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琉书法交流史考

2023-05-30 04:13江知莳
今古文创 2023年2期
关键词:琉球文化交流书法

江知莳

【摘要】 自明初建立关系以来,中琉两国维持了近五百年的友好关系,在此期间中琉文化交流生生不息。书法作为当时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在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中琉友谊等方面中大放异彩,使中琉两国连接更加紧密。本文以明清时期中国书法传入琉球的主要途径为切入点,探讨中国书法对琉球文化的影响,探究中琉书法文化交流对当代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琉球;书法;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2-008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2.026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东亚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一方面作为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在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方面发挥着独树一帜的作用。书法艺术随着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扩大而逐渐传入朝鲜、越南、琉球、日本等国家,成为中国与这些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明清中琉友好交往五百余年,时又正值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大量中国历代名家墨迹通过各种渠道流入琉球。琉球社会收藏、学习书法艺术蔚然成风,在长期接触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琉球自身的书法艺术,诞生了一批琉球书法名家,其影响一直持续至今。书法艺术至今是琉球(冲绳)地区流行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且在现代中琉(中冲·中日)文化交流中,书法艺术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中国书法作品传入琉球

明清时期传入琉球的书法作品种类繁多,包括匾额、对联、条幅、中堂、题扇、题画等。这些书法作品分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本人亲赴琉球留下手迹者,以明清时期赴琉球册封琉球国王的册封正副使及使团中的从客所留为主。第二类,本人未赴琉球而作品见于琉球者,包括皇帝颁赐、册封使团所携、琉球贡使及留学生购回等。

(一)册封正副使

明清两朝派遣的琉球册封使,明朝有17次,其中册封中山王15次,册封山南王2次,计30人;清朝有8次,计16人。其中留有手迹而今尚存者除洪熙元年(1425)册封正使柴山曾有碑记两篇外,其余均为清朝册封使所留。[1]87

历届册封使在琉球留下众多手迹,这首先与册封使的身份有关。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册封正副使汪楫、林麟焻起,之后的12任册封正副使除了费锡章外,皆出自翰林院编修、检讨或中书舍人,只有“学问优长”“仪度修伟”才有资格被选为册封使,且其中多为文采非凡的进士出身的人物,清代以此为定制。[2]27-28

此外,由于中琉航路必须仰仗信风,册封使团需在琉球旅居几个月。[3]17

在三四个月至九个月不等的旅居生活中,写字、作文、题诗、作联、题额自然成为册封使的一大趣事。而琉球上至国王、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对中国书法的青睐于苛求,更是大大促使册封使臣留下墨宝。据汪楫《使琉球札记》载:“国人无贵贱老幼,遇中国人稍相融洽,必出纸乞书,不问其能书与否也……乞使臣书尤恭,谨得之,辄俯身搓手,高举加额,焚香而后展视。其见重如此。”[4]777

据明清两代册封使使录可知册封使题赐极多,但保留至今的甚少。天使馆作为册封使的居所,据载所得册封使手迹最多,如夏子阳题“天泽门”,萧崇业题“润露堂”,杜三策题“每怀靡及”,张学礼、王垓题“天威远播”,王垓题“驻节”,汪楫、林麟焻题“敷命堂”,汪楫题“长风阁”,林麟焻题“停云楼”,海宝、徐葆光题“皇纶三锡”,全魁题“露洒扶桑”,周煌题“声教东渐”。但由于天使馆为木造建筑,难免遭遇火灾,且题字或为纸制,或为木刻,均易毁损,加之庆长之役与冲绳战的毁坏,众多手迹难以保留。[5]332-333

(二)从客留题

历代册封使,多携带高水准之从客同往,包括文人、高僧、道士、医生、书画家、琴师等各方面的专家及能工巧匠,其主要目的在长期驻琉时,需要诗文书画琴棋之伴侣;同时也可以应付琉球人对文书墨宝的渴求。历届册封使选择从人时,特别重视选择擅长书法的人才,因为他们从前人的教训得知“惟从客善书者,不可少”,否则“球人重书,请者甚众,两手不能给也”。[6]217明清两朝历届册封使团中在琉球挥毫泼墨的有胡靖、陈翼、王文治、寄尘和尚等等,但目前留有手迹者唯有陈翼、王文治、寄尘和尚而已,其中王文治之书名最为显荣。

王文治,号梦楼,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其书才扬名海外,传言朝鲜人曾“以饼金易其字”,当时有这样的谚语“天下三梁,不及江南一王”。[7]4056據杨仲揆先生所统计,王文治墨宝之在琉球者,有二十件以上,是中国书法家在琉球留手迹最多的一位。[8]233

