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育机制研究

2023-05-30 16:23李杨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新工科大学生

摘 要:在新工科背景下,构建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育机制具有重大意义。在实践过程中,应明确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求新”“求变”“求异”“求巧”的目标指向,把握彰显高校育人特色、夯实骨干力量根基、锻造学生综合能力、注入不竭科技动力的关键内容,并从贯彻科技创新理念,完善专业教育体系;培植社会支持土壤,对接科技市场需求;发挥学生主体价值,巩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重塑文化创新环境;科学利用多元载体,全面渗透创新精神等方面加以实践。

关键词:新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强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3)03-0084-04

自2017年2月以来,为顺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要求,新工科建设成为教育部积极推进的重点工作之一,旨在通过开展兼具新理念、新质量、新体系、新模式、新结构的新工科教育框架,来满足社会发展趋势下对工科领域人才的多维度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针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等提出一系列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于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视度。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基于因势利导思维,重视创新精神在人才价值发挥方面的驱动力量,进一步加大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育力度,巩固我国科技建设根基,把握时代机遇。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于人,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肩负着引领行业创新、推动国家发展的时代使命,只有将科技创新意识深度根植于高校教育体系当中,才能开创新的中国“智造”时代,激活各行业不断革新进步的生命力。

1 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育的目标指向

1.1 基于知识社会环境的科技创新分类

科技创新即通过创造与利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生产方式等要素来开发新产品、设计新服务功能的过程,包含原创性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1]。其中,原创性科学研究主要涵盖探索新理论、梳理新逻辑、总结新方法等方向,目的在于对未知的研究领域做出探索;技术创新主要涵盖对已有的技术体系、生产方式进行改造升级等方向,目的在于提升产业附加值,占领更大的市场空间。在原创性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融合下,人类对于事物的认知面可得到不断延伸拓展,利用知识与技术实现再创造。

基于当下知识社会环境,可将科技创新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三类。其中,技术创新依托于已有的理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完成验证与经验总结,并反作用于理论体系的补充完善中,能够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管理创新是在宏观调控原则下,为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提供所需的环境,并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方法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运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知识创新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常以思想观念、公理体系等形式存在,属于思维科学的创新。

1.2 科技創新意识的构成要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可反作用于存在。对于个体而言,意识是认识存在事物的必要前提,也是对外界输入信息做出反应及反馈的过程[2]。科技创新意识是人们在科技领域产生的感觉、知识、思维等要素的集合,也是进行科技创新与产出的基础,对于人类社会的产业创新进展有着直接影响。科技创新意识主要由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创造意志四个要素共同构成。其中,创意动机即开展创造活动的根源;创造兴趣是促使科技创新主体投入创造实践的潜在因素,影响着具体行为走向;创造情感具有较为明显的主观性,是驱动个体参与创造活动的心理因素;创造意志则关系着个体能否在创造过程中保持应对困难与挫折的决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自制性[3]。

1.3 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育的目标指向

随着科技创新重要性的凸显,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养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具体的目标指向可归纳如下。

一是求新。科创创新意识的核心特征在于“新”,大学生首先需要树立起突破当下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的认知,才能投身于具体行为活动中。因此,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应以求新为先,致力于引导大学生脱离传统思路桎梏,为主体创新带来新的指导。

二是求变。科技创新是在已有的科研成果基础做出进一步求知与改变的过程。大学生可通过丰富自身科技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探索一切可改变、可优化的点,实现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三是求异。富有创造力的科技需要以一定的逆向思维作为支撑,不能仅仅延循已知事物普遍真理,而要敢于尝试“标新立异”的实践,这也是科技创新主体科学素养的一大衡量指标。

四是求巧。在做出科技创新构想的前提下,科技创新主体还应思考如何以最便捷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这种“巧思”直接反映着科技创新意识的层次,也是创造发明活动的重要前提。

2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内容

2.1 彰显高校育人特色,升华高等教育底蕴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育人目标较之过去出现了明显升级,将学生综合科技素养建设作为一大重点任务,关注学生对于世界的理性认识与改造能力,这也是高等教育的特色底蕴所在。《高校教育法规》指出,培养具备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是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4]。对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既是高校“传道”精神的体现,也是高校育人工作核心价值的直观反映。大学生在教育引导下形成科技创新意识后,能够更充分地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产出能力,形成能够驱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因素,这一成果也将直接体现在高校的办学实力层面,带动我国高校综合育人水平的全面提升。

