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进江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05-30 16:50王均柏
唯实 2023年3期
关键词:江苏海洋经济

王均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稳步增长。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但也存在一些弱项与短板。本文基于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现状,深入剖析发展短板所在,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对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所裨益。

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江苏地处“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交汇区域,拥有全国最大的沿海滩涂、湿地和辐射沙脊群,区位优势突出、海洋资源禀赋优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持续构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海洋发展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海洋经济作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蓝色引擎”作用持续发挥。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21年,江苏全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9248亿元,相较2012年的4723亿元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7.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9%,持续助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十三五”期间,传统海洋产业创新发展模式,绿色转型步伐加快。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迅猛,年均增幅达19.4%,第三产业占比累计增加4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增长点从传统海洋产业逐步转向新兴海洋产业。

全域空间布局实现新跨越。沿海沿江区域互补、南北联动,要素流动和产业协作发展成效明显,海洋经济发展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格局基本形成。2021年,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为4818亿元,沿江地区(不包括南通)海洋生产总值为4351亿元,非沿海沿江地区海洋生产总值为79亿元,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2.1%、47.0%、0.9%,以沿海地带为纵轴、沿长江两岸为横轴的“L”形海洋经济布局基本形成,沿海、沿江地区成为海洋经济发展主战场。

新发展格局构建取得新成效。依托资源禀赋,致力走好绿色增长、生态发展之路。2021年,江苏全省海上风电累计裝机容量达1183.5万千瓦,规模为国内最大,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海上风电发电量达185.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5.6%。形成射阳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大丰风电产业园等多个海上风电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初见端倪,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形成基于内生需求的涉海加工制造业循环体系。海工装备产业体系不断升级,总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通泰扬”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成效明显,涉海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

海洋科技创新水平实现新提升。江苏在深海探测、海洋遥感、海洋药物、海洋渔业等领域建成多个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重点打造的江苏省实验室“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初步建成世界集成规模最大的船舶与海洋装备总体性能试验设施群,江苏智慧海洋产业联盟、海洋装备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集成和创新引领作用持续发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在南海“造岛”、连云港港赣榆港区10万吨级航道工程建设等国内国际重大工程项目中展现卓越能力。

政策保障取得新突破。2019年6月,全国首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江苏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正式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法治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2021年11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海洋经济发展,推进海洋强省建设。2021年8月,《江苏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印发实施,沿海沿江十市编制出台地区“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实现省域全覆盖,江苏省委、省政府“全省都是沿海、沿海更要向海”部署初见成效。

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短板

与广东、山东等沿海省份相比,江苏海洋经济发展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与经济大省、科教强省的地位很不相称,是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块明显短板。

海洋经济对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不足。江苏海洋经济总量在全国11个沿海省份中基本徘徊在第6位,与广东、山东等省份存在较大差距。客观上,有江苏管辖海域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海洋化工几乎为零的原因。但是从“十三五”期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增速低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来看,海洋产业体系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制约着“蓝色引擎”作用发挥。一方面,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尚未形成规模,贡献度不足;另一方面,作为江苏海洋经济四大支柱产业的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旅游业,均属于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总体增长乏力。以海洋船舶工业为例,虽然江苏造船三大指标稳居全国首位,但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比重偏低,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高,且整体发展受国际贸易和国际油气市场影响,周期波动较大,时有弃单或打折交付情况。因受国际原油价格急剧下滑、海工市场持续低迷影响,2017年南通润邦海洋与挪威海工船东Golden Energy Offshore Services AS 两艘平台供应船遭遇违约撤单,2019年以64%折扣重新出售,损失总计达1680万美元。

