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深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

2023-05-30 21:18赵丽君
学周刊 2023年15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道德与法治初中

赵丽君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全面发展。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文章先分析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再阐述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以人为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5-0124-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5.041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任。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且教师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激活课堂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教学改革深入

学生是教育的中心,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改善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师生角色定位发展转变,让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程,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而且教师通过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研究,可以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对教学活动、教学总结进行提升,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以人为本打破了以知识为本的固有思维,既尊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自尊心,又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二)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忽略了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道德情感,弱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更加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其中,体现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趣味性和高效性,增强了学生学习和领悟的效果,促进了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一)打造爱的课堂,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放不下自己的权威和尊严,坚持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师生之间存在隔阂,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应当是相互尊重、相互关爱、教学相长的和谐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做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多给予学生一份信任、期待和关爱,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所以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教师都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为学生树立榜样,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主动进行交流与沟通,多些微笑,多些鼓励,春风化雨,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爱与温暖,从而放下心中对教师的忌惮,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局面。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运用赏识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观察,要抓住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每一个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鼓励、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到被尊重、被重視,从而源源不断地注入学习动力。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学生一起查找出错的根源,用宽容的心态包容学生、理解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主动表达的欲望,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创设多样情境,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只有学生对学科内容感兴趣,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学科的特点来看,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理论性偏强的学科,知识内容单调枯燥,而且有大量的内容需要记忆,导致很多学生对其学习不感兴趣,甚至还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这也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把枯燥而单调的理论知识融于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引发学生自主体会、感悟和思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变得更加积极与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道德与法治与现实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很多理论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也需要在生活实践中发展和强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多媒体视频、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画面,拉近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深奥的理论知识简单化,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和掌握,使道德与法制教学回归生活。

问题既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激励学生进步的助推器。由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有限,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较为肤浅,为了引导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融入课堂学习中,通过解决问题,不断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中华五千年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历史典故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当今学生仍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所以教师可以把历史典故引入课堂教学中,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从故事的听读中悟出人生哲理,增强课堂教学的文化厚度。

初中生充满青春活力,和枯燥的说教相比,他们更倾向于自主活动。为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多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且具有教育价值的小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感悟其中所蕴含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寓教于乐,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固。

(三)运用案例教学,深化学生理论认知

在以人为本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的都是书本中的死知识,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深刻领会。为此,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案例教学法,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融于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案例之中,通过对教学案例的理解与分析,把理论知识生动化、直观化,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如此,也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案例选择是运用案例教学的前提与基础,优质的案例资源对课堂教学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坚持针对性原则,以学生为本,挑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切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案例素材,同时,所选取的教学案例必须是有用的,要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学生要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局限于书本中的案例,而书本中的案例资源是有限的,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此,教师要拓宽案例来源渠道,从国学经典中搜集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典故,从网络中搜集社会热点、时政新闻,还可以从自媒体中搜集具有教育意义、弘扬正能量的短视频等,丰富课堂案例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往的案例教学往往采用教师读案例、学生分析案例的形式,或把案例打印出来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再完成案例后面的问题,形式较为单一,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要对案例呈现形式进行改进与创新,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让学生把案例内容表演出来,通过角色扮演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对案例内容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分析与探究,营造輕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思想交流与碰撞,拓宽学习思维,获得更深的感悟。

(四)实行分层教学,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以人为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全员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初中生之间在学习能力、知识丰富程度、理解认知能力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差异,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用相同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来面对全体学生,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其他学生则成为课堂教学的“看客”,难以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发展。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统一的教学观念,运用分层教学对学生量体裁衣,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人而异,调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

分层教学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突出表现,教师在运用分层教学方式时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还要定期调整与优化学生层级,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提升。分层划分完成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分层备课,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于学习成绩较好,学习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掌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同时还要着重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要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对于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教师要在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为他们布置一些拓展性的学习任务,发掘这些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其不断向高层次的学生靠拢;对于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教师要帮助其掌握基础知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上要尽量具有趣味性,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练习上,教师也要分层设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训练内容,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设计“自助餐”式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其获得更加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同时,道德与法治教师还要做好分层评价工作,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也是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和进步的关键,要让学生受到启发,找到改进的方向。

(五)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身体力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育人,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要让学生成为有知识、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锻炼与提升自我,发展学生的能力,探寻人生的意义,找到人生的价值所在。教师作为实践活动的组织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历史纪念馆、抗战遗址等场所进行参观和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到来之际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讲述与节日相关的传统习俗、爱国故事等,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体会我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弘扬。青春在于奉献,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时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敬老院、车站等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让学生用自身行动践行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的内容,在身体力行中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双减”政策实施后的校园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知识竞赛、辩论赛、模拟法庭等活动,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让学生获得全面的锻炼与发展。

总之,以人为本是深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打造更加自由和开放的教学环境,强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育人功能,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成为有知识、有道德、有情操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田春.“以生为本”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2019(17).

[2] 王剑飞.以生为本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9(14).

[3] 杨月华.以生为本,德育为先——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打造[J].小品文选刊,2020(3).

[4] 袁红烨.秉承以生为本提高教学效率——例谈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模式[J].新一代,2021(25).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道德与法治初中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