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本科医学生超敏反应的说课设计

2023-05-30 11:00贺晓燕孙永苹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3期
关键词:说课

贺晓燕 孙永苹

[摘 要] 说课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向同行阐述自己对某一教学内容的理解、施教方案的设计以及施教效果的预测与反思等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针对“医学免疫学”中《超敏反应》章节内容,结合四年制护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方案的详细阐述,探讨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以期提高“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和思政育人的效果。

[关键词] 护理本科生;超敏反应;说课

[基金项目] 2022年度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计划项目“基于‘以学为中心的‘医学免疫学教学体系研究”(ZH202209B)

[作者简介] 贺晓燕(1982—),女,湖北咸宁人,博士,遵义医科大学(珠海)基础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分子免疫研究;孙永苹(1980—),女,山东临沂人,硕士,遵义医科大学(珠海)基础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分子免疫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3-0000-04[收稿日期] 2022-07-25

“医学免疫学”主要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效应、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疾病及其发生机制、预防和治疗的免疫学措施等的专业基础课程[1]。学习超敏反应知识点既能从免疫应答的角度分析生活和临床中常见的超敏反应疾病,也能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分析法的引导、积极向上生活态度、坚韧不拔科研精神的培养和正确思维方式的树立,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思想政治主题教育。说课是指授课教师以备课为基础,向同行或相关教员阐述自身的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简而言之就是讲述“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这样教”[2]。说课的过程由说者讲述、听者评议、相互讨论三个步骤组成,其目的是使该教学设计趋于完善。说课能够提高教师备课质量,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师职业素质[3-6]。为持续深化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本文以四年制护理本科专业医学生“医学免疫学”课程中的《超敏反应》为例,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制定详尽的说课方案设计,以期进一步提高“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笔者所在院校“医学免疫学”课程选用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孙万邦、新燕和林英姿主编的全国高等学校“十三五”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第二版,为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在贯彻教学大纲和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基础上,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启发性;内容上坚持系统性和完整性,阐述上概念准确、语言简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合护理本科生学习。“医学免疫学”是护理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7]。教学内容《超敏反应》为该教材第十七章内容,包括超敏反应总论、Ⅰ型超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在前期基础免疫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免疫组织和器官、抗原、抗体、补体、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和免疫应答等相关知识点,将有助于超敏反应的学习。超敏反应是病理性的免疫应答反应,是在学习了正常免疫应答理论之后,对免疫应答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通过超敏反应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知晓免疫应答是一把双刃剑,免疫應答在清除进入机体的抗原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同时,也可以对机体造成伤害,使学生对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常见临床疾病及其防治方法有所了解,一方面在巩固基础免疫学相应知识点的同时,也为后续的其他临床免疫学章节的学习做铺垫。因此,《超敏反应》章节知识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大纲专业培养的要求和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制订以下本章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超敏反应概念和类型;掌握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和防治原则;掌握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临床常见疾病。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临床上不同类型超敏反应的症状和体征,能正确诊断并分析其发病原理且提出治疗方案,逐步培养学生对“医学免疫学”学习的正确思路和方法。

3.思政目标:引导学生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免疫学知识,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医学免疫学”根据其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基础免疫学研究对象包括机体免疫系统中的免疫器官、免疫分子和免疫细胞在维护机体正常稳态时所发挥的作用。临床免疫学研究的是机体免疫系统功能过强或者过弱时所出现的临床疾病。基础免疫学的内容是临床免疫学研究的基础,要学习和理解临床免疫学的内容需要掌握好基础免疫学的相关知识点,而超敏反应属于典型的临床免疫学疾病。因此,本章节教学重点: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和防治原则。教学难点:(1)学生学习难点: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该部分知识点内容抽象、复杂、与其他学科联系多,与前面基础免疫学章节知识点联系多,而所带教班级学生为四年制护理系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基础医学知识相对薄弱,且由于“医学免疫学”课时的安排较少,基础免疫学部分学时较少,所教授相关知识点相对较简单,故此部分对于他们而言会较难于理解。(2)教师教学难点:将学生学习的难点部分由抽象变为直观、由复杂变得简单、由晦涩变得通俗易懂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混合式”教学。依托互联网技术线上课堂资源的日趋多样化,鼓励高校积极探索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深入推进高校传统课堂的教学革命,采取线上(超星学习通)与线下(讲授式)相结合。线上以超星学习通为平台,为学生自学提供在线共享教学资源,通过超星学习通提供重点、难点知识讲解及师生互动的平台。线下课堂讲授,采用讲授法教学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领会知识点,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超敏反应发病机制和临床常见疾病的图片,利用简约板书和手画简图以弥补讲授和多媒体课件的不足,让讲授过程更直观。

