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现状与策略研究

2023-05-30 21:24刘光军
学周刊 2023年15期
关键词:现状与策略农村中学德育教育

刘光军

摘 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之本,培育新时代新青年,德育在当下基础教育“育人”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然而,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文章对农村中学德育现状与策略进行具体研究,从学校组织、教师落实、学生发展三个角度,整体分析了优化农村中学德育教育成效的工作方法,厘清家庭教育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从改善校园环境、家校共育等多个角度分享了可行策略,以供参阅。

关键词:德育教育;农村中学;现状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5-0163-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5.054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学校应落实德育教育工作,将立德树人视为根本教育任务,全力培养有信念、有梦想、有道德的现代青年。农村中学应不甘落后,根据学生实际,打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创新设置德育活动,强化德育教育实效,培养德行突出的现代化人才。

一、现状:当前农村中学德育教育情况

(一)学校尚未全面发挥德育教育功能

当下的农村德育教育,受硬件条件、师资力量的约束,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落后性,未能全面认识德育教育价值,这也使得学校尚未在德育教育方面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所设置的德育活动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村中学生德行品质的发展需要。而且,有些农村中学存在“学校德育教育脱离社会实际”“不重视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对德育教育的影响”等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没有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等便利渠道,没有科学地衔接社会生活,导致学生只是进行浅层的学习,不能进行深层实践,对道德的感知有限,从而影响其德行品质的建立。

(二)家庭德育教育缺失不容忽视

家庭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不可小觑。但是在当前的农村中学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家长不重视德育教育的问题,特别是留守家庭,该问题表现得尤为明显。父母与孩子聚少离多,无暇关心孩子德行品质的发展情况,也没有更多精力去配合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得学校“单打独斗”,造成德育教育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策略:如何提高农村中学德育教育质量

(一)改善环境,打造校园文化,突出教育功能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环境的影响举足轻重。分析农村德育教育中学校尚未全面发挥教育功能的原因可知,这是影响德育教育效果至关重要的因素。为此,改变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现状,提高其质量,学校应先从环境入手,适当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校园环境,打造具有德育特色的校园文化[1]。比如,在校园内学生经常经过的位置建设“德育文化宣传栏”,打造德育教育长廊,通过张贴海报、新闻,展示图片等方式宣传“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公德”“法律基础知识”等有关德育教育要素的内容。要定期更新宣传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掘校园环境显性、隐性德育教育作用,让校园每个角落都成为德育文化的宣传角,让每一名学生每次经过时都能有意或无意地捕捉到德育的信息,在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下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认识德育内涵,形成健康的思想、高尚的品质。

(二)增强实力,壮大师资队伍,保障德育工作

德育不仅可以依托思想政治学科活动展开,也可以渗透在语文、历史、英语、数学等多个学科中。各学科教师是否具有德育教育的核心能力,学校师资队伍实力是否足够强大,能够完成要求日益提高的德育教育工作,是现阶段农村中学德育教育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能力,壮大师资队伍,提高学校整个教师团体的德育教育实力,才能切实地落实农村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为此,学校可以制订“走出去,请进来”等教师培养计划。一方面,将本校教师外派到其他城市学校、德育教育研究单位进行深造,学习先进的德育教育理念和方法,研究更丰富的中学生德育教育知识,增强自身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在政府支持下合理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吸引更多对德育教育有着独特理解的年轻教师走进学校,与老教师一同配合,制订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学生德育教育计划,整体提高师资队伍德育教育实力,增强教师德育理想信念,并以此保障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地展开。

(三)高瞻远瞩,搭建网络平台,促进德育教育

信息技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在农村中学生的未来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影响只多不少,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德行品质的发展。面对此种情况,学校与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时,应具备高瞻远瞩的能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搭建网络平台,使其发挥“促德育”的教育价值。

1.拓教育空间,增教育内容。现如今,网络在农村中学已经普及,学校若能利用网络环境搭建可支持德育教育的网络平台,拓宽德育教育空间并整合多方资源,在网络平台中增加德育教育内容,为学生提供以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了解不同德育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渠道地学习并塑造自身德行品质,定然可以更进一步地提升德育教育质量。因此,农村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网络教育实际环境,组建专门的教育平台搭建队伍,建设独立的网络教育平台,整合互联网中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2]。在此基础上,为师生分别建立独立的平台登录账号,鼓励他们在平台中围绕德育展开交流,制定一定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主动利用平台打卡学习德育知识,提升自我品质。此外,根据中学生特点,教师还可以对平台的登录与学习界面进行美化处理,凸显德育教育要素,发挥平台网络环境的积极影响作用,让学生打开网页、进入网站,就能感知到浓烈的德育教育气息,在其熏陶与感染下提高个人德行品质。

2.搭网络平台,学时代好人。网络时代下,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秀的网络素养,能够准确辨别网络中复杂、零散的信息,在多变的网络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农村中学的德育教育工作,应响应这一时代号召,凸显网络时代的育人特点,培养学生应用网络的正确意识与能力。对此,学校可借助网络化德育教育平台,组织教师通过网络化手段落实德育教育。而教师可以在学生使用平臺进行德育学习的过程中,向其传授在网络环境中获取信息、辨别信息的正确方法,做好“上网”示范,使网络成为学生自主进行德育或其他学习的有效工具。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时代道德模范的事迹,引导他们通过互联网中关于时代道德模范的客观评价和介绍,感知道德模范的“时代好人”精神。这样的教育模式能够不着痕迹地促进学生对“做时代好人”号召的响应,自觉在网络与现实生活中学习道德模范,增强自身德行品质,明确理想信念。

