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呼吸道疾病的诊断与防控

2023-05-30 10:48季凌霞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23年2期
关键词:呼吸道疾病诊断

季凌霞

摘  要: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规模化猪场常见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特点和综合防控措施,并根据临床经验将常见呼吸道疾病进行归纳整理,以期为猪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呼吸道疾病;诊断;防控方法;猪

随着我国规模化养猪的不断发展,商品猪生产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然而,随着集约化、规模化饲养程度的提高,饲养密度过大、饲养管理水平不足、猪舍环境不达标等问题随之出现,猪的各类呼吸道疾病日益突出。近年来,在养猪生产过程中引起猪呼吸系统障碍的疾病主要有: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等。这类疾病多呈重复感染或混合感染,给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对这些疾病的防控经验进行归纳整理,以期为猪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

1  猪伪狂犬病

1.1 流行特点

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伪狂犬病病毒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能够引起多种牲畜和野生动物发病,猪是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携带病毒的猪和鼠(俗称“带毒猪”和“带毒鼠”)是猪伪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等途径感染健康猪;被污染的空气、饮水、饲料及发病猪的分泌物、唾液、鼻涕、排泄物、乳汁、精液等,均可引起猪感染伪狂犬病病毒。此外,妊娠母猪感染猪伪狂犬病病毒后,可以通过胎盘将病毒垂直传播给仔猪。猪一旦感染猪伪狂犬病病毒,便会终身带毒。

1.2 临床症状

猪伪狂犬病病毒主要侵害猪的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生长猪和育肥猪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临床症状为高热、呼吸困难、腹式呼吸、咳嗽、眼结膜潮红、精神沉郁、食欲废绝。

1.3 综合防控措施

为防止猪伪狂犬病的发生,近年来我国规模化猪场主要依靠疫苗接种进行预防,但由于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毒株的出现,传统的猪伪狂犬病疫苗无法产生完全的保护作用,从而出现免疫失败的现象。对于该病的防控不能仅靠免疫接种,还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3.1 优化免疫程序

有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传统的猪伪狂犬病活疫苗(Bartha K61株,传代细胞源)无法对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毒株产生完全的保护作用,但增加免疫接种次数,可以有效应对变异毒株的侵扰[1]。这要求猪场的兽医要掌握猪群的猪伪狂犬病病毒抗体消长规律,及时调整免疫程序,适当增加免疫次数,或者加大免疫接种剂量。母猪、种公猪每年进行 4次猪伪狂犬病的普免;对于生长猪和育肥猪,在其生长后期可依据抗体检测情况适当增加 1次猪伪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接种。

1.3.2 做好生物安全防控

首先,严格控制猪群流转,严禁从猪伪狂犬病阳性猪场引种;其次,加强人员、车辆以及场内环境、猪舍的消毒工作,严格按照清除杂物―消毒―清洗―烘干的洗消程序对进入场区的社会车辆进行消毒,防止继发感染的發生。同时,在猪场内定期开展灭鼠、灭蚊、灭蝇工作,消灭媒介动物,实现猪群的单向流动对控制猪伪狂犬病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1.3.3 猪伪狂犬病的净化

在完善引种和强化生物安全的基础上,开展猪伪狂犬病阳性猪群净化工作同样重要。定期采血,使用猪伪狂犬病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来监测猪群的抗体水平。阳性猪群不再配种;阴性后备母猪群、经产母猪出现阳性后,直接淘汰,不再留作种用。持续进行种群更新,逐步降低猪场内猪伪狂犬病病毒的抗体阳性率,最终实现种群净化的目的。

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2.1 流行特点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俗称“蓝耳病”,引发的呼吸道症状主要出现于仔猪,特征性症状为淋巴结出血和败血症。该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严重影响了猪群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PRRS由PRRS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引起,猪感染PRRSV后,病毒可通过口腔分泌物、鼻涕、尿液、精液、粪便等途径排出体外,进而污染猪舍环境、饲料、饮水、设备、器具,造成PRRS在猪群中水平传播;母猪感染PRRSV后,可经胎盘将病毒传播给胎儿。一旦发生感染,PRRSV便可在猪群中持续感染,极难清除。

