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思考

2023-05-30 10:48王杨白雨荷
传播与版权 2023年2期
关键词:创新思考新文科培养

王杨 白雨荷

[摘要]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的不断推进,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工作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但当下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依然稀缺。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应创新思考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凸显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国情、面向世界的育人理念,打破学科壁垒,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专业水平、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应成为当下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改革的关键点。

[关键词]新文科;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思考

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日益密切,国际人才交流机遇不断增多。但当前,我国“走出去”战略所需要的专业化人才仍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被多家单位列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18年,教育部提出“新文科建设”理念后,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成为国家重点培养对象。因此,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聚焦“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紧跟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步伐,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推动教学模式创新。

一、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要求

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提出要“聚焦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大涉外人才培养,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国内与国外‘双协同,完善全链条育人机制”。教育部提出“新文科建设”理念,为新闻传播学科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当前,基于国情教育背景的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学培养体系趋于成熟。但在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不但要立足国情,凸显中国特色,而且要放眼世界,即在不断整合学科内在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培育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家国情怀、扎实专业知识、宽广国际视野的新闻传播人才。从本质上来说,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力图解决学科发展中存在的格局问题,建构跨学科、跨专业以及跨界的协同育人机制,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嵌入育人理念,培养人文素养深厚、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传播能力的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1]。

二、当前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现状

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学方向和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传播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融入新闻传播理论研究、新闻传播教学中。随着媒介技术和时代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人才更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高校新闻传播学科要在教学方法以及培育模式上做出调整,强化思政教育,把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的系列课程作为重要课程内容,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导向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高校也要创造性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和沉浸式的教学思维方式来提高思政教学效果和质量。如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团委专门设立“延安井冈山校外协作基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培养主题教育项目”,每年选拔80名优秀学生前往实地深入调研;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与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达成合作,推进“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践行者”征文活动;新华日报社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通过共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基地”,传承红色文化,融合红色资源。国内众多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的科学化、体系化的教学模式不但能够充分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和分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且能够使学生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实践观结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拓展国际视野打下基础。

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在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逐步将重心转移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不断实现创新发展。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的复合性专业课程打破了单一教学模式,其通过吸收学界与业界的最新成果,将融媒体理论知识与传统书本式理念融合。除此之外,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科也为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全媒体教学设备和实践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新闻生产与传播,让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实现完美碰撞,为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注入了新活力[2]。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媒体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仍然弱于西方媒体,对外传播偏重宏大叙事,忽视中西文化差异和对国际传播政治环境和背景了解不足一直是我国新闻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国内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具备国际化视野的新闻传播人才仍然紧缺。因此,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科面向世界、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对培养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尤为重要。

三、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创新培养思考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学科教育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培养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高校新闻传播学科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新闻传播人才交流活动,须对课程设置、平台搭建和资源互通等方面进行完善,在新文科背景下,其应当从以下方面探析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

(一)立德树人:强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正确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想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首先,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遵循新闻传播活动的客观规律。其次,思政教育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高校新闻传播学科要将思政元素融入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深刻把握世界和中国媒介环境的发展趋势。高校也要深入挖掘每门学科所蕴含的思政资源,根据课程特点嵌入思政育人要素,引領主流价值,着力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再到专业思政的圈层效应[3]。例如,中国传媒大学教学团队就鼓励学生利用创意动画的形式,制作了传播红色文化的短视频,该短视频讲述了红军长征的故事,英文版视频也同步在《中国日报》的Facebook及Twitter官方账号上发布。高校新闻传播学科依托主流媒体的实践平台,将源自课堂的思政元素与现代媒介技术创新结合,向世界讲述中国红色文化故事,不仅实现了新闻传播与思政教学内容的创新结合,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价值导向。

(二)拓宽国际视野:提升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国际传播力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话语权的不断增强,为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中国特色国际新闻传播学科教学体系构建理应置于核心地位。高校在新闻传播学科课程设置方面,一方面可以加大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比重,提升学生的外语水平,使其具备良好的外语读写听说能力,能够独立学习世界政治、西方媒介发展历史以及获取海外新闻传播学科等方面的知识信息[4]。如北京外国语大學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在2019年倡议发起“多语种国际传播教育联盟”,依托完善的多语种课程,开设“多语种国际新闻传播实验班”,逐步建立新闻和外语双学位学习机制、逐步引入外文教材,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优势,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以期为我国国际新闻传播输送大批优秀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可以拓展其他课程模块,如增加国际新闻前沿讲座、国际关系与政治、中西文化比较等课程,学习借鉴西方媒介素养教育,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引进大批优秀的海外新闻传播学科专业教学人才,打通国内和国外的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渠道[5],将国情和世情教育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在2015年就成立“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该学院以“国际化、学科交叉、产业导向”为培养特色,以培育具有“创意、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文化创意产业领袖人才为使命,根据产业价值链和市场需求整合全球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国际化教育实践平台。总之,高校、科研院所等可以形成合力,共同打造新时代复合型一流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共同体。

