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地图探析

2023-05-30 21:01赵雪琴
学周刊 2023年15期
关键词:读图绘图导学

赵雪琴

摘 要:地图承载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和基础知识,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基于地图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文章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的重要意义展开分析,并按照创设图像导学情境、设计图像探究问题、借助地图呈现知识、开展地图识读竞赛、组织地图绘制活动和布置实践绘图作业的行文顺序,探讨合理运用地图的有效举措,旨在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学会识别、绘制和阅读地图的技巧,并能从地图中获取丰富的信息。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地图;合理运用

中圖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5-0112-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5.037

经济地理学代表人物巴拉斯基曾说“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以直观化形式展现地理知识,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辅助工具。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依照课程教学的实际内容应用对应的地图资源,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绘制地图,并深度挖掘其中的隐含信息。而通过创设导学情境、设计探究问题等举措,学生的学习品质、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也会逐渐提升。

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的重要意义

地图具有图文结合、直观性强的特征,将其合理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于其他人文学科而言,地理学科具有较为明显的理性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将文字和数据转化为直观化的映像,而地图则是帮助学生转换思维映像的有效工具。学生可以通过读图、绘图的方式,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图像素材。经过这一流程,学生参与地理课堂和相关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明显加强,从而在地图教学中收获良好的学习体验。而且,在图像的刺激和引导下,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逐渐提升,能够通过简单的文字和语言描述想象中地理区域的空间方位,并能在图中显示出来。随着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他们分析和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不断提升,可以按照不同的需求解读不同类型的地图[1]。另外,地图以一种显性化的形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性、枯燥性的问题,学生在记忆文字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储备地图信息,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知识记忆效果。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的有效举措

(一)创设图像导学情境,激活学生认知兴趣

传统的地理教学以“板书+PPT”作为导入模式,通过回顾旧知识或者直接呈现新知识的方式,开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在这种导入模式中,学生的机械化思维愈显严重,难以针对具体问题展开具体的分析,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足。为了改变传统地理教学模式中的缺陷,教师可以创设图像导学情境,在导入阶段引进多样化的地图资源,让学生在辨析地图和解读地图的过程中,感受地理知识中蕴含的乐趣。

1.以本土区域图像创设导学情境。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导入阶段,激活学生学习和认知兴趣是主要教学目标,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产生探索和学习的欲望,才能在后续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阶段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明确地理概念和知识的内涵。以此诉求为教学的导向标,教师可以利用本土区域地图创设图像化的导学情境,以学生熟知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区域的读图作为课堂导入的素材和资源,让学生在猜想、推理和论证的过程中,明确本土区域地理的特征和属性,产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而在利用本土区域地图创设导学情境时,教师也要对地图进行适当的加工和整理,通过折叠、粘贴便利贴等方式,隐藏地图的部分内容,为学生猜想和推理地图的内容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将图像中蕴含的信息与课程教学的相关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然后以该问题驱动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样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增强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2.以多维立体图像创设导学情境。初中生正处于追求感官体验和视觉刺激的年龄段,他们对于直观动态的教学资源会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兴趣。针对初中生的这一特征和兴趣倾向,教师要尽量选用具有动态化、多元化特点的教学素材。综合以上教育理念,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在导入阶段运用多维立体图像,创设导学情境,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希沃白板等手段,制作和播放具有空间感的地图素材,并在课堂导入时期为学生展示多维地图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智能化和趣味化的图像情境中,对地理学科知识和概念产生探索和解读欲望,这样即可完成导学任务。另外,为了融合学生的空间感和想象力,教师也要在图像导学情境中,引导学生用语言描绘三维地图,让他们从地图的空间方位、所含要素等多个角度展开口头叙述。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地理课堂中,他们也能初步掌握读图的技能和方法,进而为课堂教学提供动力、注入发展活力。

(二)设计图像探究问题,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经过实践检验,“教师说+学生记”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师生和生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和交流,学生难以深入思考和探究地理问题,这也导致他们的思考和学习能力迟迟无法得到提升。针对此种情况,教师要以地图为载体,设计探究性的地理问题,供学生分析和解读,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促使他们转变被动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从而真正推动地理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具体来说,教师要在地图中融入探究性的问题,关注地图的细节和主要元素,依据地图中的某一个数据、某一个点位等,引出与现实生活相关且具有一定探究意义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读图后思考,得出问题答案。这样,学生会结合地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含要素,利用已经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展开系统化和逻辑性的推理,全面搜集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点,进而从多个角度解读地图、回答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精选不同种类的地图,以地图的内容为基础,设计相关探究性问题,以此开展专项解题活动,锻炼学生解读地图和分析问题的技能。在此基础上,学生的独立思考、深度探究、逻辑推理等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都会明显加强[2]。

(三)借助地图呈现知识,加强学生知识印象

地图中包含数字、地名、方位等多个要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点,在新授课或者复习活动中,若能以地图为载体实施教学行为,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印象,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教师可以从新授课和复习课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入手,选择恰当的地图资源,透过地图呈现地理知识,以此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1.借助地图开启新授课。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图文转换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涵盖的具体要素和不同知识点间的逻辑关联,而作为图文转换的典型代表,地图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载体。根据新授课的教学要求,教师可在地理课前的准备阶段,通过中国地图网、地理图册等多种途径,查询和下载符合要求的地图资源,并对地图资源进行合理的修改和调整,将地图中地名、海拔高度、方位指示符号等多个要素融合起来,以此引出课内知识点[3]。而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应逐一展示提前搜集和制作的地图,将课内知识点透过地图中的地势关系、海拔差异、植被覆盖情况以及区域关系等体现出来,要求学生在识别地图的过程中,了解地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让他们在图与文的有机转换中,明确单元、章节中的重点知识,从而加强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记忆效果。当学生能够透过地图了解课程基础知识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引导学生依据新授课中的知识点,主动搜集和下载与之相对应的地图,并在地图中做好数据和符号标记,从而完成逆向学习任务,找寻最为便捷和高效的学习方法。