(三)皇帝题赐

康熙二十一年(1682),册封尚贞王的正副使汪楫与林麟焻在出发赴琉前,请求康熙皇帝为琉球国题词:

一请颁御笔。皇上圣学开天,超绝万古,现今遣官,恭赉御笔颁赐各省。臣愚以为琉球国,现今各省皆蒙颁赐,琉球向化既久,夙称守礼之邦,似应颁赐,稗海外臣民群瞻。[9]852-853

康熙亲书“中山世土”之四大字,命其责赐尚贞王。康熙赐予琉球国“中山世土”四个大字对于琉球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雍正、乾隆、嘉庆各朝相继赐琉球御书匾额各为“辑瑞球阳”“永柞瀛濡”“海表恭藩”等等,是其他藩属国家所没有的殊荣。嘉庆四年(1799),担任册封副使的李鼎元,在使录中提及王殿之上奉有三块匾额,“殿上为御书楼,高敞壮丽,钜梯当楹立,正中悬奉圣祖仁皇帝御书‘中山世土匾额,左奉世宗宪皇帝御书‘辑瑞球阳匾额,右奉高宗纯皇帝御书‘永祚瀛壖匾额”。[4]191

(四)册封使团所携以及琉球贡使团、留学生购回或受赠

除开册封使团亲自赴琉留下手迹以及历代皇帝题赐外,中国书法传入琉球的途径还包括册封使团所携名家墨宝,琉球贡使团、留学生购回或受赠。本人未赴琉球而作品见于琉球的文人墨客包括朱熹、王羲之、董其昌、陈元辅、竺天植、刘墉、钱大昕、王鸣盛、许天赐、蒋锡年、孙衣言、潘相、孙尔准等。

李鼎元《使琉球录》记载了其旅居琉球时期,觅得各类中国书法珍品的奇遇。李鼎元受邀至首里王府,偶然得见苏轼(东坡先生)墨迹:

……是日,见案尚有墨,长五寸、寛二寸;有老坑端砚,长一尺、寛六寸:疑为旧物。命通事取视,墨有“永乐四年”字,砚背有:“元丰七年四月,东坡居士留赠潘邠老”字;问知为前明受赐物也。国中又有东坡先生诗集,知王不但宝其砚矣。[4]209

康熙四十七年(1708)琉球大儒程顺则在华期间以重金购得朱熹墨迹带回琉球,李鼎元赴琉后曾借览于其后人之家:

……闻程顺则曾于津门够得宋朱文公墨迹十四字,徐葆光为之跋;今其后裔犹宝之。借观不得,因与介山至其家开卷,见笔势森严,如奇峰怪石,有严严不可犯之色,想见当日道学气象。[4]218

负责接待李鼎元的都通事蔡清派为闽人三十六姓之一,是宋代著名书法家蔡襄的后裔,李鼎元在蔡家祠堂得以见得蔡襄(君谟)墨迹。[4]218

二、琉球书法艺术的发展

如前所述,明清时期中琉交往密切,中国书法作品在琉球得以广泛传播,琉球社会收藏、学习中国书法艺术蔚然成风。琉球人在长期接触、学习中国书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书法艺术,也诞生了不少书法名家。

(一)碑文

琉球王国早期的书法艺术多以碑文的形式得以保留,当时的碑文以楷书为主,多为禅宗僧侣所书。[10]176琉球现存最古老的碑文是1427年立碑的《安国山树华木之记》。碑中记载了第一尚氏王朝时期的华裔国相怀机奉命出使中国,“观中国礼乐文物之盛,揽名山大山之荘”,归国后即在首里城北挖掘龙潭,在谭西南用土堆积修建土丘,名为安国山,立碑“不忘上德国不朽以垂庆也”。[11]39

(二)琉球贵族

琉球王国上至国王、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对中国书法都十分热衷,但书法艺术要求作者有一定文化素养,因而琉球善书者多为王公贵族。琉球国王中擅长书法的,明代有尚清王、尚永旺、尚宁王;清代有尚贞王、尚敬王、尚温王、尚育王等。其中尚温王擅赵体行书,嘉庆三年(1798)其于首里王府以北建立“国学”,亲自为其题额“海邦养秀”,其字极为俊秀,且其乐育人材的精神一直传承至今。

(三)久米村华裔

所谓久米村人,即指奉琉球国王之命,居住在距首里王城五里之外久米村的华裔琉球人。他们是以明太祖所赐闽人三十六姓为基础、逐渐繁衍和发展而成的族群。依据琉球王国传统规定,只有首里、那霸、泊村的贵族富豪可以进入仕途,但特别规定久米村人也可以享有入仕特权,久米子弟自小学习汉语文字,也有机会入中国国子监学习,或自费留学于福州,因而善书者甚多,闻名于琉球国中。[4]197

