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05-30 21:41吴清锴 郑雪莲
新教育·综合 2023年5期
关键词:双减作业家长

吴清锴 郑雪莲

【摘要】小学课后服务存在内容形式单一、教师积极性不高、家长观念存在误区和体制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应健全工作制度,合理设计作业,开展特色服务多样化,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增强家长责任意识,才能实现中小学课后服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双减;小学“5+2”;课后服务

“双减”政策发布后各地积极针对自身在课后服务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整改和优化,取得了卓越的发展。但与此同时,许多学校仍然存在着课后服务内容形式单一、教师积极性不高、家长观念错误和体制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本文将结合小学课后服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有效策略,助力中小学课后服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小学课后服务实施存在的问题

1.体制机制不健全

在社会管理制度问题方面表现在:一是课后服务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目前地方课后服务大多以服务性收费方式为主来保障经费,地方财政在课后服务经费方面缺乏支持或支持不足,随着课后服务工作所产生的成本逐渐增加,而部分地方定价又过于保守,这无疑给学校运行带来了难度和挑战。二是课后服务落实若要取得实效性进展,需要各方通力合作。但目前政府在引導、协调和规范方面作用不足,家校协同性不高,社会支持匮乏的问题仍未解决。

在学校课后服务管理制度方面表现在:一是校长作为学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命脉”,其对课后服务的态度和推行是切实履责还是“敷衍了事”,都与课后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有直接关系。二是课后的作业是否安排合理。作业管理是“五项管理”的举措之一,如何在达到巩固知识的前提下控制作业数量和体现个性化服务是一大难题。三是课后服务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问题。课后服务延长了学生在校时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安全风险的可能性,学校需要针对教室环境设施和消防设备制定课后服务教室安全管理制度。

2.课后服务内容形式单一

在课后服务实施过程中,学校为了协调师资力量和保障学生安全问题,大多将学生安置在室内进行。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学生在本班教室内进行自主学习,由本年级或本班任课教师集中看护。此种类型大多课程都是在教室中进行,学生的活动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另一种是以学校组织的社团为依托,根据兴趣分班,以室内社团活动为主,室外社团活动为辅,全体社团学生同上一门课,在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方面相对欠缺。而在服务内容方面,学校由于场地、经费和师资等现实原因,基础服务大多以完成作业和阅读为主,特色服务以传统的音乐、美术和体育活动为主,缺乏新意。

3.教师负担加重

“双减”政策背景下的课后服务赋予了教师新的责任和角色,需要教师提升专业水平,随之而来的便是教师负担不断加重。一些教育资源缺乏的学校往往是一个教师同时兼任多种任务,他们既是学科教师,又要辅导课后作业,还要挖掘“特长”带好课后兴趣班,多重任务下的多元角色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现如今课后服务采取“5+2”的教学方式,即每周5天,每天至少有2个小时的课后服务,这在客观上增加了老师的工作时间,这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又加重了教师在工作、精神和心理方面的负担。课后服务时间的延长模糊了教师工作与生活的边界,长此以往,这种工作状态会让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导致教师的积极性下降。

4.家长观念有待转变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努力形成减负共识。因此学校在开展课后服务时需要与家长配合,形成良性沟通以提高课后服务的实施效果。如今有些家长在教育观念和方式上存在误区:一是有些家长存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观念。二是近年来社会的高速发展促使父母把多数时间花在工作上而无法兼顾孩子的教育,将自己应当承担的教育职责丢给培训机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的发布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行为进行了限制和规范,而家长如何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成为家长面临的新难题。三是家校未能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虽然学校提倡家校课后服务合育活动,但是由于家长经济情况、文化程度的差异往往使家校合作教育无法深入开展。

二、解决小学课后服务问题的策略

针对课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制度、作业管理、特色服务多样化、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家长责任意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课后服务工作的质量。

