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人民幸福安康贡献民政力量

2023-05-30 09:10赵庭朴
唯实 2023年3期
关键词:民政民生高质量

赵庭朴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彰显了人民领袖“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深厚情怀,为做好新时代民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找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政工作的落脚点和抓手,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品质民生保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牢牢把握新时代民生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面对民生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完善民生保障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作为全国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省份,江苏承担着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重大任务,面对的民生诉求也更加丰富多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四个必须”的明确要求,聚焦“四个走在前”重大任务,紧紧围绕人民幸福安康这个最终目的,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用力用情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以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强化基本民生保障,筑牢共同富裕坚实底板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在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要持续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加强对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帮扶,帮助困难群众實现共同致富,共享发展成果,确保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一户不落、一人不少”。

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在对象分层上,不断丰富和拓展低收入人口的内涵和外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同步,逐步提高对象认定标准,完善多维认定体系,健全动态监测和主动发现机制,将更多人群纳入保障范围,编制一张覆盖范围更广、保障水平更高的兜底保障安全网,筑牢防返贫致贫的堤坝。在政策分类上,根据劳动能力、困难类型、困难程度等因素,制定更加完善的救助帮扶政策。既要实现综合保障也要实行分类救助,既要具备兜底性也要体现发展性,逐步形成覆盖全体低收入群体的差异化救助政策体系。

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形成公益事业助力民生保障的良好氛围。着力构建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发力的共建共治共享基本民生保障格局,探索更加立体多元的民生保障模式。加快慈善事业发展,健全政府民生保障与慈善力量对接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发动、基层提出需求、社会供给服务,广泛调动慈善力量参与到基本民生保障工作中来,切实解决政策之外政府“有心无力”、社会力量参与“有力无序”等问题,做到民生保障多向发力。

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聚焦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独居和空巢老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生活困难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困难群体,开展定期摸排,建立“及时吹哨、联动响应”机制,根据困难情形全面落实困难群体帮扶政策,全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切实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

三、增强基本社会服务供给,保障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

基本公共服务是维护经济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民政部门作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部门,要加强老年人、未成年人服务保障,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倡导文明新风,推动各项基本公共服务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强化“一老一幼”服务。贯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持续推进“苏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老年人安享晚年。针对老年人生存安全、生活需要、照护需求等问题,严格落实基本养老服务目录清单,建立健全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加强普惠型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围绕“幼有优育、病有良医、残有康助”的发展目标,推进“苏童成长”儿童关爱体系建设。健全困境儿童“主动发现”机制,开展“类别化+差异化”关爱服务,增强困境儿童兜底保障;实施儿童福利机构“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质量提升年行动”,推进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建设;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网络,研究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建设和服务指引,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优化服务供给方式。加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夯实城乡社区基础平台,强化基本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全面推动线上政务服务门户(平台)和线下村(社区)服务站点融合发展,为社区居民提供智慧便捷服务。推进数字化转型,实行民政领域社会救助、婚姻登记、残疾人两项补贴申请等服务“省内通办、跨省通办、一网通办”,“婚育户”“身后事”等服务一件事联办,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深化民政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民政服务事项办理标准,提升民政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工作与民政各项业务深度融合,与综合治理、教育、司法、卫生健康、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相关业务有机结合,丰富和拓展社会工作服务内容,为人民群众提供专业化服务。

倡导弘扬文明新风。建立健全“以精神奖励和社会优待为主、适度物质回馈为辅”的志愿服务激励制度,提高志愿者的荣誉感和获得感,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民生保障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弘扬志愿者“奉献友爱”精神,形成人人参与、自我服务、自我治理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倡导婚事新办、简办,传递健康的婚姻价值观;大力宣传现代文明殡葬理念,引导群众树立新型丧葬观;倡导健康幸福的生活观,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邻里相帮、热心公益的良好风尚。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第46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学员,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民政民生高质量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冬奥会中的“民政身影”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救助寻亲,民政做了什么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