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障碍类疾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控

2023-05-30 10:48苏志明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23年2期
关键词:防控措施

苏志明

摘  要:本文对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细小病毒病、猪圆环病毒病等猪繁殖障碍类疾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归纳整理,以期为广大养殖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细小病毒病;猪圆环病毒病;防控措施

1  猪繁殖障碍类疾病概述

1.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该病毒主要侵害猪的呼吸和生殖系统。妊娠母猪急性感染主要表现为流产、发情异常、空怀等,流产率10%~50%,死亡率可达10%;部分母猪感染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分娩仔猪中死胎、木乃伊胎、自溶胎儿、弱仔等非正常胎儿的数量增多,死胎率可达7%~35%[1]。耐过母猪在后续生产过程中通常表现为发情延缓、屡配不孕等现象。公猪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后表现为食欲下降、精神不振、精液质量降低等症状。

目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猪场内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猪、带毒猪以及引入的阳性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既可水平传播,又可垂直传播,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粪便、器具和气溶胶等会造成该病在猪群内水平传播。此外,猪群的饲养密度和感染猪群之间的距离也是导致该病发生的风险因素,有学者认为集约化饲养体系中80%以上的新发病是由邻近猪场的气溶胶、缺乏生物安全意识、使用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运输工具和昆虫传播引起的[2]。

1.2 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该病毒的宿主范围广泛,能够引起多种牲畜、野生动物和人发病。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免疫抑制性疾病,猪群感染后主要引起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繁殖能力下降;公猪感染后主要表现为精液质量下降,睾丸肿胀,生产性能下降;仔猪感染后临床上以脑膜炎和病毒血症为主要症状,致死率高。带毒猪和鼠类是猪伪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易感猪群通过猪与猪之间的直接接触或者接触被发病猪分泌物污染的垫料、饮水器、饲喂器等感染。此外,配种时污染的精液和阴道黏膜也可以造成该病在猪群中传播。妊娠母猪能通过胎盘将伪狂犬病病毒垂直传播给胎儿。猪群一旦感染,便会终身带毒。

接种疫苗是预防猪伪狂犬病的主要措施,市场上传统的猪伪狂犬病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欧盟等地区的国家已经通过疫苗驯化和种猪净化措施,成功清除了该病[3]。我国由于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毒株的出现,传统的猪伪狂犬病疫苗无法产生完全的保护作用,导致该病仍然在我国养猪地区广泛流行。

1.3 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感染引起的以母猪产死胎和木乃伊胎、不孕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世界各地的血清学调查显示,70%~100%的猪群存在猪细小病毒抗体[4]。该病毒主要引起妊娠母猪发病,其中以初产母猪最为常见,临床症状以胎儿死亡,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不孕,返情率增高等繁殖异常现象为主。

猪细小病毒在猪群中广泛流行,并且该病毒在环境中高度稳定,很难建立阴性繁殖种猪群。目前,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免疫接种。在已经接种过猪细小病毒病疫苗的猪场,母猪繁殖障碍发生率较低,但在未接种疫苗或免疫接种不当的猪场,猪细小病毒病则会对其造成毁灭性损伤。

1.4 猪圆环病毒病

猪圆环病毒病由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引起。该病毒主要有PCV1、PCV2、PCV3三个血清型,其中PCV2和PCV3为致病性毒株,猪对其有较强的易感性。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我国猪群中PCV2抗体阳性率达80%以上[5]。猪圆环病毒可感染各年龄段的猪,妊娠母猪感染后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消瘦、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无乳汁分泌等症状,妊娠中晚期的母猪表现为流产,产死胎的概率较高。种猪及后备母猪感染后多表现为不育症、屡配不孕、二次发情等繁殖障碍,给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猪圆环病毒可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广泛传播,母猪感染后可以通过胎盘将病毒垂直传播给胎儿,公猪可以通过交配将病毒传播给母猪。