港产城融合发展亟待提升。江苏海洋经济发展“L”形江海联动格局虽已基本构建,但本应成为海洋经济发展主力军的沿海三市,融合共生的陆海产业发展格局却尚未形成。一般认为,海岸线向陆域延伸100千米内区域是陆海互动发展核心区域,陆域经济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产业和腹地支撑,海洋经济则提供陆域经济发展所需海洋资源、服务便利和集聚效应。以此观察沿海三市,腹地经济和临港产业支撑不够,港口发展明显后劲乏力。2021年,江苏沿海港口(不包括南通港)货物吞吐量3.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541万标箱,连云港港一家占71%和93%,但其货物吞吐量不及苏州港一半,集装箱吞吐量只占苏州港62%。江苏沿海地区虽有国家级、省级临海开发区等功能园区,但囿于特殊地理条件,沿海三市依托港口的海滨城区与主城区相分离,加之开发较晚,城建等基础设施配套明显落后于主城区,与鲁、浙、闽、粤沿海地区相比,滨海城区在科技、人才、资本等涉海高端要素虹吸集聚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港产城融合发展支撑能力明显不足。

涉海科技短板仍是优势海洋产业高端化重要制约。作为江苏海洋经济优势产业的海洋船舶工业和海工装备制造业,大约50%以上的船舶关键配套设备和70%以上的海工关键配套设备需要进口,海洋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产业核心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国外。此现状,固然有船舶海工装备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因素,但科教大省科技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江苏科学与技术研发机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海洋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数量均位居沿海省份第四位,海洋科研和海洋教育有一定基础,但无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级海洋科研机构发挥平台连接作用,海洋科研机构和技术创新人才占比较少且分布较散,“政产学研”合作共赢创新生态环境尚未形成,创新资金分配不够科学、各项科技计划之间缺乏紧密协同、技术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使得研究机构与生产脱节,产业链与创新链衔接不畅,涉海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

产业结构调整仍显滞后。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2021年,江苏海洋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8%、46.6%和47.6%,虽已从长期的“二三一”结构调整为“三二一”结构,但二、三产业大体处于相同水平。江苏海洋经济中第二产业长期占比较高,基本契合江苏制造业大省、强省的现实情况,但海洋服务业发展的滞后与短板也不容忽视。其一,港口整合推进不尽如人意,港口間未形成集聚效应,同质化竞争依然存在;其二,高品质多样化滨海生态旅游产品和贯通滨海、联动内陆的多彩旅游线路开发尚处于较低水平,海洋旅游资源未获充分发掘;其三,海洋技术扩散、海洋成果转化、海洋科技评估、海洋创新资源配置等海洋科技服务业,尤其是研究开发、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尚不充分,与江苏船舶海工制造大省、强省地位并不匹配。

就产业内部结构来看,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仍需加大力度。海洋渔业是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无论海洋捕捞还是海水养殖基本仍处于近海,深远海养殖和远洋捕捞与山东、福建、广东等省份差距较大。江苏作为船舶海工装备制造大省,总装制造优势突出,但基本处于产业链下游和终末端,上、中游和中高端仍不同程度受制于人,关键核心配套替代率较低。海洋交通运输业除港口集聚效应不高、同质化竞争现象依然存在外,大多港口承担的是喂给港角色,造成货物吞吐量大,但货物周转量不高、集装箱运量占比低。2021年,江苏海运货物周转量全国占比不到8%,这与江苏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万吨级以上泊位数、货物吞吐量、亿吨大港数等多项指标均位列全国第一明显不匹配。

补齐短板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正处于总量规模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分工合作日益紧密、区域协同日益强化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的积极构建江海河湖联动发展格局,加快打造沿海高质量发展增长极要求,是当前补齐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短板,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

转变观念,增强经略海洋意识。江苏虽然是海洋大省,但沿海地区长期处于经济“洼地”,由此造成的重陆轻海观念长期存在。海洋是资源富集的“聚宝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扩大生存和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海洋是现代科技的“新战场”,谁率先突破关键技术,谁就能掌握海洋资源开发的主动权,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海洋还是新兴产业的“策源地”,海洋科技的重大突破,既推动了传统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又促进了海洋战略新兴产业爆发式增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苏北沿海地区扩大发达地区辐射效应,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21世纪,在世界主要国家都将目光和精力转向海洋的背景下,江苏作为经济大省,无论政府还是社会各界都应转变观念,增强经略海洋意识,扛起责任,积极发展海洋经济,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江苏力量。

