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助力乡村振兴提档升级

2023-05-30 10:48顾怡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海门乡村振兴

摘要 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助力乡村振兴提档升级的有效途径,海门已具备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但还存在不足。本文提出构建与海门城市功能相匹配且与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相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4个建议:要坚持乡村振兴战略统领;要实现“市长农业”“市场农业”2大功能;要实施“融合发展”“绿色生态”“共享发展”3条发展路径;要保障人才、土地、资本、服务4种要素支撑。

关键词 海门;都市型现代农业;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03-0001-04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靠近都市,服务大都市的需要,集现代农业生产、绿色生态、社会服务等全功能性的新型现代农业。各地的发展经验表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有利于有效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有利于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有利于推动“三农”事业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1]。近年来,都市型现代农业已经成为我国大中城市农业的主要发展形态。实践证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提档升级作用明显。

1 海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人类对现代农业的一种探索,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都市文明的内在需求。大城市优势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地方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而整个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稳定扩展的长期基础[2]。

1.1 地理区位优势

南通市海门区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东与启东市吕四镇接壤,南靠长江,与上海崇明区隔江相望,西北与南通通州区、滨海园区毗邻,东北濒临黄海,处在长江和沿海两大开放带的交汇处,素有“江海门户”之称。2020年海门撤市设区,成为江苏省南通市的一个区,融入了沪苏通城市圈。随着海太通道、北沿江高铁、南通新机场等重大交通工程的相继落地,海门正逐步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施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使得海门“通江通海通上海连南通主城”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新目标新要求,海门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助推乡村振兴提档升级,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正当其时。

1.2 经济发展情况

2021年,海门名列“全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第14位、江苏省第10位,“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25位、江苏省第8位。根据《关于南通市海门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1年海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 600亿元,同比增长9.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9亿元,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4万元,同比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万元,同比增长11%。

1.3 农业现代化基础

“十三五”以来,海门全区上下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亮点频现。现代农业“强”的基础更加扎实、人民生活“富”的内涵不断拓展、人居环境“美”的颜值加速呈现、乡村文明“高”的品质全面提升、农村改革“新”的动能持续增强,全区“三农”领域共获得省级以上荣誉16项。2020年,海门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位列南通第1,跻身全省第1等次。2021年,海门全区新建高标准农田4 066.7 hm2,江苏省政府在海门召开现场会,推广海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区域治水经验。全区建成新型合作农场75家,入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在生产机械化、服务创新、合作社质量提升、病虫害绿色防控、冷藏保鲜、农产品出村进城等领域获全国试点示范,海门还被评为江苏省农村物流示范区。海门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农业现代化基础、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等,都具备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充分条件。

2 海门发展都市型农业存在的短板

2021年海门出台了《南通市海门区乡村振兴示范建设行动方案》,提出要坚持系统思维,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建设行动,促进海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是经过3~5年努力,把海门打造成为全国、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在海门区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也提出海门要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但是海门与全国一些大城市诸如上海、杭州、苏州等市的下设区县相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如缺乏对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顶层设计,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经济、社会、生态功能认识还不够;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同质化严重,实践模式单一,功能区分缺乏层次,品牌特色不鲜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龙头企业少而不强,對都市型现代农业带动作用不大;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所需人才、土地、资金、服务等要素缺乏统筹调配等。

3 海门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建议

3.1 坚持1个战略统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必须的物质基础,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则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路径。海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始终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始终抓住“产业兴旺”重点。首先全区上下要统一思想,认识到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能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是助力乡村振兴提档升级的重要途径;其次,要精准把脉,吃透情况,要全面掌握全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既要看到优势,也要正视不足;最后,要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对症开方,务求实效,促进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协同发展,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助推乡村产业兴旺。

3.2 实现2大功能定位

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实现“市长农业”“市场农业”2大功能。都市型现代农业第1个功能就是保障城市的供给,通俗地讲就是“市长农业”,要为城市提供“米袋子”“菜篮子”等保供给的农业。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有利于大中城市保持一定的粮食、蔬菜、生鲜食品的自给能力,有利于保障农产品的供给、稳定农产品市场。因此,实现“市长农业”需要政府的介入、政策的扶持和财政资金的支持,既要确保可持续稳定生产,还要确保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满足城市的必要需求。比如,海门的“高标准农田”“优质稻米基地”“优质粮油基地”“万亩省级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等,这些工作都不能放松。