(三)借鉴国际经验:紧跟全球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步伐

当前,国际政治环境复杂多变,不同国家、地区间的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且发展道路各不相同,因此,“知己知彼”是做好国际新闻传播的关键所在。我国高校不仅要深刻认识中国国情,而且要主动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根源、话语体系、民众接收心理等,学习国外优秀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紧跟全球新闻传播教育工作及人才培养的步伐。美国、英国、日本作为世界上新闻媒体事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在新闻传播学科体系方面各有特点。美国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科教育重视提升学生的传播认知能力,使学生了解新闻传播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加强学生适应国内外媒介环境变化和获取国际化信息的能力。英国高校则基于科学传播理论模型形成了开放的科学传播人才培养环境,科学传播硕士课程体系中包括在线新闻、国际科学政策、公共关系等多种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在国际社会不同领域的科学传播能力。而在日本,高校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更加注重世界情势和政策信息的传播,如北海道大学国际广播传媒与观光学院、立教大学社会学部的媒体社会学科、京都精华大学媒体表现学科、庆应义塾大学政策媒体研究科等院系学科,高度重视媒介发展与国际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性与同步性,加大世情教育的教学比重,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国际传播能力。同时,其还注重科学传播的过程以及与学生、公众之间的交流,以不同方式面向广大群众,将科学传播教育、实践和研究有机融合[6]。因此,面对国际传播的新形势,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科教育要主动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高校新闻传播学科教育的创新举措,在增强学生国情认知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国际化学习水平和融合创新能力。

(四)“文工交叉”:技术赋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模式

近几年,国内的新闻国际传播机构CGTN秉承“多形式采集、同平台共享、多渠道、多终端分发”的创新运行思路一跃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媒体之一。其“弯道超车”式的发展与“以内容生产为导向,以技术实现实时化”的战略目标紧密相关。媒介技术作为智媒时代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影响着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革新。

“文工交叉”的教学新模式正是现阶段高校通过技术赋能理论学习,开创创新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现。例如,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不断尝试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于2020年建成了两个媒体实验室,一个是面向本科生的智能媒体实验室,致力于智媒时代下新媒体的内容生产、发布和运营等工作,对人工智能与传媒技术相融合进行深入研究,将数据新闻、大数据可视化、传媒类VR/AR内容创作、全景拍摄等前沿媒介技术引入实验课堂,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另一个则是面向研究生的新媒体智慧学习工场,由新媒体体验、内容生产与运营、大数据分析、虚拟演播等板块组成,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开展相关技能培训和校企合作新模式[7]。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凭借工科优势,将技术与新媒体实践有机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索的意识和热情。这样的创新教学模式,从短期来看能够使新闻工作人员与新媒体技术人员脱离技术与内容“两张皮”的困境,使新闻传播与技术真正相融;而从长远来看,该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出既熟悉内容生产流程又懂得技术开发的融合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正如保罗·莱文森所言:“媒介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浸透着人类渴望突破自身交流困境的努力,而每一种新的媒介技术的使用和普及都在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形成一种全新的交流

构型。”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不断革新,充分利用现有的社科资源,发挥跨学科优势,创新探索教育模式;更要立足中国国情,根植中国土壤,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拓展教育视野,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在坚守本学科主体性与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充分吸纳交叉学科与海外媒体的优势资源,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及人才培养新范式。

[参考文献]

[1]程丽红.新文科语境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J].社会科学战线,2022(04):185-191,282.

[2]强月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02): 30-37.

[3]杨琳,李唐波.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资源挖掘与路径创新[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01):3-14.

[4]贺明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系统模式探析[J].国际新闻界,2012(10):59-66.

[5]张恒军.全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J]传媒,2017(11):76-78.

[6]牛桂芹,李焱.国外高校科学传播人才培养的典型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普研究,2021(06):32-41,96,113.

[7]常湘萍.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实施交叉教学模式 学科交叉打造复合新媒体人才[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09-28.

猜你喜欢
创新思考新文科培养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信访工作中的档案管理创新思考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矿山测量技术的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