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学习”现状及其对教育生态的冲击

2023-05-30 10:48李孔珍李雪
教育家 2023年15期
关键词:升学考试学校课程

李孔珍 李雪

“超前学习”在中国的教育模式中存在久矣,最初的“超前学习”,通常指学生依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主动提前学习课本中的知识,或被动预习课本中重要知识的行为。然而当前的“超前学习”,更多地已逾越预习的行为边界,异化为一种以片面追求学生考试成绩为导向,以短期内超量向学生灌输知识、变相延长升学考试训练时间为手段的揠苗助长式行为。

“超前学习”的现状

首先,“超前学习”表现在超前教授新课上。研究表明,“超前学习”问题在我国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各个教育阶段均存在,以初高中阶段最为严重。在现实生活中,存在部分初高中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成绩,不惜忽视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安排,要求教师提前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结束新课,导致学生在短期内被灌输大量知识的教育乱象。这种忽视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的揠苗助长式行为,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不仅导致大量学生难以适应“超速”的教学节奏,还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加剧了全社会的教育焦虑,衍生出许多心理问题与社会问题。

其次,“超前学习”表现为选择性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为提前结束新课,部分初高中学校对国家课程方案采取选择性执行的方式,默许甚至助长增加升学考试科目的学习时间,压缩、弱化与升学考试无关的课程,并占用为数不多的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非升学考试课程的授课时间,这严重损害了教育生态的健康发展。

最后,“超前学习”表现为聚焦机械化的升学考试训练。“超前学习”的目的在于缩短教师授课时间,相对延长学生用于升学备考训练的时间。如某中学为确保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升学考试科目的长时间重复训练,要求教师在高一便完成所有科目的课程教学,高二高三全部用来进行备考训练,且要求住宿生每天早上5点多进行“早早读”。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突破学生学习与体能极限的做法,使大量学生“跟不上、学不精、听不懂”。

“超前学习”的成因

首先,“超前学习”背后是人才选拔与评价机制的不健全。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如强调将评价的重心放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建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机制等。然而,教育评价的实际落实情况不容乐观,过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教师的教学业绩等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决定学生能否被优质高中或高校录取的依据仍然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当前人才选拔与评价机制的有限性和单一性给“超前学习”提供了生存空间。

其次,应试教育助长“超前学习”的不良风气。在仅将分数看作是决定学生升学命运的关键和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的“唯学历”“唯分数”观念影响下,我国教育在走出应试教育的道路上步履艰难。社会“追分文化”的大潮,无形中加深了人们心中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念,驱使学校、家长寄希望于通过“超前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在教育考试中占得优势。这也进一步助长了“超前学习”的不良风气,导致学生被迫卷入教育功利化的竞赛中苦苦挣扎。

再次,“超前学习”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来自资本市场的推动。资本市场利用舆论手段渲染教育竞争论助推“超前学习”,破坏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导致大量学生难以在短期内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同时,由于很多家长不具备辅导初高中课程的能力或缺少足够的辅导时间,这便促使学生和家长求助校外辅导,由此推动了“超前学习”的资本运作,迫使更多学生卷入校外学科辅导。

最后,部分学校的功利性追求助长了“超前学习”的社会存在。“超前学习”问题的产生也与学校这一教育主阵地息息相关,原因在于“超前学习”所产生的现实利益符合学校的利益需求,因此一部分学校在社会功利化趋势下也难以独善其身。具体而言,一方面,由于部分地方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与片面追求升学率画等号,因学生“超前学习”取得较高升学成绩的学校,较易获得教育主管部门的青睐,进而在招生、资金投入等方面更加受益;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借助“超前学习”带来的学生成绩的提高,获取自身的教学业绩和社会声望。在这些功利性目的的驱使下,学校教育功能发生了畸变和异化,助长了“超前学习”的发生。

“超前学习”对教育生态的冲击

对宏观教育生态系统的冲击

宏观教育生态系统主要指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通过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作贡献而实现的。“超前学习”的本质在于将学生培养成单纯应付考试以争取高分的工具,其背后折射的是对应试教育理念的绝对信奉。这种只囿于眼前成绩的教育短视行为,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相背离,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长远发展。

对中观教育生态系统的冲击

依据职能的不同,中观教育生态系统包含聚焦于教育顶层设计的政府政策、聚焦于教育政策核心实践的各级学校和聚焦于辅助教育实践的社会组织和家庭。政府教育政策的落实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发力,但“超前学习”问题的出现打破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局面。首先,在“超前学习”环境下,许多父母为避免子女学习处于劣势,常常以减少孩子的课外活动时间为代价,增加孩子的课外辅导时间,这不仅导致家庭经济负担的加重,还会给孩子带来身心健康问题,造成家庭教育理念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相背离的局面。其次,“超前学习”的功利性诱惑严重阻碍着学校功能的发挥,导致学校教育生态遭到破坏。这种危害不仅反映在课堂教学的紊乱、教师教学压力和学生学业压力的加重以及师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还会造成部分学校的育人导向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的背离。最后,“超前学习”加深了社会风气的异化。社会中本就存在的“追分文化”因“超前学习”而变本加厉,这种社会风气加重了全民对教育的功利化追求,对素质教育政策的落实起了反向作用。

对微观教育生态系统的沖击

“超前学习”对课程、教学、师生互动等微观教育生态系统也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首先,非考试课程陷入边缘化。为确保升学考试课程备考时间充足,“超前学习”需要压缩、减少并占用非升学考试课程课时,使非升学课程逐渐成为虚设并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其次,教学节奏失序。“超前学习”需要教师在单位时间内进行知识的“压缩式”讲授,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节奏和学生的学习节奏,导致一些学生被迫成为“差生”,造成学业负担与心理负担的双重加重。对教师群体而言,“超前学习”迫使教师加班加点“赶进度”,身心不堪重负,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最后,师生、生生互动连接削弱。师生、生生友好互动是学生体验社会性情感、积极参与社会化活动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与教师、同伴建立亲密关系,就共同的任务目标分享新想法、学习新知识,从而发展与他人合作所需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以功利性为导向的“超前学习”行为由于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学业困难,加剧了学生之间的竞争,从而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建立起学习连接与互动的难度,导致师生关系的异化以及同伴关系的疏离,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之,“超前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考试成绩短期内可能会明显提高,但这是以透支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热爱、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提升为代价得到的,会给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留下莫大的隐患。因此,针对“超前学习”的问题,必须标本兼治,且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本文系2021年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一般项目“‘三全育人理念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BJSZ2021YB49)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朱怡颖

猜你喜欢
升学考试学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山西省2020年对口升学考试 数学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模拟试题 数学(一)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山西省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 语文
山西省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 英语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