久米官之子弟,能言,教以汉语;能书,教以汉文。十岁,称“若秀才”,王给米一石。十五,剃发,先谒孔圣,次谒国王;王籍其名,谓之“秀才”给米三石。长则选为通事,积功至都通事、通议大夫、中议大夫而至紫金大夫,为国中文物声名最——即明三十六姓后裔也。

久米村人中能诗善书者极多,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郑週、郑嘉训、郑元伟三人。郑週为琉球著名书法家,曾于万历八年(1580)赴明入南京国子监留学,归国后任长史于万历十七年(1589)再次渡明赴京。据其家谱所载,被称为“善书万古长史”,其作品包括“迎恩匾、天界寺、龙王殿、永明山”等匾额。[12]937

郑嘉训(1767—1832),号泰桥,被琉球人尊称为古波藏亲方(亲方(ウェーカタ)为琉球王国的一种称号,是非王族的琉球士族能获得的最高称号。郑嘉训是19世纪琉球最重要的书法家,擅长行书与草书,深受当时的萨摩藩藩主岛津齐兴赏识,被邀请至鹿儿岛指导萨摩藩士练习书法。[10]628

郑元伟(1792—1864),号善桥,郑嘉训次子,因其管辖湖城村有方被尊称为湖城亲方。与其父一样,也深受萨摩藩器重,以楷书见长,在琉球与萨摩留有不少墨迹。

三、书法成为现代中国与冲绳友好交流的桥梁

随着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的签订,为中国与冲绳(琉球)的友好交流再次带来新的契机。中日恢复邦交后,冲绳方面开始就与福州商讨友好交流的事宜,经过双方的努力终于在1981年5月20日,福州市与那霸市结成友好姐妹城市,从此中国与冲绳建立了正式的官方交往。此后冲绳与中国在经济、文化上相互交流,民间来往频繁,书法艺术也成为现代中国与冲绳友好交流的橋梁之一。

2016年10月,冲绳最大的书法团体茅原书艺会来华访问,访问期间分别与桂林、上海当地的书法爱好者进行友好交流。茅原书艺会由冲绳著名书法家茅原南龙创办,是冲绳最大的书法团体,会员人数8000余人,在冲绳县内外设有70余个书法教室。10月13日,茅原书艺会在副会长西藏盛的带领下前往桂林,与桂林企业界书画家协会的书法家交流书法。交流活动在桂林博物馆开展,以汪痩竹主席为首的6位书法家出席活动,与冲绳的书法家一同现场挥毫,在交流活动结束后互换作品留念。[13]

10月15日,茅原南龙先生带领三十余名书法家和他们的作品来到了上海,参加茅原书艺会与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上海·琉球书心津梁展”,展会在上海韩天衡美术馆举办,展出冲绳方面的作品60件,中国方面作品170件。活动当日,来自中国和冲绳的书法爱好者欢聚一堂,以书会友,友好交流。[14]

在与冲绳(琉球)的友好交流中,书法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现今书法艺术在中国与冲绳的交流中逐渐普及,走向社会大众,形成了庞大的爱好群体,反过来又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并为中国与冲绳乃至日本的和平友好继续发挥着维系交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金明.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在琉球的传播——从文化传承看琉球的归属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

[2]徐斌.明清士大夫与琉球[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3]陈侃.使琉球录[M].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1970.

[4]汪楫.使琉球杂录[A]//黄润华,薛英主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上)[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5]杨仲揆.琉球古今谈[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

[6]李鼎元.使琉球记[M].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1971.

[7]徐珂.清稗类钞(第九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杨仲揆.王文治(梦楼)在琉球[A]//第一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台北: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1987.

[9]汪楫.册封疏钞[A]//黄润华,薛英主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上)[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10]新城俊昭.教養講座 琉球·沖縄史[M].糸満:編集工房東洋企画,2014.

[11]沖縄県教育庁文化課.金石文—歴史資料調査報告書5[M].那覇:沖縄県教育委員会,1985.

[12]那霸市史編輯委員會.那霸市史資料篇第1卷6 《久米村系家谱》[M].那覇: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編集室,1980.

[13]宮城隆尋.本場の書に触れ交流 茅原書藝会、中国·桂林市を訪問[N].琉球新報,2016-10-15.

[14]宮城隆尋.国境越え 書の絆 茅原書藝会、上海で初の共同展[N].琉球新報,2016-10-15.

猜你喜欢
琉球文化交流书法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书法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书法欣赏
书法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琉球的领土地位与自决权
书法欣赏
悲愤琉球
破译《琉球国书》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