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另一个重要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居民不再满足于一般的生活需要,而是开始高度关注农产品的绿色、健康、安全等品质,并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和适合市民假日休闲旅游的场所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需要实现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市场农业”功能,市场需要什么,都市型现代农业就生产什么,是盈利农业,也是服务型农业、富民农业。海门要发展“市场农业”,必须融入上海和苏南,立足于长三角大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才能做大做强“市场农业”,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

3.3 实施3条发展路径

一要以“融合发展”促产业兴旺,走融合发展之路。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要紧紧围绕“产业兴旺”做文章。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海门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做好“接二连三”的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一产”的农业提供好原材料。“接二”就是做大做强精深食品加工业,做好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实现“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连三”就是要以现代农业服务业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农业多功能性,培育壮大新产业新动能。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搞好都市型现代农业,一是要继续做好创意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农村电商等,推进农业与养生、教育、文旅等深度融合;二是要延伸農业产业链,农业不仅要扎实做好生产环节,而且要向产前、产后延伸,着力于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业链价值水平[2];三是要大力推进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加大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加工、仓储管理、经营配送、流通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实现“互联网+农业”“数字+农业”[3];四是各地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和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因地制宜、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产业园区。

二要以“绿色生态”理念建设美丽乡村,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要紧紧围绕“生态宜居”做文章,有利于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维护城乡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绿色生态功能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满足城市居民“吃”的需求,为人们提供自然、绿色的农产品;二是满足城市的生态需要,为整个城市提供“青山、绿水、蓝天、碧野”的优质生态环境。就提供的农产品而言,在生产环节,大力提倡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等绿色生产方式,促使生产方式由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向绿色节能减排发展转变;在监管环节,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过程管理,要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保障农产品优质、绿色、健康。就城市生态系统而言,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实现“稻田就是人工湿地,菜田即是人工绿地”的功能,让都市型现代农业融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美化自然、净化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提供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供市民参观学习的农耕文明,让现代城市居民能够在假日或闲暇时间体验乡村田园生活,方便人们就近休闲旅游观光,在工作之余放松身心,陶冶情操[4]。

三要以“共享发展”促生活富裕,走共同富裕之路。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要紧紧围绕“生活富裕”做文章。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落脚点,只有解决了农民的收入问题,才能实现消除城乡差别。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有利于拓宽城郊农民就业渠道,实现城郊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促进城郊农民增收,提高城市周边乡村的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要加大农民劳动素质、岗位技能的培训,推动农民高质量就业,鼓励农村年轻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吸引农业技术人才落地生根;要完善农村创业致富平台,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和物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等载体,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基地,让农村成为创业创新的新天地;要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有条件地采取抱团发展模式,或与社会各类经济实体联合发展,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3.4 保障4种要素支撑

一要优化人才要素供给。要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为根本,健全完善新型农民培育体系,加大现代职业农民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和提升新型农民职业化进程与水平;要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农村紧缺人才定向委培工作,培养和储备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农业人才队伍;要完善招才引智聚才长效机制,重点引进农业科技类高层次人才、农业优势创新团队、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促进各类农业科技高端人才向农村集聚。

二要优化土地要素供给。要优化完善农用地政策,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要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鼓励盘活存量用地和低效用地,将节余用地指标用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产业发展;要盘活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鼓励进城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农村宅基地,促进土地有效开发和优化利用,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做好用地保障。

三要优化资本要素供给。乡村振兴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同样也需要资本要素的投入。要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和投融资模式,整合涉农财政资金,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政策体系与机制,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打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5];要加快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加大资金支持,提升农业保险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保险机构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四要优化服务要素供给。要全方位提升供销社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着力打造以区供销合作社为主导,以社有企业、基层供销合作社、农民合作社为骨干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要探索政府集中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的新模式,让农业技术、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更加高效地传递给广大农户,助力农业产业兴旺;要构建“互联网+”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建立与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

4 参考文献

[1] 刘洪银. 都市农业融合发展中推进资本下乡机制研究[J]. 财会月刊,2021(13):142-147.

[2] 刘玉博. 加速中国都市农业发展路径探索[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4-26.

[3] 毛联瑞.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路径优化探究[J]. 南方农业,2020(14):97-98.

[4] 杨坤,罗永,李根,等. 成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4):208-210.

[5] 何玉芹. 以都市农业发展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的路径研究—以湖北荆门为例[J]. 荆楚学刊,2021(22):78-82.

(责编:王 菁)

作者简介 顾怡(1975—),男,江苏南通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农业农村,乡村振兴。

收稿日期 2022-03-29

猜你喜欢
海门乡村振兴
海门赞
海门打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海门:环保“啄木鸟”盯牢水环境
我们在行动
——记海门少代会采访
海门农民为何能够增产又增收
海门的集团联营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