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鲫产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3-05-30 10:48孟祥亚关阔刘玉峰何忠伟殷蕊孙桂清宫春光
河北渔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淇河鲫鱼苗种

孟祥亚 关阔 刘玉峰 何忠伟 殷蕊 孙桂清 宫春光

摘 要:从淇河鲫(Carassius auratus in Qihe River)的文化背景、生物学特点、野生资源现状、保护区建设、养殖产业发展等方面对淇河鲫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阐述,对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对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淇河鲫(Carassius auratus in Qihe River);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我国已知的鲫有2个种和1个亚种,分别是鲫(Carassius auratus)、黑鲫(Carassius carassius)和亚种银鲫(Cattratus gibeli);地方种有黑龙江方正银鲫、江西彭泽鲫、湖南红鲫、云南滇池高背鲫、贵州普安鲫、安徽滁州鲫、河南淇河鲫和广东缩骨鲫;选育种有丰产鲫、异育银鲫“中科三号”,杂交种有湘云鲫、黄金鲫和芙蓉鲤鲫[1]。淇河鲫(Carassius auratus in Qihe River)是河南省特有的名优鱼类,具有体型好、色泽金黄、性状稳定、营养价值高的特点,同时又具有悠久的文化传承,是不可多得的“国之瑰宝,鲫中珍品”。淇河鲫于1992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09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发展的养殖鱼类,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该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

1 淇河鲫简介

1.1 文化背景

淇河鲫鱼位列“淇河三珍”(淇河鲫鱼、冬凌草、缠丝蛋)之首。最早关于淇河鲫的记载出自《诗经》 (毛诗) 中,有“籊籊竹竿, 以钓于淇”的诗句[3];在淇河沿岸发掘的战国贵族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鲫骨骼,可见淇河鲫历史之久远[4];司马迁《史记》中也有“商王喜食淇鲫”的记载;民国二十七年《汤阴县志》有:“淇鲫体皆双脊,形扁圆,其肉嫩肥美,片片呈蒜瓣状,汤暖,尤宜啜于冬日,昔在封建时代常有专差向皇帝贡献,为三大贡品之一,颇受嘉评,故名声大噪,驰誉南北”的记载[4-5]。

1.2 生物学性状

淇河鲫产于淇河,因脊背较肥厚,俗称“双背鲫”。该鱼背厚腹圆,头小,吻钝,无须,体色随栖息地环境变化而改变,在泉眼较多的地方呈金黄色;在水生植物茂密的地方及养殖池塘呈灰黑色(见图1)。该鱼“十鱼九母”,属于天然三倍体,雌核发育,一冬龄性成熟,雄性极少。其蛋白质含量高于异育银鲫“中科三号”、彭泽鲫和黄河鲤。属于广温性(0~32 ℃)底层鱼类,最适生长温度25~28 ℃。在自然条件下,该鱼全年可摄食,春、夏、秋以摄食植物性食物为主,冬季以摄食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则以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为主。

1.3 野生资源现状

淇河发源于山西陵川县方脑岭,流径辉县、林州市、鹤壁市、淇县至浚县淇门入卫河,全长161 km[6]。淇河在进入林州临淇镇吕庄村段后才常年有水,而吕庄村段以上的河段为季节性河流。在林州常年有水的26 km河段中,受地质影响,活泉多,水质好,水草丛生,是淇河鲫最大的天然繁殖场所。受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淇河鲫的野生资源量已处于濒危状态。20世纪60年代在淇河天然渔获量中,淇河鲫占到总渔获量的80%~90%,生殖群体以3~4龄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资源量锐减且生殖群体年龄变小,当地水产部门渔业资源调查显示,2020年淇河鲫资源量仅4 t左右,且规格多在50 g以下,生殖群体以1龄为主[4](见表1)。捕捞规格大幅度下降、产卵成熟个体变小、性成熟提前、年龄组合成分中低龄鱼增多等生物学特征都是淇河鲫资源衰退的明显标志。

1.4 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立

自1985年起,鹤壁市和安阳市有关部门陆续开展了对淇河鲫的保护工作。1991年,鹤壁市政府建立了禁渔制度;2003年对淇河封闭管理,初步形成了保护区雏形;2007年鹤壁市政府建立河南省淇河鲫种质资源保护区,地点设在在盘石头水库库区至京广铁路桥河段[7],2008年,河南省农业厅批准为淇河鲫鱼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区,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级保护区;1988年林州市设立了县级淇河鲫鱼自然保护区,地点设在淇河大桥十公里的河段,并制定了禁渔制度;2007年国家农业部批准建立淇河鲫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区位于林州市临淇镇吕庄村淇河大桥至林鹤交界处的淇河河段[7-9]。

