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水平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江苏使命

2023-05-30 14:49袁小慧陈秋语
唯实 2023年3期
关键词:江苏发展

袁小慧 陈秋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江苏作为中国经济“压舱石”,在奋进新征程中责任重大,必须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肩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勇担“经济大省挑大梁”时代重任,谱写新时代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更加绚丽的华章。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成效显著

江苏谨遵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改革创新,积极主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持续突破。2022年江苏GDP首次突破12万亿元,实现连续3年跨越3个万亿元大关,江苏经济的韧性和活力不断彰显。

在助力加速国内大循环方面,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基本盘。始终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2022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达37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首次突破3%大关,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4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8.5%。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引领、以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三大实验室为重点的重大科创体系初步建立,2022年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左右,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3%,稳居全国首位,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6.4,连续八年全国第一,勠力打造制造强省、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多举措扩大内需,出台“苏政40条”“苏政办22条”“42条”等一揽子稳企纾困政策,举办“苏新消费·金秋惠购”主题系列活动、“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文旅消费推广活动等,针对个性化消费需求积极培育新消费场景,大力恢复和提振消费。

在积极参与国际循环方面,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2022年江苏全省外贸进出口5.4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12.9%。实际使用外资305亿美元,规模居全国首位,外资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外资增长迅速。江苏自贸试验区设立三年以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累计探索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96项,其中11项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在国家部委完成备案、88项在省内复制推广,成为江苏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强劲助推器。平台载体能级持续提升,各类特色园区蓬勃发展,6家开发区位居国家级经开区考核评价前30位,苏州工业园区实现“七连冠”。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风险挑战

尽管在国际局势动荡、疫情反复的背景下,江苏经济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动能,但仍然面临较多的风险挑战,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内需潜力释放等领域仍有不少困难。

关键核心技术“攀高峰”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江苏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仍处于模仿创新阶段,高端装备、高端芯片、核心零部件仍面临瓶颈制约,基础零配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设备、基础软件“五基”领域进口依赖度依然较高,从“0—1”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2022年江苏省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支出比重為4.5%左右,相比之下,我国整体平均水平达到6.32%,上海更是高达9.5%,江苏基础研究投入明显不够。而从“1—100”的科技加速器的缺位,又使得许多初具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难以茁壮成长,导致江苏在引领产业链发展的龙头企业方面与广东有明显差距,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

现代化产业体系“生根发芽”养分不足。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分工调整影响,江苏制造业价值链“低端锁定”仍未彻底破解,纳米新材料、集成电路、智能电网等优势产业链存在薄弱环节,产业链韧性、自主可控性、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省域内产业分工体系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例如,江苏锂电池产业基地多达69个,常州、南京、盐城、苏州等地在新能源动力电池方面均出现雷同布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困难重重,“智改数转”在认识、能力、政策、安全等方面亟待突破,绿色化生产呼吁绿色技术、绿色消费和清洁能源。

消费投资“双管齐下”扩大内需。激发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就要让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2022年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28万亿元,同比仅增长0.1%,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居民消费意愿、消费潜力依旧疲软,消费市场尚未回暖。尽管苏州、南京作为省内经济发达城市入选了“国际消费中心潜力城市”,但仍存在商圈口碑欠佳、消费品牌缺乏多样性等通病,难以深度释放城市消费空间和市场潜力。在有效投资方面,从行业来看,制造业投资增长贡献率达94.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增长较快,高技术产业的投资增长贡献率不足2%;从投资主体来看,民间资本投资主力军作用不突出,在交通、能源、水利、城建、养老、农业农村等重点行业和领域仍存在“玻璃门”。

城乡区域协调“两条腿走路”磕磕绊绊。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连续13年缩小,但财产性收入占比在2021年差距扩大,在一定程度加剧了城乡绝对收入差距;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仍有较大差距,城乡公交服务质量“一个标准体系”有待完善,行政村5G网络、“双千兆”网络覆盖面有待拓展,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有待提升。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苏中、苏北地区在交通基础设施、工业、科技创新、人才等领域存在短板,苏南地区2023年将基本实现所有区县高铁全覆盖,苏北高铁建设仍需加码;南北共建产业园区对先进管理理念、科技创新能力、高端人才团队的重视不够;21个经济总量过千亿的县市,苏北地区仅占4席。

对外开放“美美与共”道阻且长。随着外部不确定性增强,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江苏粮食和能源需求缺口大,2022年1—8月江苏大豆进口额876286.0万美元,占全国大豆进口总额的21.40%,排名全国第一,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高,防范化解重要领域风险的任务依旧艰巨。与此同时,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利用外资也存在一些堵点,在内外贸一体化的监管和标准体系、服务业开放的规制融合体系、新兴领域开放合作的规则引领体系等领域还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存在差距。受上海虹吸作用影响,江苏外资总部经济发展缓慢,难以形成集聚完整产业链的龙头企业,苏州工业园区是省内首个且唯一的“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通过外资促进省内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效果不明显。

更高水平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对策建议

坚持以我为主,增强经济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强化创新引领作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快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三大重点实验室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扩大基础研究计划专项资金,强化财政激励作用,探索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奖补工作。链接科技和产业桥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推广应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科技体制改革经验,加强省地联动布局科创平台。深化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等科技配置载体作用,加速优势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同时,实施新一轮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全面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例如,苏南地区突出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南京、苏州等人才集聚的中心城市创建国家高水平人才平台,在人才国际竞争中形成比较优势;苏中地区突出高技能人才、卓越工程师,促进人才支撑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苏北地区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契机,大力推广柔性人才引进制度,打造区域特色人才“强磁场”。

