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学资源建设路径探索

2023-05-30 10:46郁元正,张索,王瑞权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郁元正,张索,王瑞权

[摘 要]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教学资源建设对课程思政具有促进落实、推动实施的重要意义。针对目前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依据不清晰、案例缺乏宽度和深度、育人题材形式单一等问题,以“流体传动技术”课程为例,将引领价值观、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工作能力有机结合,重新修订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特点构建科技兴国、制度立国、重器卫国、人才强国、实业报国、丝路扬国六大育人主题,建立了校企联动的思政案例更新机制,形成了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路径。

[关键词] 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流体传动技术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液压与气压传动”(A-0152-21-204);2021年度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工业网络(DCS、FCS)技术”(A-0152-21-311)

[作者简介] 郁元正(1979—),男,浙江杭州人,硕士,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国际化研究;张 索(1985—),女,浙江金华人,硕士,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工科职业教育研究;王瑞权(1983—),男,河南南阳人,硕士,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1-0113-04[收稿日期] 2022-05-17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工学类专业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1]。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已成为近年来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

一、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不足之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专门进行显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而课程思政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进行的相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价值引领。教师不但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而且要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在课程標准、教案编写等方面融入思政元素[2]。近几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百花齐放,成绩显著,但教学资源建设总体上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紧密性的思政体系,从而弱化了教学效果,其主要不足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课程标准落后于课程建设新要求

“流体传动技术”课程标准所包含的素质目标大部分为通用职业能力,不足以充分体现“为党育人”的要求。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实施、评价的准绳,课程标准不完善会直接导致建设过程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也无从把握教学资源建设质量。

(二)思政案例缺乏宽度和深度

所谓宽度,是指思政元素全面涵盖素质目标;所谓深度,是指教学内容深入人心,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并对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指导作用。思政素材选择范围要广、教育意义要深刻,如果仅仅使学生背记课堂教学案例来应付考试,就失去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意义。

(三)教学资源题材单一,与专业知识融合生硬

案例素材内容要精彩,人物要鲜活,形式要多样。除了教师搜集的文本案例,还应包括新闻片段、现场实录、实地观摩、座谈交流等。首先引起学生兴趣,随之沉浸到学习过程中,最终引起共鸣和反思,使思想得到全方位升华。学生、企业均可成为教学资源的建设者,不断充实、更新资源库。

二、建设方案与路径

“流体传动技术”是机械制造大类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其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气液压传动与控制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流体常见力学现象及特性,熟悉各种气液压元件机械结构、工作原理、职能符号及应用场合,从而能读懂中等复杂的回路图,并能根据系统工作性能要求计算元件参数,进而培养学生气液压传动设备操作、安装、调试、诊断、排故乃至设计的能力。

课程建设团队以上级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厚基础、强技能、具匠心、爱家国、勇创新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精心设计课程思政结构体系,广泛搜集育人案例素材,整理加工后融入专业课程,不断丰富“三教”内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课程标准修订

《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专业课必须紧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特点,从强化理想信念和传承工匠精神两个主要方面融入课程思政,确保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3]。“流体传动技术”课程逻辑性强、应用范围广,具有打造成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先天优势。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的依据和最低标准,因此课程标准开发是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课程标准所包含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育人)目标不能生硬罗列,而是要根据课程特点,理顺这三方面的培养目标,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教学质量产生积极效果,三者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在实践中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理论知识铺垫引出思政元素,赋予学生理想信念从而转化为学习兴趣和动力,对理论学习产生积极反作用,促进达成知识目标;安全规程、精益求精等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实践能力培养全过程,实践任务完成情况又可检验育人成效。

(二)思政元素挖掘与切入

教师必须按照课程标准中的育人规定,梳理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挖掘思政元素,根据课程特点和育人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系统性再造,确保知识、能力、育人教育要求统一,这也是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环节。在实践中发现,行之有效的做法是结合课程所归属和服务专业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从某一知识点关联至一个典型事例或一種社会现象,结合以下几个方面挖掘案例所蕴含的使命感、责任感、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

1.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挖掘。通过改革发展、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阐释蕴含其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

2.从国内外新闻时事中进行挖掘。如重大工程、技术成果、科学家或模范人物典型事迹,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进行问题案例剖析,提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3.从课程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要求中进行挖掘,如安全意识、规范意识、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等,在实验实训环节落实训练与考核,增强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本课程分为六章,根据修订后的“流体传动技术”课程标准,提炼出科技兴国、制度立国、重器卫国、人才强国、实业报国、丝路扬国六大符合制造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思政主题,挖掘适当的育人案例切入课程六个章节,分别达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文化认同、志存高远、综合素养、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目的。主要育人案例与切入方式见图2。

(三)教学资源持续更新与完善

教学资源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科学技术发展、国际形势变化、岗位能力升级,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资源内容、形式、来源产生的灵感和新想法都将促使教学资源不断持续更新完善,不断增强课程育人功能。

课程建设团队首先要提高时政敏感度,善于从各类新闻媒体中发现与课程相关的时事热点。其次,教师要积极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通过观察及自身体验来获得育人案例,使课程思政内容贴近工作岗位。另外,要关注日常教学活动中发生在师生身边的小事,提炼鲜活生动的育人案例。

课程建设团队还应注重联络当地专业相关企业及模范人物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课堂活动来完成专业课有限课时内无法完成的育人任务,如邀请省市技术能手、劳动模范等行业领军人物进校园,向师生讲述自己亲历的重大事件,弘扬崇尚科学、崇敬劳模的精神;组织学生前往当地对口企业参观体验,培养职业规范意识和产品质量意识;带领学生参加技术博览会,激发创新创造潜力。

结语

课程建设团队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课程思政建设与开展为抓手,深入挖掘育人素材,整合重构教学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知识与问题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维和价值判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传统文化影响力,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A/OL].(2020-05-28)[2021-11-12].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孙慧明.课程思政建设的哲学蕴涵[J].学术探索,2021(12):134-140.

[3]关世春.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融入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5):44-49.

Path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king the course of Hydraulic and Pneumatic Transmission as an Example

YU Yuan-zheng, ZHANG Suo, WANG Rui-qua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iew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such as the unclear ba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sources, the lack of width and depth of cases, and the monotonous form of training contents, the course of Hydraulic and Pneumatic Transmission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integrate values leading,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skills training into the course teaching objectiv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content, six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mes are constructed, namely, rejuvenating China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ing the state based on socialist system, safeguarding the motherland with advanced weapons, strengthening the nation with talents, serving the country through industry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ng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silk road construction. The renewal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ses based on college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and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the learning resource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development; fluid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