1.健全工作制度

若课堂教学是“第一课堂”,则课后服务视为“第二课堂”。在做好“第一课堂”需要的基础上要做好“第二课堂”,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难度较大的新挑战。课后服务的高效实施给“双减”提供强大的预防措施和重要的保护。这些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合力规划,更需要家校社协同合作推进共同减轻学生的负担,减轻家长的后顾之忧,使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确保当地课后服务全覆盖。重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以遵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良性发展来设置课程,同时还需加大体美艺劳等特色教育所占比例,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多选择,满足多元需求。二是需要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制度。地方政府要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提供资金保障,并把该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相关部门必须将课后服务纳入政府定价管理,不仅让家长感到合理,还需满足教师的课时补贴费用。最后,做好教育帮扶工作,确保小学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课后服务也要秉持帮助和救助特殊儿童群体的原则,如对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农民工子女等,特别是为低保家庭的学生进行相应减免资助。

2.合理设计作业

作业是以教学为基础的有效延伸和强力补充,高效的作业应根据课堂教学进度进行设计布置,并体现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点和重难点。学科组设计分层作业展示渗透拓展的特点的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能力。课后服务要从《指导意见》与“双减”政策入手,重视学生的作业辅导,并加强对质量和数量的控制,作业难度要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相适应,并更具针对性。

一是学校教研室可以安排各科组长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学习规律的分层作业,教务处应要求各科组教师加强对作业质量的管理和评价。学校还要建立由班主任负责协调班级作业总量的制度,确保各学科作业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二是各班教师可以在班主任协调管控下合理安排各学科当天的作业量,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当日值班的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指导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并注重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此外,教师在其中充分利用育人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和长远发展。

各科老师根据平时上课的状态、完成作业的速度与质量、卷面整洁程度和近期的测试评价,把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教师给优等生布置的作业需将巩固性与挑战性的内容相结合,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创造性;对中等生来说,理解与巩固相结合的作业更适合他们,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印象并巩固所学知识;可以为学困生安排需要体现基础知识与重点相结合的作业,保证这些学生能学好基础知识,了解重点知识,并能不断提高作业的质量。这样,能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做作业的乐趣。

3.特色服务多样化

高质量的课后服务要求学校提供有特色、有意义、有趣的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为了让小学生愿意选择课后服务,学校要充分利用软、硬件优势,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做项目设计,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制定具有吸引力的特色课后服务,供学生自由选择,让学生在学校不仅能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在校内兴趣小组、社团活动中学到一技之长。在执行课后服务之前,学校可以通过问卷了解學生的兴趣,并尽量满足学生需求建立对应的课后服务,以提高课后服务的满意度。例如学校可以根据综合学科老师的特长以及学科特点衍生特色课后服务,文艺类可以开设合唱、绘本设计、书法、舞蹈等课程,体育类可以开设篮球、武术、跳绳、竹竿舞等课程。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基础知识和必要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锻炼学生的身体,让学生在校内也能感受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学习生活。

4.调动教师积极性

开展课后服务对教师的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工作压力。一味要求教师付出,其从教意愿会大打折扣,从而影响整个课后服务的质量。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要把课后服务工作纳入中小学校考评体系,加强督导检查”。为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更有效地开展课后服务,学校相关部门应建立相关的评价标准与奖惩机制,将各类活动、学生进步程度、展演效果与表彰挂钩,可以在评职称、表彰等方面要充分考虑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在经费补贴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分别执行,不能与工资混为一谈。学校还应为教师提供交流和研修的机会,确保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课后服务质量。

5.增强家长责任意识

家长作为利益相关者应积极提升责任意识,全力支持和配合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承担起家校共育的责任。家长需要建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根据孩子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成长目标。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性格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家长积极与孩子沟通,多关注其情绪和心理状态,帮助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就算孩子在校内完成作业,家长也应每天和孩子交流当天的学习情况,并陪伴孩子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应主动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与日常行为习惯,了解课后服务的表现与参与情况,与学校合作,形成家校共育的局面,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在于改变教师、学生、家长的理念,落实管理制度,落实表彰等激励性考核评价,为学生学习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建设高质量的服务体系,形成新的教育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巍,周嘉腾,李梓怡.“双减”背景下的中小学课后服务:问题检视与实践超越[J].中国电化教育,2022(05).

[2]都晓.“双减”视域下课后服务的难点与进路[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03).

[3]陈云,赵国权.目标定位、面临挑战及行动路向:“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探索[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6).

(基金项目:本文系课题“一站式校内课后托管的设计探索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QJH202112007)

猜你喜欢
双减作业家长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作业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