2 养殖产业现状

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鲫养殖量约276万吨,河南省鲫产量在4万吨左右[10],而淇河鲫年总產量在4 500 t左右,仅占河南省鲫产量的10%,全国鲫产量的0.2%。淇河鲫的养殖区主要位于淇河流经的安阳市和鹤壁淇县,养殖总面积约2 515 hm2,全部为小散户,因无专用人工配合饲料所以无单养模式,多与鲤、鲢、鳙混合套养,少数与加州鲈鱼套养(试验中)。其中苗种来源大多数为捕捞野生亲本自繁,少数通过当地原种场购买人工繁殖鱼苗。从养殖速度来看,第一年平均体重在50~100 g,两年可以达到300~400 g;从养殖效益看,因该鱼养殖周期较长,生长较慢,所以养殖利润微薄,养殖户养殖积极性较低。目前淇河鲫苗种供应企业只有安阳县漳苑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和淇县淇鲫苗种繁育有限公司两家公司(见表2)。

3 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3.1 育繁工作滞后

由于淇河鲫保护区内河流较多,监管难度较大,使得很多野生亲本被渔民非法捕捞流入消费市场,造成淇河鲫野生资源恢复缓慢,野生亲本获取难度较大,同时人工选育工作进展缓慢,因而在亲本质量和数量上均有所欠缺。现阶段淇河鲫育苗场普遍规模小,基础设施差,苗种生产能力不足,苗种质量不稳定,与养殖户对优质水产苗种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这种情况制约了淇河鲫的养殖推广,使其始终偏居于豫北一隅。

3.2 缺少基础理论研究

淇河鲫是地方种,与“四大家鱼”相比,影响力较小,相关基础研究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淇河鲫的相关研究和资源开发工作已经开展了30多年,但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养殖技术层面,而育种、营养、疾病等方面的研究长期停滞不前。目前总体上表现为研究领域呈条块状,系统性不强的特点。

3.3 养殖基础设施不完备

据笔者实地走访调研,大多数淇河鲫苗种生产场和养殖场还处于家庭作坊式的生产阶段,设备简陋,技术、资金短缺。这种较为粗放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淇河鲫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在养殖过程中往往病害较多,成鱼质量也参差不齐。在2021年河南7.19特大暴雨所形成的洪涝灾害中,由于多数淇河鲫养殖场未设计排洪道,且没有能力及时加固塘埂和防逃设施,导致大量养殖池塘和养殖配套设备损毁殆尽,大量养殖鱼逃逸,甚至包括孵化池中的亲鱼,损失惨重。

3.4 产业链延伸不够

据河南日报报道,早在上世纪90年代,淇县淇鲫鱼苗种繁育有限公司的领军人物高燕军就在郑州、新乡等地设立销售柜台,也召开过新闻发布会,推广淇河鲫。但是由于缺乏有效销售手段,市场迟迟没有打开,最终折“鲫”沉沙;同时他还尝试过开发真空包装的即时食品,但是由于技术水平不够,口感较差、且有明显的腥味,最后也以失败告终[11]。而目前的现状是,供应市场的淇河鲫主要还是鲜活产品,上市时间集中且多在本地销售,产品附加值低,缺乏高品质的深加工产品。

3.5 品牌缺失

淇河鲫作为河南独有的名特优鱼类,在本地的知名度较高,同時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因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价格在普通鲫的2倍以上。但到目前为止既没有知名品牌,也缺少有效的防伪措施,而消费者大多不能将淇河鲫与普通鲫有效辨别,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假冒的淇河鲫,导致劣币逐良币的现象发生。

4 产业未来发展建议

4.1 深挖文化内涵,加强品牌建设

如前文1.1所述,淇河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我国目前正处于消费升级阶段,食物的价值不再仅仅体现在果腹上,而是更多体现在文化和传承上。品牌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农产品价格的高低,淇河鲫产业想要做大做强,品牌的建立至关重要。在以后淇河鲫的产业发展中,应结合其文化内涵加强品牌建设,力争打造出国内知名品牌。