牢守实体经济发展着力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抓住重大项目“牛鼻子”,积极成立工作专班全程跟进,及时掌握项目难点堵点,为重大项目建设全过程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依托“链长+链主”的双链驱动模式,建立和实现全流程、全要素、全链条、高技术、高收益、高保障的现代产业体系。统筹重点产业链建设,左端争创科创头雁,中间生产端打造隐形冠军,右端促进品牌崛起,从而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价值增值,提高产业链发展韧性。同时,在融入全球价值链中提高产业链的安全性和可控性,增强江苏优势产业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主动权和先发优势。结合首批8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設名单,包括基因与细胞技术、集成电路制造、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生物药、电子元器件、动力船舶、高分子膜材料、动力电池产业,培育区域特色战略性优势产业,通过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的融合发展、协同创新,加快形成规模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据要素转化为经济动能的载体,重点在扬子江城市群、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沿海经济带、中国(江苏)自由贸易示范区等区域高质量部署5G网络,加快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智能电网等重点行业的专网建设,逐步推广未来网络、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应用。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建设5G全连接工厂,推动中小企业“智改数转”,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提升适配水平,促进供给和需求的良性互动。增强消费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关键作用,贯彻落实“促消费23条”等政策,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新形势下的就业促进机制,推动消费增量提质。适应农村电商、跨境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型消费需求,加快“智慧商店”“智慧商圈”“智慧街区”等新兴消费载体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形态下消费内容和消费行为的优化升级。继续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高技术制造以及民生等领域的投资力度,补短板、锻长板,盘活存量资产,多措并举扩大有效投资。提高供给质量和灵活性,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消费需求变化,扩大中高端供给。着力深耕细分市场,打造本土高端品牌,挖掘“老字号”传统文化资源价值,增强“江苏制造”吸引力、竞争力,以高质量供给对接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好的消费需求。

坚持协同联动,优化循环畅通的空间载体和布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深入发掘乡村旅游特色,实现与城市旅游的错位发展,以地域特色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因地制宜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特”,并借助“苏韵乡情”旅游推介会打开特色资源转化通道,促进各地生态、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和农贸市场建设,推动高标准农田、农机装备、粮食仓储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鼓励苏南和苏中地区结合实际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显著改善。深入推进农业减排固碳与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重点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进一步提高市民化质量。继续深化南京、无锡、常州、苏州等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探索都市圈地区省内城市之间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

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打破苏南苏中苏北梯度划分的“位置锁定”,以区域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为基础,实现由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变。重点发挥扬子江城市群创新策源地和经济主战场功能,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沿海经济带重在陆海统筹、江海联动,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推动钢铁、能源、石化等临港产业绿色转型。淮海经济区重点提升城市能级,打造中心城市,增强辐射引领作用。江淮生态经济区重在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加快跨江融合,以常泰长江大桥、江阴靖江长江隧道、海太过江通道等交通工程持续完善跨江通道建设,积极打造南通沪苏跨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常泰跨江融合发展示范区,积极调动区镇在跨江融合发展中的主体作用,通过产业联动、科技联创沟通长江两岸。深化南北结对帮扶合作,在“四项转移”“五方挂钩”“园区共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南北挂钩合作领域,医疗卫生领域着力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一批公办学校南北共建,文旅产业以苏南理念和经验加大对苏北优质文旅项目和产业的扶持,着力增强苏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坚持内外促进,提升参与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贯彻落实“跨周期调节稳外贸14条”“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16条”“保稳提质12条”等系列举措,探索“水水中转”“中欧班列”等保物流畅通新方法,大力支持公共海外仓的建设和使用,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更好服务国内经济发展。多措并举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提升全球要素资源吸引力。推动外资进入制造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地方优势产业,优化外资利用结构,办好“连线全球”系列活动,实施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开展外企圆桌会议等“外企与部门面对面”机制性政企交流活动,着力稳住制造业外资,促进外资总部经济发展。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加快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探索步伐,分层次取消或放宽对外资的限制措施,结合发展实际深化增值电信业务、金融业等领域开放程度,推动国内市场规则和标准对标国际。积极探索服务业发展新路径,加快自由贸易区在服务贸易领域创新步伐,苏州和南京片区立足产业禀赋优势,连云港片区围绕陆海联运通道,在服务贸易发展方向上进行个性化探索,放大自贸区开放平台的政策叠加效应。要培育壮大服务贸易平台经济龙头企业,激活平台企业活力,增强江苏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新动能。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推动改革向纵深推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问题为导向,从分类改革、建立混改模式,创新国资监管方式、引入市场化考核指标等方面发力,以“江苏方案”推动国企改革走深走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减轻税费负担,进一步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助力中小微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夯实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健全基础性制度,加强产权保护,深入推进《江苏省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推动“证照分离”改革、“多证合一”改革;优化信用信息系统,全面推进政务诚信、个人诚信等重点领域建设,及时总结推广8个示范区的经验做法。强化保障体系,完善财税体制、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驱动财政转移向苏中和苏北地区倾斜,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监管,进一步深化“穿透式”监管,持续实施50家影响力金融机构动态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充分利用大数据、“江苏监管局金融监管系统”等技术提高金融监管效率和水平。

正確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加快制定实施《江苏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强化统一规则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深化江苏区域性股权市场区块链建设试点工作,畅通要素市场流动。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网上办、不见面”审批,着力推进“一网通办”“一件事”等改革,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积极鼓励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江北新区等区域在制约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制度上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责任编辑:张蔚菊

猜你喜欢
江苏发展
Changes in China in the eyes of a foreigner
数读江苏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