(四)开发教材,设置校本课程,引领德育学习

学科教材、校本教材,均为农村中学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若能整合学校与地方文化资源,根据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独特的人文资源开发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给予学生按照德育教材展开学习的机会,并依托校本教材设置德育校本课程,有效提高德育教育系统性,自然可以有序引领学生德育学习。因此,农村中学面对当下德育教育现状,要力求改变与优化,在开发德育校本教材方面投入更多精力,指派具有突出德育教育能力的教师完成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不断丰富校本教材内容。同时,在合理规划学科教学时间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校本课程时间,至少确保每周1至2次的校本课程教学频率,保证学生德育校本学习持续性,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校本教材价值,增长学生品德与见识。

(五)有机融合,关注心理健康,创新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工作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这也奠定了农村中学德育教育有机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事实上,分析农村中学生常见的成长问题,教师可以看到,多数问题是由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的。当学生存在自卑、敏感、缺乏归属感等心理健康问题时,就不可避免地会在日常学习与人际交往中出现不顾及他人感受等行为,影响其德行品质的发展[3]。所以,教师在农村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优化中,势必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主动融合常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征得学校支持,建立心理健康教室,学习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特别是班主任,可以定期组织班会活动,与学生交流他们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观看心理健康教育视频,组织心理健康演讲,以学生喜欢并且感到放松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如此,学生掌握正确的自我管理与人际交往方式,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实现自由且健康的成长,德育教育目标也就在点滴渗透教育中实现了。此外,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学校还可以邀请校外青少年心理辅导专业机构人士到校开办讲座,向学生宣传青少年正确的学习、成长与人际交往方法。参加讲座,围绕宣传内容与教师展开交流,也是学生感受德育教育的一种方式,能够增强其个人德行。

(六)家校共育,联合家庭工作,同行德育教育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情况不仅影响学生的成长,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育效果,想要改变农村中学德育教育失衡的现状,就必须提高家校共育力度,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合起来,同心协力,共同进步。对此,教师可以在学校组织下,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家委会,在家委会中宣传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定期分享德育教育方法,帮助家长解决“如何与青少年进行交流”的问题,了解家长在德育教育、家庭教育方面的思想动态,使其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有力支持者[4]。同时,通过家委会,充分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分析家庭情况对学生个人思想品行的影响,尊重学生的家庭,换位思考学生的感受,进而针对性地制订最适合他们的家校共育德育教育方案,不抛弃、不放弃每一名学生,找到其成长问题的根源,耐心帮助其改变自我,获得成长。

(七)三位一体,强化社会参与,增强德育力度

“德”之一字,是社会对现代化人才提出的要求。之所以要在农村中学进行德育教育,是因为要回应社会关切,培养有道德的人才。这也证明了,在农村中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还应正视社会的影响。基于此,革新农村中学德育教育,在联合家庭工作的基础上,学校与教师应聚焦社会生活,强化社会对学校德育教育的参与,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机制。

1.邀社会,进校园,赋能德育。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背景、人文故事,都有坚守道德、弘扬美德的模范人物,在通过网络了解他们的故事之外,学生若能与其面对面地接触,直接了解他们坚守道德、弘扬美德的初心和想法,自然能够强化学习效果,更好地提高德行品质。因此,强化社会对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参与,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实际,适当邀请当地道德模范、非遗传承人、劳动模范、见义勇为人员进入校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真实经历,分享他们对于“道德”的理解,鼓励学生做坚守道德、弘扬美德的优秀少年。相较于教师的耳提面命,在与一位位榜样的交流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内容,也能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主动向榜样学习,主动追求德行品质更深层次的发展。

2.出校园,进社会,实践成长。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将受到的德育教育化作行动,同时在社会生活中发现德育的其他表现形式,在社会生活中挖掘道德内涵,可以让农村中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成长,提升整体德行素养。因此,学校与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农村中学生走出学校,在社会中学习。比如,由学校组织社会实训、研学旅行等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地方文物古迹、博物馆,寻找当地历史与民俗,探寻民族文化遗产,挖掘乡土中的重要文化资源,在此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所接触内容的重要性、保护与传承价值,激发学生爱家乡、爱民族、爱文化等情感,使其在对家乡与民族的热爱中注意自身品行,增强道德素养。组织学生访问当地烈士陵园、名人故居,并在对应社会实践过程中,随机开设“烈士精神我继承”“名人思想我弘扬”等“微课程”。学生了解烈士故事,学习名人精神,形成全新的社会实践体验,开辟德育学习新途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效果随之强化。再者,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养老院、孤儿院等社会福利单位参与服务,照顾老人,帮助孤儿,使学生在爱心奉献中得到教育,实现德行品质的提升。

三、结语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未来建设美好生活、美丽社会的中流砥柱,只有在学生时代接受正确的德育教育,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能在未来更好地适应并服务于社会,为国家而奋斗,为民族而付出,用有限的力量创造无限的可能。农村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就担负着这一责任。学校与教师应敢于面对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薄弱之处,积极改正,创新优化,结合实际改变德育教育方式,提高德育教育有效性,让学生真正在德育教育中获益,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 苟满川,王秀山.新时期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創新及其策略举隅[J].教书育人,2021(22):6.

[2] 董尚勇.新课改下农村中学德育教育价值与实施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31):99.

[3] 曹鹏程.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现状与对策探究[J].考试周刊,2021(18):105.

[4] 杨雪.基于立德树人的农村中学德育管理研究[J].科学咨询,2021(6):37.

猜你喜欢
现状与策略农村中学德育教育
刍议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朝鲜族小学民族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文献综述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农村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