2.问题导入法。在引入新课时,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相关知识点,同时产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期待,在随后课程讲授中学习相应知识点,进而以学生共同复述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再进一步要求学生运用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解释相应的临床常见的疾病,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预先准备好的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比较法。超敏反应根据其发病的特点分为四型: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性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于Ⅰ、Ⅱ、Ⅲ、Ⅳ超敏反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通过列表、画图、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方法,加深对于四种超敏反应的理解和记忆。

(二)学法

课前,学生可通过线上相关资料的观看和书本预习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中,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等方法促进新知识点的理解和其他相关知识点的温顾;课后,学生通过完成课后相关习题、自主归纳复习,以及与教师、同学之间的问题探讨,巩固所学知识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拓展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

本章节讲授按照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具体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并将课程思政贯穿其中。

(一)课前

依托超星学习通,建设线上超敏反应章节教学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超敏反应章节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录播微课等在线共享教学资源。

(二)课中

1.导入新课。复习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其能維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的稳态对机体有利;但免疫应答的结果并不总是对人体有力的,免疫系统的功能如同双刃剑,有时候也对机体造成伤害,而导致相应临床疾病,例如免疫缺陷病、肿瘤、自身免疫病以及超敏反应等。(提问:超敏反应与免疫系统的哪种功能相关?)超敏反应即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提问:请同学们列举大家所熟悉的超敏反应?)随后在幻灯片上展示超敏反应的典型症状图片(花粉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荨麻疹、麻风病等)。通过相关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科学家的励志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超敏反应,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1913获得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的科学家里歇,通过实验观察到过敏现象,第一次提出超敏反应概念,简述相关实验的过程及其意义。1957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Ⅰ学奖的科学家博韦,发明抗组胺药治疗超敏反应,简述该药物发明的过程及其对于临床治疗的意义。

2.知识点讲解。通过展示与Ⅰ型超敏反应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和临床疾病的图片(高蛋白质食物过敏-鸡蛋、海鲜等、青霉素过敏、哮喘、荨麻疹等),提问式导入Ⅰ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结合护理系学生在临床上可能会遇到的青霉素过敏为例,介绍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介绍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1)将Ⅰ型超敏反应过程拆开,分别从变应原、抗体及其受体、效应细胞三种物质;致敏阶段、发敏阶段两个阶段来介绍,并通过示意图讲解,将整个过程串联在一起,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整个复杂的过程;(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Ⅰ型超敏反应发病机理的文字流程图,使Ⅰ型超敏反应发病机制更简明;(3)讲解Ⅰ型超敏反应发病机制并辅以板书简图使发病机制更直观易懂;(4)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推导出Ⅰ型超敏反应引起的疾病;(5)小结强调Ⅰ型超敏反应的两个阶段。

简述Ⅰ型超敏反应的临床常见疾病:(1)叙述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发病机制,以此向学生示范如何用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解释临床常见疾病,并强调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2)要求学生思考并叙述花粉过敏性哮喘的发病机制,以帮助学生记忆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3)常见Ⅰ型超敏反应疾病从常见变应原、进入途径、应答反应三个方面用表格进行总结性展示,加深学生对Ⅰ型超敏反应疾病的认识。讲授Ⅰ型超敏反应的预防原则(从变应原—举例青霉素皮试、机体反应性两个方面来考虑),脱敏疗法的机制并辅以板书简图。