2.借助地图复习旧知识。除了新授课以外,复习课也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学生的知识记忆和掌握效果,教师可以借助地图开展复习活动,根据课程内容的相关性和相似性,将具有逻辑关联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并为之配备专門的地图,以地图册或者文件夹的方式呈现地图资源,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点以及地图册中的资源,展开系统化的复习活动,探索地理知识内部存在的关联性。另外,在复习活动中,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将同类型的知识点融于同一个地图之中,通过画线、备注信息等方式,明确地图中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初中生建构起知识网络,让他们在地图资源的辅助下,牢固记忆地理基础知识点,提升地理复习活动的质量和实际效率。

(四)开展地图识读竞赛,强化学生读图能力

初中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较强,在良性的竞争氛围中,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会明显加强。因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地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的思维特性,开展地图识读竞赛。教师可以大范围搜集与初中地理教学相关的地图,隐藏其显性信息,作为竞赛中的素材和题目,并为之配备地理问题。而在竞赛活动中,为保证活动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教师可以采取一题对多人的措施,逐一展示地图和其附属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合理选择切入下一题的时机。以此类推,在规定的时间内结束比赛,考查学生读图的正确率和速度,检验学生是否能够依据地图中的隐性信息,推断出地图的类型、所指代的区域以及具体的应用范围,让学生在竞赛中增强读图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将日常地理教学活动中习得的知识应用在读图的过程中,从而掌握更加高效的学习方法。

(五)组织地图绘制活动,转化学生思维方式

地图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读图能力,还对其绘图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地图,教师应传授给学生绘图的技巧,并给他们创造绘图的机会。对此,教师可以组织专门的地图绘制活动,在活动的初期,教师以典型的地图作为例子,示范绘制地图的方法和使用的相关技巧,说明地图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元素,让学生细致观察绘图的手法和流程。当学生已经具备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后,教师便可以引导他们绘图,为他们出示绘图任务,要求他们在模仿的过程中,绘制出世界地图或者中国地图的某一个区角,体现出不同地域的真实海拔数据、海陆分布、植被覆盖情况等。此外,在绘图活动中,教师也要开展绘图总结活动,以鉴赏和评析为主要形式,针对不同学生所绘制的地图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评析,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明确地图中的必备要素以及绘图应遵循的原则,促使学生转化思维方式,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4]。

(六)布置实践绘图作业,增强学生地理素养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布置实践绘图作业,是合理运用地图的一项举措,也是增强学生地理素养和地理实践力的必要途径。基于绘图作业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结合野外研学和区域规划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绘制符合要求的地图。

1.以野外研学为载体布置绘图作业。地理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特征的科目,鉴于合理运用地图的教学要求以及增强学生地理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野外研学作为载体,布置绘制地图的作业,对学生的绘图方式、绘图范围等做出明确规定,要求他们将研学路途中观察到的地势地形、河流分布、植被覆盖、土壤质地等多项要素融入地图之中,通过不同颜色的画笔、真实数据以及个性化的符号,展现出研学旅途中的地势、地形、自然景观、海拔高度等真实特点,以此强化并提高学生在地理学习活动中的实践力和核心素养。而除了教师设计和布置的任务外,在开放性和自主化的野外研学活动中,学生也可以按照自身的学习和认知需求,主动绘制自然界的地图,将视觉范围内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和地理特征等以图像的方式展现出来。

2.以区域规划为载体布置绘图作业。根据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核心素养和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在实践绘图活动中,教师要以区域规划为载体布置绘图作业,依据本土商业、农业等区域规划的具体情况绘制平面地图,展示出本土区域划分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强化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利用社会中的时事热点话题,如“如何将商业区域规划最优化”等,从经济发展、地理位置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讨论,在此基础上绘制出符合要求的地图,这样不仅完成了绘图的任务,也在无形中提出了创新性的见解,有助于增强初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以创设图像导学情境、设计图像探究问题、开展地图识读竞赛等作为合理运用地图的举措,既增强了初中地理课堂的创新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也能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学习技能,帮助他们在地理学习进程中获得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在运用地图展开教学活动时,教师也要注重给学生创造独立和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和知识储备中调取相关经验,从而自主探究地图中的奥秘。

参考文献:

[1]俞兴榕.初中地理教学中提升学生地图技能的“三部曲”[J].中学课程资源,2021(8):24.

[2] 程玉云,王均升.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新探[J].考试周刊,2021(55):123.

[3] 孙爱玉.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图技能培养方法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1(20):27.

[4] 冉高平.基于地图导学模式的初中地理教学研究[J].新课程,2021(39):72.

猜你喜欢
读图绘图导学
来自河流的你
“禾下乘凉图”绘图人
基于HTML5 Canvas绘图技术应用
读图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Surfer和ArcView结合在气象绘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