陆海统筹,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为契机,以陆海统筹、区域协调为引领,科学编制实施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优化沿海地区发展空间格局,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沿海产业集聚带,增强沿海地区向海向陆双向辐射力。策应长江大保护战略部署,有序推进沿江沿湖(太湖)优质产能特别是大进大出产业向沿海地区升级转移,园区集中布局,拓展港口发展腹地和产业支撑。构建完善“飞地经济”合作机制,促进苏南地区与沿海地区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和地区间资源互补与协调发展,实现全省域内产业集群深度融合。统筹港产城融合发展,增加临港产业用地和城镇用地供给,推进港口、产业、城镇联动开发,促进人口、资源、科技、产业向港城集聚。

转型升级,构建特色彰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挥江苏制造强省优势,深度融合涉海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海洋服务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一是加减并用,转型升级传统产业。通过产能转换、改造升级、智慧制造等方式,加速落后造船产能出清,在保证船舶总装集成领先优势基础上,提升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比重,提高核心配套替代率。整治和规范近海渔业养殖,鼓励深远海养殖,发展休闲渔业、远洋渔业、海洋牧场及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实现传统海洋渔业向现代海洋渔业转变。加速港口统筹整合,实行错位发展,积极承接上海港转移产能,拓展远洋航线,创新海铁联运、江海联运模式,提高集装箱运输比例,提升货物周转量,扩大沿海港口对内陆地区辐射影响力,大力提升海洋运输业整体竞争优势。

二是破解瓶颈,跨越式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抓住国家建设“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长三角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综合产业集群”战略机遇,通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布局重大研发端和制造端创新平台,以“通泰扬”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为抓手,带动沿海特色产业基地和沿江特色配套集聚区发展,巩固江苏海工装备龙头地位。发挥江苏生物医药行业全国第一和科教强省优势,依托苏州、泰州、连云港等医药产业优势,重点推进海洋创新药物、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物医用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建设“蓝色药库”。推动风电设备关键技术攻关,提高轴承、齿轮箱和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水平;探索开展专属经济区海上风电试点,拓展海上风电发展空间;建立存量风电升级改造和退出机制,推进存量风电降本增效;依托海上风电,探索海上“能源岛”和运维母港建设。

三是生态优先,培育“生态绿+海洋蓝”滨海生态旅游目的地。放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品牌效应,贯通联动连云港“山海相拥、港城相融”、盐城“壮美世遗、栖息天堂”、南通“江海交汇、文旅融合”各类旅游资源,挖掘具有江苏地域特色的海盐文化、红色文化、农垦文化等,串联滨海城、镇、村、景,融合联动沿海地区三个“百里”特色风貌,打造贯通沿海、联动内地高品质旅游线路,形成滨海魅力文旅产业链,推进建设一批高端海滨旅游度假区和康养基地,构建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

创新引领,全面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围绕产业需求、资源优势、海洋科技发展趋势,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政产学研”合作共赢的生态环境。支持、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企业不为或力所不及的基础性研究、共性技术或前瞻性战略性技术创新平台,开展海洋产业前沿引领性、颠覆性技术研究,抢占海洋科技创新制高点;支持、依托涉海骨干企业建设海洋各主要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针对高端海工装备制造、高端海洋船舶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应用研究,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布局建设高水平专业化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高端创业孵化平台,构建市场导向的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打通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通道。

绿色发展,打造美丽江苏建设新典范。遏制海洋资源粗放利用、无序开发,提升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鼓励发展低碳、零碳海洋产业业态,开展钢铁、石化等临海产业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推动海洋经济由资源消耗型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向生态友好型转变。利用滩涂、滨海湿地资源,推进海洋碳汇研究和碳汇交易试点,丰富海洋生态产品供给。

(作者单位:江苏省自然资源厅)

责任编辑:张蔚菊

猜你喜欢
江苏海洋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数读江苏
江苏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