2.2 夯实骨干力量根基,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兴国战略践行至今,我国制造业已迈入全新发展阶段,生产模式也发生重大转变。在此背景下,国家对于科技型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只有在保障高质量科技人才输送的前提下,才能对各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源源不断的驱动作用。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有必要通过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来进一步夯实科技骨干力量根基,为各个产业输送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精尖人才,将传统生产模式下的工匠精神渗透于现代化制造产业当中。创新能力是产业革新与技术革命的根源,因此,科技创新意识的培育必须从教育阶段着手,在习近平总书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引导下,掌握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利用规律的科技创新能力,驱动国家产业的转型升级[5]。

2.3 锻造学生综合能力,激活内在发展潜能

知识经济时代下,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层面,既需要积累一定的专业知识厚度,也需要掌握将所学知识最大化利用的能力[6]。通过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实践操作,学会主动思考与主动质疑,对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如何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改革建立起初步的认知,了解个体力量在社会整体发展中的重要构成意义,树立自觉参与科技建设的意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励学生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自身在未来岗位中的竞争力,正视自身在行业竞争中的不足之处,在不断尝试与突破的过程中激活内在发展潜能,从而紧跟科技行业发展步伐,致力于成为未来科技创新事业的中坚力量。

2.4 注入不竭科技动力,抢占国际竞争先机

基于当下世界多极化格局可知,要在国际竞争中抢占有利先机,就必须全力夯实国家科技根基,通过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逐步掌握核心科技,摆脱在科技方面受制于人的局面。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科技领域的重要主体,科技创新意识的培育直接关系着国家科技力量储备问题[7]。通过不断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能够为国家科技建设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为奠定科技强国地位带来有利基础。

3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养路径

3.1 贯彻科技创新理念,完善专业教育体系

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主阵地,在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关键职能,应立足于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教育体系,将科技创新理念贯彻落实于各个育人环节当中,形成自上而下的推动效应。

首先,构建完善的工科专业科技创新教育机制。在及时革新高校教育观念的前提下,从学生个人乃至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出发,建立工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将关注重点由单一的书面成绩转向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层面。譬如,脱离以往“唯成绩论”的局限,在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创新意识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变化、科研兴趣的具体方向等,摒弃以往只关注科研成果的功利思想,以兴趣、责任为激励学生创新的内在动因,从而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其次,加大新工科专业的资源投入力度。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既需要精神层面的引导,也需要一定科研资源基础的支撑。因此,高校可面向新工科专业加大资源的投入力度,一方面可通过增加科研经费拨款来进行设备、环境方面的建设,支持大学生将科技创新构想落实于实验乃至实践中;另一方面可通过引进科技领域高精尖人才或其他地区优秀师资,不定期举办专业讲座,开阔学生视野,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科研资源投入,使大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科技信息,获得更有力的资源支持。

最后,设计科技创新导向下的工科专业考评机制。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产生过程及成果,高校可创建一套贯穿学习过程始末的对应考评机制,在指标设计中指向科技创新目标下应解决的关键问题,如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兴趣、对当下科技环境变化的认知、掌握的科技应用技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评价体系改革的基础上形成潜移默化的引导效应。

3.2 培植社会支持土壤,对接科技市场需求

社会环境可在无形间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产生影响,在积极的社会支持土壤下,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心理认同度、实施信心也将得到显著提升。因此,可进一步深化高校工科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对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元的科技创新支持。

首先,营造良好的社会科技创新文化环境氛围。研究表明,社会文化氛围及价值导向可对大学生的就业方向、职业信仰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可通过主流媒体宣传科技领域取得的先进创新成果,以积极正面的科研案例来重塑大众对于科技创新意义的认知,对大学生群体起到精神激励作用。同时,各科技学术研究领域之间可深化协作交流,巩固多学科交叉基础,鼓励大学生主动吸收不同学科的研究理论成果,为提出新观点、找到新思路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提高社会对于新工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关注度。针对社会大众对于科研领域了解不足的现状,可進一步增加高校新工科建设中大学生科技创新情况的对外报道,使大学生在获得外界反馈的前提下获得更高的成就感与社会归属感。同时,借助社会监督效应,还可搭建起更完善的科技创新监督体系,严格抵制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抄袭学术观点等不当竞争现象,肃清高校科研风气。

最后,深度调研市场需求数据,找准科技创新方向。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关注各个产业市场近年的科技利用走向,对未来科技前景做出准确预估,用作科技创新方向的参考。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对接,开辟大学生提前熟悉岗位与市场的通道,将实践经验反作用于科技创新意识的提升。

3.3 发挥学生主体价值,巩固科技创新能力

大学生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应主动将自身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作为自我提升重点,致力于发挥更大的主体创造价值。