2.2 临床症状

种公猪和母猪感染PRRSV后主要表现为繁殖障碍,呼吸道症状轻微;哺乳仔猪感染后会出现精神沉郁、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四肢划水、食欲废绝等临床症状,死亡率达100%;保育猪和育肥猪感染后,呼吸道症状明显,发病猪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皮肤充血,咳嗽,呼吸过快,死亡率可达12%~20%。

2.3 综合防控措施

目前,对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防治尚无特效药物,主要依靠疫苗免疫和生物安全进行防控。疫苗的选择和正确使用是保证免疫效果的关键,已有研究证明,PRRSV可以通过发病猪污染的针头进行血源性传播,因此,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应使用无针注射器,或每头猪接种前均应更换针头,这对PRRS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后备母猪驯化是PRRS防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利用减毒疫苗或者本场流行的分离株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刺激后备母猪产生保护性免疫。与减毒疫苗驯化相比,接种本场流行的分离株活疫苗可以更快地使猪场成为阴性猪场,从而达到PRRS净化的目的。

3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3.1 流行特点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引起,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胸膜、肺部大面积出血和纤维素性坏死,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该病在我国猪群中的感染率达30%以上,特别是2000年以后,APP在我国多地呈暴发性流行,导致广大养猪生产企业损失惨重。APP只感染猪,其中保育猪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秋冬季节交替时多发病。发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主要传染源,健康猪接触被发病猪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分泌物等,都会造成该病在猪舍内的水平传播。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病率与饲养环境、猪群密度息息相关,猪舍内饲养环境差、饲养管理不當都是促使该病发生的诱因。此外,有资料显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流行与规模化饲养存在极大的相关性,随着规模化饲养程度的不断提高,流行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2]。

3.2 临床症状

猪感染APP后,临床症状不尽相同,根据感染后所表现出的不同临床症状,可将APP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四类。其中,最急性型APP和急性型APP发病急,死亡率高,猪感染后,出现高热、精神不振、呼吸困难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发病猪会出现腹式呼吸,呈犬坐姿势,张口呼吸,口鼻分泌物增多,1~2 d内迅速死亡;亚急性型和慢性型APP通常由急性型APP转化而来,是最常见的发病类型。猪感染亚急性型和慢性型APP后,临床表现为体温正常,呼吸道有轻微症状,伴有间歇性咳嗽,运动或采食后咳嗽加重。

3.3 综合防控措施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作为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在猪抵抗力低的情况下极易引发疾病。临床上APP易与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疾病混合感染,给该病的防治带来了极大挑战。因此,该病的防控主要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3.3.1 加强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管控

尽量实行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制”的饲养方式;在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加强猪舍内环境的管控,保证猪舍内的温度和湿度适宜,饲养密度适中,为猪群创造舒适的生长环境。定期打扫猪舍卫生,及时清除粪便,适当调整通风换气量,保证舍内氧气含量充足,减少猪舍内二氧化碳、氨气等有害气体的浓度,避免不良气体刺激猪的呼吸道,从而有效减少猪出现呼吸困难。此外,要提高猪群的自身抗病力,保证日常供应充足的饲料、饮水,做好猪群的保健,尽量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应激状况的产生,切断条件性致病菌的繁殖,从而有效降低疫病发生的风险。

3.3.2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对APP敏感的药物主要包括阿莫西林、土拉霉素、克拉维酸、头孢噻呋、大观霉素、恩诺沙星、达氟沙星、氟苯尼考、泰妙菌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林可霉素等。有研究显示,近年来APP对四环素和磺胺类药物及甲氧苄啶的耐药性有所增加[3]。为避免耐药现象的产生,在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合理优化给药方案,在给药前进行药敏试验,并采取轮换用药的方式。

4  结语

受规模化猪场中饲养密度过大、饲养管理不科学、猪舍内环境条件不达标等因素的影响,猪的呼吸道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引起广大养猪生产者的重视。针对诱发猪呼吸道问题的因素及常见疾病,需要从生物安全、疫苗接种、药物保健和加强饲养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控,才能有效降低规模化猪场猪群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任庆海.Bartka K61和变异株疫苗对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的免疫保护与猪伪狂犬病综合防控措施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2.

[2] 张朝鹏,朱永周,游建华,等.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在保育猪中的流行病学调查[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0(4):14-15.

[3] 孙艳华,赵海玲.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治[J].中国动物保健,2023,25(1):21-22.

猜你喜欢
呼吸道疾病诊断
肉鸡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策略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