按照Ⅰ型超敏反应的教学模式,从概念、发病机制、临床常见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介绍Ⅱ、Ⅲ、Ⅳ超敏反应,其中通过图表方式直观展示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通过复习基础免疫学相关的知识点(例如介绍Ⅱ型超敏反应的细胞损伤机制时,复习调理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等)和临床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详细介绍(如Ⅱ型超敏反应详细介绍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和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病机制;Ⅲ型超敏反应详细介绍血清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Ⅳ型超敏反应详细介结核菌素实验原理)能有助于学生理解该部分知识点。用图表的方式总结比较四种超敏反应,将本章节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总结,针对执业医师考试布置课后思考题。

3.思政教学。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养都非常重要,作为教授“医学免疫学”课程的专业教师,可通过挖掘该门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等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例如:通过介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生理学家里歇,其在实验观察中发现并提出过敏现象的科研故事,提炼出:在生活与工作中需要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并对此进行深究,弄清其原因,由于这种人生态度使得里歇发现了过敏反应。通过介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意大利科学系家博韦,数十年如一日,通过数以千次的实验最终发明了治疗超敏反应的抗组胺类药物,提炼出:科研要持之以恒,辛勤耕耘,在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才有可能获得成功。通过讲述超敏反应,阐述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保护和损伤是相互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适度的免疫反应是一种免疫保护,过度的免疫反应是一种免疫损伤,引导学生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免疫学知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超敏反应相关疾病的介绍,如药物注射后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培养医学生生命至上的职业使命感。

(三)课后

通过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相关习题进行本章节内容的自主复习,对于没有理解的知识点和问题,可通过班级QQ群和超星平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点的目的。

四、教学评价

对于该门的课程设计,护理专业的医学生毕业后其临床工作需要直接服务于病人,知晓超敏反应疾病的发病机制可指导其对相应病人进行正确处理,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因此让护理专业的医学生了解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并能用其解释临床相应的常见疾病,处理工作中遇到的相应问题是本章节学习的最终目标。在教学策略方面需要围绕超敏反应的机制,采用引导、讲解、演示、启发、推理、重复、应用等方法力求使学生感兴趣、听得懂、记得住。关于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学生的课上学习情况,学生对他们熟悉疾病的发病机制感兴趣,本课程的参与热情高,大部分学生能叙述超敏反应的临床常见疾病的机制,能参与回答课堂提问,说明大部分学生达到了本章节学习的目的。将课程思政融入《超敏反应》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深入掌握本章节知识点的同时,也明白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生活中需要积极向上的态度、科研中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需要有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

五、教学反思

对于本次说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1)《超敏反应》章节涉及的基础免疫学知识点多,需要要求学生运用好超星学习平台的相关资料在课前好好預习,课上才能听懂教师的讲述;(2)四种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所对应的临床疾病较多,容易混淆,因此,在课下需要要求学生及时巩固相应知识点,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3)课程思政改革提升了本章节的教学效果,对于“医学免疫学”的其他章节还需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模式,为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学改革需要一个长期、深入的过程,在以后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将会针对“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摸索出适合笔者所在院校护理专业医学生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鸽,金敏丽,王冠,等.新冠疫情期间的渐进式多元化免疫学在线教学实践[J].中国免疫学杂志,2020,36(20): 2520-2523.

[2]刘小香,王黎芳,孙爱华,等.生物化学“维生素”单元的说课设计[J].浙江医学教育,2014,13(6):10-12.

[3]庞红威.关于说课比赛不得不说的几个问题[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1):29-30.

[4]王秀艳,赵栓枝,孟晶莹,等.“说课”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7,39(S1):375-377.

[5]项军,潘磊,曹娜,等.临床医学专业冠心病课堂教学说课设计[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6):40-43.

[6]周小敏,冯旭,高洪泉,等.护理学专业人体形态学说课设计:以肝门静脉系为例[J].解剖学研究,2021,43(4):464-466.

[7]谢芳.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以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63-64.

Abstract: Lecture is a way of teaching research in which a lecturer uses language as the main tool to explain his or her understanding of a teaching content, the design of the teaching plan, and the prediction and reflection of the teaching effect to the peers based o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lesson.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teaching materials,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teaching reflections in the chapter of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in medical immunology.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immunology theory and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 speaking class

猜你喜欢
说课
谈“说课成功的关键点”
谈“说课与模拟课区分”
微课, 英语教学新资源
“滴水藏海,心怀感恩”教学设计
说课之后带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反思