩的腮红,吉祥物活泼聪明、乐观友善的性格躍然纸上。东兰县旅游吉祥物在进行五官提炼时,突破传统吉祥物的五官模式,直接去掉人物的鼻子,通过简化新颖的表现形式使受众的注意力集中于人物的眼睛和微笑的嘴部,有利于游客去感受吉祥物传达出东兰县对待游客的热情。地区吉祥物是其对外的窗口、代言人,可爱的外表也更有利于对外推广,提升其亲和力。

四、东兰县吉祥物的价值

(一)审美价值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吉祥物设计除了要把握基础造型的美观,还要考虑到对自身特色的设定,以此来摆脱以往吉祥物设计中千篇一律的面孔。东兰县吉祥物在角色设定时,除了“可爱”还加上适当的“憨厚”“坚毅”等性格特征,明亮又坚定的眼眸凸显出东兰县人们淳朴善良、勤劳坚韧的性格。板栗和人物主体的铜鼓元素是东兰县作为“板栗之乡”“铜鼓之乡”的文化映射,是东兰县独有的地域特色文化。内在文化的“美”与外在人物形象的“美”相结合,既包含了东兰社会、民族、地域、精神的内在属性,也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定式。东兰县吉祥物在进行表情包、立体动作拓展时,遵循强化人物个性化特征的原则,传播铜鼓文化的特色、增强吉祥物的亲和力与独特性。

(二)创造性价值

纵观我国各大城市的吉祥物,多是以植物为原型进行设计。如金华市的城市吉祥物“华华”,以金华市市花——茶花为原型;菏泽城市吉祥物中的“牡丹妞”原型就是一株牡丹。当然也有以动物为原型进行设计的,如哈尔滨的城市吉祥物“曼波”为一只南极企鹅;张家界城市吉祥物“纯纯”灵感来自娃娃鱼;武汉城市吉祥物“晶晶”则是由武昌鱼演化而来。东兰县吉祥物的灵感主要来自铜鼓,以传统器物为原型的创造性设计可避免东兰吉祥物与其他城市吉祥物撞脸,打破当前城市吉祥物设计多从具有代表性的动植物角度出发的局面。以铜鼓为原型的吉祥物设计,既凸显出东兰县地域文化特色,又打破常规具有创新突破性,为之后的城市吉祥物设计探索出一条新思路。

(三)传播价值

旅游吉祥物在设计上除了要具备活泼可爱的外貌,拥有易于推广的特质,还要具有旅游推广性、产品延展性,实现文化传播价值。正常情况下,旅游吉祥物本身就是一个地区文旅资源的推广者,它浓缩了地域文化精髓和时代风潮,承载着巨大的传播价值。东兰县吉祥物以铜鼓为主体元素,融入板栗、绿水青山,将东兰县的铜鼓文化、歌谣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外推广城市旅游主题的同时,让东兰旅游文化深入人心。

东兰县吉祥物还以前瞻性眼光考虑了其未来文创产品开发的多样性,在设计时走Q版路线,形象简洁可爱,色彩搭配柔和有个性,为吉祥物未来可能会存在的立体化、动态化等衍生形态打下基础。再以地区吉祥物的衍生产品为基点,融入东兰旅游文化,让消费大众认识并记忆,随之产生对东兰县的向往,实现旅游文化传播。

五、结语

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地都致力于开发宣传本地旅游资源。开发文创产品、打造吉祥物有利于地方旅游形象的塑造,对外宣传推广本地旅游资源,还能创造经济价值。东兰县作为知名的“铜鼓之乡”,基于本地文化资源、旅游资源设计出东兰县吉祥物,融入东兰县特有的地域元素,在设计中破旧立新,塑造出一个深刻把握东兰地域特色与城市精神的地区IP形象,为树立东兰地域形象,提高东兰文化知名度做出贡献,也为之后同类型的城市形象设计探索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张世铨.论铜鼓艺术[J].民族艺术,1986(03):78-91.

[2]罗冰.从铜鼓艺术探索我国古代南方民族的审美世界[J].民族文学研究,2014(05):126-131.

[3]姚伟宁.基于城市地域文化特点的吉祥物设计——以横店镇为例[J].中国包装工业,2015(10):62.

[4]罗嵋.试论奥运会吉祥物设计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D].苏州大学,2005.

[5]李雪.吉祥物经济:打造城市品牌建设的新思路——以日本熊本县吉祥物“熊本熊”为例[J].青年记者,2017,557(09):92-93.

[6]李茜君.浅议吉祥物对城市旅游的影响及推动[J].大众文艺,2017(23):240-241.

[7]钟雨,贺鹏.非遗文化为背景的IP形象设计与研究——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J].西部皮革,2022,44(04):89-9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华理工大学博士基金项目“民间服饰工艺在江西与贵州两地的传承与文化关联考察”(项目编号:DHBK20181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宇鹏,男,硕士研究生在读,东华理工大学,研究方向:视觉设计与信息化)

(责任编辑 王玲)

猜你喜欢
东兰东兰县铜鼓
东兰铜鼓美术元素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浅析东兰铜鼓的音乐特色及录音技巧
广西石漠化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缓解贫困的影响分析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过东兰(外二首)
东兰县桑蚕生产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东兰县果桑发展的前景分析覃启洺黄焕元
快乐的小铜鼓
铜鼓渐成收藏潜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