4.2 政策支持,加强养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

现阶段鱼塘大多为短期租赁形式,养殖业者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上缺乏积极性,从而致使养殖效率低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建议采取“政府主导+连片改造+集约出租”的模式进行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通过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表决实施连片改造,改造完成后集约出租给养殖户,从而实现养殖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同时,建议当地成立淇河鲫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以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确保产业的发展有序协调。

4.3 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加大淇河鲫相关产业的联系力度,充分发挥苗种、饲料、鱼药、批发商和养殖户的各自优势,建立淇河鲫鱼养殖合作社,推广企业+农户+批发商的“订单农业”方式[12],把苗种生产供应、饲料生产加工、病害防治、养殖和销售等环节紧密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利益关系,构建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出台政策支持建立淇河鲫冷藏保鲜预制菜深加工企业,增加淇河鲫的附加值。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带动淇河鲫第三产业发展,将淇河鲫深厚的历史文化、经济价值、科研价值、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等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淇河鲫文化产业带和休闲渔业带。

4.4 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科技支撑力度

要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部门相结合、产学研分工明确的产业化发展机制。在育种方面,要深刻认识良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积极同各级水产科研院所合作,尽快建设淇河鲫种质资源库;以生长速度、肌间刺、耐盐碱、抗病性等主要生产性状为选育目标,选育淇河鲫新品种;尽快建设淇河鲫省级和国家级原良种场,立足河南,辐射中西部地区。在养殖方面,要加强苗种人工繁育技术攻关,力争能够规模化、稳定的提供苗种;要对养殖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技术要求进行深入研究,逐步提高单位养殖效益;要结合地域环境特点探索各种适宜的养殖方式,契合国家长期发展目标,构建高效、环保的养殖模式;要深入研究淇河鲫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配制营养全面、蛋白转化率高的全价人工配合饲料[13]。在病害防控方面,要加强生物安防措施的研发,积极宣传、树立防重于治的观念;对于已发疾病,要加强对病原、病理的研究,努力做到精准治疗,严防乱用、滥用药物。同时,要组织相关专家、技术员深入生产一线,为养殖户送技术,解难点,降本节支;要加强技术培训,让渔民掌握淇河鲫养殖的关键技术要点,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要在条件较好的养殖场建立示范点,由点带面幅射发展。

5 结语

淇河鲫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还有很多不足,但淇河鲫也具有文化传承深厚、自身品质高等多种先天优势,随着我国百姓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升级的趋势愈发明显,淇河鲫的这些优势也越来越具价值,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谢楠,刘凯,冯晓宇.鲫鱼常见品种概述[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6(4):13-17.

[2] 何军功.淇河鲫鱼鱼资源保护及健康养殖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42-43.

[3] 唐国卿.淇河鲫鱼鱼资源开发利用设想[J].河南水产,1998(2):5-6+9.

[4] 赵宏亮,肖调义.淇河鲫鱼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河南水产,2007(3):5-6.

[5] 程磊,刘洋,鲁翠云,等.淇河鲫雌核发育克隆系鉴定与性状分析[J].水产学杂志,2013,26(6):1-6+12.

[6] 李斌顺,何军功.淇河鲫鱼三倍体与二倍体共存质疑[J].河南水产,2013(2):8-9.

[7] 何军功,杨起.淇河鲫鱼种质资源保护区调查[J].河南水产,2004(2):10-11.

[8] 李学军,刘洋洋.淇河鲫研究进展与开发策略[J].淡水渔业,2012,42(6):93-96.

[9] 李斌顺,何军功,元霞,等.林州市淇河鲫鱼发展的思考[J].河南水产,2005(3):9-10.

[10]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7.

[11] 翁韬.水产奇珍何时跳越市场龙门[N].河南日报,2013-05-29(9).

[12] 财科所全国财政协作课题组,许航敏,葛小南.市场化订单农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财政,2014(5):22-24.

[13] 陈静,李婧慧,刘训猛,等.江苏鲫鱼养殖产业发展现状与产业亟待解决问题[J].科学养鱼,2014(12):1-2.

(收稿日期:2022-09-01)

猜你喜欢
淇河鲫鱼苗种
龙池鲫鱼 再跃龙门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鹤壁市淇滨区明达小学游览淇河诗苑感受淇河文化
打造生态淇河 建设品质“三城”
金丝伴银线淇河缠丝蛋
泥鳅苗种繁育及疾病防治(上)
诗河之春
两条鲫鱼
鲫鱼最鲜美的10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