猪感染PCV2和PCV3是引发该病的主要原因,猪场饲养环境不达标、猪群应激以及其他传染性病原体的混合感染等是猪圆环病毒病发生的重要誘因。

2  猪繁殖障碍类疾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2.1 坚持疫苗免疫,加大抗体监测力度

上述繁殖障碍类疾病的防治尚无特效药物,接种疫苗来提高免疫力是预防此类疾病的关键。目前,市场上用于预防繁殖障碍类疾病的疫苗众多,效果各异。为保证免疫效果,广大养猪生产者在选择疫苗时需注意选择与本地流行毒株一致的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并按照所在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和猪场的实际生产特点及母猪抗体的消长规律,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严格规范操作流程。同时,定期采血送检,检测猪群的抗体水平,及时调整免疫程序。

2.2 建立生物安全防控体系

生物安全防控是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消除传播媒介和有害病原微生物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规模化、集约化的饲养模式给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为解决这一弊端,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务必要重视猪舍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工作,严格控制人员流动和猪群流转,尽量实行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制”的饲养模式,严禁从阳性猪场引种,从源头上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传入;定期对场区周围和场内环境、道路进行消毒,严格控制进入猪场内的车辆和物资,无关人员不得进场,可在场外建立三级洗消中心,饲料车、售猪车等入场前按照清洗-消毒-烘干的程序进行彻底消毒,人员进场前需洗澡,更换工作服;生活物资等需通过紫外线、臭氧等消毒程序消毒一定时间后才能入场。为保证消毒效果,选择消毒剂时要注意选用高效、广谱的合格产品,定期更换消毒剂种类或轮换用药,避免产生耐药性。

2.3 加强饲养管理

良好的猪舍环境、均衡的营养是保证猪群健康生长的基础。因此,在日常饲养管理中,需加强猪舍内环境管控,饲养密度适中,温度和湿度适宜,及时调整通风换气量,为猪群创造舒适的生长环境。认真打扫猪舍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定期带猪喷雾消毒,加大对食槽、物品、器具、衣物、鞋靴的关注度,彻底消毒,不留死角。此外,日常要保证饲料、饮水供应充足,杜绝断水、断料现象的发生,尽量减少并栏、驱赶,以免产生应激。猪场内放置粘鼠板,安装防鸟网,定期开展灭蚊、灭蝇和灭鼠活动,消灭传染病的传播媒介。为防止细菌、寄生虫等侵害,日常可采用中草药、微生态制剂等做好猪群保健,切断条件性致病菌的繁殖机会,降低疫病发生风险,增强猪群自身抗病力。

2.4 淘汰阳性种猪,开展猪群净化工作

鉴于繁殖障碍类疾病垂直传播的特性,在完善引种和强化生物安全的基础上,开展阳性猪群净化工作对此类疾病进行防控极为重要。饲养过程中应定期采血来检测猪群抗体水平,及时淘汰阳性种猪,培育阴性后备母猪群,持续进行种群更新,逐步降低场内抗体阳性率,从而达到实现种群净化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峰,常洪涛,赵军,等.2012—2013年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河南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兽医学报,2014,34(9):1398-1404,1410.

[2] 张日腾,张乔亚,姜辰龙,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RT-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兽医科学,2018,48(1):7-12.

[3] 徐文娇,张琦,吴家强,等.PRRSV、PCV2、PRV、CSFV疫苗间的相互干扰作用[J].猪业科学,2016,33(6):70-72.

[4] 张君.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J].现代畜牧科技,2019(5):121-122

[5] 陆月华,郭龙军,危艳武,等.猪圆环病毒病流行趋势与防控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1(10):16-17.

猜你喜欢
防控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与防控措施
新形势下公路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及防控措施研究
加大农贷款风险防范力度 保证农村金融健康发展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风险分析及其防控措施探讨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质量通病防控
连江县松材线虫病防控措施探讨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与防控措施
系列犯罪的地域化问题研究
预付账款的管理及风险防控措施探究
冠瘿病在阿勒泰地区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