首先,培养敢于质疑、勤于求证的精神。科技成果的产出大多来源于创造者对已有经验的质疑与延伸,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形成也应以摆脱思维定式为前提,大胆创设新的思路与条件,并经过实践验证新思路的可行性。如在论证过程中发现新思路的实施存在一定盲点或误区,则对其中不可行的内在原因进行剖析,在不断归纳总结中转化为个体的科技创新经验。

其次,扩大多学科知识储备量。科技创新活动所需的知识基础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特征,大学生可在专业知识研习基础上,通过选修其他专业课程、整合学界先进理论等举措,了解不同学科的内在规律与相互交叉点,选择性用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来补充本专业知识体系的局限性,在知识重组的过程中锻造知识应用能力。同时,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及教师展开积极的交流合作,共同探讨交叉学科中出现的问题,并从他人的见解中汲取养分,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储备。

最后,参与团队协作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大部分是在多方合作的基础上达成的,大学生可在专业学习中通过积极参与团队协作活动,来了解自身在科技创新中的优势与不足,提高取得成果的效率。同时,合理规划团队成员负责板块,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避免重复劳动现象发生。

3.4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重塑文化创新环境

大学生对于所学专业乃至未来从事职业的认同度是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8],可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方向出发,使学生在浓厚的科研文化氛围中自愿自发地产生科技创新意识。

首先,全面渗透社会主义工匠文化。基于社会文化对于个体思想与行为素质的关键影响,应将我国传统工匠精神文化渗透于新工科教育链条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开发工匠精神导向下的科技创新制度,如鼓励大学生积极获取职业资格认定证书,设计科技创新成果评价体系,对于取得优秀成果的大学生予以发放奖状、增加学分等奖励。

其次,将科技领域职业楷模案例引入课堂。大学生对于职业道德标准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行业内常见风气及领军人物的行为表率。因此,在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可通过整合业界、学界的先进人物事迹,作为案例资料在课堂中进行讲解,引导大学生充分感知这类职业楷模表现出的良好职业道德品质,并主动学习效仿。同时,将家国情怀信仰教育融入新工科建设体系中,在科学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前提下,明确大学生在未来国际竞争环境下的责任与义务,视国家建设为己任,自觉践行科学社会主义要求。

3.5 科学利用多元载体,全面渗透创新精神

教育活动需要依托于一定载体进行,尤其在科技创新领域,更应立足于大学生学习需求与发展情况,充分利用多元载体,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学习资源。

首先,丰富活动载体。积极组织各类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校园竞赛活动,学生可在活动中展示发明创造成果,或讲解科技理论发现等,通过以短视频等形式将活动内容发布于线上,便于与更多人群展开交流探讨。

其次,丰富管理载体。一方面,可借助大数据技术优化高校内部教学管理体系,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科技创新意愿及动向进行实时观察,从而找准教育引导的切入点,对一些有违正确价值观的行为误区进行及时纠正。另一方面,将大学生的学习进度、科技创新成果等信息纳入教学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横向对比各阶段的科技创新行为表现,并根据对应评价指标给出相应评分。

最后,丰富文化载体。为增强科技创新文化滋养效果,可进一步开发高校图书馆资源,包含线下资源与电子资源两个方向,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借阅专业书籍,补充自身知识体系。同时,发挥校园多媒体平台、校园报刊、校园广播等媒介的文化宣传功能,使学生能够及时接触到科技领域最新信息,增强专业认同感。

结语

综上所述,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育成为高校育人目标中的重点任务之一,对于高校办学水平、社会科技产业、学生个人发展、国家人才储备而言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在未来新工科建设中,可进一步从完善专业教育体系、培植社会支持土壤、发挥学生主体价值、重塑文化创新环境、科学利用多元载体等方向出发,全方位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建设,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综合提升。

——————————

参考文献:

〔1〕王莉静,田子欣.面向实践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新工科专业融合探索——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3):74-77.

〔2〕吴化勇.“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为例[J].科技与创新,2022,34(05):75-78.

〔3〕孙伟斌,周新伟,程有坤.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探索——以哈尔滨理工大学土木建筑类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5(08):52-53.

〔4〕周石磊,罗晓,岳琳,吕鹏翼.“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常见问题及解决途径[J].科技风,2021,6(20):169-170.

〔5〕王章豹,郑筱,李杨,黄驰.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21,39(02):30-38.

〔6〕马旭梅.论“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J].知识经济,2021(22):53-54.

〔7〕张玮.创新创业孵化及人才培养模式研发与实施——以科技创新的孵化载体为主体平台[J].科学与信息化,2023,24(01):22-24.

〔8〕耿懿洋,郝文萌.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其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J].黑龙江科学,2022,13(16):112-114.

收稿日期:2023-01-22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厅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项目:工程运筹学(2022ghjc053)

猜你喜欢
新工科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工科”背景下职业院校工程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